“上海徐”门店
从陈春方算起,往前陈家四代都是裁缝。民国时期,陈的祖父是上海比较有名的裁缝。他儿时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文革时期,家里把民国时期的纸币当柴禾烧了很久,而这些钱都是他的祖父一针一线攒下来的。陈春方的父亲也是一位手艺精湛的裁缝,陈春方正是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整套的旗袍制作工艺。现在陈春方亲自给“上海徐”的裁缝做培训,“手工活要求针脚要特别均匀,不是熟练的工人没办法做。”
但繁琐的传统工艺,势必影响服装的生产速度,成为制约其市场化的障碍。2002年,一位来访的阿拉伯国家王子在中国大饭店的“上海徐”定制了20多件中式礼服,当天晚上下单,要求第二天一早礼服就做好。由于“上海徐”的很多顾客都是酒店的旅客,像这位阿拉伯王子一样对生产时间提出要求的人不少。这种要求对中式服装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上海徐”已经成功地破除了这种障碍。“上海徐”的店员在为顾客量体之后,会将量体数据、体型描述以及顾客的要求等通过传真传到工厂。在裁剪师傅下料的同时,滚边、盘扣等手工作业已经开始。尽管手工作业要花更多的工夫,但是分工和流程化保证了生产的速度。
“中午1点顾客下单,最快到下午5点就能试样。经过修改之后,到晚上就能把衣服取走了。”陈春方说,“我们的规模和模式已经非常适应市场的要求。”
“上海徐”风情万种的旗袍,最初出自街边的一个小裁缝店。这一切要从陈春方夫妇来北京闯荡时说起。
1985年,陈春方与妻子徐凤仪从上海来到北京闯荡,在北大附近的一个平房里,他们的裁缝店开业了。当时中国的服装行业还没有起步,许多北大外国留学生拿来国外的服装图片,要求陈春方仿做。陈春方是一个颇有天赋的裁缝。高中毕业那年,还没有学裁缝手艺的他,就能照着别人的衣服样子给自己做衣服。很快,陈春方的裁缝店就红火起来了。那时北京的第一批五星级酒店刚刚建成,许多酒店外方的管理人员通过北大留学生认识了陈春方。他们对陈春方的手艺很赏识。很长一段时间里,陈春方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里来回奔波,为这些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及家人做服装。他已经成为这个高端圈子的私人裁缝。那些外方管理人员的夫人们,和徐凤仪甚至成了朋友。甚至连“上海徐”的名字,都是一位五星级酒店外方总经理的夫人、一位马来西亚裔华人建议起的。
在五星级酒店积累的良好人脉关系,对“上海徐”在开拓酒店市场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高端的圈子,至今依旧是“上海徐”的消费者和支持者。
陈春方看上去就像个裁缝,低调、谦和,其貌不扬。至今,他对裁缝手艺仍很痴迷,每当他在商场里看见一件打眼的衣服,关于这件衣服专业的立体图案立刻会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而徐凤仪是个要强的人,在与这些外国人的接触中,从未学过英语的她学会了英语,能够与外国人流利对话。“上海徐”品牌成立之后,陈春方着重抓技术,徐凤仪着重抓市场和管理。
这些年来,“上海徐”一直“自然滚动”发展,没有贷款,更不愿意接受投资。由于积累了大量的香港客户,陈氏夫妇曾经尝试过到香港开店。但由于香港对用工的规定以及其它原因,他们的尝试无功而返。在陈春方看来,这种高档定制服务模式本身也很难形成大规模发展,“定制服务就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团队,需要更多熟练的人才,我们的人手还不够。”
“上海徐”也有被业界质疑的时候,就是这家公司从来没有去上海开设分店。“做古典旗袍,上海徐在上海未见得能拔得头筹。”一位上海同业者说。但是,“上海徐”也没有要比拼新设计新创意的意图。“一步一步来吧。”陈春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