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季羡林先生作序推荐的《京剧的知性之旅》有别于京剧研究的学院派,是京城文化名人徐城北先生一生听戏之感悟,常年与艺人交往之积累。从感性到知性,它带领读者走入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历代京剧名家的后台世界。
“跟”后台的妙用
师傅如果是名演员,遇到他演戏时,徒弟就必然要“跟”后台。请注意,我讲的不是“跟”剧场,而是为师傅“拎”着最必要的物件进入后台。昔日,头牌名角都有自己的单间化妆室,闲人不得进入,只有家属和至近的徒弟才可以在里边伺候。“跟”后台的徒弟当然属于至近,但又分为大小两种。大徒弟主要是在一边陪着,体会着,必要时搭把手,或者后台忽然来了拜访者,师傅无暇接待,便由大徒弟应酬几句。到了师傅准备上场时,大徒弟也就绕到前台去听师傅的戏了——前台早就为大徒弟准备了一个最佳座位。为什么师傅对大徒弟如此“关照”?可能是大徒弟确有光彩,有可能发扬光大自己的这一门;也可能是考虑到自己老了之后,生活上还得仰仗于他。至于小徒弟,则纯粹是打下手,师傅需要什么了,他就得赶紧送上。能不能得到师傅的欢心,就看他有没有“眼力劲儿”。比如师傅已经到了台上,小徒弟估摸着差不多该下场了,那就得早一步端着茶杯(今天多用保温杯)在下场门侧幕里边“候”着。只要师傅的脚步一进侧幕,他就得赶上前去搀,同时把温而不热的茶水递到师傅嘴边。这茶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温热适口,更重要的是必须洁净。昔日名角怕遭人暗害,一旦被人把药下到茶水里头,自己的嗓子就会一字不出。所以在后台保管茶杯的人,一定得是名角的贴心人,其中就可以是最贴近也最细心的小徒弟。
现在开始接触正题:“跟”后台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您到过京剧的后台没有?因为京剧剧场千差万别又今非昔比,所以无法向您描画出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讲,头牌师傅穿着最入时的服装,手中摇着一柄纸扇,步伐轻盈地走向后台时,看守后台小门的人必然趋前点头哈腰:“某老板,您来了。”头牌师傅微微点头,进去了,身后拎着包儿的徒弟一行也随着进去。头牌师傅一边不经心地和其他人打着招呼,脚步却丝毫不停,径直走向自己的单人化妆间。有时,他会先到底包演员聚集的“大堆儿”里去寻找一位老人——这人当年可能是自己的恩师,如今潦倒了,在自己班儿里吃一碗安乐茶饭——作为自己,昔日既受恩于他,今朝就必须涌泉相报,尤其应在众人之前以礼相待。
等头牌师傅在单间里落座,徒弟头一件事就是为师傅沏茶,再打盆洗脸水,让师傅定定心,沉沉气。等到师傅开始化妆,小徒弟紧忙当下手,需要什么赶忙送上什么,化妆完毕他的任务就算完成。大徒弟则不然,不动手光动眼,动了眼更动心。心想今天师傅的化妆与平时有何不同?师傅扮演的“这一个”与其他相似人物有何不同?师傅扮演的“这一个”与其他流派名家扮演的“这一个”又有何区别?有时,师傅会注意到大徒弟询问的目光,就主动讲出来;如果师傅不主动讲,那么大徒弟就只好把问题存在心里,等以后有机会时再问。事实上,往往是不等徒弟问(问也问不出来),反倒是师傅由于某种契机的触发而催使自己要说——在这种时候,不拦着还好,越拦着越要说(这里执行“拦”的角色绝非徒弟,而是某位和师傅“齐肩”的人)。这时徒弟如果“有心”,可能会因听“蹭儿”反而获得了真知。师傅扮好之后,抽口烟,歇歇乏,就等着后台管事推门躬身来请——届时小徒弟搀着师傅走出单人化妆间,大徒弟也就一猫腰,溜到前台看戏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