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祖国科研的动力源泉
在本次采访的前一天的9月18日上午10时,古城西安同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一样拉起了防空警报,以警示国人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徐德民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4个月,即1937年11月7日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小学之初在宝鸡,正值抗战时期,读的是“抗战读本”,经常是一听到防空警报响起,就跑到位于县城北面的山坡窑洞里,躲避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在他幼年时期,就体会到国家科技落后、国力不强大就受欺辱的道理。
1956年,他被推荐并考取了西北工学院(即西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的航海专业学习,1960年作为预备教师留校工作,提前留校在西工大学习工作至今已有52年。当年踏进西工大校门时,年轻的徐德民立志奉献国家教学科研事业,为国作出贡献。既然从事国防事业,就要有一种顽强拼搏、勇于探索的精神,坚信“天道酬勤”的古语,一定能够作出成绩。
他深知:从事国家攻关项目研究,勇于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国外先进武器研究资料对我们封锁,试验设备更无法买到,需要我们自己搞科研。我们不仅要研究,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研究出性能最先进的技术。这种认知和精神主要来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和西工大的传统文化培养,即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需要默默无闻地去工作,为大局着想,不计个人得失。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富强做些工作是自己应有的责任。
甘为人梯 育英才建团队
徐德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徐德民执任西北工业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科教兴国”的战略深有体会,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建设人才有深入的研究。
徐德民认为,国家兴旺发达靠科技,科技发展进步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的领军人物,能够在国家科学研究进程中取得优异的成就。因此,科研的出发点必须考虑到既要出成果,又要出人才,还要讲效益。
他常说:我是一名教师;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讲好课是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活动进行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个很好的培养手段。首先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即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科研实验,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再次是可为青年人创造成才的条件。科研活动不仅要强调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要强调其培养出高素质科研人才的作用。科研活动不会一帆风顺,其间会经历失败、挫折等。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求每个参与者独立承担任务,这既发挥和激励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我们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索、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有实践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搞华而不实的东西,要扎扎实实地投入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具有的3种素质:一是善于思考,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方法;二是勤于实践,要把思考的问题投入到实践活动里;三是勇于探索,遇到问题不能胆怯,要坚持不懈,务必有所发现,有新前进,有新成果。这些是我的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也是我对后辈的要求,这是西工大的传统。”徐德民这样讲。
他重视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特长和研究方向,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和学风,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处事做人态度。他不是用说教,而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影响学生。学生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比如奉献、谦虚、务实、友善、正直、严谨、诚信等等。
他是严师,指导研究生论文,一定要选学科前沿,有重要研究价值、有创新性的题目。不论是博士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不论工作怎么忙,他都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审阅,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不对也不放过。他学术思想活跃,以学术民主来激发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潜能,促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60余名,其中宋保维、贺昱曜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指导的研究生不少已成为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宋保维教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严卫生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刘明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目前西工大航海学院的多位学术带头人都是他的学生,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他因教书育人成绩卓著,先后被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和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就不能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在1998年科研项目起步之时,他就广纳贤才、打破专业界限,凝聚起一支由多学科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了让年轻人尽早迈入课题研究的正轨,他放心任用,将青年教师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安排到不同的重要研究方向,给他们压重担。在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总装备部基金、预研项目以及原国防科工委的一些重大项目申报和立项时,他均安排青年教师担任课题组组长,设备和经费的使用也优先考虑青年教师。在他领导的团队中,充满真诚和关爱,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迅速脱颖而出,已有建树,很快成为国内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比如在某型号研究中成长起来的5位青年骨干教师宋保维、严卫生、胡欲立、潘光、刘明雍,他们各有所长,工作中各尽其能、配合默契、虎虎生威,被同行誉为“五虎将”。正是有了这样的组合,他们才能不断谱写新的篇章。他所带领的团队被原国防科工委评为科技创新团队,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近几年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国际著名检索收录论文近100篇。他们的团队被原国防科工委命名为“科技创新团队”。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他突破课题研究的局限性,注意推动整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取得了两项非常重要的成果。一是他领导建成了水下信息处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徐德民教授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为实验室的发展开拓了良好的前景。2005年6月实验室通过了原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定期评估,被列入优先拓展提高行列。二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已建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相关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徐德民对记者讲:“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和愿望是为年轻人的发展铺好道路、搭好阶梯,为他们攀登高峰创造好的研究平台,使他们进步得更快,登上更高的科学之峰,为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作出更大的贡献。
薪火相传,西工大将更美好
今年是西北工业大学建校70周年,在西工大学习、工作、生活已52个春秋的徐德民对记者感言道:西北工业大学是我成才的摇篮,培养了我!“公诚勇毅”、“三实一新”,时时刻刻地催我自省和奋进!西工大校风,前辈传给我,我也将传承给后辈。
他坚信西工大一定会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继续坚持办学特色,经过坚持不懈努力,西工大一定能够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必定成为世界知名大学。
今年的秋天,是个丰收年。粮食满仓,硕果累累。西北工业大学及徐德民也将收获教学、科研项目的丰硕成果,为捍卫祖国广阔的海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徐德民简介
徐德民,1937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系,196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9月~1988年10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做访问学者。现任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研究所所长,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1991~1998年曾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等职,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2003年),总装备部专业组成员(1997~2002年),香港学术评审局(HKCAA)成员(1999~2004年)等。2005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德民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水中兵器和水下无人航行技术研究,主持完成科研任务20余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共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撰写国防科研报告23册,主编我国第一部《鱼雷自动控制系统》教材,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指导研究生100多人,其中博士生56人,有2篇博士论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