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99|回复: 1

徐 平: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有一天,我看到央视柴静的博文《瞬间》,大为感动,又一口气看完了这篇博文后面的视频《奥运瞬间》,热泪盈眶。太喜欢这样的视角了!当所有的媒体对奥运冠军蜂拥而上的时候,柴静选择了奥运场上的失败者。当我们随着她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那些苦痛挣扎背后的坚忍,那种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撑的温暖,更深地打动了我。我把这篇博文的网页链接给朋友并告诉他我的感受,朋友说:去买本《十三亿》吧,相信你会喜欢。

  书到了,束腰上写着:文字版《清明上河图》、自述版《万历十五年》、个人版《我的世纪》。这本书是否能达到编者追求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我喜欢它“历史终于以尊重个人的方式写就”的态度。我在读《缘起:每一个人的“十三亿”》这章序前文字的时候,激动不已——“当我们讲述‘十三亿’的辉煌、荣耀、尊严、激情、思考乃至困惑的时候,我们讲述的,其实也是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同样,当我们想了解真实的‘十三亿’这个群体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群体中的单个个体,他们的喜与悲,他们的爱与恨,如同每一个针尖,刺在‘十三亿’的肌肤,感同身受。”“我们对这些人真实的身份都无从知晓,他们在博客里都是‘小人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话语才具有一种来自‘真实的生活土壤’的‘旺盛的生命力’”。当我照着书一指指地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生怕我的断章取义破坏了原文带给我的强烈共鸣。

  编者说:如果,你在某天偶尔翻到一篇,看到在“十三亿”这个群体里有那么一个人和你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你对自己说“哦,原来还有另一个人和我有类似的体验,我并非那么孤独或另类”,你因此而露出微笑或伤感。那么我为什么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好奇“我”之外的人怎样生活?还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关注众生?当我悲悯的时候,我已经是站在高位俯视人群了,我有这样的资格吗?

  2005年底的时候,作为江苏教育台的主持人,我参加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期“高级记者研修班”,柴静也来给我们上课。可能是我那天戴了顶漂亮的帽子有些醒目的缘故吧,柴静一上来就问我:“你为什么当记者?”我说:“我不是记者,我现在做主持人。”“那么,你为什么做主持人?”柴静追问。没有时间给我细想,我说:我的形象、气质适合做这行;我的兴趣爱好能很好地跟我的工作结合;我现在做谈话节目,我喜欢那些嘉宾在我面前没有虚饰、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我会陪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落泪。柴静的表情不置可否,很显然,这些都不是她的答案。我于是很仔细地听她讲课,寻找她的答案。我发现她的目标是: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我的境界没有她那样高。我只是想知道发生在具体的普通人身上的事情,它们有些琐碎,但,这就是生活。工作时,我常常让自己做一个倾听者,那么,在读《十三亿》时,我愿意跟书里的人一起愤怒、一起感慨、一起快乐甚或一起流泪。但愿像我这样的读者的共鸣能给被阅读着的人们带去安慰和幸福。
发表于 2009-9-1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和高考作文题一样,当社会缺乏什么,作文就呼吁什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9-30 04:20 , Processed in 0.15649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