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福最后一次的出航地,研究中似乎存有争议,千童镇一带流传的(徐福用计出征)或者可以做为佐证。这一则传说,说的是徐福率领东渡船队即将启航之时,童男女与百工的家人们不忍自己的亲人离去,纷纷抓住船缆不放。徐福着急之即,忽见海面上出现海市屡楼,他心生一计,谎称仙岛映现,三神山的仙人来迎接东渡船队。乡亲们信以为真,一齐匍匐在地,祷告神仙保佑他们的亲人平安远航。(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讲述东渡楼船出航,神龙为之开路的佳话,更为徐福东渡增添了些神秘色彩。
不难看出,千童镇一带流传的这一类传说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徐福这个人物多以褒为基调,贬的是秦始皇的暴政。而徐福征招童男女,是为解救这些受苦受难之人。当然这或者更多地加入了后来人的思想与意愿。就徐福导演东渡本身来说,他的伟大意义是在以后的时代体现出来的,而在当时,不管他出于何种因,对于千童百工来说,他导演的无疑是亲人离散的悲剧。正如北宋年间李嫌等编辑的(太平广记)中(陶尹二君)中记载的:"古丈夫曰:余秦之役也。家本秦人。及稍成童,值始皇帝好神仙术,求不死药,因为徐福所选。搜童男女千人,将之海岛。余为童子,乃在其选。但见鲸涛壁雪,属阁排空,石桥之柱歌危。
蓬帖之烟杳渺,恐葬鱼腹,犹贪雀生。于难厄之中,遂出奇计,因脱斯祸……"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童男因俱伯出海,想方设法逃征的故事。(史记)中也有"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之语。流传于千童镇一带的(朱龙树和朱龙村)这一传说,即是以悲壮惨烈的故事拴释了司马迁的感叹。一双即将成亲的童男女,女孩子被征东渡,男孩子及女孩儿的妹妹为了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个终生不娶,一个终生不嫁,在苦苦的期盼中渡过了一生,最后老死乡里。当时这样的悲剧绝不会仅此一家。而在(瓜哥与豆姑)、(四女寺河的来历)这些传说中,人们虽然是在赞扬了瓜哥、豆姑以及那四位年轻媳妇舍身救众的美德,但她们又何尝不是徐福东渡的殉葬者。
千童镇一带流传的与徐福千童百工有关的第二类传说,是由一些历史古迹生发出来的地方风物传说。
在传说学中,地方风物传说的定义为:一面表达人民对乡土的爱,一面对地方山川古迹的由来进行各种美丽的饶有情趣的解释。它告诉人们某个地方有个什么古迹,并对其来源加以解释。风物传说有时也跟人物传说相联系,往往是说某个地方迹象是由某人怎样而留下的。千童镇一带正是有一些这样的传说,他们把徐福与这里的一些地方古迹联系在一起,编织出许多饶有情趣的传说。
在距千童镇东二华里,有一个很大的村落叫荣庄。据老人们讲,这个村子以前叫铸铁荣,是有着悠久的铸铁历史和出工匠的地方。这里至今有老君炉这个地名,而且在被称为老君炉一带区域内,留有许多古代炉灰、铁硝、矿渣等。故此,当地人们传说,徐福当年就是把百工集中在这里,炼铁和铸造各种出海工具的。而且言说,徐福东渡时,随行的一些工匠把许多铸铁工具和他们的技术都带到了日本。
千童镇南街至今有个大水湾,当地人称其为链船湾。老人们讲,链船湾就是当时徐福选中的训童港,童港这个称谓至今家喻户晓。为什么又叫链船湾,说是那些童男女中也有许多是旱鸭子,船一颠簸,就晕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福集中了工匠们出主意想办法。有个水手出了个连船计,用大铁链把船一只只连起,这样既平稳又安全。故此,训童港又得名链船湾。当地人还说1955年挖漳卫新河,在链船湾曾挖出个大铁锚,约3米多长,每个铁钩碗口粗细。大铁锚曾存放在荣村的贾延贞家,1958年大炼钢铁时毁掉了。这个大铁锚的出现,似乎更有力地证实了这里曾是训童港的史实。这里与徐福有关的地方风物传说还有(医药庄的传说)(朱龙树和朱龙村)等。
千童镇一带还有一类与徐福东渡有关的传说,是其他区域所没有的,这是产生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一组新传说。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是敌对的两方面,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千童镇这里出现了一些反映日本人与千童镇亲源关系的传说。这个亲源关系的契机正是徐福与千童。
据日本方面有关资料介绍,日本民间有一种观点,承认徐福是他们的始祖。正因为此,千童镇才会产生(日本兵除夕祭祖)的传说。秦士军平是当时驻守千童镇一带的日本军队中的一个小兵。一年除夕,他所在的部队突然包围了后郭村。秦士军平来到杨观田老汉家,他一没杀人,二没抢东西,而是跪倒在一个小铜佛像面前。杨老汉本来是想与他拼命的,当知道这个小兵拜祭的是被他称为始祖的徐福像时,一腔怒气没有了,还像亲人般的招待了他。后来这个日本小兵不愿再打中国人,想投奔八路军,却被他们的长官枪毙了。杨老汉知道后,把他的尸体偷回来埋葬了。
(日本兵偷千童碑)的传说则是由开化寺中的千童碑引发出来的。老人们讲,当时驻扎在千童镇的日军中有个叫高桥的中队长,他发现开化寺中的千童碑后,每天都带着他的兵来碑前祭拜一番。他们还在碑的四周插了许多鲜花和柳条,后来干脆在碑的四周用砖砌了一道一米多高的花墙。据说,当时驻守大泽的一个相当师级的日本军官还专程到这里祭奠过一次。日本投降时,这块碑被日本兵用红绸子裹起来,运回日本去了。
据盐山县从事县志工作的同志介绍,残缺的开化寺旧址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尚在,最终灭迹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如今留下来的只有八角塔遗址和几块残破的碑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说与历史遗迹是相符的。这些传说由于时代离现在较近,它的史实成份相对要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