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360|回复: 0

[地方] 抹灰工徐小奎的奋斗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崭新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抹灰工徐小奎从山东济南回来后一脸的意气风发。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获得了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全国性的荣誉――全国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抹灰工比赛二等奖。不仅如此,他还是北京代表队3名参赛选手中唯一上榜的选手。他一连用了两个“很激动”来形容当时的心情,确实,即便争强好胜,但是徐小奎从没有想到在如此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收获以“全国”开头的殊荣。
  
  “有限的条件里,我挺满意。”
  
   1989年,徐小奎18岁,刚念完初中,就怀揣50元钱从湖北孤身北上。20个小时的火车颠簸花去了他19元路费,但也载着他找到了在北京的老乡,接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建筑抹灰工。从亚运村的18、19号楼开始,一干就是20年。
   刚开始的时候,徐小奎没经验,力气也不够,上手了几年也并不拔尖。眼看着师兄每次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他心里焦急,还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悲观情绪。幸好师兄的一句话激将了他。“看你,没我干得好、干得快”――1992年师兄这一句无意的“嘲笑”惊醒了梦中人。从那时开始,徐小奎内心的懊恼开始转化为现实的行动:白天更早上工,中午别人吃饭他一个人继续抹灰,晚上再加加班。俗话说,勤能补拙,徐小奎就是通过给自己增加工作时长来追赶师兄,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以加速度提升了技能,到1995年时,他已经基本和师兄平分秋色,有时候甚至略胜一筹。
   人生总会有低潮。2002年时,徐小奎突然觉得有点灰心,觉得32岁的自己年富力强,却因为没文化一直拘囿在建筑工人这个领域,很难想象会有什么突破。“农民工”身份已经伴随他很多年,此时却突显出来,挠得他心里难受。
   然而不服输的劲儿最终占了上风,推动着徐小奎在单调的抹灰中继续找到乐趣,他决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才能排解此前的郁闷。恰好这时有了理论学习的机会。2005年工地开了夜校,他参加了所在工种的课程,收获颇丰。原来工作中未注意到的细节经老师一点拨茅塞顿开。自那之后,窗台缝隙以及各种边边角角徐小奎都会照顾到,抹灰技术更上一层楼。一年之后,他拿到了市建委颁发的抹灰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也成了工地上的红人,每逢有技能比赛,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9月10日,全国比赛第二天。当北京市建委领队称赞紧张抹灰中的徐小奎“你是现在北京队中表现最棒”的时候,他忽然觉得没那么紧张了,自信充满了他的胸腔。很快地,第一天落后的进度被迎头赶上,第三天也依然从容不迫。11号晚上得知获奖消息的时候他激动得一夜未合眼。
   徐小奎说:“我是农民工,没有高文化水平,但我有技术,我是有竞争力的农民工。”这句话说得不卑不亢。而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现在的状态时,他憨厚地笑笑:“在有限的条件里,我挺满意。”或许,在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岗位上,正需要像徐小奎一样既安心于岗位,又不满于平庸在岗位上的人。
  
  他不是一个人在进步
  
   2005年是徐小奎印象里进步最快的一年。这一年,住总集团三公司在工地开办了农民工夜校,对建筑工人们进行集中培训。据住三公司宣传部部长袁学进介绍,夜校开设的初衷在于从理论上加强工人们的技能。尽管实践出真知,但是实践也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升华。徐小奎说:“每周一个多小时的课,不累。老师还能讲到点上,受益很多。”因此,夜校里的课,他一次也没落下。
   2007年,夜校这一形式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关注。当年2月1日,北京市首家农民工夜校――奥运工程农民工夜校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正式开课。国家建设部副部长黄卫为来自“水立方”等奥运工地的百余名农民工上了第一课。紧接着,2月5日,北京市建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民工夜校”组织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施工现场建立“农民工夜校”,实行农民工“平安卡”,做好农民工的安全培训工作。自此,农民工夜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截至2007年,北京市共设立农民工夜校3497所,覆盖全部施工现场;发放平安卡60余万张。
   技能、安全、规范标准,这几样行业里最重要的事被统一整合到农民工夜校里,将这一庞大群体也纳入了城市终身教育体系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年发布的《建筑工地农民工夜校开展情况汇报》显示:夜校创建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安全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开复工面积近1.5亿平方米,建筑施工死亡36人,比2006年同期下降23.4%。二是通过夜校制度施工企业加强了对农民工的管理,有利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三是有利于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关爱农民工、保障其权利的氛围。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那些“外施队负责人”大多认可夜校的成果,指出这一制度实行后安全问题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农民工夜校又有了新课程。9月16日,由市建委建筑业管理服务中心发起的,由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负责组织实施的首都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普法维权教育培训活动宣告正式启动。《首都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普法维权培训知识手册》即将成为夜校的新教材。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的这本手册有158页,其中127页都是与农民工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解析。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务分包合同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既有基本概念,又有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实务问答,还有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和维权组织的联系方式。就像一本专为农民工设计的《十万个为什么》,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抹灰工徐小奎不是一个人在进步。他所在的集体,他所处的社会都在一点点往前迈进。安于现状是为了在现状里做到最好,不满于现状才有持续进步的动力。而在这个容纳农民工最多的行业里,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是福祉。
  
  
  权利在人
  
  蔡若愚
  
   到农民工夜校采访的时候,住三公司大兴康庄保障性住房项目部的刘书记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崭新的蓝皮书《首都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普法维权知识手册》。前言写于2009年9月,让人感觉这本书还是热乎乎地泛着油墨香。据他介绍,这本知识手册就是夜校要开设的新课程教材。
   普法并不新鲜,但是在普法后加上“维权”二字却不免让人眼前一亮。这其中蕴含了从被动要权利到主动给权利的转变。
   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最多的一个行业,在北京,300多万农民工中有70多万聚集于此。然而他们并没有因为数量庞大而变得强势,事实上,他们的声音依然弱小。每年,拖欠工资、安全事故等问题连绵不绝,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专有名词。类似于政府督促建筑公司及时发放工资、大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帮助农民工追讨薪水等事件都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权利要不要?相信大部分答案都是“要”。曾入选“2004年构建经济和谐十大受尊崇人物”的山西律师郝劲松因为一张小小的发票将北京铁路局告上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我们放弃了5块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是一张纸。他靠为权利所作的斗争赢得尊重,但前提是他是个法律学者,他了解自己的权利,知晓以何种渠道捍卫自己的权利。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对这些都了如指掌。根据《2007中国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的调查问卷显示,低学历化是目前建筑业农民工的主要特征。10年前、5年前、3年前和目前建筑业农民工的文化结构一直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占主体,其比例在57%至58%之间。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法律是遥远的东西,权利要靠常识依稀辨别。因此,很多农民工在发生权利纠纷时不知该往何处投医就诊,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比起被动等待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他们追讨工资,“要”应有之权;他们更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如何主动依靠法律或者联系相关部门,“给”应知之渠。
   在这本新近下发的普法维权教材里,第一章到第四章是对《劳动合同法》和《劳务分包合同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解析,第五章是更简单易懂的法律知识问答,它将农民工关心的一些具体工作问题拆分成一条条的小问题给予解答。除此之外的篇章则主要囊括一些安全问题、公共治安问题,包括粉尘环境下应注意的事项、得了职业病后怎么办等细节都有详细阐述。它开启了一扇门,门后有清晰的路通向权利。
   在今年8月的首都女记协演讲赛上,荣获特等奖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演讲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由这些人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自己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但愿这门新课程能够切实地普法,让农民工有权利,更有维护自己权利的知识与能力。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9-30 06:23 , Processed in 0.16751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