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为了防止“被就业”之类的现象发生,浙江省教育厅把2009年上报就业率高于85%的91所高校委托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调查,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抽样调查成功样本的就业率为92.97%,比高校上报的94.14%就业率低1.17个百分点。调查报告称,浙江高校上报就业率数据虽“略有夸大”,但“基本符合”全省毕业生实际就业水平。(中国之声12月19日)
来自大学生创业网的讯息显示,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达68%,同比基本持平。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大学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
笔者以为,浙江省教育厅聘请统计部门调查高校就业率,虽属全国首创,或许能在年终算总账时给教育厅领导的颜面贴点金,但实际意义和作用并不大,充其量也就是一次数字游戏。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受浙江省教育厅之托,承担此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由于同属政府部门,它们之间利益相关,统计数字本身就缺乏公信力。从监控的力度看,教育厅是一个“肥水”权力部门,统计部门却是“清水衙门”,既无**,又无财权,更无审批之权,缺乏杜绝“假数字”产生的监控力度。相反,统计部门可能会更多地受制于教育部门,有求于教育部门,比如子女或者亲朋好友的教育问题,免不了会求助于教育部门帮忙,客观上难免对就业统计言听计从,高抬贵手,根据教育厅的需要编数。至于在统计之前,教育部门有没有暗示,定没定框子,又有谁能够说清楚呢?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综合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就业率低迷的背景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能够异军突起,达到了94.14%也好、92.97%也罢的骄人成绩。面对这么高的就业率,真的难以让人们凭借自己的常识与经验能够认同这个统计数字,其中到底有多少是被学校“逼出来的”?统计部门是否有造假行为呢?人们不能不产生怀疑。别的不用说,仅人才市场上那么多茫然四顾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就足说明目前的就业率到底是高还是低了。
由此联想到了笔者的侄女前年从某高校毕业时的情景,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使出了一个高招:即在离校时,要求每一名应届毕业生都要向学校交一份接收单位和人事部门主管盖章的就业证明,才能取回毕业证。当时侄女还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辅导员硬逼着她在7日内交回就业证明。为解燃眉之急,无奈帮她“被就业”一次,先拿回了毕业证,而真正就业是在一年以后。
确实,政府部门需要精准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字。就业率是反应市场对教育需求的“晴雨表”,是国家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也在高校人才市场调节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伪就业率”掩饰了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危机,无法反应社会对大学生、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真实需求,给高校办学以信息误导。比如,在2005年的安徽省高校就业率排名中,不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知名高校就业率都排在10名以外,而且大名鼎鼎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居然排在倒数第一。这样长久发展下去,讲诚信的学校,不是被逼着跟着造假,就是等待关门倒闭。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难题,首先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力介入,加强统计数据的监督力度。同时取消高校自报就业率、教育部以此为依据统计就业率的做法,聘请社会上一些有公信力的评价机构来进行就业率统计,逐步走开就业率统计社会化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