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1

[地方] 民警村官徐涛——基层阳光村务的助推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7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中广网日喀则2月6日消息(孔小华)西藏日喀则昌果乡昌果一村位于萨嘎县昌果乡东部,毗邻尼泊尔木斯塘地区,地处反分裂、反偷渡斗争最前沿,平均海拔5300米,属典型的高原寒带干燥性气候。有4个自然村,面积98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69345人,党员15人。村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人均年收入2700余元,物资匮乏。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历史上该村支部班子作风发挥不明显,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村里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昌果一村是县里挂了号的“贫穷村”、“落后村”,该村党支部也是出名的“落后党支部”。

  20078月,远从浙江来的援藏干部徐涛兼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充分利用双重身份,发挥自身曾在沿海担任过民警村官的优势,通过协助推进民主村务机制,规范公开村务,服务发展经济等措施,经过2年的不懈努力,使该村党支部一举摘掉了落后的帽子,步入先进行列。20096月,昌果一村党支部被日喀则地区行署评为“先进党支部”,昌果一村被授予“爱民固边模范村”荣誉称号,日喀则地委行署专门举行授予仪式,号召全地区基层党支部向昌果一村党支部学习。

  建立健全公开监督机制,让村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20078月,刚走马上任的昌果一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涛从沿海总队来到雪域高原大山深处,他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徐涛参加援藏的朴实想法。

  “面对语言不通,交流不畅等实际问题,要想在昌果一村立稳脚跟,取得边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昌果,了解社情民意,脚踏实地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后,才能开展好工作。”徐涛在走访吃了语言不通的“哑巴”亏后,郑重地在日记本上写到。

  昌果一村距离昌果镇有45公里,派出所官兵从昌果镇出发步行到昌果一村走访,一来一回需要近2天时间,这一直是制约官兵下乡走访的实际问题。

  在一次派出所学习会上,日喀则边防支队关于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的文件引起了徐涛的重视。按照文件要求“支队出一点、争取地方支持一部分”的指导思想,徐涛及时来到昌果一村与村两委协商,在综合各方面情况后,一份在昌果一村新建村委会和警务室的可信性调研报告递交到了萨嘎县委、县政府。

  这份报告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徐涛深知“打铁需趁热”的道理,在一个月时间里,先后3次带领村委成员到县里专题汇报工作,最终争取到县政府投入的34万元资金。

  2个月后,3间崭新房屋拔地而起,村委会和警务室迁入新址,派出所还根据实际设立了“便民诊所”,解决村内群众“看病难”问题。经过此事后,村两委成员叹服:“这个边防警官实在,不是来走过场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徐涛又向所里提出申请,要求带领2名藏族战士驻村开展工作。不久,他就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内百姓的信任。

  小小的昌果一村,村内就有困难儿童23名,孤寡老人26名,占全村总人数的14.9%。徐涛在村两委那儿得知了这触目惊心的数字。“将关爱送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年近7旬的孤寡老人格桑拉姆那天突然发病,徐涛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送她去县医院抢救。村民达娃家3个小孩一直辍学在家放羊,徐涛就打起背包,带上干粮,连续7天在达娃家作工作,最终感动了这名固执的藏族男子,达娃家3名小孩高兴地上了学堂。

  “这样的边防警官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村主任小达娃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驻村工作一个多月,徐涛就把全村跑了5遍,摸清了昌果一村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村委会的症结······

  以前,昌果一村党支部近半年不过组织生活,对群众切身利益不闻不问,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形同虚设,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毫无保障,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找到村党支部症结的徐涛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下心来,组织村两委成员学习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于无形中凝聚共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套“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三公开”村务工作程序规定在村委会上高票通过。规定指出:公开要紧扣村里的焦点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必须公开,群众询问的必须公开,涉及群众利益的必须公开。

  为保证村务公开能够深入推进,徐涛建议村两委聘请了6名老革命、宗教人士、致富能手、边境护边联防队员担任村顾问和村务监督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村两委的民主管理水平,巩固基层政权。

  “三公开”的顺利实行,村内26名孤寡老人有17人通过民主投票享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没有纳入的困难群众也都心服口服。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提高,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着“三公开”带来的好处。

  昌果一村是一个纯牧业村,长期以来,村内群众因草场纠纷、水源争夺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徐涛在走访中发现,矛盾的主因是没有划定明确的草场分界线。重新界定草场势在必行。徐涛建议村两委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在大会上宣布每家每户的草场区域,让争议群众在全体村民面前公开讨论协商,在群众的监督下破解难题,就这样,长期困扰村民之间的草场纠纷得以解决,群众都很满意。

  “自‘三公开’实施以来,我们让村委会的每一项权利都在阳光下运行,很好地解决了草场划分、农牧民的安居工程等焦点难点问题,村务工作再也不像以前那么难干了。”村支书普穷感慨道。

  推行“二联三会”群众工作方法,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比起结果公开,过程公开和群众参与更为重要,徐涛远未停止他推行民主村务的决心和信心。

  2007年底,就在昌果一村推行“三公开”不久,徐涛又成功建议村两委建立村民代表联系制度,规定5名村两委成员分组联系15名村民代表,通过定期走访、集中座谈、约见接待、开展调研等方式,及时通报村两委的重要工作,定期收集村民代表意见建议。通过村两委联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联系群众的“二联”机制,贯通了群众与群众代表、群众代表与村两委的关系。同时,又通过村两委议事会、基层党支部议事会、群众代表议事会的“三会”制度,为村两委决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民意支撑,为畅通民意诉求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20082月,一场突入袭来的雪灾让昌果一村村民损失惨重,为及时了解灾情,村两委启动了“二联三会”群众工作机制,顺利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情严重牧民手中的同时,还掌握到了群众诉求,通过群众代表议事会,3户牧民得以重建家园。村委会主动作为,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交口称赞,35名村民自发组成“抗击雪灾突击队”,和边防官兵一道帮助牧民转移牲畜。

  “‘二联三会’的引入,使基层村务公开与民主决策融为一体,让基层党支部与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你们的工作做的很扎实。”到昌果一村检查抗击雪灾工作的县长扎西次仁高兴地说到。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领边民群众致富增收

  在徐涛的努力下,村两委班子空前团结,威信得以提高,村内治安不断好转,为昌果一村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前,村内牧民群众思想封闭,只知道一味放牧,过着自给自足封闭式生活。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发展,要提高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紧要任务是引导边民群众转变观念。

  2009年初,徐涛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筹措资金7000余元,购买了一批农副业生产、畜牧业增值等方面书籍,以村委会为依托,开办起“警民夜校”,邀请萨嘎县农牧局2名专家利用晚上时间轮流开班授课,免费向村民传授牛羊养殖、毛料加工、卡垫编织等实用致富技术,帮助村民转产增收。经过半年的连续授课,村内有三分之一的牧民掌握了羊毛编织、卡垫制作等手艺,还不时地有牛羊通过边贸市场出口到尼泊尔,牧民群众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警民夜校”让村内群众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徐涛建议村两委着力解决冬季牛羊圈养后劳动力闲置问题,并主动承担任务。他多次前往萨嘎县走访用工单位,根据需求组织村民开展岗前培训,先后促成528名村民就近找到了工作。他还利用熟悉沿海市场的优势,联系到几家固定的浙江商人,将虫草、藏红花等名贵药材远销到江浙沿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今的昌果一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家家户户洋溢在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人均年收入也由原来的2700元提高到现在的5500元,能人徐涛在20095月的换届选举上再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这是村内群众对他的最好褒奖。

发表于 2010-2-7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带头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9-30 14:18 , Processed in 0.18931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