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1

[西柏坡归来]中国旅游报徐万佳:收获随体验而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5月23日,中央媒体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举行,本人作为中国旅游报的一名年轻记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工作将满一周年之际,走访革命老区,参观红色革命遗迹,缅怀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先贤;深入基层乡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重温当年的艰苦岁月。
    历史与精神之根同在
    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来户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西柏坡之根有二,一是历史之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二是精神之根,西柏坡精神永耀中华。
    到达西柏坡的第一天,我们便对这两个根有个深入的了解。平山县委书记王俊英介绍县情和河北省社科院专家王彦坤解读西柏坡精神。一个是党的好干部、一方父母官,一个是党史研究专家、中国的脊梁知识分子,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向中央媒体百名青年记者详细的介绍了西柏坡。王俊英书记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平山县的“红、绿、温、古、贫”的县情,和西柏坡人民对中国革命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王彦坤专家的解读让我们记住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统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依靠群众、不断革命”。
    5月25日,芳草萋萋,碧树参天。百余名青年编辑记者走进西柏坡,参观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和中共中央工委旧址。
    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中,青年编辑记者用心倾听,感受那段光辉岁月;在毛泽东等英雄人物旧居前,青年编辑记者驻足凭吊,缅怀那些风流人物;在当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旧址门口前,百余名青年编辑记者紧握右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宣读誓言: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故事记载着历史,历史传承着精神。西柏坡的一草一木都感动着我、启发着我、教育着我。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中: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等6条规定,让人耳目一新。在革命胜利之初,党中央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守业的一代,我们更应该改艰苦朴素、不骄不躁,严格遵守我党最初的纪律。
    中央工委作战指挥室旧址中,一间三尺见方的小屋,三张坑洼不平的长条桌,一幅略显陈旧的战略地形图,当年我党就是在此“一不发粮,二不发枪,仅仅靠发电报就战胜了国民党的百万雄兵。”这也足见我党领导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
    中宣部旧址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此刻给予这群年轻人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触动。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从西柏坡走来。这些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走近社会、走近生活、走近群众;脱掉稚气、脱掉娇气、脱掉傲气,青年编辑记者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苦难与快乐并存
    不知道从哪看到这段文字: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快乐和苦难就像火车道上的两条铁轨,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在农村才能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真正的苦难。
    行路难。前往拦道石村的公路真可谓是“山路十八弯”,有几处甚至是180度的大回旋,坐在座位上的我们都要靠紧抓扶手才能坐稳。漫长的旅途,崎岖的山路,大山中的老区人民进趟城是多么的不容易。据当地村民介绍,拦道石村的交通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比较好的尚且如此,其他更偏远的村子就可想而知了。
    致富难。拦道石村自古号称“九山,一水,半分田”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老乡几乎不可能靠种地致富。以前他们要致富就必须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但是由于村支书张兰锁的努力,村中争取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怀,修了水电站,建了中共北方分局陈列馆,并开始打造旅游项目。众多村民实现了本村就业。人均年收入也从90年代初的3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元。
    年均千元的收入,在当地已经算是新农村致富红旗村了,可以想象其它村庄的落后与贫瘠。
    上学难。拦道石村村办小学只有两间房子,一间是教室,一间是办公室。整个学校幼儿园及小学一二年级在一间教室上课,课程安排也仅仅是最基本的识字与算术,音乐美术等艺术更是鲜有接触。小学生们表演的节目也基本上是背诵古诗或者孩子们常玩的“翻跟头”,有几个孩子甚至因为表演不出节目来含羞的哭了起来。孩子们上学不愁了,但是要学好却很难,硬件方面差距可以克服,但是软件方面的教学质量却让人忧心忡忡。如何才能让好老师来农村呢?我不得而知。
    就医难。村中无医疗卫生所,乡亲们生病了只能跑到五公里外的蛟潭庄镇医院就医;镇医院医师水平有限,而且设备较差,有时乡亲们必须要到平山县城就医。从平山县城到拦道石村开车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而且全是崎岖的山路;……新农合虽然让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是基本药物定价过高,却依然让老区人民头疼不已,普通的一板感冒胶囊在新农合定点医院要5元,而在普通药店只要3.8元。
    有苦就有乐,老区物质方面的贫穷却成就了美妙的世外桃源,老乡们更像是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俨然自乐。
    路边白杨挺拔,老乡们用来浇灌农田的沟渠水清澈见底,一两个里庄的妇女正在渠边洗衣服,妇女的旁边还停放着两辆自行车……质朴天然的田园生活让人倍感清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着简单的快乐。一碗可口的腌肉,一杯浓郁的美酒,一袋自制的旱烟都能让他们心满意足。
    我们在村里的三天正好碰上一户老乡家嫁姑娘。这也让平静的山村多了几分喜气。忙活完一天的农活,乡里乡亲们便赶到这户老乡家把酒言欢,又唱又跳,演唱水平虽略显粗糙,却也能自娱自乐。
    扭秧歌也是村民们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隔三差五的,全村老小就聚在村委大院中,男人孩子敲锣打鼓,女人们便舞起美丽的彩带与扇子,即便是来自农村的我依然被老乡们简单的快乐感动。
收获随体验而来
    正如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所说:“真真正正与百姓贴近,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七天的体验之旅,让我暂时脱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来到圣地老区,进入偏远山村,与最基层的百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心情随着体验日渐平静,收获伴随着体验与日俱增。
    收获了一颗平静的心。我们每个人都身背太多负累,为了车子、房子、票子终日不得闲;我们都是所谓的“套中人”,作茧自缚,迷失自我。在纯朴自然的老乡们面前,我们不需要再考虑车子、房子、票子,我不需要半点遮掩,寻根之旅让我痛痛快快的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
    收获了坚韧的品格。老一辈革命家、新闻人及老区人民面对苦难,从不轻言放弃。再难再险,勇往无前;再累再苦,从不服输。我们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深受启发呢?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不顺利的处境。当我们身处逆境,许多人会感到失意,认为是上帝抛弃了他们,然而在我看来,逆境却是上帝给我们的一份厚礼,正所谓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收获了扎实的工作作风。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百名编辑记者震天的誓言:“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收获了真诚的友谊。10名队员,一村的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一同吃过苦,我们一同受过罪,一个“情”字让我们铭记在心、终身难忘。从5月25日进村至今,短短三天时间,小组队员之间,队员与乡亲们之间都建立了情谊。老乡们们每一次真诚的嘘寒问暖、每一顿精心准备的饭菜,都让我们感到了“家”的温暖;同伴们每一次相互帮扶,每一声轻声的问候,都让我们感觉到兄弟姐妹般亲切。
    在人生的起步之年,能有这样的经历确实让人倍感珍惜。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同处一室,共叙往事,至少是欢笑多余感慨。
    寻根西柏坡,或将让我受益终生。   上一页 1 2 3
发表于 2010-6-3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区人民苦啊。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4 17:56 , Processed in 0.14510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