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1

[评论] 徐云鹏:社会化报名能给升学率比拚降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9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6日,记者获悉,“北京版”教改纲要制定工作已进入面向教育系统广泛征求意见阶段。目前本市各区县教委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长、高校负责人已拿到文件,高考报名社会化、高校跨校选课等内容均有所涉及。(据2010年7月27日《京华时报》)

  其实,北京市教育局算不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2006年4月,重庆市曾酝酿高考在户籍地报名,试图通过改变尖子考生的身份“归属”,进而打破学校之间、地市之间排名次、以分数论英雄的基础,让学校的“掐尖”和比拚升学率变得失去意义。无不遗憾的是,这一广受关注的改革最终还是胎死腹中。

  而山东省也曾明文规定,自2008年起,高考后将把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来保护。除各级招生机构内部使用和向考生本人提供外,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严禁以任何形式统计高考升学率。事实上,把高考分数“隐私化”,并没有如期收到打破高中教育“唯分数论”,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减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高考成绩方面压力的初衷,甚至在许多学校这一规定压根儿就没有落实下去,高考成绩张榜造势愈演愈烈,花样叠出。

  类似高考报名社会化、高考分数“隐私化”等教改尝试还有一些,但都没有冷却学校比拚升学率的炽热劲头。其实,只要“学校明天为你而自豪”,就能寻出炫耀学生考分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无论学生跑到哪里去。什么社会化、隐私化,一切都不在话下。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吼着嗓门不停地喊叫:不准比拼升学率,不准将升学率作为招生广告,也不准比拼考重点、名校的人数,但实际上一切都仍然是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各种“严禁”的“令箭”比鸡毛还轻。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高中学校比拚升学率持续高烧不退,一句话,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切身利益的急切牟求与保护。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要用学校的升学率支撑,学校招生的金字招牌要靠升学率去铸造,教师的福利工资、晋级受奖要有升学率说话,升学率成了“硬通货”,没有逐年攀升的升学率行吗?

  仔细想想,在高教依然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情形之下,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仍不遗余力热衷于高考成绩评比鼓噪中,在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标准还只能是考生升学率时,在升学率与学校教学质量和老师福利工资待遇紧密挂钩的氛围里,只有升学率上去了,学校才能获得各级高考升学率比拼中的优胜者,获得一系列的表彰和奖励。也只有重点校桂冠加身,学校才能获得广泛的生源,赢得宽广的生存空间,并不断地向前扩张。

  老实说,一些学校想方设法甚至挖空心思乃至不择手段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升学率的背后推手,是学校教学运行规则的缺失——对于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还没有建立起正规的评价体系,缺乏统一规范的科学标准和具体明晰的量化细则。彻底终结用分数指挥棒来管理、评价、奖惩教育的传统做法,不以升学率论英雄,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到位。

  看来,让学校比拚升学率现象降温,首先不是益处不大的学生身份“归属”改变,而是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大胆创新。这个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是否融入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建设是否达标,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学生学业水平合格率是否达标,老师是否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等等。总之,评价学校教育质量高不高,老师教得好不好,必须打破分数的一元标准。(星辰在线网友 徐云鹏)
发表于 2010-7-29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支持、必须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1 06:24 , Processed in 0.25492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