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父亲出生不好,是六十年代第一批到农村去的知青,离开城市到农村走得冷冷清清。母亲是八代受苦的工人家庭,是第二批到农村去的知青,走时敲锣打鼓轰轰烈烈。湖南的知青大多是下放到江永那个穷乡僻壤,我的父亲和母亲先后来到同一个农场。听父亲讲,那时做动员的人把农场描写得非常美,说那里春光无限好,玉米比人高,黄金处处有,走路踩西瓜。结果到了江永看到的是茅草比人高,牛粪到处有,走路踩烂泥。
父亲的家庭关系复杂。爷爷三十年代毕业于湖大,在伪政府曾任过官员,并且娶了多个老婆。因为爷爷最不喜欢我的亲生奶奶,所以父亲在家里也就没有地位。当年,居委会做工作,每个家庭安排一个下放农村,父亲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尽管那时我的父亲肺结核未痊愈。
母亲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我父亲,母亲是农场的团支部书记,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熟,父亲挨斗的时候母亲便一个箭步冲上台去,“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母亲的这个举动,父亲到去世的时候还记得,父亲说外表并不漂亮的母亲就在那个时候感动了他。终于才有了我帅气父亲在母亲窗下唱起的《乌苏里船歌》 ,才有了以后的姐姐和我。
母亲和父亲结婚的时候很年轻,父亲二十,母亲十八,似乎那个时候的人很懂事,也很吃得苦,父亲身体很差,经常挨斗,精神和肉体受了不少的痛苦和折磨,母亲担起了家里的全部重体力劳动,父亲一直觉得亏欠了母亲。
后来农场解散,父亲当上了村上的小学校长,母亲当上了村上的民办老师,那个时候生活才有所改善,在我懂事的时候,总看见只有初中文化的父母每天都捧着书在学习,甚至到深夜,父母非常热爱他们的教师工作,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经过他们自己自学,拿到了师范学校文凭,在县里的汇考中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七九年我们全家离开了下放的农村,父亲通过他的努力,进了一个事业单位并当上了二把手,工作兢兢业业,在患病时他还惦记着他的工作.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3-6 09:3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