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1

[娱乐] 《医者仁心》编剧徐萌:我不热爱医生热爱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医者仁心》剧照

  《医者仁心》今晚就要在CCTV-8落下大幕,全剧围绕着医患矛盾展开,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少话题、争议。在《医者仁心》贴吧里,有医生家属发言,说感谢理解;有护士发言,问为什么被编剧忽略了;更多的是普通人,或多或少有过在医院的不愉快经历,一条条的留言里都含着质问:医生有那么好吗?
  《医者仁心》的编剧徐萌热情开朗,笑脸可掬地接受采访,医患矛盾这个话题并没让她觉得沉重,观众反馈的质疑恰恰是她想谈的。“听说《医者仁心》得到了卫生部的高度肯定,这算命题作文吗?”“完全没有,是我纯主观意愿创作的。”徐萌解释,“在中国医疗剧很少,因为剧本创作特别难,拍摄更难。”为数不多的几部国产医疗剧其实应该算是生活剧或者涉案剧,拍摄手段也非常简单,手术室里,手术台,无影灯,擦把汗就完了;手术室外,医生跟病人纠缠,和家属谈恋爱。曾经一部以医院为背景展开涉案的电视剧在非黄金档播过一遍后就被叫停了,因为医疗界强烈反感。
  “医疗剧是不能靠生编的,首先医疗是它的行为主体,要把这个行业写透,要让医生觉得这是我们平时想说,但不会跟外人说的事。所谓‘医生的心情’,编剧要了解医疗史,科室分布。如果你不了解大的背景,不了解医学技术史,写出的东西就是不对味。”2002年,徐萌到人民医院体验生活,穿上实习医生的白大褂跟医生们一同工作、吃住、学习了三个月。“开始连问题都提不出来,人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即使接近他们,想了解他们怎么想还是特别难,你会发现,这个群体特别脆弱,特别内向,没有倾诉欲。如果我们的世界是地平线以上的阳光一面,医生探索的是人体内部的隐秘,像个黑洞。当他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是茫然的,几乎没有跟社会交流的功能。”这是徐萌对医生们最初的印象。
  医院里,并没打算巴结编剧为医生歌功颂德而为徐萌提供什么特殊待遇,恰恰相反,她能感觉到医生们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轻视与不屑。“副院长把我领到科室,什么都没说,意思很明显,先溜你三个月,每天早起八点来,下午五点走,医生们眼睛里都是一句话:就你,还写我们医生呢?先看你行不行吧。”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每天早起披星戴月地出门,跟一台手术要站8小时,“我一个电影学院的‘女土匪’,按以前的脾气,想不去就不去了,谁能管得了我,可转念一想,这要真是大夫,天塌下来不也得准时到岗吗?医院是绝对不允许迟到的。”
  2002年前后,正是医患矛盾激化的开始。高法出台了《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即在医患纠纷中,医院对其没有过错要承担证明责任。“过去,病人告医院,病人举证,这个法律出台后,病人告医院,医院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没错。结果,过去医生救死扶伤,1%的希望都要救,现在没有100%的希望不要救,这个行业的底线一下后撤了。”徐萌看到医院请检察院到医院宣讲,医院教医生写病案时如何保护自己。“比如最普通的感冒,理论上有可能导致心肌炎和肾衰竭,所以大夫要给你做胸片、CT,查你入院时的各项生理指标,医生要自我保护。可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借机多收费也有空钻了,一下就乱了。”所以电视剧里有句台词,“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
  中国观众熟悉的美剧如《实习医生格蕾》、《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港剧如《妙手仁心》、《仁心仁术》里表现医患矛盾、纠纷的情节并不多,主要是展现医者“仁心”。而《医者仁心》里的大部分篇幅都围绕着医患矛盾展开,此外的情节也都很尖锐,比如医药代表财色贿赂副院长提高药价,医院为贷款巴结银行行长,医生之间的派系私心,然而,观众还是觉得过于美化医生。观众期待看到那些对病人冷言冷脸不负责任的医生至少在电视剧里受到惩罚。但在《医者仁心》里,几乎没有这样的角色,几位主角都是医术高超,对病人和蔼可亲,甚至积极帮病患解决经济问题的“神”,反而是病患家属在不断地制造麻烦。
  这的确是按卫生部的意见修改过的,不过,过程或许并不像大多数人揣度的那样。徐萌直言:“中国人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一样,很大程度上把生活的不如意,疾病的痛苦,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有命运无常的愤怒全部转嫁到医生身上了。这个东西和主旋律没关系,我们对生老病死都没看明白,自己都不能承担自己,怎么能指望医生。原来的剧本写得更实质,但卫生部看完说,你不要这么写,老百姓会吓到的,医生也会吓到。卫生部还希望我多写些坏医生,他们说,如果你不把坏医生挑出来写的话,好医生心理不平衡。如果为了社会公益把这个群体写得特高尚,你就失真了。”
  但徐萌还是坚持部分“失真”,并为之纠结。电视剧中有个情节,急诊室护士长刘敏在病人输液时离开了一会儿,结果病人死亡,虽然这最终被证明不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但家属认定是她害死了病人。我不是要给医院说好话,而是在为这个社会守一个底线。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但我接触的每个医生,对患者的理解都是有的,这是职业本能。我这部戏里想表达的是科学和冷静,讲真正的医学是什么。戏里的医生的确理想了一些,一来大多数医生的确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我想呼唤一种理想的职业状态。我们已经太久不关注理想、信仰这些东西了。
  对话
  记者:我代表一个观众给这部戏提个意见,可能也是大多数人一上来就觉得“假”的原因。我们看病时见到的医生、护士多是一副冷面孔,不耐烦的样子,哪像电视剧里亲切得跟餐馆服务员似的呀。
  徐萌:医生的确有精英意识,冷漠,看不起普通人。而且你说的应该是门诊医生,病房里的医生会好些。出门诊的医生都比较忙,一天看六七十个病人,有空笑吗?还有,医生通常觉得能自己来(看病)的都不是大病。《医者仁心》是第一部,主要写仁心,接下来第二部,主要写仁术,就会涉及这方面,医生的冷暴力和过度医疗。
  记者:我相信,经过在医院体验生活,所闻所感令您热爱医生、理解医生,于是这部戏是站在医生的视角看待医患矛盾。但就算病人都像您一样,体谅医生,医患矛盾就化解啦?
  徐萌:我不热爱医生,我热爱生活。我看医患,不是医生冷漠,是体系,体系冷漠,整个社会缺乏疏导、人文关怀、心理救助,科学、诚信。直接把老百姓和医生拧在一起,就好比高速公路,周边应该有很多辅路疏导才不致拥堵,国外的医疗体系里有志愿者、社会义工安抚病人的感情,可我们没有。
  所以,我以钟立行在美国行医时的一起医疗纠纷为开篇,就是想告诉大家,医患矛盾是各国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的医患打成这个样子,为什么呢?有人觉得是体制问题,我觉得背后是感情因素。中国老百姓在福利体制里这么多年,觉得治病是国家负担的,医生在老百姓眼里是公家人,病人在社会地位和生理上都是弱者,看病是寻求一种类似母体保护的安全感。但这种情感的需求找错对象了,医生的教育背景里没有人文因素,情感素养,他们感情点特别低,这是职业带给他的。
  记者: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个好的患者是尽量配合医生的治疗,而对于医生而言,弄清楚得病的是什么人比弄清楚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徐萌:是的。有一件事让我很震惊,跟医生们一起上大课时听一位老师讲:绝对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病可以治好:大叶性肺炎和先天性室颤,其他病都要看医生和病人的配合。药物只是缓解症状,减少病痛,手术是侵入性破坏。在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史里,医生起源于牧师,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能治病就治病,不能治病就安慰你的灵魂。“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位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行医格言,这句话朴实地道出了现代医学的局限和无奈。如果患者能理解医学的局限性,也许医患尖锐冲突的局面会缓解些吧!
发表于 2010-12-2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剧围绕着医患矛盾展开,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少话题、争议.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8 02:14 , Processed in 0.14311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