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1

[人物] 永远不被流行吞没的文化现实 记徐匡艺术作品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2年作品《山花》,拓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1年作品《嘉陵江上》,套色木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4年作品《高原的阳光》,黑白木刻。


  从1月29日到2月13日,跨越春节的《刻画人生——徐匡艺术作品展》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这是上海美术馆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系列展览的首展,也是2011年开年的首展。据悉,2011年的上海美术馆将通过一系列有学术性、可看性的自主策划的专题或综合展览纪念这特别的一年。《徐匡艺术作品展》正是这个系列的重要开场。
  徐匡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重要的版画家,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刻画了新中国美术的主流样式,他的艺术履历记录着一段浓墨重彩、波澜壮阔的时代历程。无论是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是在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徐匡的艺术无疑值得铭记、传播与研究。本次展览是徐匡几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个人展览,展出了他代表性的版画原版和独版画、油画、水彩画、写生、素描速写作品共230余件,全面展示了其艺术才华。其中众多作品都曾经获得过大奖,比如第五届全国美展一等奖的木刻作品《主人》;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的木刻作品《高原的阳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的木刻《在那遥远的地方》;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的《奶奶》;全国十七届版画展金奖作品《走过草地》……
  徐匡出生于1938年,早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58年起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现四川美协)。四川版画传统深厚,不仅有抗战时期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基础,也有来自晋绥解放区的美术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徐匡和一大批版画家一起,学习继承四川版画创作传统,把艺术创作的激情与表现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责任感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徐匡从事版画创作50多年,与时俱进。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的创作始终关注人民、关注现实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徐匡并没有将美术工具化,而是注重吸收传统精华、研究美术造型规律,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创作了一批经典之作,他的艺术已成为美术史的重要个案。他的版画作品《彝族女孩》、《果园》等,突出形式感,具有旋律之美;《嘉陵江上》(1961年)、《乡村小学》(1964年)、《草地诗篇》(1975年)、《纳木湖畔》(1979年)等,画面简朴,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作品从平凡生活和普通人中掘取诗意,讴歌了新中国的普通劳动者。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匡曾赴西藏写生创作,这批作品采用略带写意的手法、抒情流畅的线条、恰如其分的套色,表现朴实平凡、唯美清新的人物和场景,自然流露出悠长舒缓的诗意。从作品《主人》(1978年)、《决不让奴隶制复辟》开始,到后来的《希望》(1981年)、《高原的阳光》(1984年),徐匡开始树立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从精神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表现。
  随时代而发展,是当代美术的重要特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徐匡先生的作品吸收和融入了新的艺术因素和文化意蕴,如木刻版画《草原盛会》(1990年)、《守望》(2000年),后来的《奶奶》(2004年)、《扎西和他的羊》(2005年),以及一些原版创作,转换了早期作品中的理想主义和抒情趣味的追求,更注重用精细的素描造型、刀法展示更为真实的生存境遇、人生历练,表现西藏、藏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出更加深刻的“现实观”。
  最为重要的是,徐匡决定将78件88幅版画代表作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作品充分显示出他自1959年至今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与创作理念,几乎涵盖了他从艺一生的版画创作,以及对艺术始终执著追求与艰苦探索的精神。这些作品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上海美术馆对于新中国时期版画的收藏与研究。
  早报记者 马俊
发表于 2011-1-2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10:04 , Processed in 0.142287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