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2

[纪实] 元帅回家乡故事追忆:徐向前骨灰盒最后安放到故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元帅回故里,次数都不多。少回去甚至不回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点是相似的:即一个“忙”字、一个“怕”字。忙:身兼要职,日理万机,加之晚年多数身体不好;怕:既怕给家乡添麻烦,同时也怕给家乡搞了特殊化,坏了党的名声。

  朱德:哪里有棵树都记得清清楚楚

  1960年,朱德回到四川仪陇县。

  他的记性很好,哪里原来有棵树,哪里原来没有,全都记得清清楚楚。早饭后,朱德自己认路,来到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席家。这里原是席聘三先生办的私塾学堂,朱德在这里学习了十年。

  那里有个很高的陡坡,不好走。陪同的省委书记廖志高说:“总司令,别去了吧,路不好走。”朱德说:“不要紧,我小时候走惯了。一定要去。我的古文就是在这里学的。 ”

  朱德还是爬上去了。一看,晨雾炊烟里的席家,五间草房依旧,院子里静悄悄的。

  朱德轻步进院探问:“席白谷先生在这里住吗? ”

  “是。”屋里走出一位中年人,应声说,“在这里住,我是他孙儿。 ”他主动向来客介绍:“这座房子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地方,我伯父跟他同过学,经常给我们摆朱总司令读书很得行,文章做得最好。有人多次要拆这座房子,我说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学堂,才没有让他们拆掉……”

  朱德站在院坝里四处观望,问:“这两窝黄连树中间还有一窝黄桷树呢? ”

  “下暴雨打雷,遭雷公抓走了。”中年人笑着道。

  朱德一听也笑了,说:“再种两窝嘛! ”

  主人望着来人似曾相识的脸庞和熟悉的乡音,好奇地问:“您老是从哪儿转来的?这么熟!”旁边有人低声插话:“朱总司令,你还不认得? ”主人一听,顿时红了脸,又惊又喜地拉着朱德的手,叫道:“哎呀,我的天啦!朱总司令啊! ”

  院子里,朱德、康克清和席家亲属合影留念后,席家人挽留说:“转来了就莫忙走,在这里多耍几天嘛! ”朱德哈哈一笑,说:“我们一块儿照了相,就等于在你家住下了。”临别,已走到院坝边的朱德,又回头凝视良久,才缓步离开。

  彭德怀:到湖南家乡做调查

  彭德怀自1925年盛夏离开故乡湖南湘潭乌石寨,直到1958年,其间33年,从未回过家乡。

  1958年12月,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对当年的粮食产量,彭德怀提出了不同看法。当时,在西北地区的小组会上,讨论公布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数字的时候,许多人赞成公布1万亿斤或1.2万亿斤,甚至还有人说“粮食要多少有多少”。彭德怀不同意这些意见。

  武昌会议结束后,彭德怀便回到湖南家乡去做调查,决心把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为了便于听到群众的真实反映,彭德怀没有住招待所,而是住进了彭家围子自己的旧居。

  在公社和大队干部座谈会上,当有的干部谈到今年粮食大丰收,吴公塘生产队亩产过千斤时,彭德怀没有轻信。他同干部们步行数里来到吴公塘田边,打着手电筒,蹲下身来,拔起一兜禾茬,数着一兜禾上有多少株稻秆,每个穗上大约有多少颗稻谷,细心计算着每亩地的产量。

  听公社干部说,他们公社的炼铁厂出了640多吨铁。彭德怀就去看了公社炼铁厂。情况和他在别处看到的一样,是“大兵团作战”。事后,彭德怀跟公社干部算了算账:为了炼那么一点铁,集中公社、大队全部劳力运料,丢开农业生产,让稻谷烂在地里;为了解决燃料问题,拆毁了社员许多住房,砍伐了大片山林;为了收集原料,连社员的农具和做饭的铁锅都砸了……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呀。

  在许家塘大队敬老院,彭德怀和几位少年时代的伙伴进行了亲切交谈,得知他们每餐每人只能吃到二三两米 (旧秤16两一斤),数九寒天老人们还睡在光光的篾席上,连褥单都没有,被子也破烂不堪,彭德怀紧锁眉头。

  对家乡的考察,使彭德怀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中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给他增加了更大的疑虑。

  贺龙:断然决定不准再修自家大屋

  1925年5月18日,贺龙回到分别了五年之久的家乡桑植洪家关,祭奠祖先,看望亲族故友。

  贺龙家原来的房子已经被敌对武装烧毁。继母正在修建一栋木石结构的大屋,房架搭起来了,刚刚上梁。贺龙回来看到正在兴建的大屋,对亲属、乡亲们说:“你们看看,左邻右舍这些茅草木屋,单单我家修一座大殿,当成菩萨来供,这不是成心叫人骂我贺龙吗? ”他断然决定不准再修。

  亲友们纷纷劝说,你当了师长,当了将军,修个大一点的屋子也是应该的,再说,屋架已经搭完,大梁已经上妥,搭成个屋算了。贺龙还是不答应,他说:“不要修了,盖个屋顶,让它空着,让往来赶场的乡亲也好有个躲风避雨的地方。”后来,贺龙参加了**,领导湘西武装斗争,这个供四乡来往群众躲风避雨的棚子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掉了。

  陈毅:给娘洗尿裤

  陈毅是孝子。 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 ”

  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徐向前:骨灰盒最后安放到故土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一二九师向正(定)太(原)铁路以南太行山区展开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担任一二九师副师长的徐向前率七六九团一路南下,27日走到了老家五台县永安村附近。

  大家都想到徐向前家看看,徐向前就把陈锡联、汪乃贵、范朝利、丁先国几个团的干部请到家中进午餐。嫂嫂给做的莜面窝窝、 和羊肉炖山药。陈锡联等几个都是南方人,不晓得莜面吃多了会胀肚子;加上打仗、行军,很难吃上一顿饱饭,便大吃起来。徐向前赶忙说:“这东西不能吃太饱呀,会胀肚子的! ”

  军情紧急,吃过饭就上路了。徐向前的父亲把他们送到村头,眼里含着泪水。大家都热情地向老人告别。徐向前说:“回去吧,有机会还会回来的。 ”

  谁知,这竟是他们父子的最后分别,从这以后,徐向前再没回过永安村。后来听说形势紧张时,乡亲们帮助把他母亲棺木下了葬,把他父亲转移到山上一个寺庙里,嫂嫂和侄儿不时送点米和面,经常照顾他的是一位本家人徐献荣。老人最后在那个庙里去世。

  1990年9月21日凌晨4时21分,徐向前与世长辞。11月1日至10日,中央有关部门陪同徐向前的亲属,乘专机飞往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执行徐向前的遗嘱,撒放骨灰。飞机追寻着徐向前的战斗足迹,将骨灰伴着朵朵鲜花,撒向徐向前征战过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徐向前安息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浴血征战地。骨灰盒和遗像最后安放到他的故土五台县烈士陵园。

  聂荣臻:把老区看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到了暮年,聂荣臻元帅常说还有两个未了的心愿。

  他眷恋家乡,多次提出想到哺育自己成长的四川江津老家看看。但医生总是劝阻,担心他长途颠簸,身体发生意外。

  他也眷恋革命老区,把河北省老区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7年,他在写给支前模范戎冠秀的信中说:“我常讲,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打就打了22年的革命仗,而其中11年都是在华北,主要是在河北度过的。所以,河北的一草一木,我都不会忘记。 ”

  进城以后,他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到老区看看,“文化大革命”后,“几次想去,又因为身体不好,未能如愿。现在腿脚更不便了,真是遗憾,不过我对老区人民始终怀念着”。

  1991年,他让办公室写信给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阜平、完县、平山、唐县的党政机关,转达他的话:“近来常有老区的同志来看望我。由衷地感谢老区人民对我的关心。老区人民是我们战争年代的主要依靠,我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1970年我曾计划去看望老区人民,后因病未能成行。现在多种疾病缠身,已经没有这种可能,我视为终身憾事。当我听到大部分老区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深感不安,心里不是滋味。所以你们以后来,无论如何不要再带什么东西了(包括土特产)。否则只会增加我的不安。 ”

  叶剑英:每次都要去看看母校

  叶剑英从东山书院毕业后,便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后考入云南讲武学堂,投笔从戎,走上革命征途,逐渐成长为一代元帅。解放后,他曾三次回故乡梅州,每次他都要去看看东山母校。

  1980年5月,时年84岁高龄的叶剑英第三次回到东山母校。

  叶剑英先在休息室听了学校领导人的情况介绍,然后缓步走进他少年时期读书的课室,这课室不很大,十几张简朴的双人课桌,摆得整整齐齐。从课堂里出来,叶帅看了他当年住校的卧室,接着来到当年学堂的办公厅门口。

  他指着高高的木屏风门的右上角说,在这里,他曾给当时的校长贴过一张意见书。叶帅兴奋地回忆道:“有一次,考试卷收去了两个多月,也没有发回来,我们就给校长公开提意见。意见书贴出来之后,校长把它撕下来贴在教室里,要我们全班学生每人抄一遍。我又问校长:"抄它干什么? "校长说,抄了对笔迹,对到了就处罚。 ”叶帅讲到这里,身旁的人问他,最后怎么样?叶帅呵呵一笑,说:“后来是我们胜利了。 ”他一边讲,一边笑,还一边比划着手势。在旁边的师生们听着,都笑了。

  刘伯承:“根”这一概念的外延已大大扩展

  1950年,刘伯承回到重庆出任云、贵、川最高军政长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此间,他没有回故乡开县探亲,也没有急于寻访旧友,而是给曾经救助他的涪陵县人民政府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感谢乡亲们在34年前的救命之恩和深情厚谊,并向当地群众致以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中国人是讲究叶落归根的,汉民族更沿袭了这一文化传统和习俗。当然,在刘伯承元帅本人及其亲属看来,“根”这一概念的外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刘伯承元帅的夫人汪荣华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

  “根据伯承同志一贯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对我们的教导:为人民的事业要敢于斗争、勇于牺牲,永远同战士们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因此我要求把伯承同志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撒在淮海、南京、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大西南及故乡,撒在养育他的山河大地上,撒在他曾经与战士们的血和汗流在一起的地方,让他安息在与他血肉相连的人民群众之中。 ”

  元帅在1986年10月7日离开人世,走完他94年艰辛而辉煌的人生历程。儿女们护送着父亲的骨灰盒,最后返回故里。(《红墙知情录(二):开国将帅的非常岁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尹家民)

  
发表于 2011-2-8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徐卫


    向共和国的元帅们致敬! 向你敬礼.jpg
发表于 2011-2-1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帅----------故事追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10:14 , Processed in 0.17035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