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1

[徐悲鸿] 徐悲鸿、齐白石与张大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民国初年西洋画刚传入中国,大有压倒传统国画之势。民国中期,由于中国传统绘画基础沉厚,加上西洋画受客观条件限制,传统国画重新占据统治地位。一些试图以外来艺术滋润传统国画的画家进行改良工作;另一些画家则一直依循传统轨迹发展,在中国艺术文化的范围内提升各自的笔墨境界。
  徐悲鸿是改良中国画的一员健将。徐悲鸿(1896—1953)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民间画师家庭,少时即随父学画,打下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1919年在蔡元培等人的帮助下留学法国,师从写实主义画家达仰。在1920年,他发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认为中国画的弊端在于“不能尽其状”。1927年,徐悲鸿载誉而归,一跃成为中国画坛的瞩目人物。徐悲鸿虽然远赴重洋攻习的是油画,但是回国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改良中国画上。他利用在欧洲接受的古典写实主义画风训练,将西方写实绘画引入中国画,同时试图保持中国画内在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画人物方面,徐悲鸿的代表作是《九方皋》和《愚公移山》,都以古代寓言人物故事为题材,画中人物刻画精细,糅合了西洋画的表现手法,同时笔墨间透露出了中国画传统的神韵。但是,徐悲鸿最为人所知的还是他笔下的马。他一改古人画马静止而拘泥的陈式,多画纵横驰骋的奔马,其笔下之马神骏、豪放,有种桀骜不凡、自由奔放的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是他对马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对马的骨骼结构熟透在胸,进而挥毫神出的结果。这种既注重马的形体结构,又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与精神内涵,是其改良中国画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传统之内复兴国画的宿将当推齐白石与张大千。齐白石(1864—1957)原名齐纯芝,出生贫寒,14岁起学习雕花工艺,因手艺纯熟而获得“芝木匠”的美名。他由《芥子园画谱》启蒙开始自学水墨画,27岁拜师学画后,逐渐拉开了与画工之间在审美意识和情趣等方面的距离。40岁后广游天下,磨砺写生,开阔胸怀。50岁后,隐遁故乡,吟诗作画,得意于春华秋实之中。55岁那年因避乡匪,不得已北上居于北京,这是关键的一年。他在当时北京画坛领袖陈师曾的劝说下,开始“衰年变法”,改变了以往简少冷逸的风格,达到了清新、自由、质朴、活泼的新境界。齐白石对中国画的精妙理解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神韵”的重要性。所以,尽管齐白石的画作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但是画中溢出的神韵令人驰往。齐白石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虾”,他利用宣纸和水墨的特性,完成了看上去非常逼真的水中游虾,活泼、灵敏、机警,有种灵动的生命力,尽显国画特殊材质和内在气质的魅力。齐白石在衰年变法后开创的崭新艺术境界,影响了之后大批画人。

  比起平民式的齐白石,张大千显得狂放的多,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颇多佳话趣闻的传奇人物。张大千(1899—1983)号季爰,出生在四川内江县的一个望族家庭,他早年“两个百日”的经历已经开始显示传奇色彩,十七岁被土匪所劫,竟因其文才被尊为“师爷”,有了“百日师爷”的经历;之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当了短短的“百日和尚”。1920年张大千在上海拜李瑞清和曾熙为师,正式开始学习书画。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加之刻苦,临遍传统各家各派而达到乱真程度,他临摹的石涛假画曾骗过了当时罗振玉、黄宾虹等一流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一时间张大千在上海声名鹊起。而后张大千融汇诸家,逐渐走出了自己的风格,30年代已声震海内,获得了“南张(大千)北溥(心畲)”的美誉。张大千晚年旅居国外,画风大变,创造出泼墨大写意山水画,使国画技巧跃上新台阶。张大千以其深厚的功底在山水画坛树起同代人难以逾越的标杆。

  无论是改良中国画还是在传统之内复兴,国画在他们的笔下都延续着内在的魅力和气质,闪耀出含蓄圆融的光芒。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徐悲鸿《群奔》

徐悲鸿《群奔》

齐白石《虾》

齐白石《虾》

张大千《临仇英沧浪渔笛》

张大千《临仇英沧浪渔笛》
发表于 2011-4-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千秋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6 11:26 , Processed in 0.157822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