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桓教授介绍说,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大脑功能和认知状态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并通过简述大脑神经如何产生心智,引出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间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语言研究可以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包括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在语言运用中,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人们对所感知事物的选择和感知后得到的感受,都是以意向性为导向的,作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意向感知层面上;事物的属性包括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需要考虑物理与心理的关系,心理感受对物理属性既要依赖,又在一定程度有自主的发挥。
4月15日,香港浸会大学翻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佩瑶教授以“Identity Crisis an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身份危机与身份重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话语)为题,从一张汉堡的图片入手,引出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翻译研究的身份缺失以及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她对“Chineseness”的独到理解,指出在翻译中应该坚持这种“Chineseness”。她列举了一些在国际社会上有知名度的中国人的例子,章子怡、张艺谋等,来说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以及由什么构成了这种“Chines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