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3

[人物] 书生侠义徐锡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我固执地认定,侠客的形象无非两种:或者虬髯壮汉,袖藏一柄短刀;或者白面郎君,背负三尺长剑。雷霆之间,十步一击,血光四溅!直到一张百年前的照片出现,我的想像戛然而止。
  这是一张临刑前的照片,主人公身材瘦小,面目苍白,仿佛生了痨病的书生。但临死的从容状,足以说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叫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人,这个其貌不扬的晚清秀才,成功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成为名震江湖的泣血侠客。
  多次来到绍兴,多次出入那些潜藏在高楼窄巷中的名人故居,由于种种原因,独独少了徐锡麟,一直心存抱愧。这次特地赶往绍兴东浦镇,探访徐锡麟,印证多年的想像。穿过狭长的老街,跨过一座拱桥,再钻进一条曲折逼仄的青石小巷,从现代鳞次栉比的街市回归到清砖黑瓦只消百步之间,徐锡麟故居赫然就在眼前。正是暮日时分,故居没有一个游客,年长的售票员无聊地翻着报纸,没有任何表情。门票很便宜,5块钱,整个院落的时空便归我所有。

徐锡麟

徐锡麟

徐锡麟

  跨进院门,一经阁,藏书楼,桐映书屋次第展开,徐锡麟的生活轨迹沿着狭小的空间中与现代连接在一起。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中间的一幅油画,画中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标准的烈士造型,脚下大江东去,头顶莽莽苍穹,大有指点江山的意思。画有些古朴,说明刀光剑影已经离这年头有些远了。
  百年前,此处成为反抗满清的桥头堡,一张张神秘的眼脸在这里进进出出,包括秋瑾、王金发、陶成章等一大批辛亥风云人物,老宅成了一部压缩的浙江辛亥史。
  历史的迷雾太浓重,我们隐去徐锡麟办学、留学、加入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历史,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发生在当时安徽省城安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这个节点而作的必要铺垫。
  1906年的一天,安徽巡抚恩铭接见了一位弱瘦年轻人,戴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镜片后闪着谦卑的目光。他从年轻人手里接过一封推荐信,恩铭十分高兴,这个年轻人叫徐锡麟,是老师俞廉三的远方侄子。虽然徐锡麟当时身份是纳捐的道员,恩铭还是给足了老师面子,给徐锡麟安排了武备学堂“会办”的职务。他没有想到,这个谦卑的年轻人是打进官场内部的间谍,更没有想到居然是一名刺客,自己的生命会终结在这个看似十分柔弱的书生手上。
 上一年,党人许仲卿出资五万两白银为徐锡麟、陈伯平、陶成章等人买了一批官职,从知府到知县不等,徐锡麟的身价是4700两,使他们有了合法的身份进入到官场体制。很快,徐锡麟被提拔到巡警学堂会办兼巡警处会办,主持巡警学堂工作。一到这个掌握兵权的位置上,徐锡麟意识到机会降临了,他一面为学员灌输革命思想,一面积极准备起事。
  徐锡麟的踪迹被一名叫顾松的官员发觉,他向恩铭打小报告,反遭恩铭数落。恩铭实在想不出徐锡麟有任何反清的理由,他是老师推荐的亲戚,老师怎么会欺骗学生?自己对徐锡麟如此信任,一再越级提拔,他为何要恩将仇报?徐锡麟走的是光明的仕途大道,何苦走冒杀头风险的独木桥?

徐锡麟在计划浙皖起义时致秋瑾的亲笔函

徐锡麟在计划浙皖起义时致秋瑾的亲笔函

徐锡麟在计划浙皖起义时致秋瑾的亲笔函

  1907年入夏,作为光复军领袖,徐锡麟和秋瑾等人秘密制订了周密的起义计划,计划同时策动浙皖起义,起义成功之后攻取南京,在江南开辟出反清局面。
  7月6日,巡警学堂举办盛大的毕业典礼,安徽省大员悉数到场。在典礼上,徐锡麟发动了起义,擒贼先擒王,意图打掉指挥中枢,造成清军指挥紊乱。“砰砰砰”一阵乱枪击毙恩铭,接下来,徐锡麟带领学生占领了军械所,很快遭到了增援清军的反扑。那场起义过于短促,过程并不激烈,仅仅半天就被镇压,甚至用文学的手段也很难描述。结果是陈伯平战死,徐锡麟和马宗汉被俘。
  安徽布政使冯熙、按察使毓朗、巡抚衙门幕僚张次山,他们一同审理徐锡麟。审讯的焦点很快进入到徐锡麟为何要负义上来。主审官带着满腹疑惑审问徐锡麟,他们无法理解儒家教义下的读书人竟然不知廉耻,居然做出恩将仇报的行为。徐锡麟答道:“恩铭待我,是个人私恩,我杀他,是天下人的公愤。”
  徐锡麟的供词写得激扬澎湃,历数清廷罪状,宣扬革命道理,满是人间正义,数千言笔墨一气呵成,绽放出电光石火一般的光芒!他的供词陈设在故居之中,我久久地凝视,从笔墨中迸发出的豪情在胸中回荡。整整一百年了,那些字迹新鲜如故,仿佛墨汁还在涌动。
  写毕,掷笔,盘腿坐在大堂上,高声朗诵起供词:“我本革命党大首领,捐道员到安庆为排满而来,做官本是假的……本想杀死恩铭,再杀端方、铁良、良弼……”徐锡麟慷慨陈词,语调抑扬顿挫,仿佛他是大堂的主宰者,在做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会审官员面面相觑。主审官冯熙被他的大义所打动,徐锡麟死后,他居然在安庆望华楼辟间供奉衣冠、血衣、手枪、刀剑等烈士遗物,还亲自提写了一副对联以示祭奠。

徐锡麟绝命书

徐锡麟绝命书

徐锡麟绝命书



  当日晚上,徐锡麟在抚院东辕门外受刑,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便安然受死,年仅34岁。刽子手先用铁锤击碎他的睾丸,再剖腹,挖心,取肝,心被祭奠恩铭,肝被恩铭卫队炒熟下酒,卫兵一边吃一边骂:“大人对你恩重如山,你却忘恩负义!”
  “英雄没落时,看客泪满襟。”我想到西晋名将刘琨的一句诗。徐锡麟惨绝人寰的死,每读到此便让人哽咽。他的死犹如一根铁锥刺碎了男人的自尊,那些刀刃呼啸着从他的胸口穿过,钻心的巨痛却在我的神经中呼呼奔跑。
  徐锡麟成为封建王朝最惨烈的祭奠者。3年后,公元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腐败的晚清迅速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桶。
  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忠义,当时,徐锡麟被很多人所不齿,他们指斥徐恩将仇报,毁尽天下恩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
  自古以来,真正的文人侠士背后总是与孤独相伴,苍凉一生。芸芸众生,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徐锡麟的孤心苦诣呢?
  他的行为并不能用简单的洁耻来概括,他的刺杀并不是针对某人的快意恩仇个人行动,而是一种对抗,一种精神,一种主义。
  晚清面临着深重的民族灾难,民族骨气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下几乎消失殆尽,国将不国,四万万同胞逐渐沦丧为亡国奴。身陷大变局的徐锡麟们是觉醒者,觉悟者,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唯有打破封建专制,推翻帝制,才是国家民族的出路。
  暗杀朝廷大员和皇亲国戚是光复会等革命组织既定的反清路线,在武装**时机尚未成熟之际,暗杀是最有效打击和瓦解统治阶级意志的手段。徐锡麟刺恩铭与个人恩怨无关。从《清史稿》来看,恩铭的履历没有什么劣迹,并非可杀之人,相反他处事精干,讲究儒家道义,对徐锡麟有着知遇之恩。这些因素或许触动过徐锡麟,也许他在行动前有过一丝犹豫。恩铭是庆亲王奕劻女婿,皇亲国戚,封疆大吏,满族精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恩铭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他的身份成为刺杀目标。革命大义既定,徐锡麟怎么敢以私废公呢?
  一个特定的事件,将徐锡麟和恩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了一对解不开的历史人物,结局却各不相同。徐锡麟成为彪炳史册的侠客,而恩铭浑身冒着血泡的躯体为徐锡麟的事业做了不幸的铺垫。
  从徐锡麟行刑前的照片中看出,他面露倦容,神情黯淡,却透着一股逼人的侠气。从徐锡麟所做的一切来看,他性格里兼有士的成分,铁肩担道义,以天下为己任。
  徐锡麟刺杀恩铭并不违反传统的春秋大义,汤寿潜说他蹈白刃不顾,必死以求自达,而非利天下之心。面对满目创痍的山河,徐锡麟立誓要以自己的牺牲完成以血祭旗的承诺,他期待安庆城里那一阵密集的枪声,打乱满清统治阶级的阵脚,唤取整个汉民族的觉醒。
  徐锡麟的义在另一面得到了诠释。在起义最危急的时刻,源源不断涌入安庆的清军将起义部队包围在军械所这块弹丸之地。有人建议引爆弹药库与清兵同归于尽,徐锡麟坚决制止,他怕火药爆炸后整个安庆百姓一道玉石俱焚,这样做与革命宗旨不符。
  被捕后,徐锡麟将所有的责任统统揽到身上,他说:“众学生程度太低,无一可用之人,均不知情。你们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斩了,全身砍碎了,均可,不要冤杀学生。”
  在历史的车轮前进了五千年后,舍身取义的行为已经越来越稀少,见利忘义逐渐盛行,只有到时代大变局的时候,刚烈忠义才偶露峥嵘,延续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性。中国人的血性在20世纪初突然之间膨胀起来,反抗,奋斗,革命,牺牲,这些行为集聚爆发,将五千年的大义托举到历史的顶端。
201105160934124883.jpg
安庆军械所旧址

  百年之后,世人还在津津乐道,还在回味着那个荡气回肠的大义时代,徐锡麟的名字一定会被反复提起,而他的妻子、他的家庭还会被人想起吗?
  徐锡麟的妻子姓王,名淑德,绍兴柯桥人,16岁与徐锡麟成亲,支持徐锡麟革命,后在秋瑾的介绍下加入光复会,改名徐振汉。
  他们虽是封建婚姻,但感情笃深,徐振汉婚后多年未育,徐家决定为长子徐锡麟娶一房小妾,但遭到了徐锡麟剧烈反抗。安庆起义前3天,徐锡麟送她由沪转绍,案发后,她被通缉,带着一岁的儿子学文逃亡日本,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那种泣血的孤苦只有这位36岁的年轻寡妇最为清楚。
  徐锡麟只留给她一件毒药般的血衣,这件衣服是诀别前她亲手缝制的,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日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以后漫长的19年里,她在思念中慢性中毒,渐渐被悲伤蛀空了身子,直至撒手西归。
  1914年,徐振汉听说丈夫创办的热诚学堂遭火焚,将2000银元抚恤金悉数捐赠用于重建校舍。学校如今还在,还保留着徐锡麟当年藏枪械的水池。据说校训即为徐锡麟所写:“有热心人,可与共学。具诚意者,得入斯堂。”我很想走进斯堂感受徐锡麟的热诚,但时间缘故,只得将遗憾留给下次来弥补了。
  踩着嘎吱作响的木楼梯,我进入到了他们幽暗的居室,似乎还能捕捉到他们曾经的风花雪月,他们的甜言蜜语似乎还栖息在雕花床头,梳妆台的镜子里似乎还仍然存留着她枯瘦的影子,那一声声游弱的气息在轻尘中传递过来,让后人不忍侧听。徐家遭此大难,家破人亡,四处流离失所。丧子、丧夫、丧父、手足断裂,徐家陷在巨大的悲痛中不能自拔。在这座阴暗的大宅中孤独地游走,似乎也染上了这个女人的悲伤。
  作为一介凡夫俗子,徐锡麟上不愧国家,剖心沥血,为民族解放流尽鲜血;下却愧对家庭,上有老,弃之不顾,下有小,弃之不养。我的内心隐隐想要发问,徐锡麟以自己的死换取国家公心,民族大义,却葬送了家人幸福,整个家庭深陷灾难的旋涡,这样做值得吗?
  在故居中悠转了一圈,阅读了尘封百年的生活场景,心中的疑惑不得排遣。前脚跨出大门,突然想起“一经堂”上的一幅对联气势逼人,赶紧回身重读一遍:“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死后三年香”。当年孙中山先生为徐锡麟提写的挽联,如今静静地挂在“一经堂”上,醍醐灌顶,一下拨开了疑惑。
  徐锡麟饱读圣贤书,自知孰轻孰重。他以命作答,诠释了人生最珍贵的生死母题,自己的生命是渺小的,民族的命运是宏大的,他将民族解放的宏大主题压缩到个人命运的纠葛之中,自己的生命无条件地服从救国救民运动,即使死而无憾,这种大忠大义正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不败的春天。
  离开故居,经过售票员身边,他依旧在翻阅报纸,而我刚刚经历了一场纵横的情感冲突。或许他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冲突,从一个世纪前的纠结中安然退出,淡化如初。
发表于 2011-5-16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历史,可以激励后人。
发表于 2011-5-1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历史,可以激励后人。
发表于 2011-5-1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侠客形象------定义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2 16:17 , Processed in 0.20865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