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2

[评论] 徐岫茹:给孩子们一个“房间时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和监护人,但不等于是“行政管理者”,教育者是灵魂雕塑的工程师,应当讲究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受教育者是人,自然也有多样的需求,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张扬,不能急功近利,以机械的外力扭曲稚弱的心灵,不能按主观好恶简单地评价是非。
  叶圣陶说,教育孩子“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过多设置雷区,势必给受教育者带来诸多心理上的障碍,从而不能坦陈心曲。在许多国家,无论孩子年龄大小,从幼儿阶段开始,父母都给孩子一个自己的“房间时间”,父母与孩子各做各的事情,互不干扰,都感到是很好的相处方式。
  中学生鸿说:“我很欣赏国外一些家庭中的平等、理解、尊重的氛围,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先敲门,问一句:‘May I come in ?’我们这里好像强权太多了,父母总是希望我们是透明体,岂不知道玻璃是透明的,然而也是易碎的。”
  鸿说出这番话是有原因的,因为,已经18岁的他,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他父母对他有一个规定:你的房间不许关闭屋门;考试的分数必须如实汇报,父母要看每次考试的考卷!理由是:父母是监护人,什么事情也不能对父母隐瞒!天真的鸿还去询问一些男生、女生:你在家里,屋门可以关吗?结果,有一半以上男生、女生也与他有同样遭遇;有的女生带着哭腔说:“唉!住房再改善,也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除了换衣服可以关一会儿门;父母动不动就闯进我房间来,什么东西都乱翻,我就盼着快点上大学,躲开他们就好了!”
  有一位中学教师谈了他对中学生隐私权的看法,他说:“中学生有隐私权我赞成。同样涉及生理隐私,以及曾经遭受过的侮辱、经历的痛苦、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方面隐私也应当尊重,应当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例如运动会期间,某女生突然提出某个项目不能参加而又不愿说明原因,对此,老师则无权追根问底。但是不可否认,学生如果以隐私为借口,过多地把自己禁锢起来,那么老师便很难与之沟通,以致不能及时地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我校一名学生两天没进班上课,班主任找到他,他闭口不言。后来才知道他去泡网吧了。
  我有一个学生,性格内向,高一入学时成绩名列班级前茅,后来成绩每况愈下,多次找他谈话,都不能深入。高考考到一个很不理想的学校,在给我的来信中,才吐露了个中原由――他暗恋本班一位女生而不能自拔,那个女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孔雀东南飞’了。我很为这位男生惋惜。诚然,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但是未成年人毕竞阅历少,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强,作为教育者应适当介入,给予正确的引导,会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信任老师,关于自己的隐私同样可以向老师吐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就有这样的作用。)
  而他的一位同事不赞成上述观点,他说:“中学生是否有隐私权的问题,不是我们个人说了算,而是有法律依据的,未成年人同样有隐私权,是因为这种权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就学生成绩来谈谈这个问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学校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最主要的标准,在每次大考之后,总要按成绩排名次,然后在班级中公布,还有的在家长会上张榜告示,希图通过这种做法,激励学生奋发争先。知耻近乎勇,确实有的同学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后来居上。然而,实际上公布成绩与名次却使大多数学生惶惶不安。
  差生们灰溜溜的,自觉低人一等,自卑地感到在老师和同学的心中自己是弱智、是笨蛋,这种伤害是触及灵魂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可能就此丧失了自信。而优等生们也不见得会高兴起来,潮起又潮落,哪里有不败的将军? 这样,会使学生过分地看待分数,甚至错误地把分数价值视同人生的价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因此被湮没殆尽。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应当是多元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把学生的的分数作为个人的隐私而不加披露。这次期中考试,我在班中公布了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让每一个学生给自己定位。我还公布了前十名的学生名单,对他们的成绩予以肯定。告诫他们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号召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对退步的同学及差等生则是个别交流,本着不打击、不挖苦。多打气、多鼓励的原则,帮助他们找原因,让他们知不足而后进。”
  尊重个人隐私,给孩子一个“房间时间”,让他学会独处,其实是最高明和理智的教育方式--信任他,给他独立思考、抉择和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他就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认为孩子会因关上门而“做坏事”,这是家长的单向思维,是有片面性的,应该相信您的孩子会珍惜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不与他敌对,他同样不会与父母“对着干”,关键是亲子之间的良好信任度和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
  那么,父母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最好向法律工作者进行一些咨询;也应该听一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进行一些坦诚的交流。这样,您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发表于 2011-5-20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导、沟通、平等。
发表于 2011-5-2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蜗居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5 21:59 , Processed in 0.22715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