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1

[评论] 徐立凡:国际原油触顶暴跌难缓国内通胀压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国际能源署(IEA)23日宣布,美国及其他27个国家23日同意未来30天释放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希望在产油国新增加的充足的石油供应进入全球市场之前弥补供应缺口。消息公布后,纽约商交所原油价格盘中最低跌至每桶89.69美元,创2月22日以来的最低水平。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结算价盘中大跌7.4%,至每桶105.72美元。



  作为释放石油储备的领导者,美国将提供3000万桶原油,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将提供剩余份额中的大部分。日本昨天表示,将向市场投放相当于3天用量的790万桶应急石油储备。
  这是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首次大规模干预国际油价,也是国际能源署有史以来第三次释放应急石油储备,前两次分别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和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时。在期货交易价格被摁到4个月以来的低点以后,国际原油走势似乎到了一个岔口:原油价格是暂时低头还是将就此回落?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是否会因为国际原油触顶暴跌,而使治理通胀的巨大压力有所舒缓?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弄清楚美国等国出手干预油价的背景是什么,这种干预方式能否持续。
  从油价近期的运行来看,自从今年4月受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影响,布伦特原油期货触及127美元上方高点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动力已经不足,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暴跌微涨的态势。进入5月底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跌的走势几乎已经确立。IEA释放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前一天,纽约原油为93.57美元/桶,较4月初高点下探幅度超过15%。可以说,即使没有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之举,在技术操作层面国际原油也有回落整理的需要。而在实体层面,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的好坏参半,也不支持石油需求的突然增加和国际油价的继续飙升。
  在这个时候,IEA突然释放石油战略储备之举,就显得有些诡异。尽管国际油价上涨会部分抵消西方国家的贸易收入,增加其逆差,这也在经济数据中有所体现,但相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国际油价上涨的抗打击能力无疑要强得多。这表明,主动干预国际油价,不完全是经济原因,更多是政治因素。
  事情早有先兆。从5月开始,IEA与欧佩克(OPEC)之间已经剑拔弩张。IEA多次要求OPEC提高产量平抑油价,并警告如不增产将动用一切手段。尽管这一诉求得到了沙特阿拉伯的响应,却在本月初的OPEC会议上遭到伊朗联合5个OPEC成员国的阻击。对于美国等国来说,这无异于伊朗试图控制国际油价的图谋。因此,突然释放战略储备,主要是针对伊朗的警告,而不是主要针对油价本身。仅从这个目标看,参考IEA释放战略储备频率的谨慎,可以断言,通过释放储备压制油价之举不可持续。
  还要看到,IEA宣布消息以后,部分OPEC成员国迅速表态加以谴责。如果部分成员国以限产等方式进行报复,那么暂时被压制的国际油价仍可能因为供应减少而重拾升势。
  IEA和部分OPEC成员国的对冲博弈,不会给国际油价带来一个明确的向下趋势。中长期看,国际油价仍将按现行规则运行。对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来说,这意味着,虽然国际油价的临时下跌给了国内油企补充库存的机会,但这不是减轻通胀压力的机会。
  事实上,尽管确立了国际国内油价的联动机制,国内成品油的上涨,并没有与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完全合辙。比如,尽管目前国际油价处于90多美元的水平,但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远超国际油价147美元最高点时。这表明,半行政半市场式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既不能及时、真实反映国际市场变化,也无力减轻国内消费者的日趋加重的负担。作为上游产品,油价对于通胀的助推作用还将继续显现。
  国际原油触顶暴跌难缓国内通胀压力,其实是一个极好的对照:它反映出的是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滞后性,反映出的是把国内油价的上涨诿过于国际市场变化已然不成立。与国内通胀更有关联性的是成品油生产和定价机制,而非国际市场。减轻国内通胀压力,需要厘清“两桶油”的中间加价成本,算清其盈亏构成,从根本上降低垄断式经营带来的制度性成本。相比起IEA与OPEC的龃龉,引进竞争对冲国内市场垄断更为当紧。
发表于 2011-6-26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汽车趴窝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5 14:25 , Processed in 0.19299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