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3

[人物] “红瓷骑士”徐少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编前:“要想穷,烧郎红”之说,意即烧制红釉瓷会让人倾家荡产。但有这么一位企业家,硬是凭着一股“犟”劲,成功烧制出红釉瓷,并突破市场化的难题,实现规模生产,进而一改行业传统做法,他还借鉴鞋、服行业的发展经验,为德化陶瓷业引入专卖店模式。

  他的名字叫徐少东,同行们称他为传统陶瓷产业的市场化先锋。

  李坤 张晴雯

  每个企业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辛酸,或曲折,又或者喜悦。

  对于徐少东来说,他的经历更像是一段传奇:孤身勇闯上海、杭州贩卖德化瓷,无功而返之后,满脑子“创陶瓷品牌”的念头使他韬光养晦,最终走上传统产业研究的道路,积累下数千万身家。

  “瓷贩子”的雄心壮志

  同其他德化人一样,徐少东从小就对陶瓷烧制有不浅的认识。不过他与陶瓷的结缘并非烧制,而是贩卖。

  1991年,高考一结束,他就开始贩卖陶瓷。“当时年轻,凭着一股闯劲,从家门口买下一些陶瓷,只身跑到杭州、上海。由于自己没开店,只是在路边吆喝叫卖,加上带去的陶瓷质量一般,生意并不是很好。”提到这段经历,他很是感慨。

  当时,让徐少东最痛心的是,杭州人对陶瓷不懂行,硬说他带去的白瓷是用石膏做的,是在糊弄人。

  “那时,讲起陶瓷,杭州人只认景德镇,不知有德化。”他说。或许正是这份痛心的经历,使他萌发了自己做陶瓷品牌的冲动。

  半年的贩陶生涯之后,他开始为将来考虑。他知道,低端陶瓷市场竞争激烈,跟进去难免头破血流;而向中、高端陶瓷进军,研发经费必不可少,资金支持乃是最大的负担。

  创建品牌的念头在他心间翻涌着。他心一横,决定先借助其他行业进行资金积累,再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创新填补国际陶瓷史空白

  他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关于红釉的介绍,知道了高温红釉瓷由于烧成率极低,被誉为“千窑一宝”。在陶瓷界,历来有“要想穷,烧郎红”之说。

  可徐少东当时心里想,既然北宋人都能够成功烧制出红釉,自己应该也能够成功!

  看到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他决定全心全意投入到红瓷的研制中。1996年底开始,他开始了红釉生涯。

  万事开头难。无论釉料配方、施釉技巧、窑炉气氛,还是火候控制,都需要付出无数探索与尝试。多少次无功而返,多少次半途而废,又是多少次将心血凝就的成品半成品打碎……有时,距离成功只有一丁点儿,可那一丁点,却需要千百次试验。

  面对种种困难,他却没有退缩。

  终于,2004年正月初五,徐少东成功烧制出他人生里第一件红釉艺术瓷,填补了国际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国内外陶瓷专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他的人生,也开始了新的历程。

  资金注入引领市场

  一次偶然的机会,福州某专营艺术品的企业老板看到他的作品。这个老板是一位爱瓷人,熟知陶瓷历史,知道红釉瓷的烧制难度,也意识到红釉瓷市场化的巨大空间,决定资助徐少东。

  好事多磨,双方的合作仍颇遇波折。起先,这位老板经常请徐少东到福州,讨论红釉烧制技术,没有探讨双方市场开发的合作。几次后,急于求成的徐少东渐渐失去耐心,有次忍不住发火指责对方:“老是让我来福州,又不谈怎么合作,还不如让我好好烧几个红釉瓷。”

  有了大笔资金支持,徐少东如虎添翼,技术屡屡创新,在高温红釉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漆线雕系列,融德化陶瓷之古雅、福州脱胎漆器之神韵、北京景泰蓝之华彩于一身,还吸取了闽南民间艺人雕琢绣饰的传统技法。日前,其作品瓷被中国对外友好协会选中,作为赠送给各国驻华使馆的礼物。
发表于 2011-8-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毅力所致,金石必开。
发表于 2011-8-9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穷越烧。
发表于 2011-8-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穷越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7-6 17:16 , Processed in 0.15931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