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志摩生前,诗人的桂冠就璀璨在顶,但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这可能是少有人研究辨析过的一个重要领域。徐志摩的编辑生涯正式开始于1925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在中华书局自费出版,同年10月1日应陈博生之邀接编北京《晨报副刊》。1926年3月,徐志摩重返北京,与闻一多、朱湘等人于4月1日共同创办《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3月10日,新月书店的代表性刊物《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徐志摩执笔的《新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的13种派别,引发文坛大讨论。1931年1月20日,《诗刊》正式出版,徐志摩主编。
“不依附、不谄媚、说疯话”的“志摩报”
《晨报副刊》的发展历时近十年,徐志摩时期为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接编《晨报副刊》以后,徐志摩追求“爱”、“自由”与“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只说想说的话、登想登的文章,盼望做一个“全权的记者”,立志把《晨报副刊》变成浪漫主义文艺的园地。接编当日,徐志摩就发表文章《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特别强调要“别具一副精神办出一份‘疯子说疯话’的志摩报”,他决不允许任何“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性灵的表现”,以《晨报副刊》为园地从事政治思想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
1928 年3月10 日的《新月》创刊号上,《新月的态度》作为杂志的发刊词,表达了徐志摩对于社会文化现状的鲜明立场,他指出:“《新月》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它与当时社会上的各种政治势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依附,不谄媚,对时局保留个人的独立意见。在担任《新月》主编期间,徐志摩所做的工作也很少偏离文学艺术本身,没有违背当初在《新月的态度》中提出的“没有什么结合除了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这一目标。这纵然使杂志走向了单纯谈文说艺的道路,但印证了徐志摩没有主导思想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有错必究的编者必备态度
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期间,他的特点不仅是有错必究,并且有闻必录,人们时常能在报纸上看到他的自我检讨,哪怕是再细小的问题,他都会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出书面检讨。例如1926年5月2日的副刊上刊出素心(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文章,其中有数处次序颠倒。素心就以书信方式向徐志摩说明,5日便登出了检讨,并写附识,上说:“我确是犯了着急而且怠惰的罪,我在这里道歉了……完全是我做编辑的疏忽,连累替我帮忙人受不白之冤,我是最耿耿于心的。”这般认真订错的态度,估计现在没几个编辑会做得到,这般严谨的做事风范更是编辑这个职业所必备的。
没有“门户之见”地吸收人才
报纸的文艺副刊,在推举文学新人方面的威力不可小觑,而主编用人的眼光和自己的编辑方针,则直接左右着副刊的质量以及整体形象。作为“新月之魂”的徐志摩刚接编《晨报副刊》后,就立即向当时文坛的“大腕”们诚心约稿,看来好的期刊同样也是徐志摩“人缘佳”的最好佐证,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梁启超、胡适、闻一多、陈西滢、凌叔华、郁达夫、刘海粟、陈衡哲、陶孟和、郭沫若、沈从文等。这名单中当然以“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的欧美绅士为主,但也有郁达夫、郭沫若等留学日本的“创造社”文士,但还有当时以“乡下人”自命、小学学历但后来却成为文学新星的沈从文——也可谓并没有十分严格的“门户之见”。后来,沈从文为悼念徐志摩,特撰文《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志摩的智慧方面美丽放光处,死去了是不可再得的,固然很可惜!但如他那样的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普遍人生万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的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张奚若先生在《我所认识的志摩》一文说:“人人都相信他是好人,人人都和他过得来。别人不能拉拢的朋友,他能拉拢;别人不能合作的事情,他能合作;别人不能成功的地方,他能成功。”
致力介绍西学的译者风范
徐志摩是西方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的译介主力,承担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他的作品掺进西洋语句而无痕迹,在白话中夹文言词藻而不嫌陈腐,他使《新月》杂志充满英国文艺气息,《新月》月刊每一期都为译介西方文化留出足够的版面。这些文章涉及西方政治、历史、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从第1卷第7号起,《新月》月刊就增开“海外出版界”固定栏目,展示海外出版的新书并加以介绍。发表在这一栏目中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信息量大,适应了都市紧张快捷的阅读节奏。由此,《新月》在文学出版资讯方面保持了与海外的同步。徐志摩无疑身体力行地开发民智,为中国引进西方文化做出了榜样,以科学严谨的翻译质量保证了报刊的学术性以及文学性,深受民众喜爱。
世人向来只看重徐志摩作为诗人和散文大家的一面,而忽略其作为报纸书刊编辑的经历。我们今天面对他的作品时,仍能从中感受到当年他做报刊编辑时的影响力。“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参考文献:
①胡博:《〈晨报副刊〉与早期新月派》[J],《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
②倪平:《〈新月〉月刊若干史实之考证》[J],《编辑学刊》,2004年
③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徐志摩:《新月的态度》[J],《新月》,1928,1(1):1-10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0月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