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2

[人物] 徐向前:任务重于生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F201204181647001254768482.jpg
徐向前在北京乘车视察市容(1984年)
  徐向前事后在回忆录中写道,陈昌浩“可能和别的军政委员会成员酝酿过,但我毫无思想准备。我说,我不能走,部队打了败仗,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

  徐向前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元帅。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治军有方、能征善战的徐向前,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光明磊落、维护团结、艰苦朴素的徐向前,以自己的表率作用,给全党全军树立了典范。

  同张国焘共事五年多,50%不能合作

  徐向前是一个顾全大局、善于团结同志的领导者。为了党的事业,他不惜忍辱负重,委曲求全。1932年,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推行王明“左”倾路线,发动“肃反”运动,把许多好同志打成“改组派”、“第三党”和“AB团”予以逮捕、审讯以至杀害。为了整徐向前的“黑材料”,将他的妻子程训宣关押审查。当时,徐向前正在前线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得知妻子被抓,心情十分沉重,但为了大局,强忍悲愤,继续指挥作战。程训宣被关押后,尽管被用尽酷刑,但始终不承认是“改组派”,更不承认徐向前是“改组派”。张国焘没有得到她的口供,下令将程训宣处死。直到1937年到延安,徐向前才听说她被杀害了,便问鄂豫皖苏区保卫局局长周纯全:“为什么把我老婆抓去杀了,她究竟有什么罪?”周纯全只好说了实话:“她没有什么罪。当时抓她,就是为了搞你的材料!”对爱妻被错杀,徐向前十分痛心。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说:“一场革命,人民群众的牺牲是巨大的。不仅对敌斗争要付出血的代价,在党的路线发生错误时,同样会付出血的代价。由此不难理解,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是多么重要!”

  徐向前没有记恨张国焘,但张国焘却常常压制他。谈起与张国焘的共事经历,徐向前说过:“在红四方面军与张国焘共事五年多,我们是50%的合作,50%的不合作,有时是两票(张国焘与陈昌浩)对一票,我是孤掌难鸣。”在困难的局面下,徐向前一方面以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高风亮节支撑危局,另一方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坚决而灵活的斗争。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确定战略方针,统一作战部署,打破蒋介石的围堵计划,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由徐向前起草的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四方面军领导名义给党中央的电报中请示“以后关于党政军应如何组织行动,总方针应如何确定”,“请立即告知”。中共中央到达川西北地区后,发现这里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经济贫困,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而在此以北的陕甘地区,地域宽阔,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汉族居民较多,邻近抗日前线华北。因此主张红军继续北上,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6月16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复电张国焘等指出:“以懋功为中心之地区,纵横千余里,均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主力出此似非长策。”“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但张国焘却主张红军向西退却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青海、西康等地,以为这样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解决战略方针的分歧,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会上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人关于北上的意见,张国焘也表示同意。但张国焘却拖延执行中央军委的北上计划,并以给养困难为借口,继续兜售其南下主张;他自恃枪多势众,公然向党争权,策动一部分人提出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司令部,要求由他担任军委主席,给予“独断决行”的大权。其政治野心昭然若揭。徐向前将张国焘反党路线图概括为“伸手要权-分庭抗礼-自立‘中央’的三部曲”。

  看清张国焘要挟中央的企图后,徐向前积极为增强红一方面军实力和维护一、四方面军的团结而努力。针对红一方面军保存的干部较多、兵员较少的情况,徐向前同陈昌浩商定并报中央同意,抽调红四方面军3个团(四军三一二团1100人、三十军二七O团1600人、三十三军二九四团1100人),共3800人补充到红一方面军;又从红一方面军抽调了一些有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

  党中央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向张国焘做出多次让步。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7月18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但好景不长,张国焘离开阿坝,刚进入草地,就又变卦。9月8日,他电令徐向前、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面对重大事变,徐向前与陈昌浩商量后决定向中央报告。在党中央经过深入研究,并以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徐向前、陈昌浩、毛泽东、王稼祥7人名义发出致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电后,9日,张国焘密电陈昌浩,令其武力挟持中央南下。这一密电恰被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看到,叶剑英紧急通知了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紧急磋商,为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对叶剑英关键时刻为党立下大功,毛泽东曾多次称赞他“吕端大事不糊涂”。

  严于责己,让功揽过

  对于工作中的一些缺点错误,徐向前从不回避。有两件事一直到晚年徐向前仍认为自己“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

  一件是在长征途中曾经执行过张国焘的南下命令。那时,张国焘与党中央围绕“南下”还是“北上”的斗争已经白热化。1935年9月8日,陈昌浩收到张国焘关于右路军南下的电令后,经与徐向前商议决定报告中央。这时,担任右路军总指挥的徐向前与政治委员陈昌浩的意见是一致的:支持中央关于北上的主张。在当晚10时张国焘再度致电徐、陈“一、三军暂停向罗达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后,陈昌浩改变了态度,同意南下。陈昌浩的态度转变,把徐向前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意南下,明显违**央精神,但南下是张国焘定的,右路军直接受张国焘指挥,当时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在陈昌浩同意南下的情况下,即使他反对也无力回天。为了使红四方面军不再分开,徐向前只好同意南下。

  9日晚,毛泽东来到徐向前的住处,与其谈话,希望得到他的关键支持。毛泽东站在院子里,问道: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徐向前回答:“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泽东见此遂告辞而归。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支持毛泽东,徐向前十分痛苦,曾长夜难眠,痛哭了一场。在回忆录中,忆起当时的情景,徐向前写道:“我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几年来自己同张国焘、陈昌浩共事,一直不痛快,想早点离开他们。两军会合后,我对陈昌浩说,想去中央做点具体工作,的确是心里话。我是左思右想,才说出来的。另一方面,右路军如单独北上,等于把四方面军分成两半,自己也舍不得……我想,是跟着中央走还是跟着部队南下呢?走嘛,自己只能带上个警卫员,骑着马去追中央。那时,陈昌浩的威信不低于我……他不点头,我一个人是带不动部队的,最多只能悄悄带走几个人。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和部队在一起,走着看吧!这样,我就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犯了终生抱愧的错误。”

  另一件是,西路军失败后执行了陈昌浩关于返回陕北的“决议”。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率红四方面军的3个军担负渡过黄河、占领宁夏及甘地,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任务。西渡黄河的2.18万名红军组成的西路军,在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下,面对兵力强悍的国民党军马步芳、马步青部的围追“兜剿”,不怕牺牲,血战4个多月,毙伤俘敌2.5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但由于无根据地做依托,无兵员和物资补充,最终兵败祁连山。在西路军陷入重围时,党中央曾作出援救计划,决定成立援西军,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治委员。但此时国共谈判已进入拍板阶段,和平协议即将达成,在不影响和平大局、不使增援军又陷困境前提下的援西行动,已经远水不解近渴。到1937年3月13日,西路军进入康龙寺地区时,能够直接掌握的成建制的战斗人员仅剩一二千人。于是,陈昌浩主持召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报告,其余部队分成3个支队,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最后,这支部队只有400多人在李先念率领下冲出包围。

  对离开部队一事,徐向前事后在回忆录中写道,陈昌浩“可能和别的军政委员会成员酝酿过,但我毫无思想准备。我说,我不能走,部队打了败仗,我们回去干什么?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过来的,要死也死到一块嘛!陈昌浩说,这是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你如果留下,目标太大,个人服从组织,不要再说什么了”。“散会后,我还想动员陈昌浩,不要回陕北。我拉着他的手,恳切地说,昌浩同志,我们的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干什么,我们留下来,至少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但陈昌浩坚决地拒绝了徐向前的建议。徐向前说:“我那时的确不想走,但没有坚持意见,坚持留下来。事实上,李先念他们,并不想让我们走。我迁就了陈昌浩的意见,犯了终身抱憾的错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教之严,爱之深,是帅又是兵

  徐向前认为,作风就是战斗力,因此,他特别重视战斗作风的培养。在红四方面军,通过长期的战争实践和日常养成教育,他培养出部队“狠、硬、快、猛、活”和不骄、不躁、不馁的战斗作风。指定部队进入的战斗位置,必须按时到达。徐向前说:“当我们最困难、最熬不住的时候,往往也是敌人最困难、最熬不住的时候。打仗就要有股狠劲、硬劲,要熬得过战局中的‘最后五分钟’。”他认为,培养部队过硬的作风,是对战士最大的关心爱护。训练时多流汗,战场上才能少流血。

  徐向前与人民群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十分关心曾经战斗过的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致富,他多次向中央建议关注老区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央写了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久,中央老少边穷办公室宣告成立,统一部署帮助老区人民脱贫的工作快速展开。

  徐向前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对很多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徐向前八十高龄之后,他都对此予以关注。听说家里有人洗澡时水龙头总是开着,他都提出批评。到部队视察工作,他让秘书打电话通知接待的部队:不准搞招待,干部战士平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否则就不去。他对家人制定了特殊的家规:要求子女不准询问和介入首长的工作,看首长的文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享受的待遇不准子女分享,如自己用的贵重保健药品,不准亲属使用;重要的参观和文艺演出,不准子女“沾光”;配备的专车,不让子女乘坐。一次,徐向前年过八十高龄、双目失明的妹妹来看他,实在行动不便,徐向前破例同意用车接送,但叮嘱司机:“绝不能忘了替我交费。”

  徐向前的高风亮节,教育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毛泽东曾称赞徐向前:“好人,好人!”邓小平称赞徐向前是个顾全大局的人。**称赞徐向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我党人的楷模。徐向前逝世后,灵堂里摆放的赞扬其优秀品质的挽联写道:“一生光明正大,从不为己诉屈”,“赫赫战功将,堂堂正正人”。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2012年第4期)


发表于 2012-4-19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元帅敬礼!
发表于 2012-4-2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人有不同选择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5 06:51 , Processed in 0.19133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