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2

[评论] 徐炳涛:最该死去的是“批斗式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0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11692223742073528840.jpg

   文/徐炳涛
      
   6月5日上午,四川仪陇县义门小学课间集会,因为偷东西,15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双(化名)站在台上念完检讨书后,母亲李红芳(化名)接过话筒,发表看法。她只讲了四句话,说完“谢谢”并鞠躬后便倒在台上,经抢救无效身亡。校方称,小双妈妈主动提出要在全校师生前做“警示教育”。(6月9日《成都商报》)
   母亲在自己的检讨大会上猝死,无情的羞辱与彻骨的痛心接踵而至。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人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人们无法想象,母亲死后,独自跟着继父生活的小双日子会过得怎样,可以想象的是,那一幕惨剧将萦绕在他脑海中,成为终生无法抹去的阴影。甚至,会让他变得性格偏激,仇恨这个社会。被学校老师寄予厚望的“警示教育”取得如斯效果,不能不说是个无情的讽刺。
    虽然校方称检讨大会因小双母亲“主动要求”而举办,学校此前从未召集学生进行过类似的“警示教育”,但很明显,这种说法不足以为其不当行为开脱责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如何表扬人、如何批评人、如何开导人,都该由校方主导,这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倘若家长提出一种批评方式,学校对其合理性不加甄别便点头响应,那还要学校干什么?难道家长主动提出当众鞭笞或者掌嘴等肉刑体罚,学校也会爽快答应?可见,就算“主动要求”之说属实,那也说明校方从内心里认同这种批评方式,认为是个教育学生的好办法。
    有人曾说过,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犯了错,的确需要批评,但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杀一儆百”式的“警示教育”,就本质而言根本谈不上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粗鲁的批斗。当然,如此一来也很难达到“引人从善”的目的。而批评方式的背后,则直接彰显着教育理念。因学生偷学校财物便上演“公开批斗”,与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为要求的以人为本理念差之千里,实在愚昧透顶。
    至此不由想起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做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男孩:“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同样是批评,孰优孰劣,高下立判。泰戈尔有句极富哲理的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愿教育者都能明白槌与水的道理,抛弃“批斗式教育”,以水之宽容与柔韧修塑学生的心灵。


来  箱:中国江西网

发表于 2012-6-1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人为善的前提是:尊重、关心和理解。
发表于 2012-6-10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发贴辛苦了,谢谢分享!
我一天不来徐氏宗亲网就不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22:17 , Processed in 0.15606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