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68|回复: 2

[人物] 徐小虎:素有“反骨”的艺术苦行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16125579205553771109.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小虎认为台北故宫藏画《墨竹谱》是赝品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铮 实习生 林晓湄 巢文芯
  她是有显赫身世的中德混血儿,父亲徐审交是蒋经国和蒋纬国的家教老师。
  她是素有“反骨”的艺术苦行者,在企图推翻普林斯顿大学导师的诸多著述而被逐出师门后,她又钻进了台北故宫,指称乾隆藏品多是伪作。凭着那套“奇谈怪论”,50多岁时,她获得了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博士学位。
  她也是一个永远如少女般感性而真实的人。今年78岁的她,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曾两次落泪。第一次是感动,“我终于把那么美的吴镇(元代著名画家)的真迹找出来了,那一刻,它注视着我,我注视着它”;第二次是悲伤,“大陆有些做鉴定的人怎么可以明知是假画,却黑白颠倒?”
  她叫徐小虎,在中国古画鉴定断代坚持了50年的她,一直尝试开拓出一套清楚明了、结合东西所长的古画鉴定方法学。11月初,徐小虎被普林斯顿大学、台北故宫、西方学术界封杀的著作《被遗忘的真迹》在中国公开发行,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徐小虎。
  吴镇(1280年—1354年),元朝隐士画家。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画山水深厚凝重,擅长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照片。
  台北打假被拒提画
  在中国古画收藏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皇帝,给后人带来无穷焦虑,他就是清高宗乾隆。乾隆皇帝收藏书画极多,喜好鉴定并在画上盖章题字题跋,无奈鉴别能力却差,信口开河、妄加评论,往往弄假成真。
  “台北故宫也有假画,很多就是遭了乾隆的殃:只要信了加盖皇帝印章,‘乾隆御览’往往就向前穿越几百年,成了‘宋元品’。”徐小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为了在第一现场分辨中国古画的真伪,1980年,她专门从加拿大迁居台北,探访中国古画收藏颇丰的台北故宫。凭借其父与时任台北故宫院长蒋复璁的老关系,徐小虎多次进库房提画,上手细观。“我发现其中赝品众多!这些画大多数是后人仿冒。”
  在第一次发现台北故宫的50多幅传吴镇藏画中只有4幅为真品时,徐小虎惊呆了:“中国古画赝品这么多?是我错了吗?”惊魂不定的她高烧病倒躺下3天,直到半年后,才鼓起勇气第二次进宫提画。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徐小虎开始正视赝品:很多托名古人的赝品同样精美绝伦、堪称精品。她把自己的结论告诉了蒋复璁。“蒋伯伯说,‘有赝品吗?太好了!那么我们应该马上开始研究,把真伪区分开’。但很不幸的是,蒋伯伯退休后,后一位院长听说台北故宫有假画就很不高兴。”在徐小虎(涉及质疑吴镇仿画的原版英文版1995)书出版后,台北故宫、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等权威机构,不仅将她的鉴定方法论和结果置之不理,依旧把仿画当做真品公开展出,后来甚至彻底拒绝她去提画。徐小虎认为这位负责人对她有所误解:“他以为台北故宫就不可能有假画,他可能被伤自尊了。似乎(如果有赝品)就是皇帝没穿衣服。其实,皇帝没穿就没穿嘛!”
  一生苦行就为求真
  今年秋拍中,中国字画哀鸿遍野、大量流拍,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真假难辨,面对高价的“疑似赝品”,投资收藏者不得不望而却步。徐小虎就像中国古画鉴定的“福尔摩斯”,力图通过融合东西方艺术品的鉴定方法,探索出一条鉴定古画的新路。“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法,匡正由于自古赝品横行、鉴定无能而被搅乱的中国绘画史。”
  以吴镇画为例,徐小虎翻遍台北故宫藏画,只找到4张真品。她将台北故宫视若珍宝、西方权威倍加推崇的吴镇《墨竹谱》贬到了“地下”,却将不被人关注的《竹石图》捧到了“天上”。徐小虎说,正是因为惊艳于吴镇不被人关注的真迹,她才将论著中文版取名为《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首先,不要上画名、印鉴或题跋的当!”徐小虎说,《墨竹谱》几乎张张都有密密麻麻的画家签名和年款,“中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画仿作,古人也会骗人,懂得看中文,被画上的文字误导,不是好事情。”
  为了找出真迹,徐小虎提出了三个来源不同、体系各异的方法,在鉴定古画时,常常是三个方法一起使用、彼此互检。
  第一个是西方的结构分析法。她找到了吴镇绘画的风格。“不同朝代的古画的视觉高度也不同:在唐朝、宋朝,我们似乎登高远望;后来逐渐下楼,到了明朝早期,几乎是站在地上远眺,根本看不到远处。吴镇处于元代,他的画视野和心怀都比较高远,而明朝的冒品却很自我、也无透视感。”
  第二个是中式的“笔墨”方法。徐小虎向旅居纽约的知名收藏家王季迁接连请教了8年,终于学会“笔墨”鉴定。“《竹石图》的笔墨为什么好?它描绘的雨中竹子,枝叶是垂下来的,似乎能让观者感受到雨滴的重量;整个画面充满雾气,似乎竹子在呼吸雨露;竹叶有立体感,每一片都在叶尖处逐渐变淡。纵观全图,你不知道画家怎么落笔,却能真切体会到一簇活灵活现的竹子,这就是真作的魅力!而《墨竹谱》则正好相反,是一幅幅画在白纸上的扁平死竹,像没有立体感的标本,画家的笔触一横一竖都清清楚楚,你可以依样画葫芦地照描一幅!而这正是典型的明清画法。”
  第三个是从日本收藏中国书画的历史中寻找参考。“日本人从唐宋就开始收藏中国古画,而且保存得很好,直到现在都很齐全,因此看日本的收藏和绘画风格,能作为中国同时期古画的参照物。”
  画家陈丹青对徐小虎充满敬意,“因为徐老师针对古画真伪的个案进行研究,具体到某个疑点,这是极其枯燥漫长、虽然充满惊喜但很不讨好的工作,堪称‘兴奋完了就遭罪’,但是徐老师坚持了50年。”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代书画专家杨新也鼓励众人像徐小虎一样努力,称她的工作是“民族的工程”。
  鉴定专家
  不能爱钱
  对于中国古画市场上诸多指鹿为马、欺骗藏家的鉴定“砖家”,徐小虎觉得很悲哀。
  “专家不能爱钱。在国外,如果你有一幅古画需要鉴定,可以在博物馆的开放日活动上,免费获得专家鉴定。国外的专家和艺术品经纪人是两码事,专家已经拿了学校和机构的薪水,就绝对不会再涉及商业操作。比如我曾经的老师方闻,他为大都会博物馆挑选购买了大量中国古画,但他都没有从中牟利,应该没有做过商业的考虑。”
  在新书发布会上,一位艺术爱好者说,当她说到一幅朋友的中国画很美时,负责中国画拍卖的朋友表示不屑一顾:“你什么都不懂!劝你先去把今年春拍和秋拍的亿元拍品看完,再来跟我讨论。”
  徐小虎说:“中国人欣赏古画有个坏习惯,先问‘有名否’?再问‘贵不贵’!对于关键的画美不美,反而被人忽视,这是不对的!你应该不屑于跟这位拍卖行朋友交流,因为他懂的只是价钱,而你才是爱画,所以你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徐小虎说:“我不排斥赝品,它们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主角,但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我的理论也很不完善,我很焦急,希望大家来帮我,一起为中国古书画历史厘清,先把真迹认定出来,再把绝大多数后人的仿画断代排序,修订错乱的中国绘画史。”
  蒋铮、林晓湄、巢文芯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于 2012-11-6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坚持去伪存真的可敬之人!
发表于 2012-11-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贴我收了!谢谢楼主!
徐氏宗亲网,我的最爱!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3 13:33 , Processed in 0.181050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