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2

[评论] 徐冬梅:无公正制度 何来公平高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20101209103722256.jpg

  12月5日,北京市2013年高考报名的最后一天,在这个城市读高三的小杜、小林和小王却仍然不知道自己明年在哪里高考、还能不能参加高考。12月6日,是北京市教委的公开日,一位工作人员以个人身份建议非京籍家长做两手准备:回原籍报名高考,等北京消息。(12月7日燕赵都市报)
  高考制度改革,在近些年来每年都被提及,但每次都在半路夭折。每年有大量的考生不得不被遣回户口所在地报考,就因为他们没有当地户口。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下,必然导致的就是高考取向的局限性。
  今年中国的几个大城市相继出台了报考细则,细则的内容也开始针对非当地户口的报考规范,我们看到规则中在限制的条件下,允许外地人员子女报名参加考试。这可以说是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这也让那些外地打工的父母们松了一口气。但是北京这座首都,却还是固执的将非京籍的学生摒弃在门外,让他们回原籍报名,这究竟是首都的特殊国情,还是首都在抗拒高考制度的改革?
  是什么让制度劣迹斑斑?
  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但户籍制度却限制了公民的自由迁徙。笔者了解到在全球都在一体化的今天,只有我们国家还在实行户籍制度,并且明确划分城镇户口和非城镇户口。这种带有地域式的户籍制度,是明显的地域歧视,是违宪的规定。但离谱的是,中国人只要出生,就会被冠上户籍的标签,户籍也会伴随一生。户籍制度已经是相当滞后的制度,那么为什么每年的高考,还要按照户籍来作为报考的限制。
  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迁徙人群。每座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都会超过当地人,每座城市的发展中,都离不开他们。但这群人却无法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一道户籍的门槛就挡住了外来人员的出路。这是高考制度中依赖的不公平制度之一,但这却是报考的最严格限制。
  高考的另一个不公正制度,就是重点院校的各地分配额度。就拿北大来说,每年对外招生,都会是先当地招生,然后再扩展全国,按照以往的比例或添加或减少名额。不只是北大,各地的大学都是这种方式,对本省或者本地人多招,对外省少招或不招。这就是常说的资源分配不公,大学虽然是在各地,但首先这些高校是国家设定成立的,高校应该本着一项宗旨,就是让优秀的人才进入大学来,无论这个学生是哪里的人,无论这个学生是否城镇户口。
  第三个不公正就是各大院校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其实,这不应指责各大院校,更应指责的是当地教育部门。就是这些部门把高校当成是本地的特产,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无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或者是在实行时改变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适应本地发展。也就是这种地方保护,才让大学收紧口,先招本地生员,让公平和公正成为一句空话。
  电影《让子弹飞》中,张三麻子说了一句台词:我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可以说,只有公正的高考制度,才会催化公平的高考。怎么才让制度公正?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强制执行,只有强制监督执行,并惩处拒不执行的各地院校,才会让公正成为常态;其次,地方政府不允许自行改动国家政策,不能为了照顾本省考生,就要制度出什么附加制度;第三,各大院校脱离地方政府的管控,拥有独立自主的招生制度,大学的校长更不能是官位为主,唯上级领导的马首是瞻。当年北大校训里的“思想自由,兼并包容”,说的就是学校要有自己的硬气,骨气和底气,不做地方的官位,要做最好的大学。
  高考制度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只有改变现行的高考制度,才会真正的让“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发表于 2012-12-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就有‘进京赶考’一说,怎么现在就不成了呢?
发表于 2012-12-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够猛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徐氏宗亲网就是我的家!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9 18:34 , Processed in 0.17332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