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2

[评论] 徐萍:兵团军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0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12.jpg

  十年。写在纸上无非就是几个字,几笔就能草草带过;十年,在光阴中无非就是哗啦一闪而逝的一隅,匆匆间就成为了过去;十年,只存在于局部,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悄然改变。改变团场的面貌,改变经济的收入,改变职工的心态。然而我今天要想大家分享的是,十年载,自十六大到如今的十八大,三十一团职工,在这十年春秋始末的变化中,固有的屯垦戍边的坚守。也是兵团人的精髓所在——《兵团军魂》。

  兵团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兵团人有着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到兵团参加建设。兵团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收为国防;干部职工群众把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边疆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与兵团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边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和发展了兵团事业。

  这不是一个短短的空话,作为一个在兵团成长以来的孩子,我在这生活了20余年,我眼见着兵团的成长,作为军垦后代,看着父辈们在着艰苦奋斗,兵团精神早已经铸入我的精神里。十年前,我还在上高中,每个假期都会乘车往返库尔勒和三十一团之间,客车行驶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两个小时就能回家。而最早这条路是戈壁路,一路颠簸要6个多小时才能到库尔勒。2004年,我踏上了更远的征程,大一回到家,却找不见回家的路了,连队中心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新房子,一排排的,我家也搬了新盖的养殖小区。2008年,工作后回家,妈妈告诉我团里新盖了好多的楼房,有很多人家都住上了楼房。2011年,我正式回团工作,融入在这个大家庭中,无处不在的兵团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

  十年前每亩棉花地单产200到300公斤,到今天,我团棉花单产400斤以上,十年来三十一团职均收入翻了一番。共建保障性住房1400余套,职工入住率达到60%。兵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沙漠绿洲的奇迹。

  2008、2009年,塔里木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炎热的夏季河道里一滴水也没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三十一团的职工依旧坚守在沙漠的边缘。由于干旱很多职工家庭出现了亏损,领导干部从自己的年薪中抽出钱来为困难职工发钱,使他们顺利度过难关。为拓宽职工致富渠道、增加职工收入,团党委以基础主导产业棉花为主,多种经营模式为辅并存的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团场“三化”建设。

  正是这种坚韧、顽强、不屈的兵团精神,才使我们创造出一片美丽的新天地,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投身兵团的建设中,那么就让兵团精神的血液继续在我们的身体里流淌,让我们携手共创,为三十一团的明天更加美好!
  兵团军魂

  六十年来,脱军装,不减军魂。历沧桑,屯垦戍边,壮士留原,十里黄沙无人烟,万亩良田歌丰年。念英雄,驻守边关苦,默关切。

  胡杨情,大漠缘。战艰险,历磨难。放军枪,举锄头建家园。住地窑艰苦奋斗,迁高楼欢天喜地。怀党恩,不负兵团誓,男儿血。
发表于 2013-1-2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错噢 谢谢楼主 !
我一天不来徐氏宗亲网就不爽~~~~
发表于 2013-1-2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的象征。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6-29 14:04 , Processed in 0.167990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