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9-1 07:52 编辑
$ }: L, j% t5 A; m$ I
2 c% Q1 k9 \" r' w9 e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再看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 《新安徐氏族谱》
6 I# r$ x! S& x8 i 废 然 返 而 还... (亦即“今往无考”)
4 h& N2 N" p M5 A; v9 i3 Y) y% L
清乾隆三年撰修的 《新安徐氏族谱》中,有徐禋写的《新安徐氏开族始祖昶公考》
- s- }7 g) d: P' t; K0 z. `7 s其文中大意说:徐 昶任歙州刺史,是新安徐氏始祖,但他的祖籍是哪里,众说纷纭,考察无据,历访无踪,难成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唐懿宗宰相徐商的五世孙、唐昭宗宰相徐彦若的四世孙,而徐商、徐彦若都是徐有功的苗裔,先世家东海郯城,而《唐书》却把徐商、徐彦若记成河南新郑人。... ...
$ u* P- |' g* `0 W8 A
下边这一小节是重点,请注意 好好看清楚啦—— 究竟哪个才是对的,怎么办呢?为此,新安徐氏族人结伴,于乾隆元年赴郯城考察。文中曰:“……不惮往还四千余里,泛舟钱塘,涉扬子,渡淮而航东海,越海州,历赣榆,抵山左之郯城,遍访徐之故家巨族,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则亦灾于兵焚水溢也,不得不废 然 返 而 还 ……。” " b! V0 ^1 i& M! [( L5 W
为了考证“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新安的宗亲们在乾隆元年,就“......不惮往还四千余里,.....(徐勇前 注:很负责、很辛苦、很不容易、很值得尊重)......抵山左之郯城”。在“遍访徐之故家巨族”后,仍然“茫然不识先代渊源,未有能出其典故者”。最后,“...不得不废然返而还...”。由此,修正了“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并注明了“今往无考”。
2 p% l; @' e. g5 c4 T: r6 B5 O
对此,当今的郯城徐人是怎样对待的? 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其实答案已经明确:这就是捕风捉影,蓄意造假,把几百年前古人已经纠正的问题,再拿出来以错用错,用来“振兴郯城开发”。
, B6 t* B" d( |! G# a5 U N
有临沂徐氏说“因为徐有功是郯人,他们都是相隔几代的后人,自然也是郯人。 由此更说明天下徐氏“根扎”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也在郯城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了。”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
! l, j2 e! r" `2 `9 S, N( G; R' O
所谓的“葬郯城北”,本来在清代已经否定,早就恢复本来面目。 当年,不要说新安徐氏在郯城“今往无考”,即便在郯城找到了徐昶的根,那又怎么样?无非表明徐 昶曾为郯城人。新安的徐昶后人当年(假如、即便)在郯城找到了根),怎么就成了今天“徐氏始祖葬在郯郯”了???再往前说,你徐昶的祖先即便是当年“封炎”的第一代人,那就当你的“炎祖”好了。 封炎是公元前1040年左右的事;若木封徐则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事,两者还相差1000来年呢。
. h3 |+ e" y4 E1 `9 |7 ~! s6 I5 |% T
什么是犯错误?是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欠缺,造成了对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理解没到位没办好。 郯城徐人是犯了错误吗?不是!他们是蓄意造假,恶意蒙骗。有一个不好听的词叫“口是心非”,他们则是搞“心是口非”,心里很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但非要造这个假。徐氏族人中,确实有人是这样认识这件事的——我们要的是“有一个地方,寄托我们的哀思”。但是,如果仅仅是有一个地方,那在阳台上,弄一个破脸盆堆上三斤土不就行了,何必跑那么远的路?再则,这个什么豹公也是不存在的,有的是时间以后慢慢再来讲哎。 4 A/ V8 X3 T5 y
作为正直的徐氏后人,面对它们如此恶劣的玩弄先祖的行为,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请,欢迎您来谈一谈啦! 5 j. N( `8 [! X/ R6 U$ g" ?
9 d7 h; i+ v( A4 `& [
+ f2 A8 o+ k+ O1 A7 ?7 D9 }
7 H: ?+ R: X$ ~ ' H6 n. }% H. S- t5 |) R7 R#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