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勇前山东 于 2018-10-1 14:04 编辑 + b5 a. ?5 ]+ k. D
w. ]9 U2 i: i( o) s" i. K% Z
郯城徐氏假祖陵弄虚概述 宋 代 “郯城北七里”? " `! y9 O0 a8 y5 |1 t
三 无 土 包 堆 错 地 方 了 & }* `4 J/ q: j7 {. a+ f7 t( g0 ^
* 首先,作一个认真细致的换算。以明确“郯城北七里”约等于今天N米。 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②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 于1800尺为415.8米。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 据此,宋代的一里,参照换算成当今的长度为415.8米。(详见本帖 第118楼 ) 由此,“郯城北七里”即: 415.8米 X 7 = 2910.6米 (约3000米)
6 U$ n& b) s+ u R
* 其次,“郯城北”从何处起算? 该否从北城墙墙根开始? 一、宋代时的“郯城县城”在哪? 从其历史沿革可知: ... ...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县。武德四年(621年),郯县属泗州。贞观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称郯城乡。“郯城”作为政区名,始见于此。元和间(806—820年),复置县时,遂以乡名为县名,称郯城县。而后又省入临沂县,仍称郯城,隶属河南道沂州。 郯城县自唐后期省入临沂县,历经五代十国、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复县,其县原治所称“郯城”。在此长约500年的时期内,境域所属,随临沂县而易。 元末,郯城县复置。 明代,郯城县隶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下辖政区为4乡45社。... ... 注:这是很多人原本不了解的,在宋代前后的500余年时间里,没有郯城县,被肢解了。
: w, L( }, Y4 c W1 f
二、宋代前的“郯城县城”在哪? 只有从“郯国故城”着眼了。 《郯国故城》遗址:坐落在今郯城县政府北侧,护城河北岸,故城东墙和南墙已被推平,西墙和北墙局部保存尚好。故城东北角320 米处为杨楼村,东南角现为县邮电局家属院,西北角500米处为北马村,西南角为县干休所,故城内有6个自然村和1处中学。
& s, Y7 k: t Y3 c
注:《郯国故城》遗址 2006年 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郯国故城遗址”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在遗址中有一处中学,我们现在就从这一处中学开始,(请参见本帖第 104楼)现在请看下图——
6 y: f/ t/ d6 t) N; j
6 ^' w' h3 E, D, W$ f8 i5 X 从“郯国故城”北城墙,到那个墩有多少米?没超过 1300米,当今的3里地还不到。如果按照临沂市那个“汉代墓群”所标的叶城后村计算,那就连1000米都不到了。为什么会弄成这个样?初步感觉,这很可能是“刻舟求剑”的原因。这个“郯城北七里”很有讲究,“起算点”不同后,结果就绝对不一样。从古城墙起算,就如上图对不上了,露出马脚了。
: S! v% P( ?, S( {3 s
本节着重指出 所谓的“豹公墩”的位置是错误的,它并不位于“郯城北七里”,误差了三(宋)里路还多。郯城徐人煞有其事地在农田路边堆了一个土包,没想到,却堆错了地方。而且,不管是另用明清时代的或当今的“里”,统通对不上。为此,2000多万中华徐氏提示郯城徐人:你们解答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叫作“豹公墩”的这个地方,它位于你们说的“...距县廓北七里处...”吗? $ y2 T3 ^! Q) [* [5 G& A
; r* u; ^1 i+ b
( B* {- t1 v0 D+ ~1 g, F# B
# P" X4 p0 y. R( k( v
: n5 B! l% T7 q
* 因多种原因,帖子内容或许有不够正确的地方。您如果发现了,请及时指出来,先谢谢了。 * 参考文献:省际边缘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以山东郯城为例 (王长松 韩光辉) * 《郯国故城》城墙 相关要素参考:墙基宽40米、顶宽15米、残高4米、周长4670米。其中西墙与北墙长度均为1260米 ,东墙长1370米,南墙长780米。...(请参见 本帖 第122 楼)
9 N% n1 [$ B9 U* O+ r ! k5 s! w# S! D# f* {* _.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