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久长 发表于 2007-12-4 19:24

对联常识(整理)

对仗的要求
1.字数相等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如: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5 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6.内容相关(这里讲多点,我们论坛的对联往往有这毛病)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对联内容不相关,短联如:
  新年台上演戏;
  暑假水边钓鱼。
      此联只能说是对偶句,上下联内容不相干。

  中联如:
  焦点,热点,重点,点点皆关国计民生;
  足球,篮球,排球,球球都赛水平风格。
      此联上下联内容虽有一点关联,但是相距较远。

  又如某省的重奖征联(出句征对):
  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越丝绸古道,溯汉武雄风。襟欧亚,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
  尧法昊天,舜承禅让,禹治水患,汤撤鸟罗。显燮理嘉猷,施庙堂铁腕。念台澎,除硕鼠,清时正好共品龙芽。
  下联虽然立意严正,措词典雅,但是内容与上联相距远,与征联主旨无涉,被拔为获奖者第一名值得商榷。

  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一雄伟,一柔弱,严重失调,不能相对。

徐久长 发表于 2007-12-4 19:33

对仗的避忌
  对仗上述六项要求,须要避免严重违反。另外,有三项避忌:

  1.合掌
  合掌就是上下联词义雷同,内容重复,好像左右手掌相对相合。它是对联的大忌。

  对联本是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合掌,全联不过是半联的意思,岂不是浪费笔墨,浪费了另一半联,浪费读者的时间精力?上下联完全合掌,固然应当反对;基本合掌,部分合掌,也要注意避免。

  合掌往往是一味追求工对的结果。如以“岁”对“年”,“四海”对“五湖”,“英雄”对“豪杰”’“华夏”对“神州”等。另外,是由于作者思路不开,只从一个方向、一个方面着想,没有从另一个方向、多侧面着想,即单向思维,缺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对联合掌并不罕见。如:

  九州千古秀;
  四海万年春。

只“秀”、“春”略有一点分别,其余完全同义。

  大棚长年绿;
  温室四季青。

“大棚”就是“温室”,完全合掌。

  奇勋传百世;
  功绩耀千秋。

“传”必“耀”,“耀”必“传”,也是全部合掌。

  群贤争谱箴时调;
  诸彦齐讴警世声。

“群贤”与“诸彦”同义,“箴时调”与“警世声”同义,只“争”与“齐”略有分别,仍是全部合掌。

  2.同位和不规则重字
  对联忌用同字相对,如“石”对“石”,“百”对“百”,应当避免。

  由于对联一个来源是骈文,骈文中有“之”、“于”、“而”等虚字同字相对,对联中也可以有“之”、“于”、“而”等少数几个虚词同字相对。此外,一般不得同字相对。

  上联用过的字,一般下联不宜再用。如果错位重用,上下联彼此相对的字应当相同。如李桂梓讽刺送礼风的对联:

  小情尚可大包送;
  △   △
  大礼须从小处来。
  △   △

“小处”,指礼物越送体积越小、越珍贵。上联已用了“小”,下联对以“大”;下联再用“小”,上联必对以“大”。此联是对得好的。

  上联在某几处重复使用了某字,下联在相应位置也要重复使用另一字,与某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所撰的著名的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 △△

上联五处用了“声”,下联就五处用“事”与它相对,非常工稳。

  上述两例是有规则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是写作对联的需要。但是,不合规则地使用重字,却是对联一病。具体表现有三种:

  (1)同字相对。如:

  国泰民安,一岁强一岁;
       △  △
  年丰人寿,一年胜一年。
       △  △

看似有规则,其实不合规则。此联后半又合掌。

  (2)重字无对。如:

  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
  △ △ △△  ▲
  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
  △ △ △△  ▲

下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年”,应对“岁”,却对的是“鸟”。

  (3)重字漏对。如:

  铁路畅行,快速通行通富路;
   △ △   △△△ △
  列车直达,准时到达到新城。
   ▲ △   △△△ ▲

上联两次使用“行”、“通”,下联两次对以“达”、“到”,不错。上联两次使用“路”,下联对以“车”、“城”,不合,实际是未对。

  写作中长联,容易犯重字无对或漏对,联家有时疏忽,也难避免。如杨度挽孙中山联,下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成”,某省重奖征联的首选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天”,它们都无适合对应的字。

  3.语言生涩
  好的对联,应当用流畅清新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构成动人的境界。语言至关重要。可是实际写作中,由于对仗有字数、语法结构、平仄声等诸种要求和限制,驾驭语言能力不强的人,作品中往往削足适履,出现苟简、杂糅、填塞、牵强、生造、晦涩、歧义等病句。如某诗社征联的获奖联:

  陆台隔一水,台北架金桥,中国河山归一统;
  民共破重山,共方开宝岛,大华民族定重圆。

上联意思含混,“中国河山归一统”归谁统,不明白。台北集团正谋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他们能架什么“金桥”呢?用词很不恰当。下联意思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民共”,想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合称,如此苟简,令读者难以接受。“共方”,让人听来不入耳。“大华民族”,是典型的生造词。

  词语生涩常见,出句征联的对句中尤多。如为了对“铁路畅行”,就有“新国大建”、“华邦大设”、“宏图顺现”等;为了对“商潮滚滚”,就有“民气腾腾”、“学海腾腾”、“富水滔滔”等。用词不准确,搭配不当,也令人感到生涩、别扭。而读者一感到语言生涩、别扭,就难以明白和接受其思想内容,对联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徐久长 发表于 2007-12-4 19:49

句中平仄声的安排
  句中平仄声的安排,原则是平仄交替。诗词对联的语句,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或称音步,正如左右脚交替步行一样,所以句中平仄常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地交替。首字如起步,第二字如落脚,第二字是节奏点所在,所以看句中平仄交替,主要看二四六八偶数字的平仄交替。五言句式是“平平仄仄平”,或将末尾字往前调,成“平平平仄仄”,偶数字仍是平仄交替。

二言联 正格“仄仄/平平”,
      变格“平仄/仄平”。
三言联 “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联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字可以不拘平仄。
六言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
五、七言律句格式写作的对联如下:(右为作品用字平仄)
  志高居四海;  仄平平仄仄
  英明擅八区。  平平仄仄平

  讵为饰其貌;  仄仄仄平仄
  还因尊所闻。  平平平仄平

  青山白雪千崖晓;  平平仄仄平平仄
  紫塞黄河万里秋。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香袅金垆春昼永;  平仄平平平仄仄
  兰芳玉砌晓风清。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山笑我头已白;  平平仄仄平仄仄
  泉水照人心自清。  平仄仄平平仄平

句脚平仄安排
上联末字一定是仄声字,
下联末字一定是平声字。

还有很多规则,我们不是专业,就先学习这点。

徐锦辉 发表于 2007-12-4 19:57

受教了,得益良多.

徐水美 发表于 2007-12-4 22:15

有时间时就一定多回来看看,多学学!

徐志雄 发表于 2007-12-4 22:55

喜欢别人的对联,自己没对过,也从没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今天在此学了这么多,长了点见识,感谢久长老师了!

徐久长 发表于 2007-12-8 06:45

呵呵,本是老师,有话别人能听,莫大高兴。还望能多多看到作业。;P ;P ;P

徐培法 发表于 2007-12-14 09:35

受益非浅,好好学习!!!

徐水美 发表于 2007-12-14 10:58

原帖由 徐久长 于 2007-12-8 06:45 发表
呵呵,本是老师,有话别人能听,莫大高兴。还望能多多看到作业。;P ;P ;P
你是我大哥又是我的好老师,只要时间允许,小妹兼笨学生一定多学,多做作业!

徐绘龙 发表于 2007-12-14 11:59

原帖由 徐水美 于 2007-12-14 10:58 发表 http://www.xu-shi.com:81/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是我大哥又是我的好老师,只要时间允许,小妹兼笨学生一定多学,多做作业!
不要找借口哦..
时间是挤出来的...
看你这么有诚意.那就回去把久长老师所说的对联知识抄写一百遍吧..
;P

徐继明 发表于 2008-1-1 01:26

写的好!妙!支持!值得学习。

徐国奇 发表于 2008-11-27 23:02

这么精彩的帖子好久没有见到了

徐言平 发表于 2008-11-28 09:49

:handshake 学习了 顶起

徐世琼 发表于 2009-2-3 15:29

学习了!上下联相同位置不允许重字,应该是铁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联常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