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43

【杂谈】个人对徐姓的了解

<B>姓氏源流 </B>1、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2、他姓改徐姓而来。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 得姓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B>二、迁徙分布</B> 徐姓人最早繁衍于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后扩至凤阳,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盛起来,这是由徐姓郡望多为山东古地而来证明的。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除山东外,在靠近徐国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一带,在秦汉时亦有徐姓人在活动。东汉以前,已有徐姓人西迁至今甘肃境内。东汉桓帝时,“南州高士”徐稚迁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后人尊为“东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此期徐姓亦有迁居河南者,三国时走马荐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际。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宋末时,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迁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上杭、连城二县。元时,有徐姓人从江西、福建迁居今广东的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时,徐姓已广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总之,徐姓在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地区,尤以山东徐姓繁衍得最为旺盛。徐姓的向南播迁,自唐代以后,几乎是络绎不绝于道的,此期广布江南各地,这正是南方各地徐姓众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人数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约占全国汉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六六。 -----------------------------------------------------------------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3-8 11:52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45

徐氏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徐淑: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人,东汉著名女诗人。
    徐稚:今江西省南昌境内人,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最终没有做官,时称“徐州高士”。
    徐幹: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东汉末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所称。又善辞赋,能诗,后人辑有《徐伟长集》。
    徐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名臣,曾走马荐诸葛,因其母为曹操所挟执,入曹营后,一言不发。
    徐陵: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文学家,其诗歌骈文,轻靡绮艳,与庾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后人辑有《徐孝穆集》。
    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唐代诗人,有《探龙钓矶》二集,诗四卷。
    徐达: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代名将,勇猛有谋略,为朱明王朝的建立立下奇功。
    徐润:广东省香山人,清朝时买办。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自称书法天下第一,长于行草。擅长水墨花竹、山水、人物。与陈复道并答“青藤、白阳”。有《徐文长全集》、《南词续录》等。
    徐松: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绩卓著,有《西域水道记》等地理著作,为清代研究西北历史地理的先驱者之一。
    徐安真:中唐时重臣。安禄山叛乱时与朝中其它五位重臣隐居今湖南省汨罗与平江交界处。湖南徐姓从此兴望。
    徐树铮:江苏省萧县人,北洋皖系政客,曾在段祺瑞内阁担任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等职。
    徐锡麟:浙江省阴山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被抓,英勇就义。
    徐霞客:南直隶江苏人,杰出的旅行家和游记文学家,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观察所记,按日记载,死后编辑而成《徐霞客游记》。
    徐光启:明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徐家汇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崇祯五年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六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较为突出。较早从窦马利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我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积极推动者。著有《农政全书》,主译《崇祯历书》,译著《几何原本》。
    徐世昌:天津人,光绪进士。辛亥革命后,密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1918-1922年年曾任民国大总统。
    徐树铮: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省)人,北洋皖系军阀、政客,为段祺瑞之股肱,后被冯玉祥部枪杀于河北廊坊火车站。
    徐悲鸿:江苏省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尤擅画马。
    徐向前:山西省五台人,十大元帅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军队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1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徐氏将帅(1)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教官、参谋、副团长。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10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徐海东大将
    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任重建的第26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为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3月25日在郑州逝世,终年70岁。


    徐立清中将
    徐立清(1910-1983),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第32师经理处书记,红4军第11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红4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组教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徐深吉中将
    徐深吉(1910-200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交通队班长,红四军军部交通队排长,第11师31团连长,红25军第73师217团营长,218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红军大学军事主任,红31军第91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团长,独立旅旅长,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新编第四旅旅长兼冀南军区第二、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冀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8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斌洲中将
    徐斌洲(1912-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陂孝北县委青工部部长、区委书记,共青团陂孝北县指挥部书记,县独立营、团党委书记,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80团政治委员,模范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干事,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清河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渤海四地委书记兼渤海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7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7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9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6年1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徐明少将
    徐明(1916-1985),原名徐锐,黑龙江省阿城县人。1922年到哈尔滨叁育小学就读,1929年
考入哈尔滨第2中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0年参加反对军阀当局派遣学生去吉林修铁路的学潮,被学校开除。后到北京姐姐家继续求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和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省委干事,在北京东北大学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与敌人作斗争。1937年任中共东北军67军工作委员会书记,西北青年救国会军训部部长。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代书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组织部部长,冀察热区党委青年部部长,平北地委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黑龙江军区警卫旅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辽北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9军162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航空处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委员。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后历任防空军副参谋长、空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第20训练基地参谋长,第20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参加了火箭、卫星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85年3月30日逝世,终年69岁。


    徐信少将
    徐信(1921-2005),原名徐连晨,河北省灵寿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10团连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44区队区队长,第3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8旅23团团长,第19兵团第63军187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187师副师长兼参谋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7师代师长、师长,回国后,就读南京军事学院,后赴苏联伏罗西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第一副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第63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北京军区参谋长,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内蒙古区委书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2005年1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2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徐氏将帅(2)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徐斌少将
    徐斌(1920-2002),四川省达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保卫局勤务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部青年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员、参谋等职。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战斗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4团参谋、测量队队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参谋训练队队长等职。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反顽、反封锁斗争,完成了绘制翻印陕甘宁三省部分地区十万分之一地图的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挺进东北独立纵队直属支队参谋长兼大队长,纵队参谋主任,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中部司令部代参谋长,第3团代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3支队政治委员,铁道兵团第3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率部抢修了陶赖昭松花江大桥,长春至四平区段的铁路等,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此后,又率部担负东北至安陵、蚌埠至浦口段的桥梁线路抢修,参加了陇海、平汉、湘桂和宝天等铁路线的抢修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3师政治委员,担负铁路线路、桥隧、车站的抢修和运输保障。1952年回国后,1952年任铁道兵团参谋长,铁道兵参谋长,1958年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任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主管1、3、4、5处和援越办公室,参与了东南沿海紧急备战、对印自卫反
击作战、抗美援越部队、物资装备调运工作,1969年任总后勤部军事运输部部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副部长,铁道兵副司令员,为修筑黎湛、鹰厦铁路,为我军的后勤建设和铁道兵后勤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4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徐介藩少将
    徐介藩(1901-1983),原名徐齐邦,安徽省固镇县人。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科学习(比林彪还早一期),黄埔军校毕业后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曾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科长,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译局俄文翻译,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重回苏联,担任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志愿军的代司令员是陈赓,两人都是黄埔出身,陈赓了解徐介藩的资历,知道他是留苏专家,因此当陈赓回国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徐介藩也随同前往,出任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徐介藩生性耿直。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克服教育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思想。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到哈军工视察,时逢哈军工开党代会,谭政在主席团会议上做结论,认为哈军工的教育计划基本上是错误的,当时无人敢提反对意见,徐介藩在会议上和这位总政治部主任、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争论起来,认为哈军工成绩卓着,在全国教育界占有地位,不容否定。争论到最后,谭政大将和徐介藩大校都拍了桌子。1961年,以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为基础,在西安扩建装甲兵工程学院,徐介藩任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3年4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夫人叫张梅,是林彪的前妻。


    徐文礼少将
    徐文礼(1920-1977),云南省宣威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员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2军94师28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独立第2旅4团营政治教导员,第715团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58旅715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1师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陈庄战斗和蟠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副政治委员,1953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在临津江两岸担负防守阵地任务和执行西海岸抗登陆任务,参加了夏季反击作战,为了配合金城战役,第1军和敌进行了反复的阵地争夺,歼敌3000余人,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定停战协定。停战后第1军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执行守备任务,1958年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师长,第1军副军长、军长、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7年11月14日逝世,终年57岁。


    徐文烈少将
    徐文烈(1909-1976),又名何坤,云南省宣威市板桥镇大堡村人。1923年考入板桥高小读书,1924年考入曲靖省立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6年考入云南省立曲靖第三师范读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组织介绍到陆良碧云小学任教,开展党的工作。1930年任中共陆良中心县委委员,在陆良组织武装暴动,经省委批准其武装暂编为红军第38军,下设3个师为第3师负责人,暴动失败后,回宣威板桥、海岱,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改名何坤考
入东陆大学教育系,1933年8月,因被控告有“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后被校长保释出狱,失去党组织关系。1934年毕业,回宣威县立中学任教。1935年4月红9军团征过宣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团宣传干事。1935年8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3月任红32军政治部宣传科长,8月任红32军政治部宣传部长,11月任红32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12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0师河曲工作团主任,1938年8月任120师政治部副部长,5月任晋西北抗大七分校政治委员,1943年3月任甘宁绥德抗大总校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政治委员,1950年10月25日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加一、二、三、四次战役和滤海攻岛作战。在朝鲜4年的战斗中,先后进行大小战斗95次,战斗有功,1954年回国,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反党集团诬为“叛徒”,被开除党籍、军籍。1971年3月被遣送回宣威老家,1973年4月被子女接回北京。粉碎“四人帮”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对他的冤案进行了复查,1979年3月15日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徐文烈同志历史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宣布撤销1971年2月18日中央专案小组将徐文烈定为叛徒,开除党籍、军籍的决定,彻底否定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徐文烈的一切诬蔑之词。1979年4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徐文烈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为他公开平反昭雪,彻底恢复名誉。
    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另人叹息的是一个1928年参加革命的军政治委员仅授予少将军衔,而1949年被迫起义军长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76年12月28日在北京含冤逝世,终年67岁。


    徐立行少将
    徐立行(1911-1985),原名俞献诚,上海市人。1932年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和福建事变,曾任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连长。1937年参加新四军军部筹备处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秘书,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秘书主任,入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后任军事学院高干队学员、区队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参谋处处长,皖西军区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
纵队参谋长。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大学教育长,西南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筹委会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黄景文、胡翔九、张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赵子立10人组成,主任委员陈赓,副主任委员徐立行,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1961年任国防部第6研究院副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5年11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2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徐氏将帅(3)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徐光友少将
    徐光友(1917-2003),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大队,同时加入共青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师部通信班班长、通信排排长、宣传队长,红15军团政治保卫连连长,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榆林桥、张村驿、直罗镇战斗和东征、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营政治教导员,第689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688团政治处副主任,皖东北独立团团长,新四军淮北泗南总队总队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粉碎华北侵华日军九路围攻以及华中双沟、大破津浦路、后马家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旅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9军86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七战七捷,苏中守备战,盐城、李堡、通榆攻坚战,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厦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副军长,南昌步兵学校校长,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委工程兵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徐光华少将
    徐光华(1913-——),江西省赣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区委组织科科长,县委组织部部长,红1军团15师卫生部政治委员,红1军团保卫局政治指导员,陕北独立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政治处主任,第5支队10团政治委员,江北指挥部政治处副科长,新四军2师6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独立14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9纵25师首任政治委员。第25师前身是冀东军区独立10旅,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由冀东军区4个军分区的基干部队合编组建。该师战士77%是抗日战争后参军的,中共党员占24%。“该师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能力强,能吃苦,出关参战后进步很快。” 第25师在师长曾雍雅、政委徐光华的指挥下,参加了锦北渗透战。当时25师以突然行动,插到义县以南,配合4纵包围义县。接着25师以渗透战法,直插锦北,插进敌纵深40余里,割裂了敌锦北防线。第2天25师73团在营盘、亮马山击退敌北援一个团7次进攻,并阻击了敌南逃之敌5次突围。第74团坚守白老虎屯也打得十分漂亮。第25师在锦北渗透战5昼夜中,歼灭敌人2930名。后任9纵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6军136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政治委员,军区二局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三部六局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徐体山少将
    徐体山(1914-1968),安徽省霍丘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副排长,军保卫队副队长、队长,第225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营长,旅教导队队长,冀鲁豫支队3大队营长,新四军3师9旅25团团长,第4师9旅2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2纵9旅26团团长、副旅长,华东野战军13纵39师师长,第38师师长,第31军92师师长。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7月18日逝世,终年54岁。


    徐其孝少将
    徐其孝(1914-1997),湖北省麻城县(今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25军军部交通队队长,第31军91师272团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3总队中队长、大队长,决1旅2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11旅团长,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3军38师师长。参加了上党、洛阳、淮海、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第三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3月1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83岁。


    徐其海少将
    徐其海(1913-1984),安徽省金寨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金寨县游击队队长,红四方面军73师218团连长兼指导员、副营长,第31军91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绥德警备司令部科长,第359旅718团参谋长,关中警备司令部特务营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炮兵3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8纵24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5军158师副师长,军参谋处处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11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徐明德少将
    徐明德(1916-——),湖南省新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第5台台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的一天,张国焘召见红9军25师师长韩东山和徐明德,张国焘说:你韩师长带两个团回到懋功、夹金山去接中央红军。如果接不到,就派小部队过夹金山,到天全、芦山一带寻找,一定要找到毛、朱、张、博。调无线电第5台随你师行动。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随西路军余部到新疆,任新兵营干训队电讯教员。1939年回延安。1940年,任中央军委三局电台55分队报务主任、2分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通信处1科科长,吉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3科科长,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第15兵团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广东、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直属第3政治处主任。1951年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处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海军系。后任海军通信兵部主任,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3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徐氏将帅(4)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徐国夫少将
    徐国夫(1914-2004),安徽省六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事家2师35团通信连战士、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第1团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第1分校营长,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参谋长,新编第8旅22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战、冀南、邯郸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纵队23旅副政治委员,第3纵队9师副师长、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0军119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四保临江、攻克四平、辽西会战、围困北平、衡宝战役、两广追击、解放海南岛等重大军事行动和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9师师长、第40副军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8月26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90岁。


    徐国贤少将
    徐国贤(1916-2000),江西省莲花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2师师部通信班班长,红6军团第17师49团通信排代理排长、连指导员兼连长、营长,模范师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湘赣时期的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营长、副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特务团团长,南下支队第4大队大队长,湖南抗日救国军第4支队支队长等职。率部参加晋西北反击日寇扫荡战役,坚持雁北敌后游击战,参加了中原突围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719团团长、副旅长,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359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5师师长兼新疆阿克苏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和进军新疆、解放南疆等战役战斗,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师长兼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副军长、代军长。回国后,任新疆阿克苏地委书记、阿克苏军分区司令员、第1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代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等职,为巩固我国西北边陲,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新疆地区的安定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调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后,为部队的全面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徐国贤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7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徐国珍少将
    徐国珍(1912-1993),甘肃省天水县人。1929年被冯玉祥的部队抓了壮丁,所在部队后被编为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第26路军到宁都,在74旅3营营部当传令兵。该营一名副连长王铭五,是徐国珍的同乡,是中共地下党员,给徐国珍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参加了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5军13师37团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第39团营长,中共宜川县委军事部部长,红29军军部作战科科长。徐国珍回忆说:我那个营,从兴国打到遵义,700多人的加强营,打得只剩下二、三百人了。1936年任红29军256团团长,红29军曾和汤恩伯部的樊钟秀师打了一仗,敌人是一个师,红29军实际上只有1000多人,在这次战斗中,负了伤。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2团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警备第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甘肃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1965年离开甘肃省军区,专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2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徐绍华少将
    徐绍华(1910-1978),原名徐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1师排长、交通队长、连长。1935年任红31军91师271团1营营
长。参加了长征和西北威洲战斗,掩护主力顺利渡江,后任师侦察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通信股股长,第771团副团长、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上干队副队长,第3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吉东军区警备旅副旅长,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东满军区独立1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7纵19师首任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2师师长。19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军区5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后扩建成东北保安1旅,先后三批补充部队,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部队在四平攻坚战中伤亡很大。1947年8月,东北保安1旅改编为7纵19师。“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这里所说的“主力师”次于“头等主力师”,这样的“主力师”有刘光涛的8师、徐绍华的19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历任高级步兵学校队列部部长,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6月29日逝世,终年68岁。


    徐德操少将
    徐德操(1913-1974),湖南省平江县人。1929年参加平江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3师7团排长,红三军团5军4师通讯科科长,第5军10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直罗镇战役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大队长,第二分校训练部部长,冀察热挺进军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任过军调处执行部石家庄执行小组成员,与国民党第3军军长罗历戎打过交道。有一次罗历戎请美国人和徐德操看戏,来到剧场,罗历戎问:“今天演的什么戏?”随从答:“战濮阳。”罗历戎把脸一沉:“和平时期怎么老唱武戏呢?改一出文戏。”徐德操离开石家庄时,罗历戎带着胜利者的微笑说:“你要在那边过不去,就到我这里来吧。”徐德操用肯定的语气说:“不出三年,我到俘虏营里找你。”罗历戎说:“你又激动了,又激动了……”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冀中军区独立8旅旅长。清风店战役,罗历戎全军覆没,光俘虏就有1.14万人,清点俘虏时,独独不见罗历戎。这时徐德操视察俘虏营,一个俘虏扔了一块石子,这块石子引起了徐德操的注意,他看见一个俘虏头低低的,脑袋上缠满了纱布,就多看了几眼,越看越觉得这个俘虏很面熟,就问:“你不认识我了吗?”俘虏连连说:“啊,徐代表。”这个俘虏就是罗历戎。徐德操后任华北军区6纵副司令员,第20兵团第68军军长。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冲击指挥所司令员,率部参加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回国后,任军委国防工程建筑部副部长,工程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学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7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61岁。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4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5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徐信上将
    (见上《开国将帅·徐信少将》介绍)。


    徐才厚上将
    徐才厚(1943.6-——),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6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8月-1968年12月在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后在陆军第39军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3月在吉林省军区独立师3团2营6连当兵锻炼。1971年6月任沈阳军区守备3师炮兵团1营2连副指导员,1972年8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干事、副处长(期间:1980年10月-1982年8月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培训班学习)。1982年8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干部处处长,1983年5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12月-1985年8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群工部部长。1985年8月-1990年6月任陆军第16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1992年11月任陆军第16集团军政治委员。1992-1993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993-1996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解放军报》社社长。1996-1999年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1999年9月起任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常务副主任。2002年1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2004年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徐永清上将
    徐永清(1938.8-——),原名徐观荣,浙江省建德县人。1954年11月参加工作。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营无线电架设连战士,文书。1960年起任营部书记、师司令部保密室保密员、师通信营无线电连副政治指导员、通信连政治指导员、师政治部直工科干事、营副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和秘书科科长。1980年任团政治委员。1982年任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27军纪委正师职专职委员。1984年任军副政治委员。1985年任陆军第27集团军政治委员。1988年任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1994年在**基本系指挥培训班学习,同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96年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0年被转授予上将警衔。


    徐惠滋上将
    徐惠滋(1932-2005),山东省蓬莱县人。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连政治指导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团副参谋长。1956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后任解放军某军司令部副科长、副处长、处长。1973年起任师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83年任陆军第39军军长。1985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88年9月任总参谋部常务副总参谋长。1995年7月至1997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1985年增选)、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勋章。2005年1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徐世平中将
    徐世平(1925-——),江苏省沭阳县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淮海军区大队青年干事,中共区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海军区营政治教导员,三野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舰艇政治委员。1953年毕业于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回国后,任海军舰长,舰艇大队大队长。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历任海军舰艇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处长,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水面舰艇学校副校长,海军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徐自强中将
    徐自强(1938.6-——),浙江省诸暨市人,大专文化程度。1956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通信连台长,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副股长、股长,政治部副主任,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2年任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师政治委员。1985年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1990年6月任集团军政治委员。1995年1月任天津警备区政治委员。1995年7月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徐芳春中将
    徐芳春(1921.2.17-2005.7.5),山东省淄博县人。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团长,四野团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海南岛战役中,荣立大功。后任副师长,代理师长。1954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后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处长、作战部副部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后勤学院院长,1985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荣1955年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4月退役,1998年7月离休。2005年7月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4岁。


    徐春阳中将
    徐春阳(1925-——),原名徐锡骊,山西省晋城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大队在政治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第三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团长,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副参谋长。1963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师长、副军长、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纪委书记。1990年离职休养。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自由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钟祥中将
    徐钟祥(1927-1990),河北省博野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学员,华北军区旅作战教育科参谋。参加了保北、石家庄、平津、太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司令部作战股股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副参谋长、师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教员,军政大学学员队政治委员兼教员,军事学院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育长。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9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64岁。


    徐根初中将
    徐根初(1943.12-——),上海市南汇区人。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本科文化。
    历任北京军区后勤部计划科长,后勤部参谋长。总后勤部副参谋长。1993年7月任后勤指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
    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徐心德少将
    徐心德(1940-——),山东省人。195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8月-1962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航校学习,1962年2月-1967年10月为某飞行部队飞行员,1967年10月至离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工作。历任参谋、副处长、处长、副部长(副师),部长(正师),参谋长助理(副军),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正军)。2001年1月退休。是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独立董事。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6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继)

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徐水香少将
    徐水香(1938-2001),湖北省通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文化,特级飞行员。
    1956年毕业于县一中,同年6月入空军航空预备学校,1958年8月入空军第二航空学校,1960年8月毕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员、飞行员、飞行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空8师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航空事业,所飞机型有雅克-18、杜-2、伊尔-28、轰-5、轰-6等。因完成航校学习、战备训练、作战演习、国庆阅兵、保证飞行安全等成绩显著,先后5次受到嘉奖、二次授予五好学员、一次授予五好飞行员、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奖2次。曾赴阿尔巴尼亚担任阿军飞行教员,两次参加首都国庆阅兵,尤其是1984年国庆35周年担任空中受阅部队领队机机长,在气象条件十分复杂的情况下,英勇果断,下定决心 ,以高超的飞行技术,第一个准确通过天安门上空,飞出了军威和国威,其事迹和图片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空军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南京日报》等报刊作专题报道,并被收入《当代中国空军》。
    著有《异常空情的特点及处置对策》、《战区空军组织空中进攻作战的问题探讨》、《战区空军组织空中进攻战役领航保障探讨》、《战区空军反空降领航保障》,均被评为空军军事学术研究成果三等奖。与他人合作所撰写的《电子对抗》获空军学术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2001年6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63岁。
    附录:徐水香驾机参加1984年国庆阅兵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第12次国庆阅兵。这是中国自1959年国庆阅兵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
    全世界都瞪起了好奇的、兴奋的、渴望的眼睛。
    受阅部队这一天全部换上了新式军装。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高级将领们身上穿的还是旧式的确良军服。它毫不掩饰的表明我们的军队当时正处在变革的交替之中。
    这次受阅部队10000余人,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汽车2216辆,组成46个方(梯)队。其中地面方队42个,包括1个仪仗队,6个军事院校方队,5个徒步方队,水兵、空降兵、女卫生兵、武装警察各1个方队,2个302-反坦克导弹方队,7个炮兵方队,1个火箭布雷车方队,1个532-轮式装甲输送车方队,3个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方队,6个坦克方队,1个海军导弹方队,2个地空导弹方队,1个战略导弹方队,男女民兵各1个方队。空中梯队共4个,最大的机群为九机编队,比10周年空中编队增加4架飞机。各种受阅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其中19种是新装备,具有现代水平,有的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反映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10月1日10时,分列式开始。行进在最前面的是由陆、海、空三军指战员组成的仪仗队。他们护卫着八一军旗,率先进入天安门广场。
    随后是军事院校方队、步兵方队、水兵方队、空降兵方队、女卫生兵方队、武装警察方队和男女民兵方队。徒步方队之后,反坦克导弹、炮兵、火箭布雷车、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坦克、自行火炮、地空导弹、战略导弹等摩托化机械化方队接踵而来。
    在空军防空导弹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空中第一梯队领队、师长徐水香驾驶着轰-6型飞机领航,向天安门上空飞来,8架歼教-5型飞机分列两旁,由轰-六型组成第二梯队的18架飞机紧随其后。
    在空中第一、第二梯队受阅的同时,战略导弹方队的九辆大型牵引车,载着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战略导弹首次公开展现在人们面前,特别引人注目。
    这时,空中第三梯队的32架强-5型飞机分编为4个中队,低空飞过天安门上空。接着,第四梯队的35架歼-7型飞机分编为5个中队,飞越天安门上空。
    10时56分,分列式结束,整个阅兵式历时56分钟。在庄严隆重,气势恢弘,统一和谐的气氛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时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壮美风采。


    徐莉莉少将
    徐莉莉(1952.4-——),女,山东省济南市人。12岁当体操运动员,而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饲养员、炊事员、护理员、保密员,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进修学习。后任海军南海舰队422医院政治处副主任,海军政治学校教员,海军政治学院政工教研室主任,海军指挥学院分院院长,海军政治学院院长,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1998年7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徐舫艇少将
    徐舫艇(1931.6-2001.2.21),浙江省镇海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化教员,参谋,助理员,省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办公室秘书处秘书科副科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军训处副处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等职。
    1955年5月被授予中尉军衔。1988年9月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2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徐效武少将
    徐效武(1933.6-2003.1.7)。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学员、参谋、处长,某军后勤部部长、副军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85年7月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1994年4月离休。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7

郡望堂号

1、郡望
    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江苏省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高平郡:今秦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省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省晋城、高平等地。
    高宛郡:秦始置郡,汉建安初分琅岈、齐郡置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琅琊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省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移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东南部。
    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莒县。
    2、堂号
    东海堂:徐偃王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鲁南、苏北、与闽东,皖全部,而鲁南与苏北属东海郡。所以,徐姓以“东海”为堂号。
    此外,徐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圣交堂”、“麦饭堂”、“敦睦堂”、“世德堂”、“存桂堂”、“垂裕堂”、“追远堂”、“崇雅堂”、“礼耕堂”、“惇王堂”、“怀德堂”、“雍肃堂”、“南陵堂”、“崇本堂”、“修吉堂”、“文敬堂”、“永恩堂”、“鸿绩堂”、“叙伦堂”等。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5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7

徐姓迁徙史(1)

先秦时期
    西周穆王时,徐偃王率领东夷诸国作乱,被周穆王打败,徐偃王弃国出走,数以万计的徐人跟随他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即从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北迁至今江苏徐州。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徐国陆续分衍出群舒诸小国,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群舒就是群徐。别部离开它们的宗邦,还带着旧日的名字:住在蓼地的就叫舒蓼,也就是徐蓼;住在庸地的就叫作舒庸,也就是徐庸。这一群带舒名的小部落全是从徐方分出来的支部。离开宗邦的时候稍久,所用的字体也许小有不同,由不同的字体记出,群徐就变成了群舒。这些部落也各有君长,但是全奉徐为上国。”与徐偃王北上徐州相反,群舒诸小国从故国分出来后,由今江苏泗洪县和安徽泗县一带南下,在今长江北岸的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定居下来,后来他们又分别被楚国灭掉,形成舒氏、舒子氏、舒蓼氏、舒鲍氏、舒鸠氏等姓氏。
    今淮河北岸的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县是徐人的祖居地。在徐国灭亡之前,徐人以其祖居地为中心,在长江以北不断地南北迁移。大致以淮河为中轴线,向北到达江苏徐州乃至山东曲阜,向南到达安徽舒城县、庐江县、巢县一带,主要分布于淮河中下游流域,局限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南部一带。

    徐国灭亡后,其遗民分迁多处:
    1、一支徐国遗民向北,再一次迁入山东地区,在那里繁衍发展之后,又逐渐向西迁移,进入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地区。《春秋左传》中所见的徐姓人有昭公23年的邾臣徐钮和僖公17年的齐妃徐赢,邾国和齐国都在今山东地区。战国时期鲁仲连的老师徐劫、孟子的弟子徐辟、东海贫妇徐吾、著名的美男子徐公,都是齐国人,这说明先秦时期今天的山东地区是徐人的主要分布区。而《庄子》一书所载的徐无鬼,是战国时的一个隐士,曾是魏国缗山人。《战国策·燕策》所载的徐子为宋外黄人,善制利刃的徐夫人为赵国人。魏国、宋国在今河南省,赵国在山西、河北省,这正是徐人由东部沿海向西迁移明证。南朝齐王险所撰《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东海、高平、东莞、琅玡、濮阳,其中前四个均在山东,最后一个在河南,这与先秦时期徐姓的迁徙不无关系。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章禹的13世孙徐诜,曾做过秦庄襄王的宰相,庄襄王是秦始皇的父亲,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末年,徐姓人已西迁到陕西关中地区。以后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与此便有一定的关系。
    2、一支遗民随徐君章禹来到楚国,定居在今江西西部的余干、高安、临江一带,即今天的信江流域,汉代在这里设立了余干县。
    3、徐国故地被吴国吞并后,有一部分徐人留在故土,成了吴国的臣民,有的还做了吴国的显官,如据《左传》所载,吴国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海上袭击齐国。这里的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
    4、一支遗民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隋代在这里设立了滁县。
    5、一支遗民向南迁徙,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代在这里设立了余杭县(今浙江杭州)。这一支徐人到了唐代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浙江于潜县大姓徐氏。
    6、一支遗民继续南迁,一直到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she)族,也称畲民、畲客或佘民。徐和畲古音相近。另据《路史》记载,钟离氏是徐人的支族,后代称钟氏,畲族中有不少钟姓,大概就是徐族支族钟离氏的后裔。

    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徐姓人虽然也向西迁居于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地区,并第一次渡过长江向南发展,但其主要分布区域仍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于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现在的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一带,秦汉时期,徐姓人正是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并不断向四方播迁的。
    徐吴灭亡之后,徐子章禹的13世孙徐诜西迁至关中,当了秦庄襄王的宰相。秦始皇时的徐福也正是从徐姓的祖居地鲁南、苏北沿海一带东渡日本,远播海外的。
    秦汉时期的徐姓名人尤以今山东地区最为众多,如秦朝为秦始皇东渡日本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西汉的祝兹侯徐历、东莞侯徐费、涿郡太守徐明、礼官大夫徐生、精通徐氏之学的徐良,还有徐房、徐勃、徐伯、徐宣,东汉的徐业、徐岳等都是山东人,这为徐姓后世众多的山东郡望,诸如东莞、琅玡、高平、瑕邱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东汉的徐防为安徽濉溪人,徐璜为江苏睢宁人,徐谬为江苏扬州人,徐栩为浙江嘉兴人,徐稚为江西南昌人。另据《东海堂徐氏族谱》所载,东汉桓帝时,第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府(今南昌市);第二世祖徐洎(ji),迁居浙江衢州龙游县;第三世祖徐永居浙江绍兴,徐盛居江西南昌,徐奇居苏州新阳县,徐洪居浙江信安,徐樊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这些分布于江浙一带的徐姓人不断发展,形成了以后的东海、长城、于潜等郡望。
    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徐姓人从东部沿海西迁至关中地区,如秦人徐诜,西汉虢(今陕西宝鸡)人徐敖、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徐干等。因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关中,一部分徐姓人为了做官西迁关中。另外,秦汉两代都曾大迁关东的豪右到长安周围,如东汉琅玡(今山东胶南)人徐业成了扶风(今陕西凤翔)大儒,正是这种迁移的明证。由于后世徐姓人不断向关中迁移,于是形成了徐姓十大郡望之一的新丰郡。此外,这一时期徐姓人还有播迁于今天津、甘肃、广西、福建者。
    这一时期,徐姓人向外播迁的主要原因是纷繁不息的战乱。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交争,西晋末年,历时十六年的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又发生了由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5今少数民族贵族趁机起兵,夺取政权,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并不断南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迫使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这次迁徙持续时间长,迁徙规模大,范围广,形成了三大支流:
    一部分居于今的陕西、甘肃、山西的人民,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他们辗转迁徙,沿汉水流域顺流而下,渡过长江到达洞庭湖地区,最远的沿湘水逆流而上,到达桂林,沿西江移入广东的中部或西部门。
    一部分居于今河南、河北的人民,被称为“司豫流人”,他们沿汝水而下长江,渡过长江后,迁于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或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安徽、江苏的中部,或沿赣江逆流而上,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地带。
    一部分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的人民,被称为“青徐流人”,他们也辗转迁徙,沿淮水而下,越过长江后分布于太湖地区,更远的则到达浙江、福建沿海一带。东晋以至南朝宋、齐、梁、陈政权的上层人物多出于这一支移民。
    徐姓人也加入了这三支迁移大军之中,尤以第三支所谓“青徐流人”中的徐姓人为最多。如三国魏东莞(今山东诸城县)人徐奕、广宁海西(今河北涿郡)人徐宣都曾避难江东,三国吴徐盛原为琅玡人,后避居吴地,成了吴国的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县)人徐澄之与同乡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成为当地望族;梁朝的徐文盛本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和父亲徐庆率领宗族一千多人渡江南下,做了梁朝的高官;北魏徐謇本是东莞人,后来南迁并定居丹阳(今江苏南京)。
    这些从北方南迁而来的士族和人民,大多相聚而居,并保持着原来的籍贯,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来安置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之矛盾,以巩固其政权。东晋初期,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侨立琅玡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隋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仍集中在黄河流域,历次战乱也因此多发生在这一地区,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多又是未被开发的荒芜之地,这便成为徐姓南迁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时期的徐姓南迁可分为三次,第一次发生在隋末唐初,在隋末政权更替过程中,各种势力交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而被迫南迁,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徐姓人。特别是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敢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繁、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前往增援。后在陈政之子陈元光的领导下平定了叛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六十四姓、七千余人,他们全落籍于福建,这六十四姓中便有徐姓。
    徐姓人的第二次南迁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攻下了洛阳、长安,并派其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十三郡。“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饱受战乱蹂躏,死于战乱和大批南迁的众人使中原人口锐减。中原不少徐姓人也在这些动乱中被迫迁居南方。
    徐姓人的第三次南迁发生在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他们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郡。王霸二年(879年)进入岭南,攻克了广州,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然后起义军又北伐,经过湖南\湖北向北攻克洛阳后,接着西取长安。黄巢起义历时十多年,转战南北,不少徐姓人跟随起义大军来到南方,一部分便在当地落籍。

    宋至近现代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占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次迁徙,规模庞大,一批徐姓人也随之由江北迁居江南。在宋、元、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徐姓人又从江浙一带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记载,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县迁至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代时迁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代又移居到长乐,后又分迁至程乡、东石、义化等地。
    另据《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南宋末年从江西宁都迁至广东五华县。《和平徐族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元初从江西吉水出发,随南宋皇帝由福建入广东,迁居和平县。《蓝田徐氏族谱》记载,蓝田徐氏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揭阳蓝田。
    徐姓人入台始于明末。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徐孚远于明末永历十八年(1665年)最早迁居台湾,次年徐远入垦台湾大糠榔西堡糠榔庄。永历二十八年(1675年),一位叫徐阿华的福建渔民因出海捕鱼时遭风暴而漂流到台湾,后来回乡邀本族6人迁居台湾旗后(今高雄市),并在台湾建妈祖宫,成为徐姓人入垦台湾的开基先人。此后,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雍正年间,有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和同安人徐里树等,分别入垦台湾新竹的红毛港、员山顶、茄董坑等地。乾隆年间,又有徐树芳入垦新竹关西镇,徐熙拱开垦今桃园大溪墩,陆丰人徐翼鹏等率领客家移民分垦新竹南势、四脚亭等地。入垦台湾的徐姓人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初多在新竹一带落户,以后逐渐南迁。现今台湾的徐姓人几乎一半以上聚居在新竹、苗栗两个地方。他们在台湾繁衍发展,成为现在台湾第22大姓。
    徐姓人大约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开始远播海外,海外徐姓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美国等地,生活在海外的徐姓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勇敢和勤劳在各地开拓进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以宗亲会的形式保持着联系,定期召开宗亲大会,以维护宗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29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19:59

徐姓迁徙史(2)

迁入台湾
    徐姓入台较晚,最早是在南明期间,主要是从福建、广东两地迁人,而福建、广东两地徐姓,又大多是由江西迁来。
    有关徐姓入台,有多种说法。
    据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氏族》介绍;徐氏入台,多迁自福建、广东两省。入台后最初多在新竹一带,然后逐渐南迁。如今台湾的徐姓人士则以新竹、苗栗两地较多。徐姓最早入台的记载,是南明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福建渔人徐阿华出海捕鱼,遭遇风暴,漂流到高雄的旗后—,后回乡又邀同乡6人迁居该地,并建成妈祖宫。清朝初年,泉州人徐公演入垦台北县的汐止镇,雍正年间,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徐里树等分别入垦新竹县的红毛港、员山顶、茄冬坑等地,乾隆年间,徐树方入垦新竹县的关西镇,徐熙拱入垦桃园县的大溪(土乾),广东陆丰人徐翼鹏等率客家籍移民分别入垦新竹县的南势、四脚亭等地。
    另据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介绍,徐姓为目前台湾第 20大姓,大约有人口2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桃园县、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新竹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区为台北县的新庄、板桥、台北市的松山区、大安区、苗栗县的苗栗镇。徐姓最早入台时间是南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福建诏安人徐远入垦嘉义县的朴子。徐氏在台湾的家族堂号有东海、东莞、高平、琅砑、濮阳,均有郡望堂号,其中东海为发祥之郡堂号,东莞、高平、琅砑、濮阳为望出之郡堂号。然而,据《台湾通史》介绍,徐姓最早入台的当推徐孚远。徐孚远,字间公,号复斋,松江华亭人,万历年间首辅徐阶曾孙,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举人。曾与同乡夏允彝、陈子龙组织几社,以道义文章闻名于时。李白成起义波及江浙一带时,徐孚远与陈子龙等组织民军,保境安民,清军人关后,又加入抗清队伍,后归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徐孚远也随军前往,受到郑氏礼遇甚厚。最后在台湾去世。在台曾生一子,清朝收复台湾后,孚远子徐永贞扶梓送回老家松江,未及下葬,子安死。也有一种说法是徐孚远未去台湾,永历十七年(1663年),清军攻破恩平,孚远逃人饶平山中,后藏匿于广东提督吴六奇府中直至去世。
    有清一代入台的徐姓先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两省,依据有关家谱资料,可以大致归纳出,来自福建的主要为漳州府、泉州府、汀州府等处。漳州主要来源于诏安、南靖两县。除徐远之外,雍正年间,诏安人徐永资、徐天生入垦台北的板桥。乾隆初年,南靖人徐充入垦台中的雾峰,徐温和、徐光杰入垦今桃园市,徐管生入垦桃园的芦竹。乾隆末年,徐本端入垦新竹的关西,徐挝入垦今桃园市,徐云、徐文(髻-吉+参)入垦桃园的芦竹,徐日兴入垦桃园的龟山,徐团贵入垦桃园的八德。道光年间,徐再科、徐文端入垦今桃园市,徐阿吉入垦桃园的大园。同治年间,泉州府安溪县徐心匏入垦今台北的大安区。咸丰年间,汀州府永定县徐腾云入垦台中的石冈。
    广东入台的徐姓主要来源于嘉应州(今梅州地区),其中尤以镇平(今蕉岭)的徐云崖派徐姓居多。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世系记载,东汉桓帝时,一世祖徐樨居江西南昌府,二世祖泊迁浙江龙游,三世时则分迁浙江绍兴、江西南昌等地。三国时,八世祖徐陵居东海,宋末传至徐一郎,由江西石域迁福建上杭,徐二郎,迁福建连城。元代时,这个家族全面迁移广东,如徐福禄、徐寿春迁居丰顺,徐应福、徐应禄移居海丰,徐友旺等徙居梅县,徐胜堡迁徙陆丰,徐景山迁居博罗,其子徐云崖又迁至镇平(蕉岭)开基,形成云崖派。朋代时,又有族人陆续移居长乐 (五华县)、程乡(梅县)等地。云崖派入台大约是从雍正年间开始,共有徐常澄入垦云林县,徐常奉、徐玉汉入垦台中的神冈,徐云汉后裔又移垦台中的东势,徐华墼入垦苗栗的通霄,后裔移垦苗栗镇。乾隆年间,初期有徐玉思入垦东势。中期有徐立洪入垦屏东,徐坤尚、徐玉琳、徐泰俊入垦台中的丰原,徐远俊入垦东势,徐华遗、徐日湖入垦苗栗的三义,徐月步及后裔入垦苗栗的卓兰,徐俊彩入垦苗栗的头份,徐登珊入垦苗栗的公馆,徐华清入垦通霄,徐连辉、徐相庚入垦桃园的龙谭,徐寿华入垦桃园的中坜,徐廷熙、徐熙建随母先入垦台北的大安,后移垦八德。后期有徐必义及后裔入垦南投的水里,徐九兴入垦通霄,徐豪敏、徐上纶、徐德进、徐来坤等入垦苗栗镇,徐勤鹏入垦三义,徐国兴入垦苗栗的西湖,徐德顺、徐德来入垦苗栗的头份。嘉庆年间,徐白四入垦二林,徐赵福、徐元赓、徐元庚入垦东势,徐舍升入垦苗栗的头屋,徐万凤入垦苗栗的头份,徐振星入垦新竹的竹东,徐秀华入垦南投的埔里,徐勤禄入垦台中的丰原,徐大廷入垦今新竹市,徐麟书入垦桃园的中坜。咸丰年间,徐清泉入垦苗栗的公馆。从雍正至咸丰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家族前仆后继,向台湾移民了那么多人,并且分布的区域也很广泛。
    源于蕉岭但又不是云崖派的徐姓移民有康熙中的徐俊良入垦屏东的麟洛,雍正年间的徐昌贤先入垦新竹,后移垦关西,乾隆初年徐士扶入垦东势,乾隆末年徐斌德入垦神冈,徐开秀入垦东势,徐应祥入垦苗栗的铜锣,徐拔云入垦桃园的大溪,嘉庆年间,徐明桂入垦台南,后裔移垦三义,徐承栋入垦新竹的关西,徐生德入垦桃园的中坜。除此之外,同属嘉应州的长乐(今五华县)的徐新茂道光年间入垦龙潭。
    嘉应州之外,乾隆年间,来自潮州府大埔县的徐协光入垦苗栗的铜锣,来自惠州府陆丰县的徐立鹏,徐理树、徐锦荣雍正年间入垦新竹的新丰,徐玉生入垦新竹的新埔。乾隆中叶,徐国祥入垦新竹,徐殿才、徐德辉、徐宗取入垦桃园的新屋,徐子坚入垦桃园的杨梅,徐宗葵、徐中萃入垦桃园的观音。乾隆中叶,海丰县的徐子亮入垦通霄。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0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0

徐姓迁徙史(3)

移居海外
    日本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以徐姓为首领的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当推秦朝初年方士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为秦始皇东渡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旅程。
    徐福东渡的历史,由于时代久远,中外古籍中史实与传闻轶事混杂不清,若隐若明,因而,有关徐福东渡问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看法。如有的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求神寻仙,荒诞不经,不足为论;也有的认为,徐福到达日本,并且成为日本开国皇帝——神武天皇;还有的则认为徐福东渡,可能远达美洲……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近十几年来,由于家谱资料、田野考察资料和其他一些新资料的不断被发现与使用,以及研究与讨论的深入,徐福东渡最终到达日本,并对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本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同,成为一种主流观点。
    徐福,也被写作徐市(市即芾字,与黻同),字君房,《神仙传》上有传,战国后期齐国著名方士。许多徐姓家谱认为他是徐偃王29世孙,本名议,字君房,南朝王僧孺所编的《百家谱》中亦有“议,字彦福,一名市,秦始皇使往蓬莱,居东海”的记载,有的徐姓家谱还认为他是徐无鬼的徒弟。据前人考证,大约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55年)秦朝统一后,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上书秦始皇,得到允许后,率众开始为秦始皇人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时年36岁。
    最早记载徐福东渡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们匕史》、《括地志》、《义楚六帖》、《太平广记》以及后世的一些方志、家谱中也都有相应记载,8世纪之后,日本的一些史书也开始有类似记载。在这些史料中,尤以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早和最为权威。《史记》中有关徐福的记载共出现五次,《封禅书》一次,没有提名,讲到此事,《秦始皇本纪》提到3次,一次为二十八年(前 219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徐福的这个上书,正好迎合了秦始皇好大喜功、开疆拓土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得到支持也就能够得到理解。
    这次出海大概是没有什么结果,在三十五年条中,又被提及。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由于同是方士的侯生、卢生为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不成,害怕受到惩罚而逃亡,致使儒生们不满和讥讽,秦始皇盛怒之下,发动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坑儒”事件。在这件事中,徐市也受到警告,“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以闻。”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自秦始皇二十八年至此时,徐福大概不止一次带队出海寻求仙药,但终无所得。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他的最后一次出巡,在会稽祭过大禹之后,北上来到琅砑,徐福大约知道如果不给皇帝一个交待,不考虑后路的话,还不知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于是,就编造了一个故事,“方士徐市等人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人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的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这点上,我们看出了徐福的政治谋略。因此,有人称徐福不仅是秦朝著名的方士和医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组织者和探险家。当时的秦朝,苛政猛如虎,逃避苛政者不乏其人,徐福则抓住秦始皇梦寐以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机会,自愿上书效劳,并依靠秦始皇提供的条件,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九年之内,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发现缺乏武装,对开拓新基地不利。于是,就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巧妙进言,进一步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拨给他众多人员、武装和各类物资,为他名正言顺地实施下一轮东渡计划创造了条件。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淮南王刘安传中提及伍被谏淮南王时说到,“昔秦绝圣人之道,……又使徐福人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就这样,徐福率领童男女三千人和百工而行,抵达“平原广泽”,就再也不回来了。可这“平原广泽”到底是哪儿,《史记》没有明确说明。《汉书·郊祀志》、《汉书·伍被传》的记载与《史记》同。其后,《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括地志》等的记载是直洲,可直洲在哪里,则语焉不详。《隋书·倭国传》、《北史·东夷传》亦有类似记载,只是地名有异。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也都有诗提及此事。直到五代后周时期,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卷二十一《城廓·日本》中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日本。“日本国亦名倭,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烧。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之所以能够这么明确地得出这个结论,大约是来源于他的好友,日本来华高僧宽辅的口述传闻。这说明,在当时的日本,徐福的传闻和徐福信仰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真正促使中、日两国都普遍认可并长期传播这个传说的可能还是宋代的欧阳修,他曾创作过一首《日本刀歌》。全文为: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祚秦民,采药淹留卯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蛊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现存最早明确记载徐福东渡至日本的日本文献是宝町时代延元四年(1339年)北(自田)亲房编撰的《神皇正统记》,其后,各类相关著作,包括地方文献、辞书中也都有了类似记载。在日本,更多的是有关徐福的遗迹和传说。遗迹主要集中在今和歌山县和佐贺县,如和歌山县新宫市车站附近有徐福墓,墓碑为天保五年(1834年)立,碑上“秦徐福之墓”五字相传由朝鲜人李梅溪所书,碑文由幕府时代著名汉学家仁井田好古撰写。徐福墓附近有“七冢之碑”,为纪念随从徐福渡日的秦人而建。1915年,新宫市成立了“徐福保存会”,1931年成立了“徐福事迹显彰会”,每年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955年,又成立了“徐福会”,每年举办“徐福墓前祭”,成为此地一个很著名的节日。
    在日本佐贺县佐贺市以北8公里处,有二座金立山,山亡金立神社供奉有谷物神、水神和徐福三尊神像,以徐福为主祭神,神社还保存一幅绢本淡彩的“徐福渡海缘起图”,是佐贺市的重点文物。这里相传是徐福登岸处,当年当地居民喜庆相迎,徐福为答谢此情,将酒杯投入水中,地名因之而称“浮杯”。徐福等继续向金立山进发,因一段道路异常泥泞,于是,就将带来的布铺在地上,到达金立山正好用布“千反” (日本计量单位一反布长2.8丈,宽9寸),此地至今仍称“千反”。徐福晚年隐居金立山,自号“北山之翁”,一日,梦见泉水涌出,清澈见底,第二天,果真挖出一处温泉,该泉水质纯净,富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和烧伤有特效,因而,就被称作“鹤灵之泉”,现在是日本著名旅游胜地。附近还有一处地方,居民有不吃干虾和盐虾的习俗,故老相传,徐福一行人长期海上生活,很厌恶海腥味,亡岸后,尽量不吃干虾和盐虾,因曾在此住过,这里的人们很尊崇徐福,不做徐福不愿做的事,也就形成了这个习俗。在佐贺县与福冈县交界的小镇诸富町,亦立有一块“徐福登陆地”的石碑,附近还有“徐福洗手之井”。除此之外,在和歌山县和三重县的一些地区,断断续续地建有一些石墙,被有些日本学者考证为当年徐福所建。在日本其他各地,也还有许多供奉徐福的祠堂。
    从日本的相关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爱知县、秋田县、长野县、山梨县、广岛县以及东京等地,也都流传着许多徐福的传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徐福在日本也逐渐被神化,并身兼数职。统计一下,共计有司农神、蚕桑神、纺织神、医药神、求雨神、温泉神、祖神等,就连他的恋人阿辰,也被神化为阿辰观音。时人供奉徐福为上述诸神,是认为日本的稻米耕作技术、蚕桑栽培和纺织生产技术、医药知识和医疗技术等都是徐福从中国传去的。此外,徐福一行人还在和歌山一带传授过捕鲸技术。总之,在日本人心中,徐福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早期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两千多年前的日本弥生文化即是徐福从中国带去的先进文化。定期纪念徐福,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固定节日。同时,1991年,在东京还成立了全国性的旨在调查、研究日本各地徐福传说和遗址,加深日本以及世界各国研究者及其有关人士的交流、亲善,并借此解明日本历史的民间团体“徐福会”。目前所进行的工作是对散居于日本各地的徐福后裔进行登记。
    在日本,徐福及其所率众人的后代大多已不再姓徐,而采用与“秦”之读音相同的羽田、羽太、波多、博多等日本姓氏。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认是徐福所率众人后裔,据接触过他的记者报导,羽田孜曾介绍过:徐福东渡日本后,所率人员分成两支,一支留在富士山下的山梨县,以秦为姓,另一支则迁移到长野县,取姓羽田。至今,羽田家庭的宗祠上还悬挂着“秦阳馆”的匾额。
    近十几年来,由于较多的家谱资料、田野考察资料、海外资料及其他资料的不断开发,再加上各地政府出于繁荣地方经济、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形象的考虑,徐福研究与以往相比,热闹许多。这其中,既有学术的因素,也有市场的因素。如今,对于徐福其人其事及其影响,争议不多,大多已达共识,其余在东渡动因、次数、人数、路线、终点、途经地点等方面,因属于学术范畴,争议也不太大。惟在徐福故里和东渡启航港这两个问题上,因涉及地方利益,争议很大。归纳一下,徐福故里大致有江苏赣榆、山东黄县 (今龙口市)、山东胶南、山东崂山、山东平度、河北盐山等处,启航港有广东沿海、浙江沿海、江苏沿海、山东沿海、河北沿海等多种,每种之中,有些省区又可区分成不同区域,如河北只有盐山无棣沟一种,浙江有慈溪、宁波、普陀三种,山东则有徐山等六种。各有根据,也各有一批学者支持,但其中非学术成分较多,此处就不再赘述。
    除徐福之外,在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徐姓华人有徐德政,日本华裔东海氏始祖,生卒年不详,祖籍浙江萧山,家族何时迁日已不可考。出生于长崎酒屋町,其父徐敬云(1593—1694),为住宅唐人。‘徐德政“小有捷材,通吴闽语”,1661—1705曾任唐小通事达44年。后改日姓东海,名德卫左门,又名东海方山。
    近代以来,在日本的徐姓华人华侨,也是人才辈出;如徐勤,广东三水人,曾任日本横滨大同学校第一任校长,宣传救国思想,戊戌政变后,追随康有为,鼓吹儒家学说和变法思想。其余的还有徐逸樵(1899—1989),曾任国民党政府驻日代表团顾问,亚东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前,辞去驻日代表团职务,潜心研究日本历史,进行爱国活动,1978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兼任中日关系史研究会顾问。徐圣姜,日本浙江同乡会理事,日本徐福会顾问等。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30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0

徐姓迁徙史(海外)

朝鲜
    徐姓最早移居朝鲜的当推徐仕英,据《李朝世宗实录》记载,徐仕英,原为“被掠逃来的汉人”,因“稍解文字”而被当时的政权留用20世纪20年代,徐元伦在新义州开设同顺绸缎庄,生意较为兴隆。另据《外交公报》记载,1929年,徐抡元在新义州开设双聚东绸缎布店,1935年时,资本为15000元,从业人员13人,营业状况佳。而据同年统计,徐长发在新义州开设的长发食品店(1913年开业),资本为4000元,从业人员占12人,营业状况一般;徐子良在新义州开设的新宴楼饭店,资本5000元,从业人员15人,营业状况佳。

    越南
    越南自古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华人移居越南,史不绝书。到了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忠于明室的遗民不甘臣服异族,纷纷逃往海外,移居越南的华人人数剧增。其中接触越南最早的徐姓当推徐孚远。
    南明永历十二年(1858)初,桂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年底,郑成功派徐孚远等人赴云南桂王行在朝觐,由于当时由福建通云南的陆路交通均为清军所控制,人滇只有海路,一条经缅甸,一条经越南,其中以经越南这条较为便利。于是,徐孚远等选择了由海路经越南的道路。不料,进入越南后,为当时越南黎朝权臣郑柞所留,其间又发生了要不要向当时的安南国王行臣礼的争礼事件,以致居留数月。虽然与安南国王发生争礼事件,但徐孚远的态度和学识深得安南国王赏识,竟到了要聘他为丞相的地步,徐孚远没有同意。如果不是他忠于南明王朝而与安南国发生争礼,徐孚远很有可能定居越南,成为清代越南华侨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初年,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人莫玖因不满清政府统治者楚发令的实施,由海道逃往越南,为避免与莫登庸一族相混,改莫为(莫阝)。(莫阝)玖主要经营河仙地区。乾隆年间,其子鄞天赐为开发何仙地区,曾数次从国内广东、福建请来一些读书人,其中从福建邀请来的徐姓文人就有徐经、徐叶裴、徐登基等。
    清朝末年,为推翻满清统治,世界各地华侨贡献巨大。重911年的广州黄花岗之役,攻打总督府的即为徐维扬支队。
    此役共牺牲86人,收殓尸体72具,埋葬在广州红花岗(后改称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其中徐姓5人,分别为徐培添(39岁)、徐廉辉(31岁)、徐松根(28岁)、徐绍良(24岁)、徐礼明(23岁),均为广东花县人,越南华侨。徐培添少有大志,家境富有但不愿靠家产衣食,曾言:大丈夫当有冲天之志,建功立业,不能郁郁乡居,遂出走越南做工谋生,在越南加入同盟会。黄花岗之役,随徐维扬支队攻打总督府,血战一夜。第二天,与越南海防华侨李德山等退至高阳里米店,以米包为垒,掷炸弹杀敌,致使清军不敢靠近。张鸣岐下令焚毁街市,徐培添阵亡。徐礼明是在攻打总督府时阵亡,徐廉辉、徐松根、徐绍良三人在转战中被执就义。同葬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安南五徐烈士”。

    缅甸
    缅甸华侨中徐姓著名人士有徐赞周、徐四民父子?徐赞周(1873—1933),原名根藤,号益黄、市隐,生于福建厦门,18岁赴缅甸。1904年与林国重等人在仰光创建中华义校。第二年,在革命党人秦力山的影响下,修改中华义校章程,推行民族主义教育,并于1906年改称为缅甸中华学堂,为缅甸华侨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创办多所学校。1908年,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成立,徐赞周成为首批会员和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自设鼎新书局,并出任缅甸华商商会会长。著有《缅甸华侨革命史》、《缅甸史纲要》,《缅甸地理志》等。
    徐四民(1914-——),缅甸华侨社团领袖,徐赞同之子。1936年回国考取厦门大学,抗战爆发后,返回缅甸参加缅甸华侨抗日救国运动。1945年8月,创办华文报纸《新仰光报》,任报社总经理,并领导华侨文化体育社团。1964年回国定居,1976年移居香港。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曾任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泰国
    泰国,著名徐姓华人有女作家和事业家梦莉。
    梦莉(1938-——),原名徐爱珍,祖籍广东澄海,生于泰国。任泰国多家公司的副董事长或副总经理,泰华写作人协会副会长。平素爱好文学,从商之余多写散文,散见于泰国各华文报刊,获得海内外学者和读者好评。有散文集《烟湖更添一段愁》等。

    南洋
    在古称南洋的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华人、华侨数量更是惊人。其中徐姓著名的有马来西亚的徐宗汉、徐垂青,印度尼西亚的集普拉特和徐卓彪等。
    徐宗汉(1877-1944),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夫人。原名佩萱,字宗汉,广东香山人,生于茶商家庭,幼年随父在上海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1907年受二姐徐佩瑶邀请,赴马来西亚槟榔屿华侨学校教书,接受了反满抗清的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回国,与高剑父等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进行革命活动,并亲赴香港偷运炸药枪弹、起义旗帜,参加了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起义失败后,逃亡香港,继续革命活动。黄花岗起义前,负责运送、发放枪械弹药,起义失嫩后护送受伤的总指挥黄兴至香港,结为患难夫妻。武昌起义后,随黄兴到武汉,指挥作战。二次革命失败后,随黄兴流亡日本,后又赴美国,从事反袁宣传,1916年归国。黄兴病逝后,哀痛之余,息影沪滨,抚养遗孤。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接办贫儿教养院,长期从事贫儿教育工作。1944年病逝于香港。
    徐宗汉的两兄分别在推翻清朝后的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两弟也在陆军部任职,大姐徐佩兰,二姐徐佩瑶也都是同盟会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大姐还是广东女子北伐队队长。儿子李沛基,刺杀广东清将军凤山,牺牲时才16岁。
    徐垂青,太平洋战争前马来西亚12家华侨银行的创办者之一,任董事。
    集普拉特(1931-——),印度尼西亚华人企业家,原名徐清华,生于苏拉威西岛巴里基。所属查雅建筑集团拥有40个企业。曾任印尼房地产协会主席,亚洲太平洋房地产协会主席,世界房地产协会主席等职。
    徐卓彪,1965年印尼排华前任印尼锡江市爱国的“晋江公会”主办的新华学校校长,学校设有初中、小学、幼稚园,人数最多时达800人。
    另据福建泉州德化县《奎斗徐氏族谱》介绍,从清朝后期至民国年间,这个家族有记录的共78人去了南洋或番邦。其中十四挝徐元肥1人,十五世徐士权、徐士进、徐士什、徐士成4人,十六世徐重藏等21人,十七世徐宜双等34人,十八世徐志田等14人,十九世徐大荣、徐大字、徐大朕、徐大义4人。
    此外,世界著名徐姓华人,华侨还有徐肇开(1837—1901),新西兰华人矿工先驱,企业家。祖籍广东番禺,年轻时到美国、澳大利亚淘金,1869年赴新西兰创业,1880年集资在奥塔戈金矿区开办肇开矿场公司,经营四处矿场。100年后新西兰一家英文报纸特辟专栏介绍,赞誉他是“奥塔戈金矿区的一名先驱者”。
    在美国的著名徐姓有华人律师徐永寿,以及美联邦海事委员会委员、新泽西洲国际贸易局局长徐敏,电机工程专家徐志文,学者徐道邻等,均是美籍华裔中的出类拔萃人物。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3

祖训

《泾川徐氏宗谱》中的“修谱十(生月)十乐”文:
    一不宜语言造次,妄议大典;
    二不宜学识不广,担当重任;
    三不宜耗糜公费,优游以待;
    四不宜漫施笔墨,僭列笔端;
    五不宜评论人品,瑕瑜莫掩;
    六不宜越分兼营,气力枉用;
    七不宜劝勉过激,多生畏忌;
    八不宜时俗不从,性成固执;
    九不宜思虑寡当,贻诮老成;
    十不宜口是心非,负疚永夜。
    何莫非获之处。至如:
    继绍久远,以崇祖德,一乐也;
    联集繁众,以笃宗谊,二乐也;
    尊卑序,行派正,三乐也;
    忠义著,善良表,四乐也;
    追溯幽踪,考述隐迹,五乐也;
    庙宇因之以整,坟茔因之以清,六乐也;
    同祖各迁之地,得分晰而明也,七乐也;
    不经谋面之人,得常常亲见之,八乐也;
    同族之善者知之,其不善者亦知之,九乐也;
    虚生一世,藉手一时,十乐也。
    并不妨互勘之,互白之,是亦经其事者所不敢自欺。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4

【徐姓宗祠通用对联】

〖徐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梦徵五凤;
家号八龙。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文学家徐陵(507-583)的事典。徐陵,字孝穆,东海剡人。陈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其诗歌骈文,轻靡绮艳,为当时宫体诗重要著作者之一。与廋信齐名,有《玉台新咏》等。下联典指宋代孝廉徐伟,临湘人。事母至孝,有司累辟不赴,去龙潭山中,隐居教授,依以居者三百余家。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号徐氏八龙。

人中骐骥;
天上麒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东海郯人徐勉,字修仁,幼年时孤贫而好学,历官侍中、吏部尚书、中书令(宰相)。博通经史,熟悉各朝典章,能尽心政事;为官清廉,家无积蓄,被人称为贤相。年轻时,曾有人说他是“人中的骐骥(良马),一定会跑千里远。”下联典指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八岁能写文章,僧人释宝志曾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啊!”梁时曾官东宫学士,人陈历官尚书左仆射、中书监。诗歌和骈文大都精巧细密,声调婉转,文辞艳丽,与庾信齐名。有《徐孝穆集》、《玉台新咏》。

南州世泽;
东海家声。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徐穉,人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秦时方士徐福,携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访仙,传说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南州高士;
中山首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徐穉,时称“南州高士”。下联典指明·徐达,佐朱元璋定天下有功,卒后追“中山王”。

会烛夜绩;
刻像上食。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贫妇徐吾,与邻妇会烛夜绩。下联典指明·徐彪亲丧,刻木为像,日上食,出入必告。

-----------------------------------------------------------------

〖徐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海家声远;
南州世泽长。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徐氏郡望为东海郡。下联典指东汉豫章南昌人徐穉,字孺子,家境贫苦,靠种地生活。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然朝中多次征聘,他坚决不愿做官,当时人称他为“南州高士”。

势廊重山外;
词留寿石前。
——清·徐懋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徐懋集焦山鹤铭句联。徐懋,字问渠,钱塘人。以搜奇嗜古、广见博闻著称。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清·徐良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徐良自题联。徐良,字邻哉,号又次居士,江苏华亭人。乾隆举人,官夔州知府。

东水源流远;
海波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徐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5

【徐姓宗祠通用对联】(2)

【徐姓宗祠通用对联】

〖徐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云烟细玩三春景;
风月闲供一夕谈。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大臣徐勉,为官正直。任吏部尚书时,曾与客人在晚上闲谈,有人来找他谋求官职,他严肃地说:“今天晚上只可谈风月,不宜涉及公事。”

中论雅能邀帝赏;
曹营终抱向刘心。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哲学家、文学家徐幹,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官五官中郎将文学。著有《中论》,辞意典雅,为时人所称。下联典指三国时名人徐庶,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字元直。初与诸葛亮等友善。后归刘备,乃推举诸葛亮。操曹取荆州,从刘备南行。以其母为曹军所执,被迫归曹操。官至右中郎将。其母自缢而死,庶终身不为操设一谋。

枝斜梅态文长画;
墙外杏花德可诗。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善古文辞,书则仿米,行草尤妙。画则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靡不超逸。下联典指元代散曲家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有《酸甜乐府》。

幼慧作小山名著;
夜绩借东壁余光。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徐坚女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徐吾事典。

万木争荣朝燕岌;
群贤毕至话桑麻。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明·徐霞客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自题联。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人。著有高度科学、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有关国家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1877-1963)1939年撰书赠联。徐特立,原名懋恂,湖南长沙人。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留法勤工俭学,参加南昌起义,参加长征。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

种数竿竹能却俗;
读半卷书右养心。
——明·徐渭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书画家徐渭(1521-1592)自题联。

直上青云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1953)自题联。徐悲鸿,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己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
——明·徐渭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画家徐渭自题联。

雪影半窗能共白;
梅花千树只多香。
——元·徐舫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代诗人徐舫《月色》诗句联。徐舫,字方舟,桐庐人。有《瑶林》、《沧江》二集。

六泉嘉墨模唐本;
一路深林见落花。
——清·徐桐华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徐桐华撰书联。徐桐华,字峄,仁和人。

雅谁远移玉溪水;
笔端题得春风诗。
——清·徐立斋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顺治状元徐立斋撰书联。徐立斋,字公肃官至户部尚书。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缥迢迢。
——唐·徐寅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徐寅《迥文诗二首》之二联句。徐寅,字昭梦,莆田人。乾宁进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29 编辑 ]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5

【徐姓宗祠通用对联】(3)

〖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天上麒麟,孝穆英姿迥异;
人中骐骥,修仁德器非常。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五代梁散骑常侍徐陵,五代陈郯人。字孝穆,八岁能文。释宝誌摸其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他为文词藻绮丽,与庚信齐名,世号“徐庚体”。有《徐孝穆集》。

山河竞笑,齐喜远亲添彩秀;
棠棣联芳,合歌望月增辉圆。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教子有遗经,诗书易春秋礼记;
传家无别业,解会状榜眼探花。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昆山市徐氏祠堂联。下联典指清代该族的徐乾学为康熙年间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徐秉义为康熙年间探花,徐元文为顺治年间状元。

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
宗支分卫水,清波远溯绕虎桥。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卫辉市内徐(世昌)家祠堂联。

燕岌毓英才,一脉相承弘祖德;
商机传信息,双赢互利展鸿猷。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蕉岭县燕岌华侨林场徐氏宗祠联。

一派出鄱阳,于江于淮于河于汉;
二支分皖岳,有松有柏有梓有楠。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潜山县万岁山徐氏宗祠联。

千秋将相,厚德仁怀,精诚充宇宙;
百代王侯,雄才博学,正气贯长虹。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韶坑村徐氏宗祠联。

蓄德永千年、积厚流光,甲第更新恢祖德;
书声绳万卷,蜚英腾茂,文明重启振家风。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联。儒山房徐氏宗祠分为三落大厝。中落奉祀祖先,后落为蓄书楼,分为上下两层约有100多平方米,楼下是开阔场所,没有装修;楼上有一厅六房,其通道绕楼一周,宽敞明亮,至今完好,是德化县最早的民间图书馆。儒山房蓄书楼是前人私塾场所,也是藏书阅览的好地方。史上遗下这两副古楹联。史载:唐玄宗执政时,江浙一带受“安史之乱”的骚扰,时任浙江衢州刺史徐洪之子徐务,见时事日非,居无安日,于749年谋求避世,入闽深居莆田崇仁里,俗称入闽始祖。1274年17世徐浑典(儒山房)为避宋末元初战乱,从莆田迁永春旋入德化九峰山麓佛头安,即今之凤山村。21世徐永泉兄弟为奉祀17世儒山开基祖以求培育后裔,于1355年建置了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后于1486年、1647年遭两次兵乱焚毁,1543年、1799年族人多方集资重建,经多次修葺保持了原貌。又据史载:蓄书楼得到了杨皈肃大师的指点,并受唐·昭宗年间状元4世徐寅在莆田建景祥寺盖万书楼,广征图书、流泽奕叶的影响建造的。在建蓄书楼时,既利用自然景观又加入人的意愿,使其环境筑成状似文房四宝。门口清澈的池塘就是洗笔缸;广场边的两个水窟(一个蓄水饮用,一个洗涤之用)称为石砚;广场与水池之间建造一条石砌的步行石道,直至山尾岭,又名千二阶。岭下建立一座5.5米高石砌实心的三层四角塔,名为文峰塔(转下联)。

想当年明眼杨公知此地产人文,爰榜儒山堂宇;
乃今日继志贤孙振宏基恢统绪,仍启蓄书后楼。
——佚名撰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凤山村儒山房徐氏宗祠蓄书楼联。(接上联)文峰塔与石阶连在一起,眺望像支毛笔;徐氏宗祠蓄书楼的右边,有座山绕至前方如屏风,案外三山竞秀,插入云霄的三台山,状如笔架,又称笔架山。蓄书楼为兴办私塾、子孙阅读提供了条件。早期学子们在此学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杂字》,《四书注集》、《幼学琼林》,还书写临帖、作文对诗等。蓄书楼为各小宗祠起了典范作用,许多房族仿效在小宗祠附近设书房十多处,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书房的称呼,如“横坂书房”、“寨兜坂书房”等等。清宣统年间,废除了科举制度后,很快在蓄书楼孕育了敦儒小学,是全县最早的小学之一,1925年在凤髻山下建了新校舍后才搬迁。各房族为鼓励学子读书,还建立了“立书田,置试租,建试寓”的制度。立书田,即奖励在学弟子的灯油租,数额不等,根据各房的基租收入情况而定。如有的上小学每人每年奖励两担谷子,上中学年奖10担谷子,大学毕业每人50担谷子,黄埔军校毕业生每年50担谷子终生受用。此制度直至20世纪40年代,有的还在施行;置试租,即供学子赴考之开支,付给足够费用;建试寓,即供学子在城里就读或考试住宿之便,亦称会馆,在德化县城有三台徐氏会馆、升卿会馆,在永春建有徐氏州试馆。现在某些房族还建立了奖学基金,鼓励学子就读,敬孝桑梓。

徐野 发表于 2008-2-2 20:06

【徐姓典故、趣事】

〖姓名游戏〗
    北齐的西阳王、医学家徐之才,字士茂,极有口才,尤善于文字游戏。在他未封王时,尝与尚书王元景戏耍。王元景嘲笑徐之才的名字,说:“你的名字叫‘之才’,这又有什么讲法?依我看来,叫‘乏才’还差不多。”徐之才听了,不恼不怒,立即嘲弄王元景的姓:“‘王’这个字,左边加上言为‘[讠王](同“诳”)’,靠近犬便成了‘狂’,加上颈足是个‘马’(馬),长出角、尾就变成‘羊’。”王元景听了,张口结舌,尴尬万分。
    又有一次,徐之才宴请客人,卢元明也在座。席间,卢元明戏弄徐之才的姓说:“‘徐’字也就是未入人(“未”字加上“彳”和“入”)。”徐之才当即嘲弄元明的姓——“卢”(繁体为“盧”)字:“‘盧’(虍)这个字,安‘匚+一’为‘虐’,加‘丘’为‘虗’,生男成‘虜’(虏)’,配‘馬’(马)成‘驢’(驴)。”直说得卢元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满座人笑得前仰后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

〖大难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
    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省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皇帝上过有名的《人才保荐折》,保荐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维新人士。当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徐致靖也进了监狱。
    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头一个人就是徐致靖。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又是密友,私交很深。李鸿章就想方设法救徐。他知道自己出面救徐致靖不妥,只好求慈禧的红人荣禄帮忙。碍于面子,荣禄只好向慈禧说情。不料慈禧大怒,责怪荣禄为帝党开脱。荣禄马上跪地申诉说徐致靖只是个书呆子,根本不懂得新政,只是在维新派里唱昆曲、玩围棋而已,而且在宣布维新后的3个月内,皇帝一次也没有召见过他。
    慈禧立即派太监查询。因宫廷规定,皇帝召见任何人都要有记载,一查便知。太监核查后回报说:3个月内皇帝确实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这下慈禧稍有转色,再加之荣禄是她最宠信之人,慈禧就改判徐致靖为“监候”(即死缓)。
    徐致靖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徐致靖出狱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

[ 本帖最后由 徐野 于 2008-2-3 10:28 编辑 ]

徐久长 发表于 2008-2-3 10:44

徐野宗亲一来发了这么多有关老徐家的资料,很好。

以后这样的资料可以发去徐氏文化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谈】个人对徐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