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宗亲网的门户图片
http://www.xu-shi.com:81/attachments/2008/02/453_200802112230381.jpg 可以用 用 啊! :lol :lol 不是我灌水。我是在百度搜索到的,觉得很好看,就抓过来了。本来就是这个论坛的门户图,音乐也很好听。[ 本帖最后由 徐久远 于 2008-2-12 12:15 编辑 ]
徐国志传第一
五帝传承文明肇造若木受封徐国开基
话说我中华大国,她的辉煌历史由来已久。昆仑山上有一高僧,名唤性衡,是个通今达古的智者。
一日,徒儿请教性衡道:“史从何来?”
性衡答道:“有人才有历史。”
“人从何来?”
“近代生物进化论者考据,人从类人古猿转变而来。”
“类人古猿从何而来?”
“从地球上海中微生物演变而来。”
“地球从何来?”
“从星云凝聚演化而来。”
“星云从何来?”
“星云是宇宙之产物。”
“宇宙从何来?”
“宇宙乃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的物质世界。”
“物质从何来?”
性衡见徒弟问个不休,笑道:“如此深入追问下去,则当今科学也有许多难解之谜了。因此事物知其所然则容易,知其所以然则难。”
黔中隐者徐某听了这番话,就对他的弟兄们说:“你们知道徐姓从何而来么?”
众弟兄答:“不知”
徐某就明叙他的族史说:
木有本,水有源,天下万物皆同其理。中国徐姓,人口有二千余万之众,足可低得上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可以说是皇皇大家庭了。徐姓由何而来?探究此理,便可知徐姓的来龙去脉了。请容我徐徐道来。
中国远古时代有位圣人,传说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其人自幼长得聪明伶俐,神异过人,还在襁褓之中时,便能开口说话,幼年知书达理,长大则敦厚敏捷、仁爱超群,成年后更是神机妙算,聪明盖世。他就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
皇帝幼年之时,执掌天下大政的,是神农氏。神农之前,执掌天下大政的,是女娲氏。神农之前,政出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是中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代表人物、优秀首领。原始蛮荒时代,史迹多不可考。中国古人想要知道自己的历史起源,便只好假托神话,如天地何来,则假托盘古开天辟地;人类何来,则假托女娲氏抟土造人;洪水何收,则假托女娲氏炼石补天;五谷医药何来,则假托神农氏勇尝百草;日月星辰何故落于西北,则假托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而致此。凡此种种,不可尽述。神农之政,系从女娲手中夺来,而神农未忘女娲遗制,江山社稷,仍然贴上女性之标志。神农姓“姜”,便是明证。“姜”的含义,就是“美女”,女权标志尚未根除。到了黄帝,他的族人居住在姬水之滨,因此原本都以“姬”为姓。“姬”的含义,就是“女臣”,也算是国朝之中执掌大权者。然而黄帝不肯再姓姬,却自改姓为公孙,名轩辕。“轩辕”是什么意思?轩辕就是驾车之将。由此可见黄帝不仅自己给自己改了姓,而且还创造了战车这一征服别人的战斗工具。
黄帝之父少典,是神农王朝的重臣。黄帝长大后,神农氏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诸夷纷纷起兵反叛。百姓深受战争蹂躏,而神农氏却无力制服反叛者。黄帝于是教人练习武艺,来征讨那些不肯服从朝廷的异族,诸侯都很佩服他,全部服从了他的统治。
黄帝征服异族的最主要手段不是战争,而是攻心为上,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的异族,他便派人去进行心理说服,一面派出武装力量到异族边境演武,使异族看到他强大的军事力量,受到震慑,最终达到异族悦服的目的。于是天下诸侯都诚心诚意地服从了他。只有北面的蚩尤部落,族伍十分剽悍
,蚩尤首领有八十一位弟兄,各自手中都握有雄兵,不肯服从黄帝的统治。黄帝一时也难以攻下它。
神农氏是个怕外而欺内的人,见诸侯都拥戴和归顺了黄帝,大怒,就要侵犯各诸侯。诸侯全部请求黄帝保护,臣服于黄帝。黄帝于是广修文德,训练甲兵,又颁布历书,言明耕种收藏的季节,让天下百姓学会按时播种收获五谷,以保证天下丰收,从而达到安抚万民之目的和普济四方的愿望。然后,黄帝还将熊罴貔貅QQQ虎各种猛兽加以训练,使之成为能够战斗的兽兵,来与神农氏首领炎帝的军队在阪泉之野,展开决战。在经过几次剧烈的战役之后,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保全了天下诸侯的利益。
北方蚩尤见炎帝新败,便向炎帝发起了一系列猛烈的进攻。炎帝连遭惨败,眼看就要被蚩尤所吞并,于是转而向黄帝求援。
黄帝便发令天下诸侯,以风伯、雨师掌其政,大将应龙治其军,统领各路大军来助炎帝抗拒蚩尤。
当此之时,蚩尤军队锐不可挡,大将应龙阵前受伤,形式显得十分严峻。黄帝军师风伯献计,斩下北方大泽中夔龙之首,用夔龙的皮做成战鼓,说:“鼓响则全军奋进,必能一鼓作气,战胜蚩尤。”
黄帝采纳其言,令人往北方斩夔龙,制战鼓,一面高垒城墙,拒绝出战。蚩尤狂攻四十九日,攻城不动。黄帝战鼓制成,共得大鼓一千二百面,于是号令诸军,鼓响则有进无退,鼓止鸣金,方可收兵。
夔龙,是北方大泽中的神兽,长得高十丈,长二十余丈,振颔一鸣,声震万里,用它的皮作成战鼓,鼓声一响,则百兽禁绝,大地震动。蚩尤部落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鼓,忽听得黄帝军中鼓声雷动,全体将士都吓得手脚发软,惊骇万状,完全失去了战斗力。黄帝大军乘机掩杀,将蚩尤军尽数歼灭于涿鹿之野,并将蚩尤首领擒住,杀死了他。
于是诸侯全都尊奉黄帝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的统治地位。炎帝部落也合并到黄帝部落群中,形成强大的炎黄部落。
炎黄二帝,实际上就是中国夫权社会的创立者。
原来人类居住的地球,从其形成到现在为止,已有60多亿年的历史,人类从古猿人形成至今,也不过200~300百万年。若以地球形成与人类出现的时间相比,则地球形成有一日光阴,人类出现则不过2~3秒而已,而人类文明的出现,迄于今又不过6000~7000年,中华文明古国,至今则只有5000余年历史。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想要追溯人类身的来源,这真是一件浩大而费时的工程。中国最早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黄帝时而已。传说在黄帝之前还有三皇,一名盘古,一名女娲,一名神农。就算是最晚的神农(史家就认为他是炎帝),由于其事迹多不可考,因此连2000多年的太史公司马迁,也无法为其作传。只是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万民未生,天下十分寂寥,我们这老祖宗一个人孤伶伶地在大地上生活了五百年,然后轰烈死去。盘古一死,躯体立刻发生剧烈的变化,双目化成了天上的日月,汗珠化成了天上的群星,须发化成了草木,血脉化成了河流,骨骼化成了山川,五脏化成了湖海,头顶化成了天幕,足迹化成了平原,肌肤化成了大地,哈气化成了云雾,脚甲化成了走兽,手甲化成了飞鸟,肤纹化成了百虫……然而竟没有人类产生。这样又过了五百年,天地间又突然降临了一位圣母,即神奇的女娲氏。女娲之美,实在是有沉鱼落雁之姿,羞花闭月之容,柔娜如轻风舞杨柳,笑靥如春风绽百花,温柔如春水漾池莲,善睐如朗月耀九天。然而女娲却也孤独,依然像盘古氏一样无人为伴。
徐国志传第一
这女娲天生母性,尤其喜欢儿女,多么不愿意一个人孤伶伶地生活,于是试着将土捏成人形,用口呵气温暖之。那女娲真是神异,一口气吹过去,泥人即变成了活人,女娲于是用了三年功夫,创造了活人百万,并男女各别,许以他们婚配,生子育女,从而创造出人类大千世界。自古难以满足的,便是人心。这人类一旦产生,便纷纭争斗,坑蒙拐骗,种下许多罪恶孽因。上帝于是大怒,降下洪水淹杀人类,女娲为救人类,便来到昆仑之颠,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工作之艰巨,是后人难以伦比的,数月功夫,即炼成五色石三百六十万块,补住天上缺口,从而挽救了人类。
女娲在人间五百年,驾崩,灵魂升于九天之上,永不磨灭。人类没了女娲的庇护,毒蛇、猛兽、灾难疾病便猛烈侵袭人类。人类在痛苦之中又生活了五百年,才出现了圣人神农氏。神农为了拯救人类,便勇尝百草、识五谷而供人稼穑,以养其身,辩百药而供人服用,以治其病。
盘古氏、女娲氏、神农氏,即被中华先民尊为三皇。“三皇”人物,两男一女,女娲便是传说中中华民族之始母。
这人类社会的演进,前文已经叙说清楚,而其发展历程,大约先是原始群居,尔后发展成各种部落,进而演进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权社会或者妇权社会。女娲娘娘无疑是中华女权社会的形象化身,到了神农氏,社会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夫权社会开始形成,然而神农不可考,因此史书就没记载。黄帝之世,经过一系列历史大兼并的战争,黄帝取得了绝对胜利,从而彻底确立了夫权社会。
黄帝吞并炎帝,灭了蚩尤,江山一统,社稷巩固,偶有不服从之诸侯,则予以无情征伐,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其疆土之广,东面至大海,丸山、泰山等处,均在黄帝治下,西面空桐、鸡头诸脉,已属黄帝据有,南面长江以南,熊江、湘江流域,全为黄帝领土,他还向北打败荤粥诸部,占领釜山之土。于是定都涿鹿,一统天下,确立百官官制,官名都以云命名,就叫做云师。又擢拔风后、立牧、常先、大鸿等贤臣,来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天下富饶,万民乐业。
黄帝生了二十五个儿女,有十四个男孩,分别被黄帝赐了姓。长子赐姓姬,次子赐姓酉,三子赐姓祁,四子赐姓己,五子赐姓滕,六子赐姓,七子赐姓任,八子赐姓荀,九子赐姓僖,十子赐姓嬉,十一、十二子赐姓儇,十三、十四子赐姓依。
姓与氏,古来有别,古人以为姓是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对那些他所喜爱的人所赐予的命名,而氏则是根据人们社会地位的尊贵或所居住的地方,所统辖的范围与部落给予的命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黄帝则是改此风俗之第一人,给自己的十四个儿子赐了姓。
赐姓礼毕,黄帝又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命名为豫州、冀州、鲁州、青州`徐州、扬州、雍州、兖州、幽州。黄帝正宫娘娘,是西陵氏的女儿,名叫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名玄嚣,就是青阳。青阳被黄帝赐居于长江之地。二名昌意,被黄帝赐居于若水之地,二人系正妃之子,都享有一统九州的权力,因此不封居州长。十三、十四子幼小,也不便出任封疆,除此四子之外,其余九子,各封一州,分别为九州长官。于是天下巩固,万邦来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时间流逝,黄帝已逐渐老了。于是诏告天下,要选继位明君。
天下人纷纷推举黄帝之孙高阳,以为高阳有盛德,可继大位。于是黄帝下诏说:“寡人百年之后,传位高阳。”
高阳,就是颛顼帝,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昌意居住在若水之滨,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为妻,生了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德行,因此被选为继黄帝帝位的人。
当此之时,北有共工氏,势力最强。他们的首领共工,人头蛇身,力能倾天,最不服高阳继承帝位。
黄帝于是召高阳入宫,告诫他说:“我万岁之后,与你争夺天下的,必是共工。从前人类有罪恶,上帝降洪水淹杀人类,天裂欲崩,女娲于是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斩四鳌之足而定四极,做成擎天之柱。共工如果和你争斗不胜,一定会去撞擎天柱不周山,使天崩地陷,与你同归于尽。你的儿子若木,神通广大,可以战胜共工而保护四极。假如共工来犯,就让若木与他交锋。切记切记。”
若木,是高阳的小儿子,又叫少皋,后人也称他“金天氏”。有不知者以为他是少皋的后人,实际上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高阳最喜爱若木,听到黄帝也这样器重若木,高兴地道:“皇祖父放心,孙儿一定牢记在心!”
黄帝又擢拔若木为元帅,总督九州军马,并赐姓赢姓,名号赢若木,这个若木就是大秦王朝皇帝秦始皇赢政`大唐王朝皇帝李渊等的先祖。共传中华百余姓氏。
三年之后,黄帝病危,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心里更加放不下江山社稷,又将若木叫到病榻之前,说:“若木,你为大将,一定要牢记救国于危难之际的重大责任,不要让人民再受兵燹焚戮之苦。共工在我死之后必然与你父亲争夺帝位,到时能保得住你父亲的,就是你。你一定要大展雄才,歼灭共工保住四极,中华之内,也好彰扬你的名声。”
若木受宠至极,毕恭毕敬地道:“曾皇祖父放心,重孙一定不负使命。打败共工,保住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
若木,也是中国徐姓之始祖,其后人徐姓中如三国魏之徐晃,吴之徐盛,南宋之徐孝嗣,唐之徐世绩,五代之徐温,明之徐达,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大将徐海东等等,都善于治军,所在必克,果然是有若木之雄威在啊!
皇帝当时听了若木的话,长舒一口气道:“我有后人如若木,天下无忧了。”
说完,驾崩。全国举哀,筑陵桥山而将他安葬在那里。
国哀礼毕,颛顼即位,更加紧嘱若木练兵备战,以防共工来犯。
共工氏听说皇帝驾崩,大喜道:“高阳小儿无所作为,我将成为九州之主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大家为我积极备战,事成,将让你们永享富贵荣华。”
于是共工倾巢而出,来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就派若木迎战。
若木道:“共工是毒虫猛兽之身,他的士兵个个都如猛兽,我们实在难与他争锋,不周山,是女娲所立擎天柱,是支撑九天的最为关键之处。我们可以诱敌深入,展开火攻。那些毒虫猛兽训练成的兵,最怕猛火,一经火烧,共工必大败。共工一 败,必然无颜生于天地之间,定会去撞击不周山,使天崩地陷,万物灭绝,不可不防。应派壮士三千,各持火箭,守在不周山上,到共工来撞不周山时火箭齐发,共工见火箭射来,必然犹豫,犹豫而力不足,可保不周山不倒了。”
于是分拨三千壮士,持火箭守卫不周山,又埋伏大军于山川草木之中,自领一军出阵诱敌,作火攻之计。
共工一见若木,便令三军猛攻上前,若木殊死拼战,连斩共工手下大将六员。共工大怒,亲自来战若木,现出人首蛇身的真相,张开血盆大口,就要来吞若木。若木疑心要诱他中埋伏,便作落荒而逃之状。共工以为若木怕了自己,穷追不舍,到若木伏兵处,伏兵放过若木,立即以滚木擂石截断共工人马进退之路,点燃满天大火,来烧共工之军。
火势一起,共工军队果然立即大乱,再无战斗之力,若木大军以飞箭、木石杀敌,共工军死亡无数,眼看就要被全歼,于是共工再现出人首蛇身的原形,飞腾于九天之上,就向不周山撞去。
共工形状,果然骇人,其头之大,虽万仞大山不能比,其身之长,颈尾合约九万里,其鳞之坚,虽刀剑雷霆也不能伤,其围之粗,周长三万里,遮天蔽日,不见光明。
不周山上守兵,忽然只觉得中午时分不见光明,漆黑如夜,都知道是共工腾空而来了,于是将矢镞裹上藤蔓之物,浸饱燃油,点着火,尽向黑暗处射去。一时万箭纷发,飞火不断。共工见到火箭,心头蓦然一惊,神力确实大减,头触到不周山上,
徐国志传第一
轰隆一声,不周山被撞得向西北倾斜过去,大地一阵晃动,西北天空,立即降低了许多,东南大地,呼啦拉深陷为大海。幸而共工已折颈而死,三千勇敢守兵,竟无一伤亡。共工身躯,化为秦岭山川,阻断南北中国。险不可登。若木终于得胜回朝,颛顼帝位社稷有惊无险,于是厚赏若木,封为徐国国君。
颛顼之世,弘扬黄帝之德灭了共工,天下太平,更加繁荣昌盛。
到了颛顼晚年,以“八恺 ”治理国事,万民服从,国事大兴。
八恺 ,是颛顼王朝的八位贤臣,一名苍舒,二名 ,三名 ,四名大临,五名龙降,六名咎号庭坚,七名仲容,八名叙达。颛顼年事已高,就想像黄帝一样选择明君传下帝位,便与八恺议论说:“黄帝战胜神农,灭蚩尤而有千秋天下,神威超越四海,到他年老之时,青阳、昌意都是嫡子,本当传位其一,而黄帝认为我能服众,推行他的德政,因此特别厚爱寡人,传位寡人。今寡人已经老了,天年有限,为社稷作打算,应该推举贤能者继承大位,你们大家以为谁能继承帝位呢?”
当下八人,有的说若木神功盖世,扫除恶凶共工,可继大位。有的说青阳之孙恺,仁德厚重,可传位于他。两下互相争议不休。颛顼道:“我无若木,不能灭共工。若木功大,举世共知。然而若木真的不适合做储君人选。”
众人问他是何意思,颛顼答道:“若木,是武将,善于治军打仗,但不可任之以国君之位。国君,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如果只善于作战而不识仁政,天下一定会发生暴衅,人民将遭到战争的蹂躏。若木长期在军中,把备战作为他的主要任务,让他治国,难道不生疏吗?因此不可任储君。”
苍舒道:“若木善战且仁,自然有储君之风,将他定为储君也是可以的。”
颛顼笑道:“治国不可像治军。治军的仁,是统驭将士的法术。治国的仁,是兼怀天下的大度。将此相比,若木必然不如恺,诸公不要再多说了。”
于是定恺为储君,封若木为徐军。
过了三年,颛顼驾崩,恺于是继大位,号为帝喾。
有不平者对若木说:“帝喾 ,只不过是一个说教之人而已,文是否足以安天下,尚不可知,以武治国邦,就差您远了。您当初率兵血战,扫除共工氏,安定社稷,天下百姓才得以安宁。天下人盼您登基,如盼日月。帝喾有何能,岂敢占先?我等替您不平,愿效死而逐去帝喾,扶助您早登大宝。”
若木问:“前朝有八恺 ,你们认为他们的才能怎么样?”
众人道:“八恺贤能,天下共知。然而八恺当中,拥护您的有五个,苍舒都是拥护你的,而拥护帝喾的只有三人。是帝喾登基之后,先王再三要求八人共扶帝喾,八人才同心协力扶助的。您若起兵,则拥护您的必然还占多数。”
若木道:“你们知道八恺的志向么?”
众人道:“安邦定国,造福良民,是这八人的志向。”
若木道:“这就对了。先前储君未定,五个在先王面前举我为君,不为私利,而是为国事大事作想。先王与我是父子,共工发难,就委我以大事,九州兵将,都由我指挥,灭共工,安社稷,这原本是臣子职分。至于大功告成,靠的是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我岂能贪天功为己有!今新君已立,八恺扶助着他,安邦定国,造福良民,这是贤臣职分。我若想起兵谋位,八恺岂能助我?你们只有八恺,更不知有八元。八恺是先帝之臣,年势已长,帝喾敬之如师。八元年富力强,倚重为左右臂,用他们来帮助治国,国家必然十分兴旺。你们难道要我当共工氏,谋动干戈于国内,加祸于袍泽,降难于百姓,酿成天下大乱的悲剧么?这是我若木不肯做的事啊!请你们不要再多说了。”
众人道:“明公不用我等之言,真是贤王。然而当今九州之中。明公势力之强,无人能比。公不忌人,人必忌公,还望明公思之。”
若木道:“我握雄兵,只为安邦定国。至于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又怕谁猜忌呢?”
众人只好不再议论。
帝喾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派八元前往徐国,表封若木为公爵,世代享有重赐。
八元入徐,还带来帝喾手谕。那手谕上写道:
徐国公若木君长:
昨天我听到朝议,说有人说服您起兵篡位,你以国事为重,不用众人之议,寡人由衷感激。今示谕封您为公爵,世代享有荣华,并切切致以诚意:以您的德才,享有九州也是理所当然。弟蒙先王垂爱,得忝此位,心里时时不安。如今愿以大位授君。寡人甘心称臣。您若愿担此责,则请入京作主。
徐君若木见此手谕,大惊,对八元道:“大王猜忌我了,我真惶恐不安。务请八位大人转告大王,若木实无异志。”
八元道:“大王是诚心诚意这样做的,其实并没有猜忌国君。”
若木只接受了公爵称号,而上表谢过帝喾,并交出掌兵之符,将军队大权交还帝喾。
当时南方有三苗,最为强暴,黄帝执政的时候,曾助炎帝来攻黄帝。炎帝败,三苗不敢再叛。到颛顼帝时,共工不服,惨遭歼灭。三苗首领自度力量不如共工,也就不敢生事。颛顼驾崩,帝喾新立。三苗所惧怕的人,便是若木。听到若木解了兵权,远守北国徐地,大喜,于是出兵十万之众,来攻中原。
颛顼之臣八恺,年势已老,皆无出征之力。帝喾问计于八恺,八恺道:“请由八元来决断此事吧!”
于是帝喾转问八元。八元道:“请若木。”
徐君若木,因怕帝喾猜忌,才自己解除兵权,还权于帝喾。帝喾沉吟未决。
八元急道:“三苗来犯,天下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希望大王急急请若木挂帅,不要再迟疑了。”
帝喾道:“诸公替我想想,徐君能帮助我吗?我真为难啊!”
八元道:“徐君与大王,同是黄帝裔孙。从前黄帝知道共工一定反叛,临崩面嘱徐君,必须力保华夏。徐君发誓受命,歼灭共工,保住社稷。大王初登基时,有人劝徐君夺取大王宝座,徐君不肯背叛大王,还交出兵权以免遭猜忌。这是对大王的忠诚啊!大王为何不用徐君挂帅啊?”
帝喾喜道:“若非你们忠言,我险些误了国家大事。你们的贤能,真不亚于先帝的八恺啊!我立即去请徐君。”
八元,是帝喾时的八位贤臣。
徐君若木闻国王之命,知三苗来犯,当下便率领子孙,进朝领命。
当时徐国治所,在今河北、山西地。三苗之地,在古楚国之南。两地相隔数千里,徐君虽领命,亦难立即赶赴前线。三苗屡次发起进攻,华夏军兵大败。三苗趁机北逐,一日一夜可追击北军二百四十余里。京师为之震动。
帝喾道:“国事危急如此,徐君何时能至?”
八元道:“徐君不出15日,可到阵前。”
帝喾忧愁难绝。
若木果然率精兵五千,急驱而下,10日之内,已到阵前,帝喾接入,大喜。说起惨败情状,龙颜沮丧。
若木道:“我军连败,将士胆寒,已不宜正面相争了。我有一计,可败三苗之军,不知大王能采用否?”
帝喾道:“快讲快讲。寡人都依你就是。”
若木道:“大王手下御林军,可用者还有多少人?”
帝喾道:“不足五万。”
若木道:“那加上臣手下五千精兵,也不足五万五千人了。战场是凶险之地,大王本是天下之主,龙体尊贵,不可离战场太近。应该退守京城,指挥大局,军前之事,请委于臣。” 帝喾道:“愿闻退敌良策!”
若木道:“大王提御林军一万,作好退守准备。其余军队,交臣指挥。明日三苗军来攻,大王自己只管带领一万军兵往回赶路。又用两万军兵,敌住三苗之军,三苗军众十万,必欺我兵少而十面围至。我军被围者,估计大王去远,就诈降于苗兵。另外二万五千军兵,由臣率领埋伏别处,并不参战。三苗对我降兵,必然用作前阵,来日我与三苗军决战,再诈败。到了夜里,三苗见我诈降之军已经为其建功,一定深信不疑。我便率兵夜袭敌营,诈降者作内应,可获大胜。然后乘胜追击,再收复失地不迟。”
帝喾沉吟未决。
八元道:“形势已经十分紧迫,只能用徐君之计了。”
于是帝喾才肯依计而行。
第二天,三苗大军果然倾巢来攻。帝喾依计,待敌军迫近,自率一万精兵拔阵而逃,并不回顾。另两万精兵,殊死拒战,敌人果然十面围之,战至傍晚,两万军兵被击杀六七千人,而帝喾也已经去远了。三苗的士兵就在阵前呼叫华夏兵投降。于是华夏阵中果然打出降旗,投降了三苗。
三苗首领是凶暴之徒,当即传令要将一万多降兵全数坑杀。
华夏降兵大呼道:“大王不想夺取帝喾的天下么?中原人丁百万,精兵尚有十余万众,我们之所以投降,是恨帝喾不仁义也不勇敢,临阵丢下我们就逃。大王不怕帝喾,也不怕徐君若木么?听说若木已领了王命,旬月之间将赶来与大王较量。如果留下我们,我们必然感恩向前拼命,与大王合力击败若木,如果大王杀了我们,北国再无敢降之士,必然人人奋起与大王争战,大王那时想夺取帝喾天下,岂不困难了吗?”
苗军中将士,听了降将之言,以为有理,也劝苗王不要坑杀降卒,留下他们,看他们来日建功。
降将是谁,降将就是徐君若木长子,若木以国为姓,为他赐名徐不疑。
苗王于是放弃了坑杀降卒的想法,还给了武器,把降卒都交给徐不疑统帅,令他来日建功。
在此之前,徐君若木手下问道:“如果苗军将我降卒坑杀,怎么办?”
若木道:“别人必遭坑杀,只有徐不疑统领其军,可免此祸。”
如今果然应验了啊!
苗王为鼓励徐不疑死战,当下又在军中设下酒宴宴请徐不疑。
苗王问起不疑姓名,不疑答道:“我是徐君仇人。徐君与我有杀父之仇。我父名皋乙,在徐君军中为将,无罪而被斩。我因此与徐君不共戴天。曾于帝喾面前设计,想要诛杀徐君。无奈帝喾不听,仅夺其兵权而已。如今帝喾反而用徐君为将,我来投大王,一定要仗大王神威,杀徐君而报父仇。我名叫苦荼。”
说完,就真像回忆起父仇一样,声泪俱下,恨得直咬牙。
苗王见他说得真切,大喜道:“让帝喾与若木互相猜忌的,原来就是你吗!我得你,如虎添翼。来日你能为我建功,杀了徐君,我当封你为王。”
不疑连忙哭着站起身来,长跪谢恩。
第二天,徐不疑就率领降兵在前,长驱北上。徐君若木半道截出,与不疑大战一 阵,苗兵猛然跟进,若木不支,逃向泥城。不疑又猛攻泥城,徐君再次惶恐而逃,于是不疑占领了泥城。
泥城,是黄帝时用来拱卫南疆的重镇。当初炎黄二帝争天下时,炎帝联合三苗之兵,猛攻泥城,攻下泥城,则可长驱而入中原了。黄帝令常先守泥城,炎、苗大军,苦攻泥城三年,丝毫不能损动。倒把炎帝之军与三苗之军,拖得精疲力竭。黄帝大军得到了充足的修养补给机会,趁机大举反攻。炎军苗军于是彻底失败,只好向黄帝俯首称臣。
徐不疑夺得泥城,苗王自然喜出望外,以为北国军队早已溃不成军,当即号令休假三日,企图让士兵稍事休息之后,立即北上,一举攻下涿鹿,称王中原。
徐不疑又假装献计道:“大王新得泥城,而北军尚未全部歼灭,应该多作防备,以防华夏军反扑过来。”
苗军将领,都把徐不疑看成外人,恨他饶舌言事,于是纷纷道:“我等随大王出征以来,攻必克,战必胜,华夏军将,望风披靡,你一个败军降将,怎可妄言兵机。滚一边去!”
不疑争道:“各位将军,用兵多算则胜,少算则败。敌人丢了泥城,必不甘心,定会来反扑,不可不防呀!”
苗王于是讥讽道:“苦荼将军能多算,为何投降了寡人。来,传寡人之令,三军只管饮酒寻乐,不必防备。三日之后帮助寡人夺取中原,人人都享荣华富贵。”
徐不疑假装得十分惭愧地退了下去。
泥城丢失,天下震动,百姓纷纷逃命。苗王下令军士白天四处尽情抢掠,夜里则狂饮长醉。徐君若木早已经探听到了这些消息,便连夜领兵偷袭过来。
黎明时分,若木大军已逼进苗军大营。泥城里面,徐不疑也已作好内应准备。突然号炮一声,华夏军即铺天盖地杀来,苗王尚在酒酣之中,长卧未醒,诈降之兵,已经斩开各处营栅,接入自家人马,直杀得苗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苗王十万人马,死伤六万,剩余残兵,拥着苗王,冲出了泥城的重围,飞奔南下。
徐君乘机率军追赶,到夜里才歇住脚,计点自家损失,不过三千,大喜,立即派人快马追上帝喾报捷。
诸将就要乘机追赶苗王,徐君道:“慢!穷寇勿追,我自有计杀苗王。”
诸将不知计之所出,将信将疑。
若木叫过次子徐不爽,嘱咐其如此如此而去,先不表。
再说苗王大败,被若木狂追一日,一路又损失了许多军兵,到停顿下来一清点,兵员已不足三万人。苗王深感自己无颜回去见国人,于是恼羞成怒,就督令三军,回身作拼死决战。
若木见苗王反扑过来,就传令弓箭手上前死守,若有开营者,杀无赦。
于是诸将不敢开营接战。苗兵攻来,只令弓箭手开箭射之。
苗王一日之内冲营十几次,都被弓箭手射退,白白耗损许多人马,反而被陷入欲攻无路,欲退不能的尴尬境地。
傍晚时分,苗王将士已饥渴难忍,若木就乘机下令全军拔营出战,来冲苗军。苗军多累得席地而坐,哪里还有抵抗力,被华夏军一阵猛冲猛砍,又是死伤无数。
苗王不能支撑,再次落荒而逃。众位将士正要追赶,徐君已号令鸣军收兵。
三军将士大惑不解。
若木道:“诸公不要着急,苗王已在我掌握之中,插翅难逃了。”
于是众人才想到徐不爽已受命而出,所干何事,众人都不知。
军师干蓬问道:“君王是不是已经料定苗兵必来反攻,却让徐不爽率奇兵从其他地方绕道出现在苗王后面来邀击苗王。”
若木笑道:“不愧是我的好军师,你能看穿我的心思呀!可我还有妙计,定让不爽不费一兵一卒而全歼苗王之众。”
众将道:“愿意领教!”
若木道:“为何不等到天明之后,让徐不爽回来说给大家听呢?”
于是众人无话,若木便传令布上岗哨,其余人等安心休息。
苗王兵败又逃,不见若木来追。跑出二十里地后,才敢放慢脚步,缓行觅食。人马有走出十多里,不见一户人家,夜又见深,三军将士饥肠辘辘,怨声四起。幸喜夜色朗照,夜行还算容易。突然前面有营栅挡道,军士炊火正旺,像是正欲饮食,苗王大喜,不顾是谁家人马,只管号令三军,上前拼命抢食。临到营前,才见那火人马,皆穿苗军衣装,说苗语。于是苗王手下将领催马上前,问是何处兵马。
徐国志传第一
那边答为三苗子民,闻苗王争战中原,特来相助,无奈寻不着苗王军马,因此迷路至此,正要饱食餐饭,来日再寻大王。苗王大喜,当即现身上前,说明身份,那边开门接入,又赶紧添做饭菜,供苗军餐饮。
苗军饥不择食,已把那边半生不熟的饭菜,都抢着吃个罄尽。苗王及其文武大臣,又都得到了好酒的招待。
突然,苗王上下个个只觉腹痛欲裂,两眼发黑,显然都中了剧毒。那边将士,各自脱了外面苗军衣装,露出华夏军甲,拊掌大笑。看着苗王人等个个中毒死去。然后操起刀来,尽数割下苗军君臣将士左耳,回营报功而去。
其中一人道:“苗王当斩其首,悬挂京城门外,来昭示天下。”
于是军士真割了苗王首级,连夜回营。
说话者是谁?说话者就是若木之子徐不爽啊!不爽手下,只有三百军士,冒充苗军,投毒杀死苗王及其众军,正是若木所谓妙计。
不爽回营,天已大亮,营中将士都等着他来,看他建何奇功。一见到他,立即欢天喜地接人。
若木彻夜未寝,专等不爽建功。不爽令三百将士各献敌馘,获馘 一万三千有奇,外加苗王首级一颗。若木大喜,立即传捷至京城,又派徐不疑领精兵,扫荡三苗之地。出征三个多月,而后回国。
帝喾接到捷报,又喜又惊道:“若木,是我族弟。我二人骨血,同受之于黄帝。三苗来犯,我连败而不能制之,若木佯失泥城重镇,固敌骄态,数日之间,连杀敌数阵,击败十余万众,斩苗王,荡余寇,他真是神人吗?寡人之能,比不上若木啊!”
有谗臣进言道:“若木先已疑大王猜忌之,不得已交出兵权。到国家有难,大王又不得已而起用若木。若木在阵前,不想让大王立军功、树神威,而要大王回京归政,名为总揽大局,实则是让天下人小看大王,而后凌驾于大王之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逞其私志。大王不可不防啊!”
帝喾惊道:“若木果真有二心的话,寡人怎么办?”
于是问计于八元。
八元问:“谁为大王出此议论?”
帝喾以实相告。
八元道:“可斩此人而谢徐君。”
帝喾说:“今斩此人谢徐君,他年徐君果然背叛了我,怎么办哪?”
八元道:“天子贵在开诚布公,与百姓共命运,百姓的疾苦,就是天子的疾苦,百姓幸福,就是天子的幸福。为百姓解疾苦,不是天子一人能做的事,为百姓谋幸福,也不是天子一个能做的事。所以天子治国,必须知人善任,用贤臣,就能做到与百姓同祸福,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用佞臣,则各怀私利,鱼肉人民,不能与百姓同祸福,由此一定生出大乱。若木,是国家柱石,天子不重用他三苗就来犯,天子用之就一战而三苗得平。这样的贤能之士,不用来稳定国家局势,却要听信谗言而疏远他,我们怕大王最终为佞臣所害啊!”
帝喾默然无语,心里难决。
于是八元又问道:“三苗之祸,谁为大王平之?是进谗言者么?”
帝喾道:“不是,是若木。”
八元道:“当初为何不用进谗言者出阵?”
帝喾道:“他没有这样的才能啊!”
八元道:“治国无能,退敌也无能,谗害忠良却极其有能,此人不杀,祸患将不亚于三苗呀!希望大王认真思考思考。”
帝喾恍然大悟道:“若非诸公,我又差点误了国家大事,只是说话的人与我十分亲近,不忍杀之,如何是好?”
八元道:“国君用人,如果只喜欢悦耳爽目之人,而不喜欢刚正忠直之士,那就请大王斩若木而驱逐我八人,三苗再犯,只管与您那些所亲近的人,任人宰杀去把!”
帝喾闻言,赶紧长揖谢罪道:“诸公勿怒,我意已决,必杀佞臣。只是若木一定反叛我的话,那却如何是好?”
八元道:“若木一定不反叛大王,我八人可用身家性命担保。”
帝喾就囚下佞臣,至若木回到京的那天,在三军面前,诏告佞臣的罪恶,杀了他向若木表达自己对若木的信任。
若木感激涕零,依旧归还天下兵权,自率子孙回到徐国。
若木到了徐国,就召集子孙议论道:“黄帝、颛顼、帝喾,是天下的明主啊!黄帝用风后、立牧、常先、大鸿诸位贤臣来治理天下,天下大治;颛顼用八恺贤臣来治理天下,万民乐业;今帝喾用八元,佞臣不敢作祟。未来天下,不知佞臣还有多少,未来国君,能有黄帝、颛顼、帝喾一般的英明么?人言如虎,真不知未来的中国,会有多少坏人坏事呀!”
诸子皆不能答。
若木孙子徐先,是若木长子徐不疑之子,见诸父无言,再三谨慎而起道:“臣子贤与不贤,重在国君。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国君肩上的责任大于臣子,国君的德操也应高于臣子。从前蚩尤暴乱,共工作祟,无一不是佞臣蛊惑的结果。佞臣之所以得行其志,不是天下之过,而是国君一人之过啊!不知孙儿所言是否得当?”
徐君道:“我与你父辈论事,他们既然答不上来,你问他们去吧!”
徐先领言,称谢而退。
诸子满面愧容,不敢抬头看徐君。
徐君道:“炎帝是少典的叔叔,黄帝的叔祖父,共工,是少典的侄孙,黄帝家族中的侄子。炎帝有国不能治,黄帝协助治之。黄帝有治国之能,炎帝不能容,于是祖孙刀兵相见,战于阪泉之野。黄帝获胜,擒了炎帝,不忍杀之,又让他做了君主。蚩尤与炎帝交战,炎帝不能拒敌,求援于黄帝,黄帝不计前嫌,出兵帮助炎帝,擒杀蚩尤,炎帝因此感恩,双方合并为炎黄部落。黄帝君临天下,不将炎帝视为亡国之君,凡事必与炎帝合谋而后行,因此万国顺服,不敢反叛。炎黄之争,是争道义,然而兵戎相见,生灵涂炭,这是炎帝的过错啊!到了颛顼继位,共工不服,来争天下,同族亲人,又开战端。天下人仇恨共工无道,虽然他很强,但不得人心,于是惨遭失败,我若木与帝喾也是同族兄弟,职分上是君臣。有小人向我进言,欲让我夺取帝喾的帝位。我不忍作出蚩尤、共工那样的暴行,也不忍犯下炎帝那样的过失。因此不采纳众人之议。后来遭到帝喾猜忌,又连番谦让,缴纳兵权,使帝喾对我放心。三苗作乱,国事凶危,有人劝我不要帮助帝喾,任随他遭受失败。我不能听从这样的话,出兵平定三苗之乱,竟然遭到小人谗言,想要让帝喾置我于死地,幸亏八元直谏,帝喾才消除了猜疑。为人的艰难,竟至如此。你们同是我的儿子,或嫡出,或庶生,一样是我的骨血。前朝旧事,希望各自记在心,用心参省。”
诸子慌忙五体投地,惶恐称是。
三苗已灭,天下太平,国中无事。不幸帝喾竟染重病,将赴黄泉。帝喾于是急忙派朝臣召若木进京,欲将帝位传给若木。
若木至京,进宫见到了病得十分沉重的帝喾,急忙流着眼泪请安,跪在地上道:“藩臣不知天子病得如此厉害,真是心如刀绞啊,望天子善保龙体,早日康复,江山幸甚,社稷幸甚!”
帝喾道:“生死,由命不由人,我命当绝,祈神拜仙也无济于事了!只是天下大事,不可托错了人。如今请你来,就是想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你,请你不要记我的过失,以国家大事为重,担起这一重任吧!”
若木坚决推辞不领受这一命令,说:“我不敢记天子的过失,颛顼已经认为我不能当天子,我也自己认为德能不堪当此重任,还是另选有德有能的人吧。”说完,更加悲伤起来
帝喾也流泪道:“寡人的天下,全靠徐君保全,如今寡人天年不久了,思前想后,非徐君不可担此任,请你就不要推辞了。”
徐君若木闻言而起,再次大哭跪拜于地道:“黄帝是大王与微臣的曾祖父,黄帝驾崩时,曾嘱咐臣拼命保住江山。先王在时,因大王有德,召集八恺商议,想要传位给大王,八恺曾经推举微臣,先王英明,不徇私情,为天下着想,传位于大王,大王执政之时,敬重八恺为国师,而用八元为手臂。八恺八元,天下贤臣,大王能用,苍生有福。微臣灭共工,平三苗,是尽臣子职分,哪里是为了君主之位,先前佞臣屡进谗言,说臣有僭位之心,全凭大王英明,诛佞臣,抚臣心。臣感恩不尽。如今我若接受天子之位,后世之人,岂不说我实有二心么?这样一来,在臣难表臣之忠心,在大王,天下就会讥笑大王无识人之明了。因此臣万死不敢受天子之位。”
帝喾见徐君坚决如此,叹息而止。又向徐君道;“徐君不肯受此位,谁人可以担任它呢?”
徐君道:“尧可。”
徐君退出之后,帝喾再召八元入内,问尧如何!
八元道:“徐君所言,实在是为苍生谋福。希望大王采纳其议。”
于是帝喾召尧,以仁德考问他。
尧答道:“仁者爱人及物。不爱人,便无仁,不爱物,也不知爱人。仁的意思,就是兼爱他人,而兼爱他人,就必须爱惜财物来养人。仁是天子之德,天子贵有天下,天下人物,都是天子所有。天子不仁,就会导致生灵涂炭,天下不安。仁德如天,光明雨露,及时供给世人,春种秋藏,借给世人光阴。世人赖天存活。天都不取世人丝毫财物。因此说仁容易,行仁却极难。”
徐国志传第一
帝喾闻言,喜形于色,又问道:“诸侯相侵,所为何事?三苗来犯,何以拒之?”尧道:“行仁政。诸侯相侵,必是各为其利,天子如果能以仁德教导之,使其树仁德而不争私利,诸侯一定就不相侵了。三苗从来没有听到过中原仁教,因此凶悍而不知礼,如果怀之以仁,导之以仁,树之以仁,使其渐渐知仁而用之,则三苗也可以感化,不再生叛乱了。”
帝喾问:“如果不能以仁感化他们,又当如何?”
尧答道:“诛除元凶,协从不问。元凶既除,然后再施仁。”
于是帝喾心下大慰,就选定尧为储君,向尧道:“推举你给寡人的,是徐君若木与八元,你登基后,将如何感谢他们。”
帝尧答道:“与一般的人相同。天子不虑私情,不怀私恩。徐君、八元有恩于我,我便报其私恩,这便是我无天子之德了,又怎能妄居天子之位呢?”
帝喾心中大喜,将此言传告群臣,群臣也深表叹服。
帝喾临崩之时,拉着帝尧是手说:“八元,国之贤臣;徐君,国之柱石,假如天下有难,你必须记住重用他们。”
尧俯泣称是。
帝喾崩,尧继其位。
若木令诸子孙随他进京朝贺,若木六子徐不速认为天子之位本是传于父亲,父亲不肯接受而举荐尧,尧当先向徐国示恩,然后徐国才上京祝贺。于是劝阻父亲道:“尧继天子位,当示仁德于天下,而后天下顺从,进京朝贺。如今尧为天子,不见施恩于诸侯,我们便去朝贺他,不合礼数。父王应等尧向天下诸侯表示其恩义之后,再进京朝贺他不迟。”
若木闻言,叹息道:“我有不速,亡国不远矣。诸侯,是黄帝分封的。黄帝爱其臣僚子孙,劳其国事,于是裂九州而封诸侯。这都是为了江山稳固,百姓乐业,为了天下人不受战乱之苦。天子如天下明月,出而群星拱卫,入而群星相随,于是天下平安,纷乱不起,苍生有福。如果诸侯各怀私利,一定要让天子给了自己的好处才去朝贺天子,那天下百姓该向天子交纳多少贡品,才够天子去笼络诸侯之心呢?”你不可再多说了。我听北面万里之遥,有野人居。那里气候奇寒,无国无家。男女人等,不衣不穑,就像禽兽一样生活和交配,不受国君父辈的约束。你我情为父子,不忍杀你,你就自个到野人居,当你的野人去吧!
诸子大惊,又不敢为不速求情。不速只好含泪而起,率了家少,远徙北方而去,不知所终。
徐君于是率领其子孙,入京向尧朝贺。
尧听说徐君驱逐不速之事后,慨然叹息道:“徐君,仁德如天啊!他的武略足以定天下,文韬足以安社稷。先王猜忌他,他不卑不亢,处处谦让。忠臣敬其行,奸臣也害他不得,国家处处倚为栋梁之才。徐君,真的黄帝好子孙,颛顼好儿子啊!二帝之德,徐君兼有,而推辞不就天子之位,不是才德不备,而是明其忠迹呀!我没有什么敬徐君,只有清水一杯,青菜一束,青果数枚,以此谢徐君啊!”
徐君敬而受之,回国之后,敬供于黄帝、颛顼灵位之前,说:“裔孙若木,不孝儿若木,时时怕玷污了先王圣德,处处谨慎,克己奉公,忠心为国。如今得到天子赏赐,清水一杯,敬我黄帝先公,黄帝品格,清澈如水,清湛如天。子孙后代,永志难忘!青菜一束,敬我颛顼先王。颛顼先王,贵为天子,亲自教民稼穑,劳动耕作,未尝宁居。天下百姓,凭您得养。青果数枚,剖来分给我子孙,为家为国,切要用心。至于我赢若木,飘然老矣,无福在享天子赏赐了。不私不藏,表我心迹,天地日月,请共鉴我心。”
徐君向黄帝、颛顼二帝献礼毕,便向堂下子孙,分赐天子赐物青果。还特意将孙儿徐先叫上前,问:“徐先,当初你心里所存疑问,今日能自己悟透了吗?”
徐君所问的问题,就是徐君征三苗归来时的那番谈话,徐先真切记得当出自己说过的语言,并且日日思考着,收获不小,只是见徐君整日操劳国事,日理万机,繁忙劳累,便不敢请教。今见徐君发问,赶紧问道:“孙儿日夜苦思,又觉得孙儿当日言语,有许多不足之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国君代行天下之权,为天下行仁,是不能凌驾于天下人之上的,而应该博纳善言,鼓励善行,广施仁德。然而太仁则过,太善则痴。天下之人,当管天下之事。君不可以无民,民,不可以忘国,君贤则民忠,民忠而国家昌盛。国家昌盛,而后大治。诸侯,在其本国则为君,在天下则为臣。对于侯国之民,当尽君礼,对于天子,当尽臣礼,如此方可天下大治,百业兴盛。国力强大则外夷不敢来犯,这才是中华之福啊!”
徐君喜道:“如果让你为徐国之君,你该如何来处理你需要做的事情?”
徐先道:“有诸父在,先儿不敢僭越其位。而如果行仁义而布大德,先儿也可当仁不让。徐国,是黄帝大公之后,颛顼帝骨肉之国。二帝宏业,千秋不灭。帝喾、帝尧,与我本是一家亲。假如先儿来治徐国,在徐国,我当行够国君之礼,亲子民,教善德,使其乐业,和睦,敦敬,与国同祸福。在天下,我当于天子面前行够臣礼,天下太平,就各守封疆,勤政为民,天下有难,则不惜自家性命,为国纾祸。除此之外,则求家庭和睦,妻贤子肖,做一安乐翁就够了。”
徐君再三点头赞许道:“徐先来,你一个可以独得到青果一枚,其余人等,平均分了吧!天子赐我徐国清水、青菜、青果,我不敢专用,清水、青菜,我已献给黄帝、颛顼二帝,青果分给儿孙,以示天子宏恩。你们切切记住,我敬天子,实际上就是敬祖宗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当尧之时,北有共工,南有罐兜,西有三苗,东有鲧,此四臣,依然不服尧之治,一旦国家有难,你们当与天子合力平之,如此,则我愿足矣!”
不疑、不爽等诸子问:“徐先可以做储君么?”
徐君不言,挥手而退。
再说尧登基之后,荐尧的徐君、八元,都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于是天下便有不满之言,说尧太吝。
八元听到这些话后,就群聚而议论,说:“我们让新天子为难了。我等八人,本是先王旧臣。为社稷计,劳心交瘁,助先王除三苗,定乾坤,都不是为了私利,如今举荐尧为天子,是知道尧能行天子之仁,哪里是为了个人赏赐。天下有烦言,说尧不赏我,是尧的吝啬。我们如果再贪居此位,就怕天下人说我们是贪君封赏而不肯走。我们一起辞官吧!”
于是八人一齐进宫,向尧说明来意,坚决要辞官归里。
尧大哭道:“诸公是先王贤臣,我正要把国事交付诸公,依靠诸公谋福于天下百姓。诸公一起来辞官,是嫌我不肖么?”
八元道:“从前颛顼帝旧臣八恺,曾与臣等同朝议事。到三苗叛起,先王问计于八恺,八恺请先王问臣等,臣等于是推举徐君而定三苗。如今臣等为先王之臣,而且年岁都老了,大王如果不趁机锻炼新臣,而用旧臣,大王的国政,恐怕也就没有更新的希望了。况且天下已有怨言,说大王不赏赐我们,是大王吝啬。我们举荐大王为天子,是出于公心,大王不报私恩,也是出于公心。大王如果抗不住天下群小之言而赏赐我等,那么我们就要背上贪私利的罪名。大王如果抗住天下群小之言而不赏赐我等,那么大王就会背上吝啬的恶誉。因此,大王就让我们辞官吧,这样一来,我们君臣都可以保全为公之名了。”
帝尧沉吟再三,道:“诸公虽然言之有理,然而诸公一走,国家痛失栋梁之才,寡人也将负误贤之名,却如何是好?”
八元道:“天下代有贤才出。黄帝之时,有风后、力牧、常先、大鸿。颛顼之时,有八恺,帝喾之时,有臣等。人的生死是有限的,而人才的诞生是无穷的。才与不才,凭时而用,凭事而用,天子若只羡慕古代贤才,却不知即时即事任用人才,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尧说:“诸公教诲,寡人谨记了”。于是同意八元辞官,赏赐也仅与徐君同,各得清水一杯,青菜一束,青果数枚而已。
帝尧就用四岳为辅国大臣,而对四岳道:“共工、QQ兜、三苗、鲧,都曾经与先王结仇。帝颛顼时,灭共工,帝喾时,平三苗。QQ兜、鲧往往协助叛者,扰乱中国。如今给你一个任务,前往四处,教化其子民,让他们的首领入朝为官,使他们不叛我,怎么样?”
四岳道:“大王是想宣仁德而令四夷顺服。我明白了,我试着去做吧!”
尧说:“共工等四部,不知农时,不事稼穑,不讲律法、不传文明、不修房屋、不治工具,你务必一一教导他们,让他们知农时、勤播种、明律法`讲文明、能依帛、食熟食、治工具、懂农渔,你能做到吗?”
四岳道:“能,只是要耗费财宝无数。”
尧说:“国库里有的是财宝,你尽管支用。”
四岳领命,不禁问道:“大王不用财宝赏重臣,却以财宝养夷民,妥当吗?”
尧说:“天子只知为民谋事,不知为己排忧。重臣各有封养之土,不愁衣食,因此不可再给他们财宝。天下百姓,是天子子民,天子当然有养育之责,所以应该不吝天下财宝,为他们谋福。四夷不服从我,是我对他们供养不周之祸啊!从前黄帝征蚩尤,蚩尤部落至今为患边疆。颛顼击共工,共工部落至今还想南下抱怨,帝喾平三苗,三苗还在想要对我用兵,罐兜、鲧,顽劣不驯者,只有使其知礼仪人伦,才可使他们知仁爱、重文明,不再反叛。你说国家财宝,是养天下重要呢?还是养重臣重要?”
四岳道:“养重臣,谋的是天子私利,养百姓,谋的是天下公利,公大于私,养百姓重要。臣铭记在心了。”
尧说:“四岳,我没有看错你呀!我没有看错你呀!你努力去做吧!”
朝令一出,天下哗然。有人驰往徐国,告徐君赢若木道:“帝尧,是夷狄之主啊!共工,是我们旧时的仇敌,我等要彻底歼灭它而惟恐作不到。三苗,是我们现在的仇敌,帝喾时侵犯我疆土,杀人数十万,如今死者坟上新土犹在,寡妇孤儿啼声未停。帝尧昏聩,用四岳去支助仇敌,将来仇敌强大了,我华夏将如何拒之?”
若木笑道:“是真天子啊!我们赶紧练兵吧!”
左右惊问道:“帝尧并不用兵,国君练兵还有什么用?”
徐君望见徐先也在,便问徐先道:“徐先,你说练兵有何用?”
徐先道:“主仁将强,国富兵精,才可令四夷臣服而不敢动。”
徐君又问:“徐先,你能治理军队吗?”
徐先答:“能。”
徐君道:“我将向天子举荐你为天子御林军首领,你去准备吧!”
帝尧闻此,大喜道:“能明白寡人的,是徐君赢若木啊!”
于是天下无话,四岳抚夷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共工、罐兜、三苗、鲧闻此,全都表示要归顺帝尧。
帝尧又设定官职,令共工氏等各司其职。
尧老,又要四岳举荐贤能。
四岳道:“舜可。”
舜,就是虞舜,名姚重华。
徐国志传第一
帝尧派使者向徐君若木请教选贤继位之事,若木已经老了,说:“天子之事,不必问藩臣。臣只有请天子准恩,让徐先回国。来继国君之位。臣老了,将不久于人世了。”使者回告帝尧,帝尧闻徐君病重,为之泣下,急忙让徐先回国。徐君见到徐先,拉着他的手说:“帝尧之仁如何?”
徐先道:“过,将有大事于后。”
徐君问:“何以知之?”
徐先答道:“尧的博大,古之未有。但共工狡诈之徒,用之不利于国,这是尧清楚的;鲧顽劣不智,用之无补于事,这;也是尧清楚的;罐兜结党营私,损公利己,这更是尧清楚的;三苗强悍不化,数次扰边,危害中国,这些尧都清楚。尧不计其过,目的只在教化其民。尧若选储君,必先为储君除去四凶,而后用其驯民。依此推之,国必有大事于后。”
徐君问:“尧成功吗?”
徐先道:“尧治理天下,极其成功啊!”虽然共工、罐兜、三苗、鲧四部君主不堪任用,然而自尧治理天下以来,四部之民,十之八九已蒙受了帝尧鸿恩,敬尧如父母。尧之名,可传千秋而不衰。”
徐君问:“如此一来,四部首领将无力反叛了。”
徐先道:“必叛无疑。”
徐君道:“何以知之?”
徐先道:“四部首领,都是野心勃勃之徒,尧对其仁厚,也改变不了他们亡我中华之心,如果尧老了,制服不住他们了,他们便会起叛心,乱中国。”
徐君喜道:“先儿对四部已经了如指掌了,我也可以放心了。徐国之君,就传给你了,你一定要努力,治国习兵两不相误。将来平定四部,才好有你建功立业的机会。”
徐先想推辞,徐君坚决不准。
于是徐君若木让位于孙儿徐先,上表报于帝尧。
帝尧喜道:“徐先能掌徐君之军,我有用武之人了。”
当下帝尧又叫四岳,问:“我想要知道虞舜的德行和才能,可以吗?”
四岳道:“请让臣细道其详。舜,是盲人瞽叟的儿子。舜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又娶了后母。舜的后母特别不喜欢舜,便常常逼着舜的父亲要杀死舜,舜为此常常跑到外面躲避。后来后母又生了象,舜的父亲,溺爱后妻和象,对舜便加不仁,舜有小过,就严遭责罚,甚至追杀。然而舜并不怨恨父亲和后母小弟,而是对父亲及后母更加孝顺,对弟弟更加怜爱。”
尧问:“四岳,舜在此处境下,真的还能孝顺他的父亲和后母,怜爱他的弟弟吗?你不要是道听途说啊!”
四岳道:“大王可以试之。”
尧有二女,长名娥皇,次名女英。姐妹二人都长得十分俏丽,人见人爱,天下公子,欲求为偶者如过江之鲫。此二人不仅美貌无双,而且才德兼备,相尽天下儿郎,竟无中意者。帝尧曾问二女道:“天下儿郎皆不在你姐妹眼下,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为寡人相中好女婿?”
娥皇、女英答道:“其仁如天,其智若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福而不娇,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者,才可以成为父王女婿。否则,我姐妹到老也要陪着父亲。”
帝尧叹息道:“莫非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么?你们等着吧!”
二女道:“全凭父王安排。”
帝尧听四岳说了舜的德行后,便召来女儿道:“寡人老了,你们的婚事也该定了。今天四岳给我推荐了一个人,名叫虞舜,是个种地的平民,还是个孤儿,他的父亲、后母和后母弟都想杀死他,但他并不怨恨自己的后母、父亲和后母弟,反而对他们十分孝顺和友爱。你们能喜欢这样的人吗?”
娥皇道:“父王一定是听说其人而未见其行,女儿愿意到他家去,与他一起生活,来观察他的德行,告诉父王。”
女英道:“姐姐一人去,恐怕被他蒙蔽,我也愿意与姐姐一起嫁给他,来观察他的德行。
娥皇笑道:“好妹妹真不害羞,来与姐姐争夫婿。”
女英也笑道:“好姐姐,父王的江山社稷,如果托付不当,岂不令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你就带上妹妹吧!”
帝尧龙颜大喜,次日便派四岳去找舜,宣扬帝命,令其进京。
四岳来到舜的故乡冀州,向舜的父亲瞽叟打听舜,瞽叟不回答,问后母,后母欺骗说舜已经死了,问象,象所说与自己的母亲相同。
于是四岳又向邻居打听,邻居说:“舜的后母害怕天子招舜,将来让舜当了官,遭到舜的报复,因此夜里准备将舜杀死,舜有先知之明,已经跑到历山躲难去了。”
四岳大惊,才知舜后母心肠之毒,真是毒如蛇蝎。于是就要赶到历山寻舜。邻居说:“舜知道父母心里的疑虑,是怕自己当官之后来报复他们,所以一定不肯见天子使臣,来增添父母的烦恼。如果大人一定要见舜,到历山,应该装扮成耕夫,与那里的人一起耕种,到雷泽,希望扮成渔民,与那里的人一起打鱼,到黄河边上,希望扮成陶工,与那里的人一起制陶,然后可以得见虞舜。”
四岳道:“向那里的人打听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邻人答道:“不可以,历山之人,雷泽之民,河滨之众,都敬爱虞舜,知道瞽叟、象母及象必杀虞舜,所以都要保虞舜,从来不向外人指出谁是虞舜。”
四岳为难道:“我如果见不到虞舜,如何回去见天子啊!”
邻人说:“能帮助先生的,这普天之下怕只有一个人了。”
四岳赶紧问:“谁?”
邻人道:“徐君赢若木。舜常与邻人谈及天下事,论及天下人时,便会由衷感叹道:“‘贤哉赢若木。’因此我断定,只有若木可以请动舜了。”
四岳问:“难道当今天子都比不上若木么?”
邻人答:“当今天子,舜敬之如父母。但他曾说:“‘尧必有事,舜参与吗?舜还是不参与为妙啊!当今之人敬虞舜,而后世之人则必怨虞舜啊!’由此可知舜有不肯担当当今天子之事的打算,或许他不会就见当今天子。”
四岳不悦道:“当今天子还有什么事?让舜这么说!”
邻人道:“先生请别问我,问舜去吧!”
于是四岳回京,将以上事向帝尧作了汇报。
帝尧道:“徐君若木已经年高难以走路了,寡人不忍心再劳动他啊!”
四岳道:“徐君为国忠心耿耿,不请徐君,难以得到虞舜啊!望大王早点宣召徐君吧!”
于是帝尧仍以四岳为使,召徐君,。
徐君赢若木,已经将政权交给了孙子徐先,每日只在山川地理之间巡游度日,安闲如富家翁。一日,徐君到了徐水边上,忽闻山河嘶鸣之声,便告诉身边人等说:“国家将有大贤人出,我有事要做了。”
左右不知道徐君所言何事,不敢多言。
不到一日,天子使臣四岳已到,说天子宣徐君入京。众人方信徐君料事之明,有如神灵。
徐君至京,帝尧亲自率文武百官迎于郊外。
徐君道:“帝尧,求贤如此,天下有幸啊!”
帝尧道:“寡人知道徐君高龄百岁,实在不忍心劳动徐君,但为江山社稷之计,又非求徐君不可,还望徐君了解寡人的苦心啊!”
徐君道:“人孰无生死,我受命于黄帝,舍身为国,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今天子有诏,又怎能以年岁老而推辞呢?所差何事,尽管说吧!”
帝尧便将求舜之事说了,又说:“舜真是神人啊!能料定寡人必有事,寡人不可不为国家找到他呀!”
徐君于是受命,带领小儿子赢牧之,前往历山寻舜。
徐君令赢牧之为耕夫,耕种于历山,三月之后,问牧之:“见着舜了吗?”
牧之答:“无人肯向我说谁是舜,只有一人,十分怪异,与人耕于历山,人人对他都格外恭敬,都从自己地里让出路来,让他行走。我怀疑此人便是舜。”
徐君向牧之道:“快寻此人,此人一 定是舜了。”
于是牧之赶紧去找此人。到了地里,人们都告诉他,此人到雷泽打鱼去了,但此人不是舜。
牧之回去告诉了父王,徐君道:“走,去雷泽,大事可望成功了。”
牧之道:“别人说他不是舜,我们还去雷泽干什么呢?”
若木道:“傻孩子,要是别人说他就是舜,我才不去呢?”
父子到了雷泽,若木又扮成渔夫,入泽打鱼。又过了三个月,才见到历山来的那位耕夫。牧之赶紧回去告诉父亲。到徐君父子再来寻人时,渔夫告诉他们,那人已到黄河边上制陶去了。牧之问:“那人是舜吗?”
渔夫都说:“不是。”
于是牧之劝父亲道:“都半年过去了,人们都说他不是舜,我们还是回去吧!”
徐君笑道:“舜对我有意,我怎能对舜无情。到黄河边上去吧!”
牧之不敢违父命,只好又来到黄河边上,扮成一名制陶工,参与陶工制陶,等着舜的出现。
舜在黄河边上,又躲了徐君父子三个月,终于出来见了牧之,说:“请为重华拜见徐君,重华明日当到徐君处谢不敬之罪。”
牧之回告父亲,徐君笑道:“明日不必见客,三日后再说吧”就与牧之约定的次日出门打猎。
牧之急道:“父王寻找舜已经将近一年,如今他要来拜访您,您却不见他,这是为什么?”
徐君道:“到时你就知道了。”
却说舜要去拜访徐君,把这消息告诉了与他一起制陶的陶工。陶工并不放心,生怕舜被他那不仁义的父亲派人谋害,于是背地里商议,就要阻止舜去见徐君。然而众人有找不到合适的劝阻理由,于是群体商议,就用烈酒蒙药,表面是为虞舜祝贺,实则是将他麻翻,让他不能成行。然后,派人探听虚实,再帮舜作出参考。
舜不知,果然被麻翻,三日不醒。于是陶工等人,便到徐君处探听消息。
恰巧徐君父子狩猎归来,正遇来人。父子便坚决热情地邀请来人到家,共享猎物。
徐君虽然年逾百岁,而身体健朗,耳聪目明,笑谈生风。来人不知他就是徐君,于是起座而拜,道:“敢问老丈是何方人氏?从何而来?年寿多少?”
徐君道:“我便是徐国君主,黄帝赐姓名叫赢若木,从徐国来,如今春秋109岁。”
来人把徐君再三端详,觉得徐君真不像骗人者,于是道:“不知苦荼如今身体如何?徐君能否告诉我们?”
苦荼,是当初徐不疑诈降三苗时所冒用的姓名,天下极少有人知道。
徐君道:“苦荼智力虽过人,却不善治国。徐国之君,已是苦荼之子徐先了。他的身体还好呀!你是怎样知道寡人之子徐不疑的冒号的?请告诉我吧!”
来人立即喜出望外,行九叩之礼道:“臣父曾为徐将军帐下之兵,告诉过臣这一段史事。我所见到的,是真的徐君了,虞舜有幸了,天下有幸了。”
徐君笑道:“虞舜如今已被人用蒙药麻翻,三日难醒,何幸之有?”
来人又愧又喜,赶紧又叩头谢罪。
徐君走出门外,呼唤道:“苦荼苦荼,辛苦了吗?可以来分享猎物了。”
徐不疑闻声,立即现身而出。赢牧之惊喜道:“大哥,你什么时候来的?”
不疑笑道:“大哥一直跟随着你和父王,只是你不知道罢了。小弟,又当耕夫又当渔夫,还做了制陶匠,劳累了吗?”
徐君、不疑、牧之父子三人大笑起来,来客也跟着笑了。
当下徐君又引不疑见过来人,双方便热情叙起旧事,主客十分高兴。河滨陶工知道此事后,纷纷来朝拜徐君。
徐国志传第一
三日之后,舜酒醒过来,众位陶工纷纷来道歉,赔罪。然后又向舜贺喜。舜昏头脑胀之中,还没有弄清楚众人为何向他道歉?为何向他赔罪?又为何向贺喜?突然,他终于想起要拜访徐君的事来,大惊道:“诸公误我,诸公误我啊!快,快扶我起来一下,我要去见徐君,不可以让徐君再等我了。”言辞之间,充满温和与乞请口气。
众人连忙扶起虞舜,来见徐君。只见前面尘埃起处,徐君父子三人,已飞驰而至。
双方一阵友好谦让后,徐君带了虞舜,别过众人,回京复命。
帝尧苦苦等了许多时间,终于得到虞舜,大喜。一面安置徐君父子好好休息,一面立即召见虞舜,向他询问治国良策。
尧问:“你对寡人的国政,有什么看法?”
舜答道:“天子仁德如天,天下百姓敬你如父母,真是万代明君啊!”
尧道:“请你不要说我行政的优点,只管说缺点,行吗?”
舜答:“天有阴阳,事有好坏。天子能垂问我国政的弊端,这是万民之福啊!天子以仁德治天下,刑不伤身,罪不严罚,十恶者赦,宿仇者和,于是共工受重用、罐兜得掌权,三苗为朝臣、鲧也君临诸国。混沌不除,穷奇自在,帱杌逍遥,饕餮免囚。天子之仁,其大如天啊!然而共工淫邪、罐兜无能,三苗凶险、鲧无长技、混沌不法、穷奇凶悍、帱杌孽重、饕餮罪深。天下百姓,多受其害。天子仁慈太过,恶徒反以为可欺,这却不是百姓福分了。”
尧道:“共工,我知其淫邪,然而我所爱的是他的人民,不得已而用之。罐兜,我知其无能,也是爱他的人民,不得已而用之,鲧也如此啊!混沌、帝鸿氏之子,我不忍绝其子孙,因此宽容之。穷奇,少皋氏之子,我也不忍绝其子孙,因此也宽容之。帱杌、颛顼帝之子,饕餮,缙云氏之子,上四人,我都不忍除之。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我不能做和不忍做啊!我的过错,竟这样大吗?”
舜道:“天子之功,远大于过。共工、三苗、QQ兜、鲧四部百姓已深沐天子仁恩,不思反叛,混沌、穷奇、QQ杌、,饕餮屡得天子宽恕,虽遭重刑,必不敢怨人。共工四部首领,虽然冥顽不化,也如釜中之鱼,除之必容易。天子之民,蒙仁恩养育,已达数百万众。黄帝、颛顼、帝喾都比不上您呀!最可喜的是百姓得到你的启迪,懂礼仪、知人伦、晓天时、精稼穑,天下文明大兴,国家繁荣昌盛。这些,都是前代历届先王所不可比的呀!
尧又喜又忧道:“我得舜,天下可以托付给他了。”
于是将娥皇、女英二女嫁给舜,又让舜回到冀州故里。
尧留徐君在京修养三月,才送徐君父子回国。徐君若木,年岁已经太老了,回到徐国,慨然叹道:“我能迎舜为天子,却看不到舜治天下了。苍天有情,时光难再,人之生死,不可强求。幸而我有子孙在,可享万代时光。只是不知道将来世界,又会有多少变迁哪!”
三年之后,徐君若木死,帝尧闻之,以天子的丧礼对他加以哀悼。光荣啊!徐君若木!生则为国之栋梁,死而天下伤悼。而后中华国内,赢姓子孙,雄才大略,至秦始皇,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开创中国封建王朝的先河。又有大唐李渊`李世民父子,把中国封建王朝推向繁荣鼎盛时期,这些都是若木子孙的功劳啊!光荣啊!徐君若木!徐国经历夏、商、西周、春秋数代,存在近两千年,也是人才辈出。也足以告慰若木英灵了。光荣啊,徐君赢若木!
帝尧为表若木功勋,又加徐先公爵,依然诏令世传徐国,又裂冀州疆土千里,封赠徐君。
却说舜回到冀州,更加孝敬父母,友爱弟象。
舜的后母,见舜当了天子女婿回来,先是认为将遭报复。吓得东躲西藏,舜亲自率领娥皇、女英二妃,找到后母,跪请而归。后母先是吓得长跪尘埃,叩头如鸡啄米一般,连叫饶命。后来见舜真无相害之意,才敢起身回来。到了半途,却又凶狠狠地道:“舜,我好歹是你后母,你敢杀我,就是不讲仁德,我就要到天子跟前告你的状!”
舜急忙跪到地上,必恭必敬地道:“孩儿真心孝敬后母,怎敢妄加伤害?孩儿如果有什么过错,还请后母原谅!”
后母厉声道:“舜,你别假惺惺的,我知道你恨我,我也不怕你!”
舜唯唯不敢多言。
至家后,舜将后母送到瞽叟房中,又跪拜在地。拜毕,正要出屋,后母突然道:“舜,你跪着,不准起来,我有话问你。”
舜于是长跪不敢起。
后母突然拉着瞽叟,放声大哭道:“瞎子,你养的好儿子,娶了天子的两个女儿做老婆,还不知满足,还要欺负我。连后母都想那个。瞎子,你养的好儿子,你可要为我作主呀!”
瞽叟一听,气得用手摸起杀猪刀,就要杀舜,舜大惊,奔逃而出。
娥皇、女英见状,急忙上前解劝,那盲老头如何劝得住,提着杀猪刀朝着二妃就乱砍乱杀,二妃赶紧对天长叫道:“苍天,您冤枉了我舜郎,你冤枉了我舜郎呀!”
后母与象,躲在一旁偷笑。
后母问象:“儿子,那两个女人长得怎么样?你喜欢吗?”
象说:“长得好,儿子喜欢。”
后母道:“你别忙,母亲有办法把那两个女人给你弄到手。”
象淫笑道:“谢谢母亲,谢谢母亲!”
瞽叟追杀一阵,毕竟是个盲人,找不着追杀对象,只好愤愤作罢。
瞽叟摸着回屋,那女人突然又笑脸变成哭脸,道:“老公哇,你难到连老脸都不要了吗?你要替我作主,你要替我作主呀!”
瞽叟道:“他跑得快,我追不上,看我用计杀他。”
女人转悲为喜道:“你用什么计杀他,说给我听一听。”
瞽叟道:“明天我骗他上粮仓去盖仓顶,然后让象帮助我,从下面放火烧死他。”
女人大喜道,连连叮嘱瞽叟不要忘了来日使用妙计。
瞽叟狠很地道:“不用你提醒,我一定忘不了的。”
第二天,瞽叟果然叫舜去粮仓顶上加盖房草。娥皇、女英劝阻舜道:“昨天才要杀夫君,今天又指派夫君干活,一定不安好心,夫君可推说有病,来日再说吧!”
舜说:“仁者有防人之心而不可有害人之意,孝顺者不违父母之命,明之赴死地而可以求生者,才是真正有智慧者。瞽叟,是我父亲,双目失明,不见天地日月,心理畸形。后母不仁,常想借他人之手除掉我这个异母儿,过错不在于瞽叟而在于后母。我不听父亲之命,又是给后母予借口,父亲怒气必然更盛,反而不美。两位爱妃放心,我自然有脱身之计。”
于是先将两根竹竿投放到粮仓顶上,然后上房盖草。瞽叟急忙叫象放火烧粮仓,要烧死舜。那粮仓都是用草盖成,见火就燃。舜急忙拄着两根竹竿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才没被烧死。后母见舜不死,又哭闹于瞽叟面前,让瞽叟再设法杀舜。说:“你不让舜死,我就去死。”
瞽叟于是又叫舜打井。娥皇、女英哭着劝阻舜,让他不要去打井。舜说:“我父亲有必杀我之心,我不去打井,难阻后母再进谗言,我自己有生还之计,请爱妃放心。”
于是舜便去打井,又在井壁上偷偷凿了出口。井打得很深了,舜钻到井底下,瞽叟与象就合伙用土往下填井,将井填得满满的。父子二人以为这回真把舜压死了,大喜,就来告诉了舜的后母。
那女人听说舜死了,欢喜得一跃八丈高。便又与象密谋,要将娥皇、女英二妃纳为象的妻子。
娥皇、女英知舜必然能活着回来,于是也不太悲伤。表面上装着答应这门婚事,却道:“妾昨夜梦见上帝托梦,说舜是上界天神,凡人是害他不死的,却不知这梦是真是假。我姐妹二人既然嫁给舜,就生是你家人,死是你家鬼。如果上帝之言是真,就怕嫁给象后,触怒上帝,那时不仅我姐妹性命难保,就怕公公婆婆和小叔也会遭到雷神轰殛。所以,如果小叔不嫌弃我们,也希望等三日后,再成婚不迟。”
瞽叟、象及象母闻言,又都怕天神报应,只好依她姐妹二人,以观真假。
夜里,娥皇、女英感伤而泣,道:“婆母之心,毒如蛇蝎。如果不及时奏告父王知道,只怕舜郎必死无疑。”
于是姐妹二人连夜修书,派人奏告帝尧。
瞽叟、象母和象三人,虽然被娥皇、女英一番话吓住,却又不肯死心,连夜也在商量分家的事。
象母道:“舜的妻子,也就是尧皇的两个女儿,和尧皇送给舜的琴,就给象吧,牛羊仓廪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们就留着养老吧!”
象不同意,争道:“娥皇、女英二人,都与舜同床眠过,不过是两件破烂货,瞽叟肯要,便分一个给瞽叟。牛羊仓廪可以养生,应分一半给我才对。”
象母道:“不肖的东西,你居然敢要老娘吃醋不成,看老娘不打死你。”
说完,就要动手打象。
象道:“你让我检两双破鞋,就不顾我也吃舜的醋?”于是也要打他的母亲。
瞽叟道:“都别吵了!娥皇、女英,都是尧的女儿,谁讨了为妻,谁就可能当了天子,那时天下的好女子不是都随他挑选吗?天下的牛羊仓廪不是都由他支配吗?我要不是瞎子,我才不稀罕家里这几只牛羊呢?”
象闻其言,立即转怒为喜,道:“父亲别争,这等好事还是给我吧,你有我妈陪你玩都够了。我妈骚着呢!”
徐国志传第一
象母道:“这孩子说的是什么话呀!”象道:“你欺我父亲看不见,到处勾引男人,还嫁祸给舜。我父亲看不见,难道我也看不见吗?”
象母的脸,被儿子说得红一阵白一阵,又要伸手打象。
象骂道:“大胆恶妇,我将贵为天子之婿,你敢打我,还不快快跪下,饶你不死。否则,以后必将诛你九族。”
那妇人闻言,吓得呆在当地,出声不得。
瞽叟听说女人原来对自己不忠,还嫁祸于舜,又要发作。然而想到舜已死,如今再得罪了女人和儿子象,更是无依无靠了。只好闷声叹息,泪如雨下。
象见瞽叟与母亲都被镇住了,便极为得意。信步来到娥皇、女英房中,见了女人就想伸手动脚,胡作非为。
娥皇连忙道:“听说叔叔精通五律,弹得好琴,何不弹奏一曲,让我们开开眼界。”
那象本是音盲,却禁不住娥皇夸奖,便叫取琴过来,附庸风雅,真的就乱弹起。
突然,只听“吱呀”一声门响,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吓得呆若木鸡,结结巴巴地道:“你,你是人是鬼?”
舜微笑道:“弟弟不要惊慌,我是人,我没死。”
象突然装起哭脸道:“哥哥啊!我正想看你,内心好悲伤啊!”
舜说:“我知道弟弟想我,我已经回来了,你就不要悲伤了吧!”
象连忙称是,急忙退出。
舜得生还,依然孝敬父母,敬爱弟弟如初,并不记恨。
娥皇、女英问道:“夫君心中,真无仇恨二字么?”
舜答:“我恨天下不良之徒,与他们不共戴天,怎能说我心中无仇恨。”
二妃又问道:“为何不恨象和后母呢?”
舜答:“后母害我,象要杀我,是我私人之仇。我要报的,是天下人之仇。我若为私仇,必杀象和后母而后快,然而,天下人之仇,也就少有人去报了。因此,我不可把后母和象看成仇人。而要借他们来锻炼我的品行、智慧和韧性。”
二妃连连赞叹。
帝尧闻之,惊道:“是我不慎重,几乎害了天下明君,是我不慎重,几乎害了天下明君啊!四岳,快用千乘之礼,宝马金幡,兵十万,去迎虞舜回朝。”
四岳道:“请谁为带兵之将?”
尧说:“徐国君主徐先。”
四岳道:“遵命。”
于是便派使者飞奔入徐,请徐先。
徐先见到天子使者,大喜道:“尧皇的天空,清朗如镜,不幸奸佞顽凶,想要涂污镜面。尧皇想要请净镜工匠,让我徐先提洁油了。”
使者道:“徐君的话是什么意思?”
徐先道:“舜入朝,奸顽鲁钝之徒,一定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尧有什么防备没有?
使者问:“防备什么?”
徐先道:“忠与奸,向来水火不能相容,尧皇如今请虞舜入朝,怎能不先设重兵护卫京都,来防备共工、三苗、罐兜、鲧、混沌、穷奇、帱杌、饕餮之徒呢?我必带赢鹏同往,让他领兵拱卫京师才对。”
赢鹏,是若木之孙,徐先族弟。黄帝赐若木为赢姓,封之于徐,其子孙或姓赢,或以国为姓姓徐等,实际都是同宗兄弟。至秦汉之后,若木子孙分为100余姓,都是赢姓所分。至秦始皇,赢姓当了皇帝,传三世至子婴,国灭。又唐李渊开国,传300余年而有唐天下。也算是轰烈之至了。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当日徐先举徐国之兵开往京城,来与天子之兵会合。帝尧接住,慰劳辛苦。徐先道:“迎接舜如朝,大王有防备没有?”
帝尧道:“正要与徐君商议此事。”
徐先道:“我正想向天子推举一个人为京师护卫,让他带领甲兵二万,拱卫京师,然后舜才可以安全入朝啊!”
尧问:“何人?”
徐先答:“赢鹏。”
尧大喜,就照徐先所说,给徐先甲兵二万,令他护卫京师。
于是四岳、徐先率千乘之骑,宝马金幡,雄兵十万,奔赴冀州来接舜。
瞽叟、象母和象听到了这件事,吓得要慌忙出逃。舜劝阻他们道:“帝尧大军是来接我入朝为官的,既然如此,哪里会伤我的亲人呢?您放心吧!”
象母见舜真不忍心伤害她,竟又厚着脸皮,对舜道:“将来你当了天子,也应该保你弟弟当个大官才对呀!就算以前我们是猪是狗是畜牲,对不起你,你也大人不记小人过啊!”
舜道:“敬父母,是孝道、用官吏,是治国大事。象无为官之德,还望母亲见谅!”
象母心知不可强求,又想在瞽叟面前哭闹,让瞽叟逼舜就范。
瞽叟醒悟道:“我盲人一个,不见天地,被你蒙蔽多年,险些诛杀贵子。你还有什么颜面来求我,快去死吧!”
象母见瞽叟要她去死,又放声哭道:“瞎子,你误了我一生,我还不叫亏,你儿子得志的,你却逼我去死,你老姚家好没有德性呀!我偏不死,看你死在我面前。”
舜上前,再三劝阻。象母说:“除非你答应让象当官,我才不哭。”
舜道:“象当不当官,应量其德行而定,象母亲这样闹,只怕天子大兵到来,要对母亲加以惩罚,我虽为天子女婿,也无法保全母亲了。”
象母闻言,才赶紧停住了哭闹,呆在一旁。
不几天,徐先、四岳到舜家中,将舜接入朝中。
那千乘之骑,宝马金幡,雄兵十万,真是够显赫的啊!尧敬舜如此,天下人都感到光荣啊!
却说共工氏听说尧出动千乘之骑、宝马金幡、雄兵十万,接舜入朝。大惊道:“虞舜,疾恶如仇,又有大智慧,瞽叟、象母和象千百次要杀死他,都被他逃走。虞舜入朝,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了。”
他左右的人说:“虞舜不报复瞽叟、象和象母,经常被追得外出逃难,一个只知逃命的人,如何能治天下。也许他比尧更软弱呢!不用担心。”
共工道:“你们哪里知道,成大事者不念小过,谋大业者不计小仇,树盛德者不害其亲。瞽叟、象、象母、在舜治理的天下里,就一定会被处死,而在舜家里,反而就能活下来。舜不是不除其恶,而是不杀其亲。不杀其亲,尧就看重他的德行,让他治理天下,到他治理天下之后,他就要尽除天下的恶人,来保良善之徒了。我只能是舜的死敌了。尧的京城里,有什么防备没有?”
答:“赢鹏为将,带兵二万,守京城。”
问:“尧皇迎舜用谁为将?”
答:“徐先为将,治军严谨。”
共工叹道:“徐先,赢鹏用兵,都得到若木真传,不可图。帱兜、三苗、鲧、混沌、穷奇、帱杌、饕餮几家,与我同气相求。你们可以为我先找找他们,活动活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舜吧!”
共工手下有勇士,叫叔禽。是共工手下第一凶悍之徒。见共工恨舜,已是牙痒难忍。于是道:“大王与舜,真不共戴天么?”
共工道:“不共戴天,真不共戴天啊!舜如果得以入朝,不仅我会身首异地,而且连你们也性命难保了哦!”
叔禽恨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半道上混入军中,杀了他便是。”
共工大喜道:“如此最好。便一面派叔禽截杀舜,一面派人联合三苗、罐兜、鲧、混沌、穷奇、帱杌、饕餮准备作乱。”
徐先,四岳迎接舜入京,一路上十万人马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不觉就快接近京城。
徐先与四岳商议道:“虞舜,是当今储君,孝行智慧,天下知闻。他的性格疾恶如仇,也广为人知。天下贤人敬重他,邪恶之徒仇恨他。如今快要到京城了,万一有人乘机暗算于他,我们二人责任不小。镡英是我帐前第一勇士,长相与舜酷似。先生可带舜化装成平民,先行入京。我让镡英乔装成舜在后而行,以防不测!”
四岳道:“如此甚好。”
于是二人来见舜,说了前言。舜欣然同意。
徐先就驻军于离京城百里之外,让虞舜、四岳乔装先行。
叔禽不知,果然连夜入徐先军中,寻找虞舜,与镡英相搏斗。镡英帐外,已经预伏勇士50人,闻声而入,参与围攻叔禽。
叔禽武艺果然厉害,与镡英等50余人酣斗,急切之中,竟连杀镡英手下武士8人,镡英也身受两处重伤,才将叔禽擒住。
徐先闻之,急令军医为镡英治伤,又将叔禽连夜提审。
叔禽仍然以为被他杀伤的是虞舜,显得十分得意。
徐先问:“你是什么人?为何入营行刺?”
叔禽不答。
徐先道:“可惜你来晚了,虞舜已安全到达尧皇身边了。你来杀虞舜,是跟尧皇有什么仇吗?还是与虞舜有仇?”
叔禽道:“你骗我,我认识虞舜、我杀的明明白白的就是他。”
徐先笑道:“与你搏斗的,是我帐前武士镡英,你想见见镡英吗?我正在让军医给他裹伤呢?你还不信我吗?”
徐国志传第一
叔禽怒问:“你是谁?”徐先道:“你难到真的不认识我,我是徐国君主徐先。”
叔禽怒目相向,不再言语。
徐先道:“我知道你是谁派来的了。三苗人形短小彪悍,鲧必无篡逆之谋,罐兜也不会如此胆大,共工淫邪狡诈,才是你的主人,你下去吧!”
叔禽道:“何必如此饶舌,要杀要刮,悉听尊便。我叔禽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
徐先道:“不杀不刮,先囚了再说。”就令人推下叔禽,囚禁在军。一面派人飞驰至京,报告消息,奏告帝尧,加紧提防共工氏。
尧大惊道:“寡人行仁德,恩布四海。共工竟然怀下这样的险恶之心,可见人心不足如此啊!寡人不忍见到战争,共工难道真要将战争强加到寡人头上么?”
于是急召舜与四岳商议。
舜道:“共工派人杀我,是怀疑我入主朝政,对他不利。这事好办。大王只要让我很快做些事情,便可以消除众人疑虑,让他们不再生事。”
尧帝问:“有什么好计?”
舜答:“可让我先到共工之处,好言抚慰而安其心。共工不怀疑我,那么天下人也就相安无事了。”
四岳道:“不行。共工想杀舜,舜却自投虎口,岂不危险。”
虞舜笑道:“共工敢暗杀我,却不敢明杀我。我单人独骑往见共工,大王却令徐君列兵严阵以待,共工知我有备,一定不敢加害于我。”
帝尧同意了他的话,就依言而行。
舜于是来见徐先,对徐先道:“放了叔禽,由他自去。我将往见共工。”
徐先明白舜的意思,于是放了叔禽,说:“舜将去见共工和三苗、罐兜、鲧等,你若再加害于舜,那共工之族将遭伐灭之祸,不可再胡来了。”
叔禽将信将疑,赶紧脱身告诉共工。
舜于是又对尧说:“叔禽已经回去了。如果共工再派叔禽杀我之前,已经联合三苗、罐兜、鲧、混沌、穷奇、帱杌、饕餮各部一齐叛乱,那国家就将有大难降临了,我不可不赶快前去见共工氏。共工不动,其余各部都不会动。只有三苗会独自出兵来犯,请大王传下军令,令徐君早作准备,防备三苗来攻。”
帝尧准奏,就派徐先整军,防住三苗,让舜及时到共工营中,实行他的计划。
叔禽奔回共工大营,就将刺舜失败及舜将前来拜访共工之事从头到尾向共工说了。
共工听了,显得十分为难道:“这怎么办才是好啊?这怎么办才是好哇!”
叔禽道:“上次臣去杀舜,是舜太狡猾才得以逃脱。现在舜自来送死,我为大王格杀他就是了,还犯什么愁呢?”
共工喝道:“叔禽,我要暗杀舜,是想做到天下人都不知道是我干的。如今舜来拜访我,我却杀了他,是让我在天下人面前作恶了。我能那样做吗?你不要多说了。”
叔禽恨恨而退。共工猛然醒悟道:“不杀叔禽,他必杀舜,公然杀舜,是让我作恶于天下人之前,不妥啊!”
于是追上叔禽,骗他道:“叔禽慢走,我有话说。”
叔禽不知是计,回头望着共工。共工突然从衣袖中抽出利刃,乘叔禽不备,一下子杀进叔禽心窝。可怜叔禽一代勇士,就这样死于主子之手。
共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将叔禽首级割下,派出心腹之人,往帝尧处送上叔禽首级。向帝尧谢罪,说:“不是我要杀舜,而是叔禽与舜有仇,险些嫁祸于我。”一面还令人准备车马,出城迎接舜。
舜在半路上已得知此事,大喜道:“共工阴险,却也中我计策了。”于是只带随从二人,催马飞奔而进。
共工接着虞舜,同回大寨。虞舜估计共工联合各处举兵,应在一二月之间才能完成,便有意逗留在共工营中,向他说些宽慰劝勉的话,三月才离开。
罐兜、鲧、混沌、穷奇、帱杌、饕餮等原与共工合谋举事,后见共工竟与舜打得火热,三月不见动静,便一个个以为被共工所骗,从此对共工怀恨在心,关系都被疏远了。
各路人马中,只有三苗最强。三苗王贵白原本也是等待共工首先发难,而后响应叛尧。无奈等了三月,不见共工动静。于是贵白不再理睬各路,独自起兵叛尧。
徐先受命出击,大败贵白。天下由此知虞舜大智过人,深为叹服。
舜又派人到鲧那里,谎称是罐兜家臣,对鲧说:“共工,已经与舜约定为亲家,答应舜将不久灭掉三苗。三苗如果不乘机伐共工,那后悔就没有机会了。”
鲧信以为真,暗中派人告诉三苗。三苗于是讨伐共工。
尧皇派徐先解除两家纷斗。两家不肯罢手。于是双方决战于桑雄之野,一战而共工大败,再战而共工又败。共工支持不住,三苗就想乘机灭掉共工。徐先率大军十万,从后面攻三苗王,三苗大败,其王被擒。徐先怒喝三苗之王:“为何讨伐共工?”
三苗王道:“鲧告我说:舜与共工约定为亲家,共工将伐三苗,于是我讨伐共工。”
徐先令鲧对质。鲧说是罐兜家臣所言,于是徐先率兵如QQ兜境内,令其对质。罐兜连忙说不知道。
徐先下令,重罚鲧。放走了三苗王。鲧从此深恨QQ兜,又派人到共工处,说共工与舜约定为亲家的事,真是QQ兜说的,不然,鲧绝对不会在三苗王之前搬弄是非。
罐兜听了,急忙跑到舜面前,要舜为他做主,洗白冤枉。
舜说:“这件事好办,来日天子上朝时,你可以当着文武百官之面,推荐共工氏作技师,让他掌管全国工程,共工就会对你不再疑惑了。共工不怀疑你,你再推荐鲧为治水师,鲧也不会再恨你了。共工和鲧,都不再恨你。三苗也不敢动你,不就可以了吗?”
罐兜欢天喜地,连连称谢。
徐国志传第一
第二天,罐兜果然像舜说的一样,分别推荐了鲧和共工。尧问:“舜,你同意吗?”
舜答:“国家用人之际,用之也是可以的。”
尧皇便准奏了。
四部从此不再妄动。
徐国国君徐先叹道:“舜,是天下雄主,共工等都是瓮中盲人,难生乱事了。我还是回徐国去吧!”
于是徐先前去辞别尧舜,自回徐国。赢鹏留在朝中为将。
舜送徐君于百里之外,拉着徐君的手说:“我本来不是行奸使诈之人。然而共工,QQ兜、三苗、鲧、混沌、穷奇、QQ杌、饕餮,长期以来干尽祸国殃民的事,不剪除他们,尧帝美誉难保啊!”
徐先道:“我也知道这些人必除,因此留下赢鹏在京,供您指挥。有您在,尧帝无忧,天下无忧了。您放手去干你该干的事吧,什么时候用得着我,我一定会尽力。”
舜再三不忍与徐君分别,洒泪而回。
四部已不同心,舜于是放手惩治混沌、穷奇、QQ杌、饕餮四家,先令穷奇告发混沌,又让混沌检举饕餮,饕餮揭露QQ杌,三家又共挖出穷奇,都是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于是舜向天下布告四家罪恶,都斩之于市。天下一片肃然。
尧皇天下,从此人相为善,路不拾遗。
徐国国君徐先,听说四恶已除,特意入京朝贺。舜大喜,夜里就与徐先同蹋而眠,问徐先道:“听说徐国先王若木在时,曾让你观察尧皇政事。你说:“尧皇仁德如天,而将有事于后。有这样事吗?”
徐先笑道:“当时妄言,如今差不多都忘了,您听谁说的。”
舜道:“尧皇。”
徐先道:“尧皇之仁如天,其智也如天。不是尧皇,抚不得四夷,中华国也不会迅速壮大到这样的程度。尧皇心知四夷与四凶之害而想安抚其万民,因此一再苟忍。如今我受命于尧皇为天下除奸,全靠徐君扶助我啊!”
徐先道:“这本是臣子职分。国家有事,臣万死不辞!”
舜突然道:“我有一个想法,想要与徐君商议,希望徐君不要推辞,给我一个明确指引。”
徐君慌忙起身,恭敬地说:“您尽管说,我一定知无不言。”
舜道:“我中华自从炎黄二帝开国以来,炎帝有贤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而不能用,黄帝用了他们,而成王霸之业。黄帝以下,颛顼用八恺,帝喾用八元,天下大治。到帝尧,不用八元,不厚赠徐国先王,而用四岳,抚万夷,与民同乐,天下虽繁荣,而奸佞之徒却无法惩治,以至于共工、三苗、QQ兜、鲧、混沌、穷奇、QQ杌、饕餮之流横行不法,尧的圣德,虽显赫无人能比。而天下隐患,已经隐藏其中。如今我离间四夷,铲除四凶。将来帝尧千秋之后,我将临政治国。你看我是用尧的方法得当呢?还是用黄帝、颛顼、帝喾三王的方法得当?我真的想听听你的高见。”
徐君道:“四代君王之法各取其利而去其弊,这才是妥当之法。比如三苗、共工、QQ兜、鲧四部之民,大多已受到尧皇教化、风俗礼仪,已经和华夏相同,就应当对他们再加以仁恩,使他们融入华夏中来。对于那些比较凶顽的,可将他们远远地赶到东南西北四境之外,以示惩罚。将来有悔过者,还可以吸收入我中华,开疆拓土,建立无限之功。至于用贤,不要轻视了四岳这样的贤臣,用他们来教化百姓,非常有益。也不要轻视了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八恺、八元这样的贤臣。用他们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十分稳定。”
虞舜大喜道:“徐君所言,十分合我心意。我得徐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二人长谈竟夜,不觉东方已白。
十日之后,虞舜奏过帝尧,获旨同意,便令徐先、赢鹏等率大兵十万,将三苗中顽劣不化者,驱赶到遥远的西方,号为西戎,将QQ兜驱赶到遥远的南方,号为南蛮,将鲧驱赶到遥远的东方,号为东夷,将共工驱赶到遥远的北方,号为北狄。
天下洪水肆掠,民不聊生。帝尧就令东夷之主鲧治水。三年过去了,鲧仍然无功。尧问舜道:“怎么办?”
舜答:“应该杀掉鲧。杀掉鲧,后来者一定会用心去做,才能把水治好。”
尧问:“杀了鲧,用谁好?”
舜答:“用鲧的儿子禹。”
尧说:“杀其父而用其子,妥当么?”
舜答:“妥当的,杀其父,为的是国事而非私怨,用其子,为的也是国事啊!我听说鲧治水时,偷来天帝息壤,处处堵水,水是堵不住的,因此不能治。禹曾经劝他的父亲说,水不可堵,应该挖通河道,让水流走。鲧不听,反而想杀掉禹,禹逃走得免。所以我知道禹一定能治好水,应该用禹”
帝尧说:“好哇!你去办吧!”
于是舜令赢鹏率兵往羽山,将鲧击杀在羽山上,而用其子禹治水。舜对禹说:“杀死你的父亲的是我,不是别人,起用你的,是我,也不是别人。从家法而论,我是你的杀父仇人,不共戴天者。而从国家利益着想,不杀你父,难以救苍生,不用你,难以治洪水。大丈夫以国事为重。我不怕你报父仇,才用你,你也别辜负了国家与万民对你的期望,好好治水去吧!”
禹又愧又喜道:“君王如此坦诚,忧劳国事,禹那里敢凭一己之私,废天下之事!请君王放心,禹若治不好洪水,甘受国法惩治。”
于是大禹就率领天下百姓开山挖渠,共治洪水,勤劳之至,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三年,河道开通,洪水不滥,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尧皇大喜,就用舜长百官之政,百官都被训导得兢兢业业;用舜管天下之事,天下又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用舜管百姓之事,百姓都过上安定殷实的日子。
尧有儿子,名叫丹朱,有人劝尧道:“何不传位于丹朱?”
尧不答,对舜更是信任有加。于是舜举荐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QQ、益、彭祖诸贤,都得到尧帝的重用。
尧老,就令舜主掌天子之政。
尧死,天下百姓全都悲伤落泪,如丧父母。尧的旧臣,就想扶丹朱接帝位。于是纷纷到四岳府上,请四岳决断。
四岳因帝尧驾崩,日夜哀伤,已无人形。见众臣齐来,勉强起身应对。
众臣道:“尧帝在时,最重用你了。帝尧对你恩德如天,我们也蒙其厚恩,如今帝尧崩,其子丹朱还在,我们实在不忍心忘记帝尧,今见丹朱,如见帝尧,因此大家都想立丹朱继帝位,你的意见如何?”
四岳叹道:“帝尧只知有天下而不知有私利,知有百姓而不知有妻子,知有国而不知有家。尧升天之前,曾对大家说过:“虞舜,是天下英才,如果将天下交给他,那天下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丹朱却要难过了。如果将天下交给丹朱,那丹朱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天下百姓可就难过了。我不能让天下百姓难过而让丹朱一个人好过啊,还是把天下交给舜好啊!如今我们敬尧皇而扶丹朱继位,是违背尧皇遗愿的,尧皇在天之灵有知,一定不高兴啊!诸公请回吧!”
说罢,想起尧皇,又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慰一阵,只好退出。复又商议道:“当今能为天下做主的,是徐国之君徐先。如果争取徐先支持,丹朱便不难继位了。”
于是众人又前往徐国请徐君作主。
徐君道:“天子之事,不问藩国。诸公欲立丹朱,何不问于天下百姓呢?”
众人道:“你认为舜有才能,还是丹朱有才能呢?你是忠于尧,还是忠于舜呢?”
徐君道:“舜的才能,天下共知。帝尧曾有言,宁负丹朱而不负天下百姓。诸公如果要问我忠于尧还是忠于舜,我忠于尧,忠于尧,就应该立舜为天子,不知衮衮诸公,又是忠于谁呀!如果是忠于丹朱,岂不辜负尧的遗命?”
众人知不可强求于徐君,只好回朝。
舜知道此事后,就逃避到黄河之南,让位给丹朱。丹朱执政三年,诸侯各国进京朝拜者,到远远到黄河之南朝拜舜而不朝拜丹朱,百姓打官司都找舜决断而不找丹朱决断。人民都歌颂舜而不歌颂丹朱。丹朱无奈,只好请舜回朝,登上天子之位。
当时,四岳已经死了。舜又为四岳举行朝葬,追表其功,而想用徐君任司空之位。
使者到了徐国,徐君坚决推辞,说:“徐国之疆受封于帝颛顼。令我子孙世代守之。不便远离,请另聘大贤。”
舜于是只好作罢,又以天子之命,表封徐国,以示荣光。 这才是咱中华老徐家的故事,对不?请管理员将我这帖放在恰当的位置! :handshake :handshake :victory: :victory: :call: :call: 你这帖跟在人家帖子后面,转移不了,你自己复制粘贴去徐氏文化版即可,这里的我来处理 拍案惊奇!
可以按照剧本的形式来写,有了编剧,就可以拍片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