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23】考研专家徐之明预测2010考生人数将突破180万
2月21日上午8时许,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门前人流涌动,9:30分,由文都教育集团、新浪教育频道、《楚天金报》联合主办的2010年“考研万人免费讲座”将在这里隆重举行。<BR><BR> 考虑到广大考研学子的实际需要,与往年相比,今年讲座的时间提前了不少。主要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考研的人数大大增加,竞争程度也异常激烈,于是不少学子纷纷将自己考研复习备考的时间提前,新学伊始,众多学子即开始踏上考研征途。<BR><BR> 六位“顶级名师”徐之明、朱泰祺、蔡子华、李海洋、徐绽、曹显兵 分别就考生比较关注的2010年考研形势、各科目的备考方略与复习技巧、历年命题理论等问题向到场学子进行了精辟地剖析。各位老师分别就考研英语、数学公共课进行了具体的复习备考指导。在谈到英语复习备考方面,朱泰祺教授全面分析了考研英语公共课的应试特点,阐述了在英语考试中学生比较关注的两大考试重点与难点:阅读与写作,着重强调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并传授了写作的“五大法宝”:1、分析范文;2、对照范文;3、背诵范文;4、改写范文;5、套用范文。<BR><BR> 从万人讲座,看2010年考研形势<BR><BR>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之明向在座的学子介绍了2010年考研形势。<BR><BR> 对此,他用了“喜忧参半”来形象概括。徐老师从“三个确定与不确定”来阐述“忧”这个关键词。“三个确定”分别是:1、2010年考研人数将大幅度增加,预计将达到180万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2010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就业压力激增,于是不少学子纷纷选择考研。2、2010年考研竞争局面将更为激烈,将极有可能形成“4人考研1胜3败”的局面。3、2010年考研的录取率将持续下降,平均录取率将保持在25%甚至20%左右。<BR><BR> “三个不确定”主要集中在考研政治科目,具体包括:1、考试科目不确定。2、考研题型不确定。3、各学科、各题型分值配比不确定。<BR><BR> 接着徐老师,全面解析了“喜”这个关键字:1、2010年考研人数将保持持续扩招的趋势。2、研究生学费开始以免费为主。3、研究生将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的补贴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领取相应的奖学金。<BR><BR> 针对当前的考研形势,徐老师提出了“抢占先机,整合资源”的建议。“抢占先机”方面,徐老师主张从三个“早”入手:1、早决断:即对于“考研与否”这个问题,一定要尽早决断。2、早定向:即对即将报考的专业与院校应该尽早确定,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备考。3、早着手:即要对相应的科目知识点应该尽早准备复习备考,保持相应的节奏。<BR><BR> 谈到“整合资源”这一块,徐老师突出强调了书本(教材、习题集、历年真题)与辅导老师这两方面的资源整合。<BR><BR> 考研,是“避风港”还是“助推器”?<BR><BR> 据此次负责此次讲座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相较前几年,呈现几大方面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前来现场的学生比往年多,其中有不少是抱着考研的坚定决心的,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市场的严重萎缩,就业难成为了众多毕业生颇为头疼的事情。也有一些同学,迫不得已,选择考研作为自己暂时的“避风港”。也有不少是介于考研与找工作两者的选择中的,想现场听一听专家的分析与建议。甚至还有一些大二,大三的学生前来咨询关于考研的相关信息,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来提前探探风,这样心里也提前有一个底”。<BR><BR> 另一方面,除了咨询考研的相关信息外,其他的一些考试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比如,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现场不少学生对这些考试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咨询,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BR><BR> 目前,从市场上的反应来看,鉴于考研人数出现的反弹,考研的竞争局面相较以往更为突出。于是,不少学子在考研备考的周期也大大提前了,在新学期伊始就有不少人投入到了考研的备考中。<BR><BR> 考研与否,应早下决心<BR><BR> 在“万人讲座”的现场,来自湖北经济学院的学生小徐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就业压力比较大,在当前的形势下,选择考研也是一个有点无奈的选择,内心要承受很多压力。不过,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选择读研,不管怎样,也能为自己多创造一些机会吧。”<BR><BR> 从当下的人才市场供求双方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现在的就业市场在用人方面呈现“水涨船高”之势。在此背景之下,研究生相较之下,具有相对大的竞争优势。<BR><BR> 令人惊讶的是,盲目跟风的已经成为极少数,大部分考研的人都是提前一两年就把未来5年的规划做了出来。讲座现场,一位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表示要将考研进行到底,他这样阐述自己的理由“我学的是农业,本科基本上什么都只学到了一点皮毛,现在就业的话,起点太低了,而读了研究生,就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题。”<BR><BR> 看一看,一些高校校园招聘活动,其中就不乏专门面对研究生的岗位。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而言,研究生学历更是倍受青睐。某知名企业在招聘机械设计人员职位这一栏上,如此注明:“研究生学历,外语水平较高,有环境科学专业背景,有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BR><BR> 大学扩招已经有几年了,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工作岗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考研必然成为众多本科生的选择趋势,这也是教育产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现。<BR><BR> 与此同时,专家也建议广大学子 “不应为考研而考研”,是否选择考研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在选择考研之前,最好能对自己的兴趣包括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综合的评估,这样才能真正地避免自己走弯路,“如果学习成绩不错又想继续深造,建议尝试考研”。<BR><BR> 同时,专家提醒,不论考研与否,都应该早下决心,早做准备,并为自己拟订一份完整的人生计划,这样成功几率才大。<BR><BR> 面对就业难,选择考研的三点理由<BR><BR> 1 通过考研取得研究生学历<BR><BR> 有些考研人不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考研,只懂得考上了研就可以取得研究生学历。有了学历,自然应当会比本科生更吃香。至于读研的意义,他们觉得完全可以读上研了再去思考。<BR><BR> 这种下意识的境界,虽不至于被大加赞赏,但在特殊时期,它的存在却无可非议。<BR><BR> 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决定了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有限,而且经常脱离职业需求。教育的道理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所以在大学没学到东西很大程度上不是大学生们的错。<BR><BR> 那些有条件的、运气好的、平常准备得多些的本科生,毕业时会有一个好职业;运气不佳的、又没有背景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考研成了他们为数不多选项中较稳定的一个。<BR><BR> 这和哲学中的静止与运动,社会发展中的改革与稳定是一个道理。没有静止,无法研究运动;没有稳定的积累,也提不上社会改革。而读取研究生后再工作,就是一个为运动而静止,为稳定而积累的选择。<BR><BR> 在本科生们准备不充分,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的情况下,硬要把自己推向社会,是一种变相的“左”倾冒险主义。必须承认有人在这场冒险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但这只是小部分,更多的人在这场冒险中学到的只是沉默与平庸。<BR><BR>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考研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获得研究生学历,这部分人往往是专科文凭,或者度过本科时代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本科学位证或毕业证。他们希望通过考研“连升三级”,一举拥有硕士学历,这样自己的文凭条件便不再留有任何弱势。<BR><BR> 还有很多人,由于家庭条件方面的原因,毕业时并没有就业压力,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知识就成了自然的选择。他们考研也是直接以学历为目的,可以被称为“有意识考研”的考研人。<BR><BR> 2 通过考研获得就业竞争力<BR><BR> 处于这个境界的研友人数最多,包括绝大多数的往届研友。他们希望通过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以便将来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BR><BR> 研究生阶段会给你一个更好的机会去接触实际工作。本科毕业直接进入单位往往是从底层干起,即使做了三年,往往也还是底层。假如你的项目主管可以站在十层楼的高度,那么你最多只能站到两层!但是你在读研期间做的一些项目可以锻炼你直接从十层楼看出去。这样再出去就业的时候,起点就会更高!<BR><BR> 有些人认为研究生教育让人学不到东西,那只是空想主义的结论。因为2-3年读研时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除了专业所学,在读研期间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进行了很深的反思,这在工作期间是不可想象的。<BR><BR> 一些技术工作尤其如此,比如计算机专业、电子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进到单位,最多就是编码,甚至仅做维护工作,流动性又非常高,而且很难有什么积蓄,最重要的是核心技术不会让本科生接触,这样的工作性质让考研变成唯一的出路。<BR><BR> 另外,现在的薪金制度也决定了研究生的薪金水平就是比本科生高,这也是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后的一个必然结果。<BR><BR> 3 通过考研实现自身价值<BR><BR> 这些考研人的意图已经超脱于就业之外,他们根本不为就业与生计发愁,研究生考试对他们来讲简直易如反掌,他们希望通过读研推动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当然,这种人确实少之又少。<BR><BR> 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立志于学术研究,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为己任。另一部分人的自身价值实现并不在于读研期间学到的知识,他们只是将校园生活作为一个缓冲或一种退路,在读研期间一边谋划着出国或自己的生意,一边顺便取得一个硕士学历。<BR><BR> 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