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木:不要误读了人均五毛的文化补助
<P>云南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省级财政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0元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用于农民享有文化基本权益的活动补助。为农民发放“文化补助”,此举在国内尚属首次。(《人民日报》2月25日)</P><P> </P>
<P>咋一看去,还真被人均五毛的“文化补助”给弄懵了,农民虽穷,农村的文化设施虽然落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虽然贫乏,但区区五毛钱买张报纸或许都不够农民们能够用来干什么呀,这不是明目张胆地作秀么?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网友们纷纷质疑云南此举的动机和实际意义。</P>
<P> </P>
<P>然而,且待我们细细看来。云南决定每年按照农村人均五毛的标准安排“文化补助”并不是说要把这些钱分配到个人,像发放种地补贴那样一五一十地让农民享受到现金实惠,而是说以此为标准安排相应经费。网友们的不解和质疑也要主要集中在这里,对一个人来说五毛钱确实不值一提,然而,当无数个五毛累积起来的时候就可能是笔不菲的数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现有人口4500万,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为例,云南农村人口总数高达3150万,也就是说,云南省级财政因此要另外支出近1600万元的“文化补助”。1600万元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比如兴建乡村图书馆、购买农用工具书、开办乡村网吧、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P>
<P> </P>
<P>只有弄明白了“文化补助”的累积原理,我们就不难发现此举的重大积极意义。当前,我国的许多地方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诸如家电下乡、超市下乡、互联网下乡等惠农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固然是好,也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其特点地无一例外地着眼于当前农村的经济层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势头更是愈加受到重视。其实相对于经济上的穷困而言,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相对贫乏,一方面,传统乡土文化由于没能与市场经济实现良好对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生活正在失去其生存土壤,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也导致这种乡土文化呈现出“断根”状态,加剧了农村文化的心理裂痕。</P>
<P> </P>
<P>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就是应时之需,不仅有助于弥补农村文化的裂痕,而且也契合了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时代需求,因而可以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人均五毛的“文化补助”不仅一点不少,而且还如同夏日里的及时雨,期待着雨后春笋的出现,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确保这笔“文化补助”能够落到实处,花到农民的心坎上,从而在国内掀起一股“文化补助”浪潮,并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制度,这才是最重要的。</P>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4-12 14:10 编辑 ] 为什么偏偏是“五毛”? <P>原帖由 <I>徐小安</I> 于 2009-2-27 13:13 发表 <A href="http://xu-shi.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28378&ptid=26231"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xu-sh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为什么偏偏是“五毛”? </P>
<P> </P>
<P> </P>
<P><FONT color=darkslategray>很多不合常理的东西可能会让人想不通.</FONT></P>
<P><FONT color=darkslategray>但你只要想想我们是在中国,一切就通了.:handshake</FONT>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