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绘龙 发表于 2009-3-31 08:34

徐永模在第五届余热发电峰会上的致辞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IMG src="http://www.ccement.com/web/UploadFile/200932714949681.jpg" border=0></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FONT>&nbsp;</P>
<P align=left><STRONG>  3月27日,第五届纯低温余热发电国际峰会上海隆重召开。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在会上作了精彩致辞,高度肯定了本次峰会举办的意义。</STRONG></P>
<P align=left>&nbsp;</P>
<P><FONT face=Verdana>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大家好!</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首先请让我代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代表张人为会长祝贺“第五届纯低温余热发电国际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国水泥网主办纯低温余热发电峰会已经办了五年了,由于事关节能减排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水泥企业生存发展,更由于中国水泥网的精心组织,一届比一届好,已经成为建材行业内一个有影响力的节能减排盛会。据了解,本次会议参加人数已经接近500人,参加单位不仅有来自水泥行业,玻璃行业,还有来自钢铁等其他高温窑炉产业,可谓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可见会议的影响很大。</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大家知道,我国石油的进口已经达到消费量的50%以上,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并不高。从中长期来看,为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煤炭、石油这样的有限的但不可再生资源。可以设想,政府将来的政策导向,一定会逐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税收,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方向,余热发电必然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鼓励。</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同时,由于余热发电成本低,仅为一毛钱左右,利用余热发电可以为企业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一些企业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可以预期的是,由于2008年受控于政府主管部门的电价已造成火电全行业亏损700亿元,今后电价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为余热发电企业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利用余热发电是一件利己利国利民的好事。这样的好事,我们要积极去办,努力去办,办出更大成效!</FONT></P>
<P><FONT face=Verdana>  2008年9月以来,我国建材行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和房地产行业关联密切的产业,如玻璃纤维、平板玻璃及加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预拌混凝土、建筑砌块等。现在,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已在逐步加快实施,许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水泥行业明显受益,1-2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水泥产量同比增长超过10%,但是地区间的差别非常大,一些发达地区仍然是负增长。无论是哪种情况,发展余热发电都是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当前,我们说要“化危为机”,化什么“危”?成什么“机”?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水泥行业作为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发展受到资源、能源、排放的瓶颈制约。同时,水泥行业发展到今天还未完成技术结构调整,企业间还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这些“危”我们怎么通过余热发电这种技术创新,转化为我们的机遇。只有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才能“化危为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进行余热发电节能改造具有更加现实的机遇,谁先谁后意义大不一样。毫无疑问,这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认识和把握基于的极好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服困难,积极开展余热发电技术改造工作。</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记得在去年余热发电峰会上,我曾经说过,评价余热发电技术有两把客观的尺子,一是熟料热耗标准、一是单位熟料发电量,这实际是为余热发电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规范和原则!发电量有价格差利益机制驱动,但热耗有国家标准限制,我们不能为了发电量而无限制提高热量,技术水平的高低必须在满足热耗标准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发电量。当前各种技术在不断进步发展,在水泥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同、余热发电技术方面都迅速取得了重大进步,得到了跨国公司的认可。这种发展是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结果。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余热发电、节能降耗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相互学习借鉴,不要相互排斥。我们水泥行业发展余热发电曾经也受到过业外的非议,曾经是小火电、补燃式的发电;用时我们在业内也存在过争议,有专家认为余热发电能源转换效率低,不如进一步提高原料预热的加热交换。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一路伴随我们走过来。不论哪种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也不论各个企业的情况有何不同,余热发电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都会受到单位熟料能耗和发电量这两把尺子的衡量和制约。</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最近我参加了北京市组织的北京金隅琉璃河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的验收,这个项目因采用了部分三次风而受到争议。但是由于该项目的实施并不是简单的余热发电,而是整个水泥窑系统优化,经过二次标定,结果在能耗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发电量几乎增加了50%,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和交流。这个项目的成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产生新思想,新思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生高水平成果。科技创新无止境,我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产生更好地促进余热发电技术的创新。</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最后,我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大家收获多多,信心满满,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谢谢!</FONT></P><BR>

徐卫 发表于 2009-4-4 12:25

亲情回帖,友情灌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永模在第五届余热发电峰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