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亚 发表于 2009-4-29 07:47

红烛燃尽皆为爱 追记扎根山区21年优秀教师徐立科

红烛燃尽皆为爱 追记扎根山区21年优秀教师徐立科<!--/Title-->
<DIV class=" about"><SPAN style="MARGIN-LEFT: 0px"><!--Date-->2009-04-29 05:40<!--/Date--></SPAN><SPAN>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SPAN><SPAN>作者:<LABEL>袁艳</LABEL></SPAN><SPAN><A href="http://bbs.xinmin.c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进入论坛</FONT></A></SPAN><A onclick='viewComment(1886559,"红烛燃尽皆为爱 追记扎根山区21年优秀教师徐立科", document.URL)' href="javascript:void(0);"><SPAN id=commentCountT><FONT color=#800080>共 0 条评论</FONT></SPAN></A></DIV><!--start--><!--content--><!--end-->
<DIV class=article_info>
<P>  <STRONG>浙江日报讯</STRONG> “我们对着茫茫的四明湖痛悼您,湖水哽咽;我们对着苍翠的狮子山痛悼您,群山无言。我们的好校长,您别走……”声声深情呼唤,无法留住他远去的脚步。</P>
<P>  他走了,走得突然而匆忙,来不及向深爱的父母、妻子和女儿道别,来不及向同事嘱托工作,来不及再看一眼令他挂心的学生……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万般不舍,疲惫地走了。</P>
<P>  2月28日晚9时16分,余姚市梁弄镇初级中学校长徐立科因突发脑溢血昏迷,经抢救无效病逝,年仅42岁。</P>
<P>  3月3日,泪雨纷飞,徐立科出殡的日子,学生们赶来了,同事们赶来了,老家梁弄镇甘宣村的乡亲们赶来了……上千名自发赶来的群众从甘宣村一直排到梁弄镇上,为的是送徐立科最后一程,为的是见徐立科最后一面。</P>
<P>  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逝去,缘何牵动众人的心弦,缘何令这片革命红土地动容?</P>
<P>  徐立科走后1个多月,记者再次来到梁弄镇,追寻他扎根山区21年,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足迹,倾听人们一段段眼噙泪花的回忆,一位好教师、好校长的形象在眼前日渐清晰。</P>
<P>  <STRONG>“到山道弯弯处培桃育李,志在桃源,趣在其间”</STRONG><STRONG>  ――他是山乡的好儿子,将青春奉献给生他养他的革命老区</STRONG></P>
<P>  “将在88年6月30日出师,到山道弯弯处培桃育李,志在桃源,趣在其间矣!”――这是21年前,就读宁波师范学院的徐立科于毕业前夕,在毕业纪念册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P>
<P>  徐立科的妻子郑娟飞每次翻开这本纪念册,念着丈夫亲笔写下的一字一句,无限感慨。她曾问丈夫:“农村出来的孩子都巴望着跳出‘山门’,你为何还要回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山村当‘孩子王’?”“我是农民的儿子,从泥土中走来,我的根在农村,希望用所学的知识培育更多的桃李,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成才。”当年高考,徐立科选择上师范,立志学成后回家乡当一名教师。毕业后,他毅然回归生他养他的故土。</P>
<P>  身立三尺讲台,只为桃李满天下。21年来,他始终坚持着这个信念,辛勤耕耘于山区。</P>
<P>  徐立科先后在让贤中学、横岙中学、梁弄镇初级中学任教,不仅教学出色,还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教务主任、总务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直至去世前的校长,以他的能力和资格,完全有机会调到城里工作。再加上郑娟飞是梁弄镇初级中学的语文老师,当地教育部门有政策,夫妻双方在农村工作满10年的教师,有资格申请进城工作。</P>
<P>  然而,徐立科不但自己不愿离开梁弄,妻子申请调动和女儿到城区读初中的计划也被他一一否决。</P>
<P>  女儿今年就要参加中考,如果上了余姚城区的高中,家长在城区工作能更方便照顾,于是,郑娟飞准备了请调报告。但徐立科知道后不同意:“我们都说农村学校老师难留,我是校长,你是校长家属,如果连你都要调到城里去,其他教师怎么会安心在农村工作?你的调动还是算了吧。”</P>
<P>  农村学校的条件毕竟比不上城市,找“门路”送孩子到城区“择校”现象并不少见。当初,女儿徐心怡将读初中时,有人建议徐立科想办法让孩子到城区读书,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对妻子说:“连校长的女儿都不愿在自己的学校念书,说明这个学校不好,谁还愿意把孩子交给我们,谁还会对我们学校有信心?我们的家在梁弄,孩子就该在梁弄镇初级中学读。”</P>
<P>  在他的影响下,当年,曾想把孩子送到余姚城区读书的5名梁弄镇初级中学教师,都把子女留在梁弄念书。这几年,该中学转学的学生也明显减少。</P>
<P>  “每年我们都会收到三四百份农村教师申请调离的报告,但21年来徐立科从没写过一份调动报告,难能可贵。”余姚市教育局副局长诸建立深有感触地说,因为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老师收入不高,农村教师流失十分普遍,但徐立科全心全意地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在农村学校一“扎”就是21年。</P>
<P>  <STRONG>“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工作需要以人为本,需要爱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STRONG><STRONG>  ――他是学生的引路人,用博大无私的爱点燃孩子心灵的火种</STRONG></P>
<P>  “山里的孩子比较‘野’,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多的爱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每次提起徐立科,梁弄镇初级中学的老师们总会想起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P>
<P>  对学生的这份爱,21年来不仅没有间断,反而与日俱增。</P>
<P>  因为心中有爱,他总能在校园里1000多名学生中发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P>
<P>  陈奕臻曾是一个爱打架的孩子,平时喜欢“惹是生非”。徐立科经常抽时间找他拉家常,得知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很是心疼。“如果愿意,你就叫我叔叔吧,有什么烦心事和难事都可以找我说说。”一次次关切的谈话,温暖了陈奕臻孤独的心灵。</P>
<P>  去年下半年的一个中午,徐立科巡视校园时发现一名新生吃饭时间却在校园游荡。见孩子脸色不好,他就上前询问。原来这个孩子是孤儿,平时吃饭就靠邻居照顾,解决一顿是一顿。徐立科听后心里不是滋味,立即带她到食堂,给孩子买了饭菜。事后,他和其他校领导商量,在校3年,该学生免费在学校食堂用餐,校团委从学校爱心基金中定期给她发放生活费。</P>
<P>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重,容易误入歧途。对待学生,徐立科总是真诚地交流、睿智地劝导、小心地呵护。</P>
<P>  汪锦聪不会忘记,是徐老师苦口婆心的开导,将他从“网瘾”中拉了出来。</P>
<P>  徐立科发现住校的汪锦聪上课经常打瞌睡,一了解,原来小汪经常在夜自修后溜出去上网吧,为了省钱上网,每餐只吃方便面。“你再这样下去不行啊,书读不好,身体也垮了……”徐立科推心置腹,帮他分析利害得失。经过4个多小时的促膝长谈,汪锦聪终于被徐立科感动。从此,他再也没有去校外网吧玩。</P>
<P>  徐吉焕不会忘记,是徐老师让他懂得如何自信地生活。</P>
<P>  徐吉焕曾是郑娟飞班里的学生,父亲过世早,母亲靠务农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因为生性顽皮,母亲又无暇管教,徐吉焕成了村里的“小捣蛋”。郑娟飞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就和丈夫商量帮帮这个孩子。“如果家长和学生同意,就让他住到我们家吧。”初三下半学期,徐吉焕成了徐立科家中的一员。徐立科夫妇将女儿的房间腾出来,新买了床、书桌,给徐吉焕布置了一个学习生活的“小天地”。</P>
<P>  “徐老师不肯收一分钱,不但给我补习功课,还给我烧菜做饭,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说起15年前的往事,徐吉焕历历在目。他至今记得自己参军前,徐老师说的一席话:“人各有所长,都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你参军报效祖国一样很出色。”如今,已退伍回余姚自主创业的徐吉焕,谈及徐老师时不禁潸然泪下。</P>
<P>  马洪波不会忘记,那个暑假,徐老师放弃1个多月的休息时间,为他们20多名“编外学生”无偿补习。</P>
<P>  那一年,初中学科调整,“科学”一科变动最大,很多孩子都不适应。老家许多乡亲找到徐立科,请他帮忙给孩子补习。了解到孩子们也想利用暑假充充电,徐立科二话没说便答应下来,向学校借来桌椅、黑板,给这些并不在自己学校就读的“编外学生”义务辅导起来,搭上了休息时间不说,还贴钱给家住得比较远的孩子张罗午餐。</P>
<P>  几位家长过意不去,想给徐立科交点“补课费”或送点土特产表示谢意,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连送几个苹果,都被他们夫妻俩退回来了。”甘宣村村民张建平、颜菊娣夫妻俩每次说起徐立科,都会抹眼泪:“村里人只要遇到孩子学习、教育上的难事,都喜欢找阿科帮忙。阿科不管多忙多累,从来没拒绝过。”</P>
<P>  赵建飞曾是徐立科在横岙中学任教时的首届学生,现在在浙江传媒学院任教。她感慨地说:“从徐老师身上,我懂得‘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P>
<P>  ……</P>
<P>  正是徐立科无私的爱开启了学生的心扉,点燃了学生心灵的火种,勉励学生做一个文明、自信、智慧、大气的阳光少年。</P>
<P>  <STRONG>“年轻人能在我们农村学校安下心教书不容易,我们更要给他们多些关心”</STRONG><STRONG>  ――他是同事可亲的兄长,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STRONG></P>
<P>  “能在我们这个不富裕的农村安下心教书、静下心育人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刚来的年轻教师,我们能帮就多帮些。”这是徐立科经常和妻子“唠叨”的话。</P>
<P>  梁弄镇初级中学团委书记黄彬是从江西引进的人才。毕业那年,按照江西省的政策规定,大学生如果到外地就业,必须缴纳一笔“出省费”。当时,黄彬的父亲刚去世不久,家里也不富裕,这笔“出省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徐立科得知后,帮他筹措垫付了这笔钱,让他安心在学校工作。</P>
<P>  考虑到学校里10多名外地教师可能饮食不习惯,徐立科就叮嘱学校食堂,多做些适合他们口味的特色菜,给他们改善伙食。每次有外地老师生病、操办婚事、买房安家,他总是像帮自家兄弟姐妹一样忙前忙后。</P>
<P>  901班的班主任黄萍飞,3年前从绍兴文理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家乡梁弄当老师。“我曾经是徐校长的学生,正是他的言传身教感染、影响着我们,让我作出回乡工作的决定。”</P>
<P>  对同事百般关照,对妻子却从没有特别的照顾。自从徐立科8年前担任分管德育工作的学校领导以来,同在一个学校工作的郑娟飞就与评优、晋升“绝缘”了,这是他和妻子约定的“规矩”。</P>
<P>  每年负责考核班主任的他,总是将妻子排除在“评优”范围之外。“娟飞工作不比别人差,这太委屈她了。”前任校长孙建春经常为郑娟飞“叫屈”,也有同事私下为郑娟飞“鸣不平”,但徐立科一直坚持这个有些不近人情的“惯例”。</P>
<P>  “阿科的脾气就是这样,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眼里却顺理成章。他是为了把更多评优的机会留给其他老师,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善解人意的郑娟飞自然理解丈夫的想法。</P>
<P>  <STRONG>“总是学校的事儿大,等把学校的事情搞好再说”</STRONG><STRONG>  ――他是学校的“好管家”,用智慧和心血引领学校科学发展</STRONG></P>
<P>  “徐校长是为了学校累垮的。”梁弄镇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周健三沉痛地说,“其实去年下半年起,他就经常感觉颈部阵痛。但为了工作,他将身体检查的时间一次次地推迟。实在疼得熬不住了,就到镇卫生院挂点滴应急。”</P>
<P>  “就在昏迷前一天,他还在和我商量学校建塑胶跑道的事,还挂念着校园排污工程改造和第一教学楼西侧外墙维修的落实情况……”学校总务主任陈斌高对没有早点“押”徐校长去医院深感后悔:“他总说‘等把学校的事情搞好再说’,对自己的事总不上心。”</P>
<P>  徐立科留在办公桌上的遗物中有4本日记本,翻开一页页,事无巨细记录的都是学校的事情。</P>
<P>  梁弄镇初级中学的沙石跑道凹凸不平,一遇到刮风就尘土飞扬,不利于孩子的安全、健康,学生们也盼望学校能有一条塑胶跑道。徐立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争取上级支持,他在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一趟趟地跑镇政府、跑部门,不厌其烦地汇报、申请。</P>
<P>  梁弄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谢东海还记得,那天听说镇里准备把塑胶跑道项目列为实事工程时,徐校长笑得合不拢嘴。他说:“阿科是个不会偷懒的人。虽然老区的教育硬件底子薄,但他总在为学校的发展想办法,像尽职尽责的家长操持着一个大家庭。”</P>
<P>  学校缺少一间电脑房,徐立科就到处筹资金。宁波市侨办、余姚市侨办领导被这位为学校和学生奔波的校长所感动,牵线搭桥后,侨商廖春荣先生同意资助20万元。不久,学校有了新机房和新电脑。廖春荣感觉这个山区校长干事实在、有责任心,在新机房启用当天再次决定出资1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P>
<P>  徐立科经常说:“山里的学校条件不比城区,为了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我们更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为了落实改善学校设施的资金,不善社交的他四处奔波求助。</P>
<P>  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头两年,徐立科为了方便管理500多名住校生,他动员妻子和女儿一起住到学校宿舍。三口之家就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还要交租金和水电费。郑娟飞说:“其实,我们家离学校走路也就10多分钟,阿科觉得和学生一起住在学校,更方便照顾他们。每天晚上他都要在校园里‘转’好几圈,等学生都休息后才回来。”</P>
<P>  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都认得徐立科,因为早上当他们步入校门时,这位面带笑容的校长早早地站在校门口看着他们走进校园。而晚自习结束的时候,他又会出现在校门口,目送学生离开后才放心。</P>
<P>  在徐立科心中,最放不下的是学校,最牵挂的是学生。2月19日上午,在去余姚市人民医院检查的路上,徐立科还一直和妻子聊着学校的事;在离医院只有两个路口,突发脑溢血昏迷的前几分钟,他还在和妻子说塑胶跑道的事。</P>
<P>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党员,徐立科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将毕生的时间默默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用一言一行诠释着情系山区、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和无私大爱。</P>
<P>  “爸爸,如果另外一个世界真的存在,我想您还会选择做一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送别父亲时,女儿徐心怡特意为他买了钢笔和笔记本。如今,徐立科的骨灰就安葬在学校附近的五桂村公墓。在这里,他可以听到从校园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可以看到变得越来越好的学校……</P></DIV>
<DIV class=clear></DIV>
<DIV class=clear></DIV>
<DIV class=aboutEdit>(新民网编辑:)</DIV>

徐江平 发表于 2009-4-29 07:48

真正的人民教师,感人至深!: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烛燃尽皆为爱 追记扎根山区21年优秀教师徐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