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只有活着,才是希望
<P> 汶川:只有活着,才是希望</P><P> 2009年05月12日08:48 </P>
<P> 中国网 作者:东征 </P>
<P> 整体上,我们有选择的记住了那些被强调的东西,但也遗忘了很多不该遗忘的事情。如此种种,都被那些“活着”所映衬,供我们自己脸红…… </P>
<P> 1926年的深秋,身在厦门的鲁迅写下了回忆他日本故人的文章《藤野先生》。文中,鲁迅提到了那场令他在日本倍感羞辱的日俄战争:教室课间放着宣扬日俄战争中日军胜利的片子,充当俄国人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逮捕准备枪毙,周围是一群中国人麻木不仁的围观……接着,是鲁迅的耳边响起日本同学的欢呼和掌声。 </P>
<P> 围观的一幕让鲁迅震惊,也让后来的国人倍感屈辱。震惊与屈辱感支配了此后几十年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那一幕中的围观者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对死亡的冷漠和围观象征了当时沉疴的社会,宏大的精神反省油然而生。唯一少人刻意留意的是,那些“道具”也是同胞,他们需要活着,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冷眼围观的活着。 </P>
<P> 靠活着来支撑希望,而不是靠希望来支撑活着,几乎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个体在面对灾难时的本能。就在此时,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之际,媒体的目光再次对准四川灾区,灾区之外的人对灾民的一切想象都可能被推翻。你可以无处不在地看到“活着”的印迹:倒塌的学校在重建,只有“地震”这个中性的名词对倒下的校舍和死难的师生承担责任;劫后余生的孩子们重新回到学校,你依然能从多数孩子脸上找到欢笑,至少在他们打篮球或者在镜头前合影的时候是这样;在北川,冯翔自杀了,经大忠还在为了县城重建忙碌着;背妻的情义男再婚了,村里的麻将桌开胡了,不愿待在安置地的村民也回来重建家业了。</P>
<P> 死者已逝,生者如斯。只有活着,才是希望。 </P>
<P> 不要觉得这样活着太轻易,不沉重。请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在一年前为灾情所动,但今天已经记不起官方公布的遇难人数?自己一年中有几次想起了灾区同胞的衣食温饱?一年来,我们念念不忘用自己刻薄廉价的道德优越感对范美忠恶语相加,却多少忘了更应谴责“纵做鬼也幸福”式的无良诗人;我们只记得自己曾向灾区捐过多少钱,却必须得在有心人的提醒下才去关注捐的钱有多少已经落实给灾民。 </P>
<P> 整体上,我们有选择的记住了那些被强调的东西,但也遗忘了很多不该遗忘的事情。如此种种,都被那些“活着”所映衬,供我们自己脸红。 </P>
<P> 就像看鲁迅的文章振臂高呼不是英雄一样,这时跑出来表演对灾区的关注也肯定不能说明你是个赈灾绅士。但我们总还是会遗憾的发现,会有很多人在周年祭这个时刻煞有介事的出现在聚焦灾区的镜头前。比如某个一直远离震区的文学大师,会突然跳出来解释自己一年前的“含泪劝告”其实是“心理干预”。我们总会发现,像这种人其实根本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出现在那里,把灾区和灾民当成自己的道具,留存在镜头里。 </P>
<P> 我们实在不好意思替他们说,他们给灾区带去了关注和希望。真正的关注和希望,是不吝私利的支援与协助,是高效率的组织重建,是直面良心底线的问责甚至问罪……至少,是默默的祝福与铭记,而不是跑过去流流泪,拍拍照,作作秀,或者对着媒体瞎掰一通自己的歪理说。 </P>
<P> 请铭记死者,并为所有经历了地震活下来的人祝福,祝他们好好活着,守住希望。 </P> 珍惜眼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