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09-6-19 16:00

徐迅雷:余秋雨,你好意思叫“秋雨图书馆”?

<P>徐迅雷:余秋雨,你好意思叫“秋雨图书馆”?<BR>  余秋雨“捐赠门”真相调查,总算查出了个“君子协定”:20万改赠三所学校图书馆,每学校配书一万册,在9月兑现;近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刚刚选择了蒲阳小学、李冰中学、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这三所学校,由余秋雨捐赠,并命名为“秋雨图书馆”。(据6月18日《扬子晚报》)<BR>  从捐款20万元,到捐书3万册;从“建一所希望小学”,到建3个图书馆;从建3个图书馆,到给这3个图书馆各弄1万册书——这个事情就缩水成了这个样子。余秋雨大师以为“20万”是如何一个天文数字呢,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就算价格每平米2000元,也得20万元呐,要建一所“余秋雨希望学校”?20万元在一所学校里盖一个小小图书馆都不够,他还弄了3个图书馆,仅仅给里头弄一堆书,还不知道是啥样的好书烂书,他竟然好意思让人家命名为“秋雨图书馆”?<BR>  这个“君子协定”的报道,已充分证明了余秋雨的钱至今还在自己口袋里,到9月才“派上用场”——嘿嘿,都是你们这些不良公众给逼的。而此前黄育海所言“钱当然到账了,不到账工程怎么启动”,显然是一派谎言:6月13日,上海九久公司董事长黄育海向记者讲述“余秋雨捐款20万修建图书馆的始末”:20万修建一所学校远远不够,于是,公司就和余秋雨商量,准备将20万在灾区建设三所图书馆,分别建在一所高中、初中、小学。目前,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6月14日《现代快报》)<BR>  这里仅仅是“公司和余秋雨商量”,并无“都江堰”一方,如今都江堰教育局开腔回应说“君子协定”,显然是在为余秋雨打补丁、补漏洞。6月13日黄育海还说:“捐款方式有多种,一种就是捐献给红十字会,另一种就是捐建具体项目,余秋雨是做实事的人,于是就捐建项目。这种善事能有什么收据?”记者问:“余秋雨捐的20万是否到账?”黄育海:“当然到账了,不到账(图书馆)工程怎么启动?钱确实是余秋雨的。”如今说余秋雨援捐的3万册图书要在9月份兑现,可见黄育海所言“钱当然到账了,不到账工程怎么启动”是一派谎言。<BR>  早一天的报道是:都江堰市教育局一位姓王的主任表示,“余秋雨捐赠项目是有的,但是不知道他捐赠了几所学校,捐赠了多少钱”。请注意,官员说话的技巧是很强的,他说的可是“捐赠项目”噢,什么叫“项目”你总知道的吧?有“项目”跟“有钱”可是两回事啊。<BR>  可以想见,今后人们看见那“秋雨图书馆”的牌子,保不准就戳脊梁骨:喏,就是那个“余含泪”,含泪捐了1万本书,盖房子时一块砖头的钞票都没有出,也挂他秋雨的名字了,哼哼!还不如改称“含泪图书馆”为好,外人以为是纪念大地震之悲痛的,而不是纪念他余秋雨大师的。<BR>  不过,余秋雨这大师,爱名与爱钱皆出了名,他是不会听取我的意见的,他一定想着通过“秋雨图书馆”的名头而流芳千古的。这个“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秋雨大师,应该说成“拜名都江堰,失道青城山”。为了钱、为了名,他哪里会问什么“道”?<BR>  被包装成“中国第一文化人”的文化商人余秋雨,从来不做亏本生意。我想起了浙江知名作家赵健雄一篇著名的文章《文化节余事余话》,这里的“余”是双关语义,颇有意思:浙江某地举办主题文化节,想请两岸三余(余光中、余华、余秋雨)光临,具体办事者找到赵健雄先生,问怎样才能如愿?“我答,此余只要给足钱肯定来,彼余不给钱也来,另余估计给钱也不来。结果不出所料。”这篇短短的博文发表后,“没想到有不少网友对号入座,更没想到多数都猜错了”。<BR>  那个文化节,是浙江德清的“中华游子文化节”。德清是孟郊的故里,《游子吟》大家都很熟悉。“三余”皆为“游子”,请他们来,这主意不错。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他的诗歌《乡愁》真是好啊,套用一句余秋雨熟悉的话,那就是一篇《乡愁》顶余秋雨的一万篇散文。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现居上海。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现居北京,尽管杭州以高价把他当文学人才“引进”,其实他与杭州没啥干系。<BR>  三余来不来的谜底是这样的:“给足钱肯定来”的“此余”,即余秋雨余大师;“不给钱也来”的“彼余”,是《乡愁》的余光中;怎么也不会来的“另余”,则是余华——赵健雄说,余华不会“因为一点小钱,和余秋雨同台作秀”。<BR>  作秀大师余秋雨,充分利用大地震的机遇,给自己作够了秀。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泪劝那些遇难子女的家长不要再请愿,以免给境外“**媒体”以借口。“余含泪”由此成名。他到浙江“老家”,作秀也没有一点“近乡情更怯”;这么一个路过西湖的人,竟然也欣然接受了当地政府授予的“西湖艺术家”称号。在上海自己的地盘上,作秀同样也不难,比如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秋雨大师工作室”,他的聪明的歪理、作秀的逻辑是这样的:<BR>  听到成立工作室这个消息后我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这是教委的一种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BR>  你瞧,每一句话都秀得厉害,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那种。但对于这样的作秀大师,从上海到浙江,从杭州到都江堰,哪里的政府官员都不好得罪他。人家是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大师么,你懂不懂得尊重文化尊重大师啊?不懂你就是没文化啊,没文化还好做官吗?<BR>  可是,公众才不管那么多呢。网友嬉笑怒骂,颇为生动,譬如:“编、编、编花篮!”“余大忽悠。”“真不愧是君子剑,多丢脸的事情都能说得冠冕堂皇!”“快捐吧,厕所可没纸了!”“假仁假义假心肠,丢人丢脸丢现眼。奈何文化余秋雨,要名要利要书捐。”“余大师,建议去地坛全国书市买书只有一折!”“是否堪称‘君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BR>  稿源:荆楚网<BR>  作者:徐迅雷</P>
<P>详情请看:<A href="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6/t714650.shtml">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6/t714650.shtml</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迅雷:余秋雨,你好意思叫“秋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