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09-6-22 08:31

徐长明:当前并非汽车重组的最好时机

<DIV id=artical_topic>徐长明:当前并非汽车重组的最好时机</DIV>
<DIV id=artical_sth><A class=ared onclick=viewAllComment(); href="javascript:void(0);"><FONT color=#ff0000></FONT></A>&nbsp;</DIV>
<DIV id=artical_real>
<P><FONT color=#ff0000></FONT>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00><IMG alt=徐长明:当前并非汽车重组的最好时机 src="http://img.ifeng.com/tres/auto//upload/images/2009/0622/075750/51_53543_0d25697ac1e65b945a5978051e47177a.jpg"></FONT></P>
<P><FONT color=#ff0000></FONT>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资料图)</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大规模兼并重组不是发生在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而是产业高速发展结束之后进入平稳增长或者略有下降的时候,那才是很好的时机。</FONT></P>
<P>广丰携手的余音未了,四川腾中收购悍马的种种报道旋即充斥各路媒体,最近关于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将归属于哪家中国车企又被炒得沸沸扬扬……汽车重组无疑是当前中国汽车业的热门话题之一。</P>
<P>即将出台的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实施细则让人们对接下来的一桩桩“联姻”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但目前是不是车企兼并重组的上好时机?哪种企业具备兼并重组的“面相”?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拿回来什么最划算?</P>
<P>本期“汽车三人谈”邀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国泰君安分析师张欣参与话题探讨,对当前的火热话题进行一番冷思考。</P>
<P><STRONG>“重组时机并不好”</STRONG></P>
<P>CBN:从今年上半年几宗汽车企业并购案来看,无论国内企业之间,还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似乎车企参与并购重组的兴致十分高涨。目前的形势下,是不是国内汽车业兼并重组比较理想的时机?</P>
<P>徐长明:我觉得大规模兼并重组的时机其实并不成熟。一般来讲,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规模兼并重组不是发生在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而是产业高速发展结束之后进入平稳增长或者略有下降的时候,那才是很好的时机。</P>
<P>原因是高速发展的时候,大家的市场前景都很好,即便是很小的企业也对未来抱有很强的信心,它也能运作得不错,这个时候重组并不容易。而一旦产业停止增长,企业竞争就会加剧,这种时候重组的时机就会比较好。</P>
<P>如果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话,现在这个时候进行兼并重组肯定是比较难的。但我们国家也有一些旺市重组的先例,我觉得是政府推动力量比较大,给予各种政策支持。</P>
<P>张欣:兼并重组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就像买股票,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就是赚多赚少、赔不赔的问题,没有所谓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回顾历史,政府从第七个五年计划起就谈到国内汽车业的“三大”,现在到了“十一五”,仍然提倡汽车业兼并重组,但不见得政策说到的就一定有多大成效。</P>
<P>CBN:怎样看待企业做大做强与兼并重组的关系?</P>
<P>董扬:在我看来,企业之间的并购,是成功率较低的一种企业行为。就像找对象一样,漂亮姑娘、有钱姑娘谁都看,但是能跟她谈上的概率比较低,最后没谈成也非常常见。与企业其他行为诸如推出一个新产品、搞一套创新管理方法等相比,兼并重组的成功率要低得多。据我所知,不确切数据,能够相互看上眼谈得上或者最终“结婚”的企业,也就是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到总数的50%。</P>
<P>张欣:企业做大做强最好的方法就是国家将汽车市场完全放开、充分竞争,汽车市场谁都可以进,一旦不盈利就退出去,从可靠性、经济性、一致性、环保等各个指标衡量,企业做了一段时间不赚钱,自然就被淘汰。现在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只能进不能退,表面上看是市场化,其实受政策管制很严。</P>
<P><STRONG>“广丰恋”没有可复制性</STRONG></P>
<P>CBN:广汽和长丰的并购模式是否值得其他企业借鉴,能否成为接下来汽车企业之间相互联合的样本?</P>
<P>张欣:长丰是在比较高的位置把自己卖了,比较合算,如果再过两年,它自己不行了,再去找别人联合,就要不到这么高的价,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长丰保住了二股东的地位,继续留在湖南生产,而广汽终于向北踏出了一步。</P>
<P>国内其他汽车企业如果兼并重组,似乎与广汽和长丰的案例没有可比性。“广丰恋”可遇不可求,因为没有第二个长丰,也没有第二个广汽,像广汽有这种实力的企业国内也没有。整合的事情不是件很简单的事,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屈居人下被人收购。</P>
<P>徐长明:咱们国家的兼并重组大部分不是市场行为,市场行为重组不了,地方利益是阻碍兼并重组很大的问题,税收体制、融资各方面都保证不了。各省市情况不同,对待当地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态度也自然不同。</P>
<P>CBN:有一种观点认为,整车企业收购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模式是最有可能产生实际价值的方式,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P>
<P>徐长明:根据自己需要,如果对方是高精尖技术产品,它运作不下去,我们国内技术研发一下子上不去,这类是可以考虑的。</P>
<P>张欣:当年通用分出德尔福,说明一体化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人家早就不走了,连丰田也不是走一体化、统领上下游的。之所以零部件能够独立存在,不依附任何汽车集团,零部件企业的市场就扩大了,但如果依附某个汽车集团,市场无形中就小了,而且如果大家都走这条路,社会化分工就是一种倒退。</P>
<P>其实汽车集团手里都有一些零部件企业,就要看怎么做,如果连一个螺钉螺母都要自己做,历史证明是没有意义的。</P>
<P><STRONG>“抓人才最容易成功”</STRONG></P>
<P>CBN: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化并购条件是否成熟?</P>
<P>徐长明: 中国汽车企业有条件的还是应该参与海外并购,无论是自己的管理水平、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等,各方面如果够的话,可以参与国际并购。目前是比较好的时机,因为这种时机也是多少年才有一次的,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是应该参与,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个迟早的事,不能总是大规模地出口,这样下去哪个国家都不会支持,不能光是商品输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资本输出,到人家那儿去建厂,所以成熟的企业应该走出去。</P>
<P>但是企业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把人家兼并了之后双方各有什么优势、能否互补、有什么风险、有什么困难,都要评估足了,否则比较难。</P>
<P>董扬: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汽车产业和国际汽车产业增加了密切合作的机会,但是总体而言中国汽车企业大批到国外收购企业的准备还不太充足,按照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状况,如果再晚五年,出去的情况要比现在好得多。</P>
<P>徐长明:中国汽车企业有资金,但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法律法规方面差得比较多。</P>
<P>CBN:最近频频传出国内汽车企业与国外汽车品牌密切接洽的消息,具备哪些条件的企业可以走出国门?海外并购应警惕哪些风险?在技术、品牌、人才、企业这几方面,哪些是中国企业最应该抓住的?</P>
<P>徐长明:中国车企收购外国企业,得有实力。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体制机制各方面都要具备。</P>
<P>董扬:我认为现在出去收购企业,企业现在要的价钱是首付,就像买房按揭一样,把它运作好。是月供,光看首付低,不代表房子便宜,要首付和月供都低,又符合赚钱的能力,这才是好的买房行为,也是收购的行为。</P>
<P>董扬:成功率最高的是去挖一些人才回来,其次是买单项技术,然后是买品牌,最后是买企业。获得人才最容易成功,运营品牌的成功难度很大,而买企业并把它运作好则最难。</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长明:当前并非汽车重组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