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开篇之地宁海
<DIV id=news_title>徐霞客游记开篇之地宁海</DIV><DIV id=news_ftitle>徐霞客古道考察记(之五)</DIV>
<DIV id=news_ottitle> </DIV>
<DIV class=xuline></DIV>
<DIV id=news_mainconcent>
<P> 5月中旬,在独山县汤粑沟当地一位八旬老者的引领下,我正拨开蒿草寻找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载的那条通往鸡公岭的古道,这时接到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组委会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前往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出席2009中国“当代徐霞客”颁奖典礼。5月18日,我来到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宁海。<BR></P>
<P align=center><IMG height=334 alt="" src="http://www.gywb.cn/geoFiles/Picnews/2009/6/26/2009062615522628299.jpg" width=500 border=0></P>
<P><BR> <STRONG>敢“雷”天下游人的宁海</STRONG><BR>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自梁隍山。闻此道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读过《徐霞客游记》的人,莫不被这洋洋洒洒的开篇所感染,会情不自禁地随着徐公的笔触,做一番华夏大地的神游。<BR> 想像中浙江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生态环境会受到破坏。结果出人意料之外,我从宁波栎社机场到宁海县城,一路上看到宁海的生态环境比经济欠开发的贵州保护得还好,原来宁海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BR> 出人意料之外的不仅是生态环境,还有宁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策划的高明。<BR> 5月19日出席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开游仪式,以为经济发达的宁海会用重金聘请几个明星前来助兴,谁知会场上一个明星都没有。出场展示的全是具有当地民间色彩的传统文化内容,来自乡镇的农民是开幕式的主角,当每一支由各乡镇社团组成的巡游队通过会场时,会引来我们数千嘉宾手舞足蹈或捶胸顿足的叫好,有钱不乱花,这才是文化。看罢民俗巡游,谁都有了到宁海各乡镇看看原生态民俗的冲动,于是租汽车、骑自行车或徒步四处跑,这才叫旅游策划。<BR> 每个来宁海的领奖者,除了管往返机票、吃、住外还有一万元的旅游奖励金以及一张东南亚19个城市的往返机票。但这可不是白给的,得在建议国家把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倡议书上签字,10个“中国当代徐霞客”联名签字,自然会有一定的份量。正纳闷宁海县领导管这闲事干嘛,猛然抬头看到“中国旅游、宁海开游”这条大标语,顿时醒悟。如能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咱中国的“旅游日”,宁海在中国的旅游地位就可想而知了。让世界每一个游客都知道徐霞客、知道宁海,这就是宁海敞开大门笑迎五洲宾朋的本意。</P>
<P> <STRONG>从宁海连结贵州的徐霞客古道</STRONG><BR> 贵阳至宁海空中直线距离不到2000公里,空中飞行2小时 。自1613年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游,到1638年他来到贵阳,这一路他走了整整25年。<BR> 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描写宁海不过数百字,而描写贵州却有数十页。然而在省会贵阳,能说得清楚徐霞客古道走向以及游览处的没有几个人。而在宁海,除了到处都有徐霞客遗迹以外,徐霞客可谓妇孺老幼皆知。<BR> 到宁海,我最迫不及待地就是去考察那条通往贵州的徐霞客古道。得知这一情况,组委会特地安排了一个喜爱户外运动的司机给我当向导。彼此都是“驴友”,他带着我们几个大侠沿着宁海古驿道四处考察。<BR> 宁海依山傍海,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会涌现出如注释《资治通鉴》的胡三省、明代大儒方孝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等一大批名人志士。虽然在推进城镇化,可许多明、清古镇依旧保存完好。更难得的是,几百里古驿道、数百座古桥和古庙基本保存下来。<BR> 从徐霞客在宁海西门当年出游的始发处,驴友小邵带着我们沿着古道考察一些路段和古村落,和贵州农村一样,这儿村里的青壮年大都进城打工了,古老的宅院里见得最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不同的是,宁海的农民是进城打工,一般周末都能回家,而贵州的农民则是背井离乡到外省打工。<BR> 宁海人具有浙江人的精明,也具有北方人的豪爽热情。我们在几十个宅院拍摄时窜出窜进,没有遭到过主人家投来质疑的目光,反而打开房门让我们随意参观。<BR> 在南童古镇的街边水溪旁,我拍摄一组老人浣衣的镜头。拍完后回过头来,才发现我身后停着几辆摩托车,原来我专心拍照而挡了人家的道。当我表示抱歉时,他们却说:“没关系,难得来一次尽量拍。”<BR> 宁海农村的清洁卫生令人称赞,即使是深山偏僻的村庄,路旁都有水冲式公厕和垃圾箱。这里的乡村牛羊成群,村里的道路上却不见牛粪羊屎,也嗅不到牲口棚里发出的恶臭。一问当地人,才知道百余年前,这里就已有牲畜只能在村外饲养的习俗。不像来贵州旅游,游人得憋着到处找公厕,走进村寨随时都得留意脚下的“地雷”。<BR></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