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P><IMG hspace=4 src="http://img4.artxun.com/pictures/299217cb8f5efc5d8c573392b5a84ee0/f9ec9206edc5dca1925a339c411eaff9/BnanguMDA5MTE0MDExMjk4MDIwLzIxLzA4LTA5MD8yLydlYWltL2Fkb2BMVX0vb25jZyFuemFvYmMud35lL2ovcDR0aH/thumbnail_400_400.jpg" vspace=4></P><P> 现在看来,我走的基本是一条愚昧路线,这与我的环境有关。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个个都如此。他们还不如我,一定没有去过民主墙。这是一个北大子弟的圈子,这些孩子老实本份有情可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是家里没问题的;不是走资派,就是反动学术权威.</P>
<P> 一九五五年生于重庆,长在北京。七七年入中央美术学院<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opussearch-24--/"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版画</FONT></A>系,八一年毕业留校任教。九○年移居美国。二00七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九九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三年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四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Mundi)。○六年获全美<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yishujia/"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版画家</FONT></A>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十五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B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七十年代,谈我的七十年代,只能谈我愚昧的历史。比起「无名」、《今天》和「星星」这帮人,我真是觉悟得太晚了。事实上,我在心里对这些人一直带着一种很深的敬意。因为一谈到学画的历史,我总习惯把那时期的我与这些人做比较,越发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不开窍。北岛、克平他们在西单民主墙,在美术馆外搞革命时,我完全沉浸在美院教室画石膏的兴奋中。现在想来,不可思议的是,我那时只是一个行为上关注新事件的人;从北大三角地、西单民主墙、北海公园的星星美展和文化宫的四月影会、到高行健的人艺小剧场,我都亲历过,但只是一个观看者。「四五」运动,别人在天安门广场抄诗、宣讲,我却在人堆里画速写,我以为这是<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艺术家</FONT></A>应该做的事。比如黄镇(注:老红军,长征途中画了大量写生,成为中国革命史料珍贵文献,曾任中国驻法大使、文化部长。)参加长征,我没觉得有甚么特别,可他在长征途中画了大量写生,记录了事情的过程,我就觉得这人了不起,他活的比别人多了一个角色。我对这些事件的旁观身份的「在场」,就像我对待那时美院的讲座一样,每个都不漏掉。记得有一次我去「观看」《今天》在八一湖搞的诗歌朗诵会。<BR> 我挤在讨论的人群中,我离被围堵的「青年领袖」越来越近。由于当时不认识他们,记不清到底是谁了,好像长的有点像黄锐。他看到我,眼光停在我身上,戛然停止宏论。我尴尬,低头看自己,原来自己戴着中央美院的校徽。入美院不久,教务处不知从哪找到了一堆校徽,绿底白字,<A href="http://auction.artxun.com/search-0---4-1----%E6%99%AF%E6%B3%B0%E8%93%9D.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景泰蓝</FONT></A>磨制,在那时真是一件稀罕的宝物。<BR> 我们在校内戴一戴,大部分人出校门就摘掉。我意识到那天出门时忘了摘,我马上退出去,摘掉校徽,又去看其他人堆里在谈甚么。<BR> 这个对视的瞬间,可以说是那时两类学画青年——有机会获得正统训练的与在野画家之间的默许。我即得意于自己成为美院的学生,在崇高的<A href="http://www.artxun.com/tag/2/huash-828/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画室</FONT></A>里研习欧洲经典石膏,又羡慕那些《青春之歌》式的青年领袖。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在革命之余,找来石膏画一画,也曾试着获得学院的机会。应该说这两条路线(觉悟和愚昧)在当时都具有积极的内容。<BR> 现在看来,我走的基本是一条愚昧路线,这与我的环境有关。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个个都如此。他们还不如我,一定没有去过民主墙。这是一个北大子弟的圈子,这些孩子老实本份有情可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是家里没问题的;不是走资派,就是反动学术权威,要不就是父母家人在反右时就「自绝于人民」的,有些人上辈是地主、资本家甚么的,或者就是有海外关系的特务。所以,我的同学中不是缺爹的就是缺妈的,或者就是姐姐成了神经病的(在那个年代,家里老大是姐姐的,成神经病的特别多,真怪了!也许是姐姐懂事早压力大的原因)。这些同学后来出国的多,我在异国街头遇到过四个老同学;纽约三个,曼彻斯特一个。这四人中,有两个是爸爸自杀的,另两个的大姐至今还在精神病院。(谢天谢地,我家人的神经基因比较健全,挺过来了。)<BR> 我们这些家庭有问题的孩子,笼罩在天生给革命事业造成麻烦的愧疚中。家里是这样只能认了,偏偏我们的老师也属这一类。北大附中的老师,不少是反右时差点被划成右派的年轻教员,犯了错误,被贬到附中教书。这些老师的共性是:高智商,有学问,爱思索,认真较劲儿。聪明加上教训,使得他们潜意识中,总有要向正确路线靠拢的警觉与习惯。这一点,很容易被我们这些「可教育好的子女」吸取。结果是,老师和同学比着看谁更正确。血源的污点谁也没办法,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更努力、更有奉献精神,以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打死你也不敢有「红五类」或当时还没有被打倒的干部子弟的那种潇洒,我们之中没有一个玩世不恭的,这成了我们的性格。<BR><STRONG>插 队</STRONG><BR> 七二年***复职,一小部分人恢复上高中。由于北大附中需要一个会美工的人,就把我留下上高中。邓的路线是想恢复前北大校长陆平搞的三级火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附中高中→北大。但没过多久,说邓搞复辟,又被打下去。高中毕业时,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二三中的红卫兵给团中央写信,要求与工农划等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此信发在《光明日报》上(后来才知道这是团中央某人授意的),形成了最后一个上山下乡的小<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G/12-11375/"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高潮</FONT></A>。我们选择了北京最穷的县、最穷的公社去插队。由于感激学校留我上高中,我比初中时更加倍为学校工作,长期熬夜,身体已经很差了——失眠、头疼、低烧。只好把战友们送走了,自己在家养病。半年后似乎没事了,办了手续,去找那些同学。我被分到收粮沟村,两男三女,算是村里的知青户。<BR> 这地方是塞北山区,很穷。那年村里没收成,就把国家给知青的安家费给分了,把猪场的房子给我们住。这房子很旧,到处都是老鼠洞,外面一刮风,土就从洞中吹起来。房子被猪圈包围着,两个大锅烧饭和熬猪食共用。深山高寒,取暖就靠烧饭后的一点儿炭灰,取出来放在一个泥盆里。每次取水需要先费力气在水缸里破冰;至少有一寸厚。冬天出工晚,有时我出工前还临一页《曹全碑》,<A href="http://www.artxun.com/tag/2/maobi-651/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毛笔</FONT></A>和纸会冻在一起。<BR> 我是四月份到的,冬天还没过,这房子冷的没法住,我和另一个男知青小任搬到孙书记家。他家只有一个大炕,所有人都睡在上面。我是客人被安排在炕头,小任挨着我,接下去依次是老孙、老孙媳妇、大儿子、二儿子、大闺女、二闺女,炕尾是个弱智的哑巴。这地方穷,很少有外面的姑娘愿意来这里;近亲繁殖,有先天智障的人就多。这地方要我看,有点像母系社会,家庭以女性为主轴,一家需要两个男人来维持,不是为别的,就是因为穷的关系。明面上是**的一夫一妻制,但实际上有些家庭是;一个女人除了一个丈夫外,还有另一个男人。女人管着两个男劳力的工本,这是公开的。如果哪位好心人要给光棍介绍对象,女主人就会在村里骂上一天:「哪个没良心的,我死了还有我女儿?.」,好心人被骂的实在觉得冤枉,就会出来对骂一阵。如果谁家自留地丢了个瓜甚么的,也会用这招把偷瓜的找出来。<BR> 村里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四奶奶,我好长时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在一个光棍家住了一个冬天,才知道了村里好多事。收粮沟村虽然穷,但从名字上能看出,总比「沙梁子」「耗眼梁」这些村子还强点儿。收粮沟过去有个地主,土改时被民兵弄到山沟用石头砸死了,土地、房子和女人就被贫下中农给分了,四个奶奶分给四个光棍。搞不懂的是,这几个奶奶和贫下中农过得也挺好,很难想像他们曾是地主的老婆。那年头,电影队一年才出现一次,可在那禁欲的年代,这山沟里在性上倒是有些随意:一个孩子越长越像邻居家二叔了,大家心照不宣,反正都是亲戚。<BR> </P> 我后来跟朋友提起这些事,会被追问:「那你们知青呢?」我说:「我们是先进知青点,正常得很。」一般人都不信。现在想想,先进知青点反倒有点不正常,几个十八九岁的人,在深山,完全像一家人过日子。中间是堂屋,左右两间用两个布帘隔开,我和小任在一边,三个女生在另一边。有时有人出门或回家探亲,常有只留下一男一女各睡一边的时候。早起,各自从门帘里出来,共用一盆水洗脸,再商量今天吃甚么。看上去完全是小夫妻,但绝无生理上的夫妻关系。<BR> 我十八九岁那阵子,最浪漫的事可借此交代一二。穷山出美女,这村里最穷的一户是周家。老周是个二流子。老周媳妇是个谦卑的女人;个子有点高,脸上皱纹比得上皱纹纸,但能看出年轻时是个美女。整天就看周家忙乎,拆墙改院门,因为他家的猪从来就没养大过,所以家穷。按当地的说法,猪死是院门开得不对。老周的大女儿二勤子是整个公社出了名的美女。我们三个女生中,有一个在县文工团拉手风琴,她每次回来都说:「整个文工团也没有一个比得上二勤子的」。二勤子确实好看,要我说,这好看是因为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好看。二勤子说话爱笑,又有点憨,从不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干活又特麻利,后面拖一根齐腰的辫子,这算是她的一个装饰。一年四季,这姑娘都穿同一件衣服,杏黄底带碎花,天热了,把里面棉花取出来,就成了一件夹衣,内外衣一体。天冷了,再把棉花放回去。<BR> 二勤子家正对学校小操场。有一次有点晚了,我斜穿小操场回住处,有人在阴影处叫我「小徐」,村里人都这么称呼。我一看,是二勤子坐在她家院门围栏上,光着上身,两个乳房有点明显。我不知所措,随口应了声:「哎,二勤子」,保持合适的速度,从小操场穿了过去。第二天,二勤子见到我说:「我昨晚上把衣服给拆洗了,天暖了。」每逢这时节,她在等衣服晾干时,家里也有人,她在哪儿呆着都不方便。<BR> 后来知青纷纷回城了。一天二勤子来找我,说:「小徐,你帮我做一件事行不?你常去公社,下次去你能不能帮我把辫子拿到公社给卖了?我跟我爹说好了,我想把辫子剪了。」我说:「剪了可惜了。」她说:「我想剪了。」我说:「你怎么不让你哥帮你。」她说:「我不信他,我信你。」几天后,她就拿来一条又黑又粗的辫子,打开来给我看。我第二天正好要去公社办刊物,书包里装着大辫子,沉甸甸的,头发原来是一种很重的东西。我忘了这条辫子卖了多少钱,总之我把钱用包辫子的纸包好、带回村交给她。这点钱对她太重要了,是她唯一的个人副业。<BR> 男知青干一天记十分工,属壮劳力,干活儿一定要跟上队长,因为队长也记十分工。今年出工是要把明年的口粮钱挣出来。我最怕的活儿,是蹲在地里薅箍子,等于是让你蹲着走一天,真是铁钳火烧般的「锻炼」。农村的日子确实艰苦,但当时一点不觉得,就是奔这个来的。<BR> 我当时做得更过份,和别人比两样东西;一是看谁不抽菸,因为去之前都发誓:到农村不抽菸。最后,全公社一百多男知青中,只有我一个在插队期间一口菸都没抽过。二是看谁回家探亲间隔的时间长。我都是等着有全国美展或市美展才回京,经常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知青点,我有点满足这种对自己的约束力。只剩下我自己时,就不怎么做饭,把粮食拿到谁家去搭个伙。猪场在村口,从自留地过往的人,给我两片生菜叶就是菜了。有一天,羊倌赶着羊群经过,照样是呼啦啦的一阵尘土飞扬,我从中竟闻到浓烈的羊膻味儿,香的很!看来是馋得够呛了。我有时会找点辣椒放在嘴里,由于刺激分泌出口水来,挺过瘾的,这张嘴也是需要刺激的。<BR> 那一带的村子都藏在山窝里,据说当年日本人经过都没发现,可这里有些话和日语是一样的。后来我学过一阵日语,日语管车叫“Guluma”,收粮沟人也叫“Guluma”(轱轳马),这类字还不少。我估摸是唐代的用法,传到日本,汉语后来变化了,而山里人不知道。这里的大姓是「郄」(que),字典里标音为xi,注为古姓。<BR> 这里偏僻,古风遗存。我第一次看到「黄金万两」,「招财进宝」写成一个字的形式,不是在民俗着作中,而是在书记家的柜子上,当时被震惊的程度,可不是能从书本上得到的。遇上红白喜事,老乡们的另一面——「观念」的部分,就会表现出来。办丧事,他们会用纸扎糊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完全是民间版的「第二人生」。老人翻出一些纸样,按照上面的怪字,描在白布上,做成帆。后来他们知道我会<A href="http://www.artxun.com/handwrit/"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书法</FONT></A>,又有墨汁,就让我来做。后来研究文字才知道,这叫「鬼画符」,是一种能与阴间沟通的文字。我在村里的重要性主要显示在;每当有人结婚,总是请我去布置洞房,不是因为我那时就会做装置,而是因为我家有父母、哥姐、弟妹,按传统说法叫「全人」。这种人铺被子,将来生的孩子多,男女双全。我在收粮沟接触到这些被归为「民俗学」的东西,有一股鬼气,附着在我身上,影响着日后的创作。<BR> 下面再说点和艺术有关的事。可以说,我最早的一次有效的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理想的建立,是在收粮沟对面山坡上完成的。山上有一片杏树,是村里的一点副业。看杏林容易得罪人,队里就把我派去。那年夏天这山坡成了我的天堂。首先,每天连一个杏都不吃——获得自我克制力的满足。再者是专心享受自然的变化。我每天带着画箱,带着书上山,可还没几天,就没甚么书好带了,有一天,只好拿了本《毛选》。毛的精彩篇章过去背过,熟到完全感觉不到内容的程度。<BR> 可那天在杏树下,读《毛选》的感动和收获,是我读书经验中少有的,至今记忆犹新。一段精彩的有关文艺的论述,是从一篇与艺术无关的文章中读到的:<BR>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BR> 今天重读,真不明白那天对这段话怎么那么有感觉,也许是由于这段话与当时文艺环境的反差。我的激动中混杂着觉悟与愤慨;毛主席把这种关系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有道理,现在的美术工作者怎么搞的嘛!坐在杏树下,我看几句,想一会儿,环视群山,第一次感觉到艺术事业的胸襟、崇高和明亮的道理。那天的收获,被埋藏在一个业余画家的心里,并占据了一块很重要的位置。<BR> 北大在郊区,身边的人与美术圈没甚么关系,我很晚才通过母亲办公室同事的介绍,认识了油画家李宗津先生,这是我上美院之前求教过的、唯一的专业画家。李先生住北大燕南园厚墙深窗的老楼,他拿出过去的小幅<A href="http://www.artxun.com/painting/"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油画</FONT></A>写生给我看,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油画魅力。李先生觉得我能看进去,又拿出两张大些的画,有一张「北海写生」是我在出版物上看到过的。在他那里的时间,像是一个没有文革这回事的、单独的时空段,它与外面热闹的美术创作无关,是秘密的,只在那种古老教堂的地下室,只在牧师与小修士之间才有的。<BR> 在农村晚饭后,我常去老乡家画头像。画好了,把原作拍张照片送给他们。那批头像有点<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W/19-18158/"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王式廓</FONT></A>的风格,我手边有一本《王式廓素描选》。他善画农民肖像。由于范本与所画对象极为吻合,我的这批画画得不错。只是由于灯光昏暗(一盏灯挂在两屋之间),大部分画面都比较黑。<BR> 每次回京,我带着画去看李先生。有一次,他家小屋里挂着一张巨幅油画,顶天立地。原来这是他的代表作《飞夺泸定桥》,从历史博物馆取回来修改。他鼓励我多画肖像画。可那次回村后,上年纪的人都不让我画了。后来才知道,我回京这段时间,四爷死了,走前刚画过他,说是被画走了。反正全村人差不多都画遍了,我后来以画风景为主。<BR> 去李先生那里加起来不过三次,最后一次去,怎么敲门也没人应。后来问人才知道,李先生前几天自杀了。原来,他一直带着右派帽子。过去在中央美院,反右后被贬到电影学院舞美系。文革期间不让这类人画画,最近松动些,可以画画了,却又得了癌症。他受不了这种命运的捉弄,把那张代表作修改了一遍就自杀了。那时受苏联的影响,流行画色彩小风景。每次画我都会想到李先生的那几幅小油画;那些逆光的、湿露露的石阶,我怎么也画不出那种感觉。<BR> 当时有个说法「知识青年需要农村,农村需要知识青年。」如何发挥知识的作用,是需要动用智慧和知识的。知青中,有的早起去各家收粪便,做沼气实验;有的翻书,研制科学饲料。这很像报纸上先进知青的事迹,难怪,后来我们也成了先进知青。<BR> 我能干的就是出黑板报。村里上工集合处,有一块泥抹的小黑板,黑色退的差不多没了,我原先以为是山墙上补的块墙皮呢。有一天我心血来潮,用墨刷了一遍,随便找了篇东西抄上去,重点是显示我的美工才能。完成后,煞是光彩夺目(当时还没抢眼球的说法),从老远的山上,就能看见这鲜亮的黑方块,周边更显贫瘠苍凉。后来,收粮沟一个知青出的黑板报,被人们「传颂」了好一阵。有一次我买粮回来,就听说:「北京有人来看咱村的黑板报了,说知青文艺宣传搞得好。」我后来跟公社的人打听,才知道来者是<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L/16-15875/"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刘春华</FONT></A>,他画了《毛主席去安源》,是当时的北京市文化局局长或副局长。<BR> 后来,黑板报发展成了一本叫《烂漫山花》的油印刊物。这本刊物是我们发动当地农民和知青搞文艺创作的结晶。我的角色还是美工,兼刻腊纸,文字内容没我的事,同学中笔杆子多的很。我的全部兴趣就在于「字体」——《人民日报》、《文汇报》这类大报的字体动向;社论与文艺版字体、字号的区别。我当时就有个野心,有朝一日,编一本《中国美术字汇编》。实际上,中国的字体使用,是有很强的政治含意的,文革期间更是如此。可我当时并没有这种认识,完全是做形式分类——宋体、老宋、仿宋、黑宋、扁宋、斜宋的收笔处是否挑起,还有挑起的角度、笔划疏密的安排,横竪粗细的比例。我当时的目标是用腊纸<A href="http://www.artxun.com/tag/50/keyin-24644/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刻印</FONT></A>技术,达到《解放军文艺》的水平。在一个小山沟里,几个年轻人,一手伸进裤裆揑虱子,一手刻腊纸,抄写那些高度形式主义的豪迈篇章。《烂漫山花》前后出过八期。创刊号一出来,就被送到「全国批林批孔可喜成果展览」中。现在,这本刊物,被视为我早期的作品,在西方美术馆中展出。不是因为「批林批孔」的成果,而是作为腊纸刻印技术的精美制作。<BR> 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段真正全神贯注的时期。我的这一时期被提前用掉了,用在这不问内容只管倾心制作的油印刊物上了。<BR> 后来我做了不少与文字有关的作品,有些人惊讶:「徐冰的书法功底这么好!」其实不然,只不过我对汉字的肩架结构有很多经验,那是文革练出来的。<BR> <STRONG>美 院</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ffffff">来源:www.artxun.com</SPAN>
<P></P>
<P><BR> 说实话,当时我非要去插队,除了觉得投身到广阔天地挺浪漫,还有个私念,就是作为知青,将来上美院的可能性比留在城里街道工厂更大。上中央美院是我从小的梦想。<BR> 由于《烂漫山花》,县文化馆知道有个知青画得不错,就把我调去搞工农兵美术创作,这是我第一次和当时流行的创作群体沾边。我创作了一幅北京几个红卫兵去西藏的画,后来发在《北京日报》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BR> 正是由于这幅画,上美院的一波三折开始了。为准备当年的全国美展,这幅画成了需要提高的重点。那时提倡专业与业余创作相结合,我被调到中国美术馆与专业作者一起改画。有一天在上厕所的路上,听人说到「美院招生」四个字,我一下子胆子变得大起来,走上前对那人说:「我能上美院吗?我是先进知青,我在这里改画。」意思是我已经画的不错了。此人是美院的吴小昌老师。他和我聊了几句,说:「徐冰,你还年轻,先好好在农村劳动。」我很失望,转念一想,他怎么知道我叫徐冰,一定是美展办已经介绍了我的情况。当时几所重点艺术院校都属「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江青是校长。招生是学校先做各方调查,看哪儿有表现好又画的好的年轻人,再把名额分下去。从厕所回来的路上我就有预感:为了招我,美院肯定会把一个名额分到延庆县来招我。<BR> 那年招生开始了,北大、清华、医学院、外院的老师都到延庆招生,找我谈过话。我母亲打来电话叮嘱我,不管甚幺学校都要上,我却没听,一心等着美院来招我。我知道,如果学别的专业,这辈子当画家的理想就彻底破灭了。招生结束,别人都有了着落,而美院的人迟迟未到,我不知道该怎幺办。有一天,在路边草篷里避雨,有几个北京人说招生的事,我心里一激动,美院终于来了!细问才知道是电影学院招摄影专业的。看来美院是没戏了,学摄影多少沾点边,我把画给他们看,他们当场就定了,我的材料被送到县招办。正准备去电影学院,美院的人终于来了,双方磋商,还是把我让给了美院。后来北影孟老师对我说:「你已经画得很好了,电影学院不需要画得这幺好。」后来同队的小任顶了这个空缺,他后来成了国家第一御用摄影师,从邓、赵、胡、江、胡以来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都是由他掌机拍摄。<BR> 好事多磨。由于山洪邮路断了,等我收到美院通知书,考试日期已过了好几天。收到通知书时我正在地里干活,连住处都没回,放下锄头就往北京的方向走。走到出了山,搭上工宣队的车,直奔美院。我身穿红色跨栏背心,手握草帽,一副典型的知青形象。主管招生的军代表说:「还以为你们公社把你留下当中学美术老师了。考试都结束了,怎么办?你自己考吧。」他让我先写篇文章,我又累又急,哪儿还写得了文章?我说:「我先考创作吧,晚上回家我把文章写出来,明天带来。」他同意了。我自己关在一间教室「考试」,旁边教室老师们关于录取谁的讨论,都能听见。当时《毛选》五卷刚出版,我画了一个坐在坑头读《毛选》的知青,边上有盏小油灯,题目叫「心里明」之类的。晚上回到家实在太累了,我给笔杆子同学小陈打了电话,请他帮我写篇文章,明天早晨就要。老同学够意思,第二天一早,一篇整齐的稿子交到我手里。那天又在户外画了张色彩写生,考试就算结束了。和军代表告别时,我请求看一下其他考生的画。他把我带到一间教室,每位考生一个墙面,一看我心里就踏实了。我画的那些王式廓风格的农民头像,外加几本《烂漫山花》,份量摆在那儿,我相信美院老师是懂行的。<BR> 我又回到收粮沟——这个古朴的、有泥土味的、浸透民间智慧与诙谐的地方、这个适合我生理节奏的生活之地。最后再「享受」一下辛苦,因为我知道我要走了,我开始珍惜在村里的每一天。半年过去了,仍未收到录取通知书。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文革结束了,高考恢复了。我私自去美院查看是怎么回事。校园有不少大字报,其中有一张是在校工农兵学员写的,是拒收这批新学员而重新招生的呼吁。我心里又凉了。<BR> 没过几天,录取通知书却来了,我终于成了中央美院的学生,我将成为一名专业画家。我迅速地收拾好东西,扛着一大堆行李,力大无比。村里一大帮人送我到公路上。走前五爷专门找到我,说了好几遍:「小徐,你在咱村里是秀才,到那大地方,就有高人了,山外有山。」这太像俗套文学或电视剧的语言了,但我听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心想,我真的可以走了,收粮沟人已经把我当村里人了。<BR> 美院师生经过激烈争论,还是把我们这批人当做七七级新生接收了。我的大学同学与中学同学截然不同,过去个个家里都有问题,现在的同学「根正苗红」,我像是成功混入革命队伍的人。这些同学朴实平淡,人都不错,我们和谐向上。<BR> 当时是入学后才分专业。我填写志愿书,坚决要求学油画,不学版画和<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opussearch-11--/"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国画</FONT></A>。理由是:国画不国际,版画大众不喜欢。其实院里早就定了,我被分到版画系。事实上,中国版画在艺术领域里是很强的。那时几位老先生还在世,李桦先生教我们木刻技法,上课时他常坐在我对面,我刻一刀他点一下头,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也是一种幸福。好像有气场,把两代人的节奏给接上了。<BR> 中国社会正万物复苏,而我把自己关在画室,在<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X/13-12258/"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徐悲鸿</FONT></A>学生的亲自指导下画欧洲石膏像,我已相当满足了。我比别人用功得多,对着石膏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新陈代谢似乎全停止了。别人都说我刻苦,但我觉得坐在画室比起蹲在地里薅箍子,根本不存在辛苦这回事。<BR> 美院一年级第二学期,最后一段素描课是长期作业,画大卫。美院恢复画西方石膏像和<A href="http://www.artxun.com/tag/52/renti-25945/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人体</FONT></A>模特,是新时期艺术教育标志性的事件。画大卫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标志性」的。两周的课结束了,接着是放寒假。我那个假期没回家,请过去学画的朋友过来一起画,也算是分享美院画室和往日情谊。<BR> 我寒假继续画同一张作业,是出于一个「学术」的考虑;我们讲写实,但在美院画了一阵子后,我发现很少有人真正达到了写「实」。即使是长期作业,结果呈现的不是被描绘的那个对象,而是这张纸本身。目标是完成的只是一张能够体现最帅的排线法和「分块面」技术的画面,早就忘了这张画的目的。我决定,把这张大卫无休止地画下去,看到底能深入到甚么程度,是否能真的抓住对象,而不只是笔触。一个寒假下来,我看到了一个从纸上凸显出来的真实的大卫石膏像,额前那组着名的头发触手可及。深入再深入,引伸出新的「技术」问题——石膏结构所造成的光的黑、灰、白与这些老石膏表面脏的颜色之间关系的处理。(这些石膏自徐悲鸿从法国带回来,被各院校多次的翻制,看上去已经不是石膏了,表面的质感比真人还要丰富和微妙。)我在铅笔和纸仅有的关系之间,解决每一步遇到的问题,一毫米一毫米往前走。<BR> 快开学了,<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J/17-16084/"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靳尚谊</FONT></A>先生来察看教室,看到这张大卫,看了好长时间,一句话都没说走了,弄的我有点紧张。不久,美院传出这样的说法,靳先生说:「徐冰这张大卫是美院建院以来画的最好的」。这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后来中国写实技术提高很快,大卫像有画得更好的。<BR> 这张作业解决的问题,顶得上我过去画的几百张素描。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素描——一根铅笔、一张纸,只是一种便捷的方式,而绝不是获得上述能力的唯一的手段。<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Q/14-13195/"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齐白石</FONT></A>可以把一棵白菜、两只辣椒看得那么有意思,这和他几十年的木工活是分不开的,这是他的「素描」训练。<BR> </P><SPAN style="FONT-SIZE: 0px; COLOR: #ffffff">来源:www.artxun.com</SPAN> 我后来与世界各地不少美术馆合作,他们都把我视为一个挑剔的完美主义者。我的眼睛很毒,一眼可以看出,施工与设计之间一厘米的误差,出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重来的,这和画素描在分寸间的计较是一样的。<BR> 大卫的事情之后,学校开始考虑应该让徐冰转到油画系去,他造型的深入能力不画油画浪费了。可当教务处长向我暗示时,我竟然没听懂其用意,我说:「在版画系这个班,大家一起画画挺好,就这样吧。」既然我的专业思想已经稳定,他也就不再提起了。现在看来,没转成专业是我的命,否则我也许是<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Y/13-12254/"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杨飞云</FONT></A>第二。<BR> 老美院在王府井,我不喜欢那儿的喧闹,去百货大楼转一圈,我就头痛。当时除了「素描问题」的寄托外,情感依然留在收粮沟。不知道怎么回事,特别想那地方,每当想到村边那条土路、那个磨盘、那些草垛,心都会跳。这种对收粮沟的依恋,完全应该用在某个女孩子身上。我确实很晚才有第一个女朋友,有一次老师在讲评创作时说:「徐冰对农村的感情就是一种爱情,很好。」<BR> 我那时最有感觉的艺术家,是法国的米勒和中国的<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G/20-19284/"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古元</FONT></A>;都和农民有关。看他们的画,就像对某种土特产上了瘾一样。古元木刻中的农民简直就是收粮沟的老乡,透着骨子里的中国人的感觉。王式廊的农民「画」的好,但比起古元的,他的农民有点像在话剧中的。我那时就对艺术中「不可企及」的部分抱有认命的态度。有一种东西是谁都没有办法的,就像郭兰英的嗓音中,有那么一种山西大姐的醋味,怎么能学呢。而她成为一代大师,只是因为比别人多了这么一点点。<BR> 这种对农村的「痴情」,也反映在我那时的木刻中。从第一次「木刻技法」课后,我刻了有一百多张掌心大小的木刻,我试图把所见过的中外木<A href="http://www.artxun.com/tag/50/kedao-24852/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刻刀</FONT></A>法都试一遍。没想到这些小品练习,成了我最早对艺术圈有影响的东西。这些小画平易真挚,现在有时回去翻看,会被自己当时那种单纯所感动(世事让人变得不单纯了,就搞现代艺术呗。)当时大家喜欢这些小画,也许是因为经过文革,太需要找回一点真实的情感。这些小画与「伤痕美术」不同,它们不控诉,而是珍惜过去了的生活中留下的,那些平淡美好的东西。这些小画给艺术圈的第一印象如此之深,致使后来不少人大惑不解,他怎幺会搞出《天书》来?一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年轻人,误入歧途,可惜了。<BR> 古元追随毛《讲话》的文艺思想,我效仿古元,而「星星」的<A href="http://artist.artxun.com/W/27-26170/"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王克平</FONT></A>已经在研究法国荒诞派的手法了,差哪儿去了。克平出手就相当高,把美院的人给震傻了。美院请他们几位来座谈。那时,他们是异数的,而我们是复数的;和大多数是一样的。我和「我们」确实是相当愚昧的,但愚昧的经验值得注意,这是所有中国大陆人的共同经验。多数人的经验更具有普遍性和阐释性,是必须面对的,否则我们就甚么都没有了。<BR> 毛**的方法和文化,把整个民族带进一个史无前例的试验中,代价是巨大的,导致了一场灾难。每个人都成为试验的一个分子,这篇文字讲的、就是试验中一个分子的故事。发生过的都发生了,我们被折磨后就跑得远远的,或回头调侃一番,都于事无补。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在剩下的东西中,看看有多少是有用的。这有用的部分裹着一层让人反感甚至憎恶的东西,但必须穿过这层「憎恶」,找到一点有价值的内容。这就像对待看上去庸俗的美国文化,身负崇高艺术理想的人,必须忍受这种恶俗,穿透它,才能摸到这个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除个别先知先觉者外,我们这代人思维的来源与方法的核心,是那个年代的。从环境中,从父母和周围的人在这个环境中接人待物的分寸中,从毛的思想方法中,我们获得了变异又不失精髓的、传统智慧的方法,并成为我们的世界观和性格的一部分。这东西深藏且顽固,以至于后来的任何理论都要让它三分。八十年代,大量西方理论的涌入、讨论、理解、吸收,对我来说,又只是一轮形式上的「在场」。思维中已被占领的部分,很难再被别的甚么东西挤走。在纽约有人问我:「你来自于这么保守的国家,怎么搞这么前卫的东西?」(大部分时间他们弄不懂你思维的来路)我说:「你们是波易斯教出来的,我是毛**教出来的。波比起毛,可是小巫见大巫了。」<BR> 在写这篇文字时,我正在肯尼亚山实施我的《木、林、森》计划。这个计划,是一个将钱从富裕地区自动流到贫困地区;为种树之用的、自循环系统的试验。它的可能性根据在于:一、利用当今网络科技的<A href="http://auction.artxun.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拍卖</FONT></A>、购物、转账、空中教学等系统的免费功能,达到最低成本消耗(请上www.forestproject.net);二、所有与此项目运转有关的部分都获得利益;三、地区之间的经济落差(两美元在纽约只是一张地铁票,而在肯尼亚可种出十棵树)。这个项目最能说明我今天在做甚么,以及它们与我成长背景的关系。我的创作越来越不像标准的艺术,但我要求我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想法是准确、结实的,对人的思维是有啓发的,再加上一条:对社会是有益的。我知道,在我的创作中,社会主义背景艺术家的基因,无法掩饰地总要暴露出来。随着年龄增大,没有精力再去掩饰属于你的真实的部分。是你的,假使你不喜欢,也没有办法,是你不得不走的方向。<BR> 我坐在非常殖民风格的花园旅馆里,但我的眼光却和其他旅游者不同,因为我与比肯尼亚人还穷的人群一起担心过、生活过。这使我对纳卢比街头像垃圾场般的日用品市场,马赛义人中世纪般的牧羊生活景象,不那么好奇和敏感,从而,使我可以越过这些绝好的艺术和<A href="http://www.artxun.com/painting/"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绘画</FONT></A>效果图景的诱惑,抓到与人群生存更有关系的部分。<BR> 从这个逻辑讲,可以说,这个《木.林.森》计划的理论和技术准备,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我说:艺术是宿命的,就是诚实的,所以它是值钱的。<BR> 无解: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复杂的人生经历是一种财富!: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