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09-9-18 08:44

徐祥临:富裕起来后的财富分配问题研究

   【摘要】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在实现小康之后,就要解决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了这样严峻的现实: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反有所增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P>&nbsp;&nbsp;&nbsp;&nbsp;【关键词】科学发展&nbsp;&nbsp;贫富差距&nbsp;&nbsp;共同富裕</P>
<P>&nbsp;&nbsp;&nbsp;&nbsp;前不久,中共中央党校宋福范教授发表了《邓小平晚年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篇文章提示我们:晚年的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起来后存在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时少”,尤其要关注“富裕起来后财富怎么分配”。本文拟围绕财富分配问题再多说几句。</P>
<P>&nbsp;&nbsp;&nbsp;&nbsp;按照邓小平的设计,20世纪末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避免两极分化”</P>
<P>&nbsp;&nbsp;&nbsp;&nbsp;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2000年,我国如期达到小康水平,按照人均GDP来衡量,超过了原来设定的800美元的目标,为856美元。但从总体上评价,“低水平、不全面”,主要表现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是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内容。按照邓小平的设想,进入21世纪,就应着手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P>
<P>&nbsp;&nbsp;&nbsp;&nbsp;21世纪已经过去将近10个年头,严峻的现实是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79:1扩大到2008年的3.31:1,世界公认的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达到了0.45以上。</P>
<P>&nbsp;&nbsp;&nbsp;&nbsp;那么,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会不会导致邓小平担心的问题呢?现实告诉我们,重视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并非杞人忧天。从经济方面看,穷人消费能力低下导致内需严重不足,国民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不能直接增加社会福祉的外贸和投资,大大降低了我国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从社会方面看,局部地区涉及面很大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参与者集中于收入水平低下的社会阶层。种种迹象表明,共同富裕作为邓小平理论提出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正在受到普通劳动群众的怀疑。这也正是邓小平晚年反思发展道路时最担心的问题。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考察当今中国之现实,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否认这一点。</P>
<P>&nbsp;&nbsp;&nbsp;&nbsp;我们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新”的基本内涵就应该是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如果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得更大,既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将从根本上偏离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初衷。**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这是振聋发聩的警示,值得全党深思。</P>
<P>&nbsp;&nbsp;&nbsp;&nbsp;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坚持市场经济理论,又要破除教条主义</P>
<P>&nbsp;&nbsp;&nbsp;&nbsp;晚年的邓小平明确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一贯重视缩小贫富差距问题。</P>
<P>&nbsp;&nbsp;&nbsp;&nbsp;那么,贫富差距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好呢?改革开放历经30年后,**总书记指出:“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且至今没有缩小,正是教条主义束缚了我们思路和手脚。</P>
<P>&nbsp;&nbsp;&nbsp;&nbsp;改革开放后,我们抛弃了来自于苏联的僵化的计划经济理论,引进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新的科学根据。正是市场经济理论,我国的经济运行才充满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同当年从苏联引进的理论被一些革命者教条化一样,从西方引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也被一些改革者教条化了,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说成是符合所谓“倒U型”曲线的必然现象。所谓“倒U型”曲线是1969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提出来的,他通过研究英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贫富差距存在着“扩大—稳定—缩小”的现象。本来,这只是一条经验性论断,而非经过严格论证的科学结论,而且,库兹涅茨本人在研究各国经济增长时,也发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在我国的经济学界却把这一论断当作教条,认为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发展阶段上,贫富差距扩大是必然的;相反,对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在经过的同一阶段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基尼系数保持在财富分配公平范围之内的经验视而不见。在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能够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或制定不出来,或执行不了。</P>
<P>&nbsp;&nbsp;&nbsp;&nbsp;破除教条主义,就不要被教条主义者的傲慢与偏见所吓倒。毛泽东曾讽刺教条主义者是“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当今的市场经济理论教条主义者,面对贫富差距拉大过程中利益受损的穷人,同样表现出傲慢与偏见:他们把穷人受穷归咎于自身素质差,竞争能力弱。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占穷人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同行相比,专业素质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因为,中国农民用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40%不到的耕地资源、25%左右的水资源,为中国生产出了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农产品。可以这样说,以占用资源与提供产出为标准进行衡量,中国没有哪个阶层在世界同行面前能够与中国农民相提并论。显然,现阶段贫富差距拉大,既不是因为穷人应该受穷,也不是因为提供不了改善穷人生活所需要的财富,而是教条主义扼杀了科学分配财富的理论与政策。</P>
<P>&nbsp;&nbsp;&nbsp;&nbsp;社会精英阶层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新期待,放弃非分利益</P>
<P>&nbsp;&nbsp;&nbsp;&nbsp;**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P>
<P>&nbsp;&nbsp;&nbsp;&nbsp;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就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共同富裕”。但是,在改革开放形成竞争机制的时代,在发展成果分配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精英阶层。近十几年来,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已经超出了利用正常的竞争机制打破计划经济大锅饭的范围,根本原因是社会精英阶层教条主义地接受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概念,赤裸裸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些党政官员以权换钱,一些知识分子以学换钱,一些经营能人巧取豪夺。当前社会矛盾呈多发态势,并不是因为广大普通劳动群众忍受不了贫穷,而是社会精英们把精力放在蝇营苟苟的个人私利上,直接侵害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本该和谐的社会关系出现了令人痛心的裂痕。面对为中国30年的辉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贡献的广大普通劳动群众,每个社会精英分子都应该反躬自问:自身自家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同行,今后应该为那些还仅仅处于温饱水平的同胞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看社会精英阶层能否“顺应人民的新期待”。作为党政官员必须清正廉洁,不仅贪污受贿要受到严惩,公款报销机制造成的职务性消费名义下的职务性侵占行为必须停止;作为代表社会良知与正义的知识分子,要履行好知识传承和创造的社会责任,杜绝浮躁和虚伪,耐得住寂寞,洒脱超然;作为经济发展组织者和经营风险承担者的工商英才,率先致富,众望所归,但必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关爱员工,回报社会。</P>
<P>&nbsp;&nbsp;&nbsp;&nbsp;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表现为普通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利益,为此,必须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下进行利益格局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精英阶层失去应得利益,只是放弃非分利益,将所得限制在公正范围之内。从长远看,形成发展成果共享的利益格局,不仅有利于广大普通劳动者,也有利于社会精英阶层。因为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让广大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他们中间蕴藏着的创造财富的源泉才能充分涌流。因此,精英阶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除了用制度约束自身的非分利益,更要在形成充分体现各方利益诉求的体制政策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比如,在宏观上科学处理内需与外贸的关系,以内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体现在微观上,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普通劳动者拥有越来越强的购买力,这不仅会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企业在销售中实现更多的利润;在宏观上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科学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体现在微观上,就要让农民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各种要素报酬不能低于非农产业,尤其要做到农民生产粮食的劳动报酬,不能低于在富人家洗衣做饭,在城市栽花种草。</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祥临:富裕起来后的财富分配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