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爱国在民间
<DIV id=artical_topic>徐迅雷:爱国在民间</DIV><DIV id=artical_sth><SPAN id=publish_time>2009年09月21日 07:46</SPAN><SPAN id=source_place><A href="http://news.yzdsb.com.cn/system/2009/09/20/010147143.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燕赵都市报</FONT></A></SPAN>【<A href="javascript:zoomDoc(16);"><FONT color=#0000ff>大</FONT></A> <A href="javascript:zoomDoc(14);"><FONT color=#0000ff>中</FONT></A> <A href="javascript:zoomDoc(12);"><FONT color=#0000ff>小</FONT></A>】 【<A onclick=javascript:print() href="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200909/0921_6439_1357000.shtml#"><FONT color=#800080>打印</FONT></A>】 <A class=ared2 onclick=viewAllComment(); href="javascript:void(0);"><FONT color=#800080>共有评论</FONT><SPAN id=comment_count style="COLOR: #f00">0</SPAN><FONT color=#800080>条</FONT></A></DIV>
<DIV id=artical_real>
<P>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两座民间博物馆最为著名,一是在四川的建川博物馆,一是在北京的观复博物馆。就在这些日子,这两座民间博物馆都不约而同地举办展览,迎接国庆。建川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庆社论特展”,观复的“百盒千合万和”展览,都用文物来讲话,都是那么的具象,这已不是“润物无声”,而是“润人无声”。是的,我们应该向两座博物馆的主人樊建川、马未都致敬。</P>
<P>在建川博物馆,收藏家樊建川用四句话概括他的博物馆群——“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族魂,收藏民俗”。这里打头的就是抗战文物的收藏;到建川博物馆,可不能错过那广场上的“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P>
<P>不能小看民间的智慧和民间的力量。笔者所在的媒体为了办好60周年国庆的号外,正在征集民智呢。最新一期《看天下》杂志,也用《民间记忆·影像词典》来纪念建国60周年,该杂志称,我们之所以选取“民间记忆”,是因为大人物出场频率已很高,普通人却总躲在角落里充当陪衬,而“历史是由人民写的”。</P>
<P>樊建川的民间博物馆“聚落”,正是书写历史、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樊建川最早着手筹建“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它在一周年之后开馆,成为震后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地震博物馆。5万件实物,震撼参观者。这里有第一艘冲到灾区映秀镇的武警冲锋舟,有邱光华机组的直升机残骸,有“情义男”吴家芳背着亡妻所骑的摩托车……所有静止的文物,都在无声地说话,诉说着无边的沉痛。</P>
<P>不久前,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节目,讲述了在建川博物馆聚落里“胡慧姗纪念馆”的故事,感动得我泪眼模糊。随即《南方周末》也派出记者前往采访报道。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只关于一个小女孩的博物馆,就在地震博物馆旁边小树林里;它只有10平方米,外形像个救灾帐篷,而灯光下,小屋里是一片娇嫩的粉红……</P>
<P>它所纪念的主人胡慧姗,是生命消失在地震中的一个普通小女孩。最喜欢粉红色的胡慧姗,是都江堰聚源镇聚源中学初三(1)班学生,生于1992年10月11日,埋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汶川地震,享年15岁。纪念馆的设计和建造者刘家琨是成都建筑师,他在废墟上“邂逅”逝去的胡慧姗。那是纯粹的民间行为,这是为最普通的生命建一个小小纪念馆,在许多年许多年之后,这个小小纪念馆也将成为文物,历史将铭记:民间的纪念,也是最好的疗伤。</P>
<P>爱国在民间,智慧在民间,力量在民间。民间博物馆同样是造福于社会的。来自民间的“破破烂烂的文物”如果被当作破烂扔掉,那多么愚蠢。马未都说得好:“中国的文物,只要保存下来,无论放在谁的手里,都代表中华文明。”□徐迅雷</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