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亚 发表于 2009-9-22 02:44

徐福东渡原因新探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BODY>
<TR>
<TD height=16>
<DIV align=center><B><FONT size=3>徐福东渡原因新探</FONT></B></DIV></TD></TR>
<TR>
<TD>
<DIV align=center>
<P>&nbsp;</P>
<P>李永先</P></DIV></TD></TR>
<TR>
<TD>
<P>  秦方士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乘坐几十只楼船前后两次东渡的原因,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是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为秦始皇采长生不死药。今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分析这个问题,徐福东渡决不是仅仅为了入海采仙药。入海采仙药,只是一种藉口,而是另有政治上、经济上的复杂原因。<BR>  历史上对徐福东渡的原因分析,除了入海采不死药以外,大体上还有以下几种说法:<BR>  一、避祸说。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班固和范晔。《汉书·郊祀志下》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这种说法一直被历代学者所认同。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宋代《册府元龟·外臣部·种族》中说:“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与《后汉书》记载基本相同。南宋祖元和尚于宋亡那一年,为了逃避元代的统治,也东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明人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也说:“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东澶州,号秦王国,居倭国,中国总称为徐倭,非日本正号。”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就是前几年,还有人说:“在秦暴政统治下,徐福等人避秦浮海东渡。”<BR>  二、开发海外说。汉代即有这种见解。《盐铁论·论邹篇》说:“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万国。”这就是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入海采药,也是为了探索东方日出之地的疆域。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也说:“徐福等入海求三神山,正是当时滨海一带商人,企图打通与日本诸岛之商业通道。”杨熺、张自修先生也曾指出:徐福东渡是秦始皇和徐福为了开发海外。<BR>  我认为,简单他说,因为避祸或开发海外,都不够全面。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BR><BR><B>入海采仙药问题</B><BR>  徐福一行所寻找的三神山,《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都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列子·汤问篇》认为三神山原为五神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方丈),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后来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只剩下方丈、瀛洲、蓬莱三神山。旧说《列子》为战国列御寇撰,自唐代柳宗元开始疑为伪书,大多数学者认为系晋人张湛的作品。著名神话学家袁珂认为:“系张湛根据先秦材料缀集残文而成此书。”五神山的说法,也不可能是张湛的杜撰,也应有先秦文献记载作根据。汉武帝时,又有四神山之说。《史记·武帝纪》记载:“建章宫中,建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BR>  所说的三神山,不同的时间应有不同的所指。从《史记》、《汉书》的描写看,应是海市蜃楼现象。古代渤海沿岸的人民,看到渤海中的海市蜃楼,不明白它的科学成因,以为海中真的有这样一些岛屿。他们便到海中寻找,果然发现一些原来不了解的新岛屿。从蓬莱、方丈、瀛洲这些名称看,应是古代东莱人所寻找的地方。王献唐遗书《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指出:蓬莱犹风莱,为风夷、莱夷所居之地。方丈之方为风音所转,丈即场字,方丈即风族也即是莱夷所居之地。瀛洲之瀛即嬴,为嬴族所居海中之陆地。嬴亦嵎夷之嵎。嵎夷也为东莱的原有部族。《黄县志》说:黄县尧时为嵎夷地。蓬莱、方丈、瀛洲都是莱夷在海中居住的海岛。到了战国时期,神仙说盛行,方士们便把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神山,山上有长生不死药。<BR>  中国古代有昆仑系统和蓬莱系统两大系统的神话。蓬莱系统的神话也称仙话,产生、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齐、燕沿海地区。所说渤海中有三座神山,也叫三仙山。《十洲记》等书中记载:山形如壶,因而也称三壶山或三岛。鼓吹蓬莱神话的多为方士,这些人能占卜、治病,会导引气功,懂得天文地理和航海造船术。在齐燕方士的鼓动下,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派人到渤海中去寻找三神山采药。秦始皇时,方士大得信任,曾先后派徐福、韩终、卢生、侯公、石生等入海采药,当然都没有结果。汉人的记载,徐福、韩终采药不归。后来中国传说徐福到了日本。朝鲜有人记载:传说韩终到了朝鲜半岛南端建立了韩国。<BR>  传说三神山上,禽兽及万物都是白色,宫阙为黄金白银所砌。记得神乎其神。徐福对秦始皇谎称海中有鲛鱼阻止,不能到达神山。又曾谎说:海中大神对采药之事说:“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谎言,批准徐福两次入海。第二次遣童男女三千人,还资之五谷种子和百工,并配备强弩射手而行。这一次,徐福便一去不还。<BR>  人吃了不死药可以长生不死,这也是方士鼓吹的一种神话。长生不死也是齐地滋长的一种观念。早在春秋时期,齐景公即希望得到不死药。晏婴曾劝说齐景公不要追求不死,要追求做个有作为的君王。原始神话只有灵魂不死观念,到了战国时期,才由灵魂不死进而发展为肉体不死。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里,记载的不死民、不死国、不死树、不死药等,都是战国后肉体不死观念与原始神话结合的产物。<BR>  《十洲记》记载:“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十洲记》亦名《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四库全书总目十洲记提要》记载:“盖六朝人所依托。”据近人考证,应为东汉道士所撰。这是记载了东汉时的神话传说。唐戴孚撰《广异记》也有相同记载。<BR>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见秦始皇时,谎称入海见海中大神时,海神问他:“汝何求?”徐福答曰:“愿请延年益寿药。”这些记载透露了徐福也不相信有长生不死药,仅说延年益寿药。也可以说:长生不死药就是延年益寿药。延年益寿就是今天分析,也还是合乎科学的认识,延年益寿的草药也是有的。<BR>  不死药与三神山是蓬莱仙话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戏剧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在形成文学的民族特色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影响的深远,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BR>  宋、元、明时期以后,就有一些人指出:三神山是指的海中的海市蜃楼现象。元人于钦《齐乘》卷一说:“盖海市常以春夏晴和之时,杲日初升,东风微作,云脚齐敷于海岛之上,海市必现,现则山林城郭,楼观旌幢,毡车驼鸟,衣冠人物,凡世间所有,象类万殊……呜呼神哉!然则《史》、《汉》所称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望之如云,未能至者、殆此类耳。……斯言足破千古之惑也。”于钦的看法是正确的。清代道光年间,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载王仲瞿的话说:“始皇使徐福入海求神仙,终无有验……后游山东登州,见海市,始恍然曰:秦皇、汉武俱为所惑者,乃此耳。”现代的学者也都认为:渤海中的三神山就是海市蜃楼现象。<BR>  古代人看了海市蜃楼,便以为是海中的仙岛。找了几次以后,便可发现海中并没有这些海岛。如果按出现海市蜃楼的方向找去,便可发现庙岛群岛。庙岛群岛的地下出土文物证明,早在石器时代,这里便有大陆人居住。战国、秦代人对庙岛群岛一定是了解的。战国时,齐人邹衍的大九州学说证明,齐国沿海人已去过海外很远很远的地方,否则邹衍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的学说。日本出土了大陆先秦时期的遗物,证明日本列岛上已有了中国先秦人的足迹。因此,秦代徐福心目中的三神山,决不可能是海市蜃楼,而是指日本列岛。翦伯赞《秦汉史》中也曾指出:“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商人,在战国时就开始了海洋商业活动。在徐福等以前也许有人到达三岛,所以徐福等才知道海外有三神山,因而引起他们寻找圣地的热望。”翦老的看法是对的。台湾学者梁嘉彬也曾说:方丈是济州岛,瀛洲是琉球群岛,蓬莱是日本列岛。他主要是根据《十洲记》、《史记》、《汉书》等书的记载而得出这一见解的。<BR>  关于三神山的位置,《山海经》、《史记》、《汉书》等都说在渤海中。古人所说的渤海,即指山东半岛以北、以东、以南的大海,朝鲜也曾被说成是渤海的北岸。当时人的地理知识,尚弄不清日本的确切位置,只能根据从渤海启航到达日本的路线确定为:在渤海中。<BR>  《史记》所记载的三神山,“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有去过三神山的人,即不可能是海市蜃楼。“船风引而去”,好像是说船过对马海峡的情形。对马海峡的海流日速24海里,单靠古代风帆的力量是不可能渡过的,有的船要被风吹跑。到了战国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克服对马海峡横漂的困难,往来通过海峡,中日航线这才正式打通,大规模地航海到日本去才有了可能。<BR>  《史记》还说:三神山禽兽万物尽是白色。这好似说的是富士山。富士山顶终年积雪不融化呈白色,被方士说成是黄金白银砌成的宫阙。日语“富士”含有长生不死的意思。富士山生长一种草,常煎服可以使人白发变黑,可以延年益寿,当年被方士说成是长生不死药。<BR>  《史记·封禅书》记载:始皇三十二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秦始皇是一位多疑的精明君王,他在碣石考入海方士,说明他已怀疑入海采药是不大可信的。所以考方士,是怀疑有诈,以考校其虚实。《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侯公、卢生不辞而别,“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因而大怒,以犯禁为名活埋了四百六十个方士和儒生。<BR>  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是一味迷信长生不死的昏庸之辈。他在琅琊刻石中,曾指责古代有一些君王,“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他在之罘刻石还说:“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做好一切,以便子子孙孙世世遵守,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他还为死后做准备,征发罪人七十万,在骊山大造坟墓,造的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墓中用水银造江河大海,从遥远的楚蜀等地运输木材建筑材料。这些做法都说明:他不想是永远活着。为什么在考方士和活埋了四百多个方士和儒生以后,始皇三十七年,又一次批准徐福东渡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徐福巧言善辩就可以再次骗过秦始皇吗?秦始皇不是容易欺骗的,这应该是另有原因。这就是徐福东渡是为秦始皇开拓东方疆土,扬威海外。<BR>  《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曾问圣者国界若何?大臣由余对他说:“臣闻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指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从这段记载看,秦穆公时,就有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出之地的理想。秦始皇继承其先祖的未竟之业,一再派徐福等入海寻找三神山,决不是单纯为了采神药,而是为了把东方疆土开拓至日出之地。<BR>  《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就是东至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对疆土四至的想法。<BR>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只有十二年的时间,他不畏长途跋涉,四次至东方沿海巡视,北至碣石,南至会稽,三次到琅琊、之罘、黄腄。第一次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封禅以后,沿渤海到了黄腄、之罘、成山,在山东半岛转了一圈,南下到了琅琊。他在此住了三个月,派徐福入海采药。他在琅琊刻石中说:“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又说:“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始皇所向望的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BR>  次年,秦始皇又到之罘、琅琊。他在之罘刻石中说:“武威旁畅,振动四极。”他想扬威四方最远的地方。<BR>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东巡渤海岸上的碣石,派卢生、韩终、侯公、石生入海采药。并下令:“坏城郭,决通堤防。”命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BR>  最后一次,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先南巡九嶷山,然后浮江而下,过钱塘,上会稽山,再沿海滨北至琅琊,又见到徐福,他们共同乘船沿航线山东半岛而行。秦始皇做梦与海神搏斗。方士告诉他:大鱼是水为神侯,“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他“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这是他日夜思念开发海外,因而才做梦与海神搏斗,到了之罘,亲自射死一条大鱼,才西行回咸阳。至平原津(今山东德州)即发病,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逝世。<BR>  秦始皇这样多次到沿海一带巡视,说明他对东方大海的极大关心。有的学者说:“秦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木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现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是的,秦始皇频繁地到东海沿岸活动,就是为的开发海外。<BR>  秦始皇是代表新兴的商人集团的利益。他在国内修驰道,把六国的旧有城郭拆掉,堤防决通。去掉这些障碍物,就是为了促进国内的经济发展。秦代出现了许多大商人。《汉书·地理志》说:“秦地富人,商贾为利。”秦国宰相吕不韦就是一个大商人。还有像齐国乃间这样的大海商。齐国是“海上王国”,有许多海外归来的人。由于他们航行海外的实地考察,因而才产生了邹衍的大九州学说。这些都是徐福东渡的社会基础。 <BR>  从以上分析看,寻三神山采长生不死药并不是徐福东渡的真正原因,其真正的原因是开发海外。<BR>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移民<BR>  徐福东渡的原因,我国历史上即有所谓避秦祸说。至今仍有一些学者持这种看法。日本、朝鲜也有些学者主张此说。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秦始皇如果要追究徐福求仙药不成的罪责,徐福要在国内逃避也是不难的,不一定非要到海外去。《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卢生、侯公诽谤秦始皇,从咸阳逃走下落不明。《诸城县志》等地方志记载,卢生在诸城卢山避居,卢山有卢生故居。卢山离琅琊台只有百里左右,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再至琅琊台,并不知卢生藏于卢山。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与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秦始皇大索天下追捕张良,张良就在下邳匿居,以后随刘邦起义反秦。 <BR>  有的学者认为:徐福到东海中寻找三神山采仙药,没有结果才漂流到日本列岛,这是说徐福东渡是偶然到达日本的。这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徐福东渡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移民。他第一次带着童男女东渡以后又返回来。第二次东渡除了带童男女以外,还带着百工、五谷、射手等,就是为了开发日本列岛。百工是各种工匠,五谷是五谷种子,这是为了到达目的地以后进行工农业生产。射手是为了对付沿途和日本当地土著的反抗。童男女是为了繁殖后代。他在东渡以前考虑得这样周到哪里像是寻三神山没有结果无意中到了日本?他事先计划的就是要到日本去,日本就是徐福东渡的目的地。那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倭国就是所谓的蓬莱。直到隋唐时期,有大批的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和日本使者来华,我国也多次派使者去日本访问,但仍弄不清日本与倭国的关系,《旧唐书》分别撰有《倭国传》和《日本传》。《旧唐书·日本传》说:“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称也……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唐代尚且如此,我们能要求汉魏南北朝时代,弄清平原广泽、亶洲、祖洲、倭国、日本的关系吗?<BR>  从日本的出土文物和我国的文献记载看,徐福东渡以前,北方沿海岸去日本航线即已开辟成功。在我国先秦时期,去日本有两条航线,一条从朝鲜半岛南端的辰韩(今庆尚南道)沿海出发,靠左旋环流漂渡至日本本州西岸的山阴、北陆地区。这条航线只能单线漂渡,不能返回。另一条是从辰韩出发,中经对马岛、远瀛(今冲之岛)、中瀛(今筑前大岛)到达北九州筑前的胸形(今宗象)。这一航线是战国时期开通的。这一航线开通以后,秦汉时期中日往来一直使用这条航线。这条航线从朝鲜半岛东南沿海的兄弟岛、孤岛至对马岛,约为26浬。对马岛由上下两岛组成,岛中央的御岳山高490米,北部的高丽山与千俵莳山分别高190米和287米,可以用作渡过对马海峡的路标。从对马岛到冲之岛约为35浬。冲之岛的最高点224米,从对马岛南端南渡时,可见冲之岛。从冲之岛南航至筑前大岛约为25浬。筑前大岛最高处234米,天气晴朗时,各岛之间用肉眼可以相望。对马东侧水道流速只有0.1-1节之间,航船借风帆和桨的力量,即可横渡对马海峡。船过大岛即到宗象。沿这条航线去日本,来往相当安全。 <BR>  从日本山阴、北陆地区出土的350多件铜铎来看,证明在我国春秋时期或者在这以前,即有大批中国人和朝鲜人顺左旋环流漂渡至日本。《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最早到日本去的是燕人,是从朝鲜半岛南端,靠左旋环流漂渡过去的。因而说日本列岛属燕。日本的水稻是三千年前开始种植。日本没有发现野生稻遗址,日本的水稻是从中国大陆传布过去的。日本的水稻为粳米不是籼米,与山东半岛栖霞县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稻米完全相同,说明日本的水稻也是从山东半岛传过去的。稻的品种证明不是从长江口传布去的,因为南方主要是籼米。以上事实说明早在三千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列岛即开始了文化技术交流。<BR>  我国商代用作货币的子母贝,据日本学者陈舜臣教授研究是产于日本的一种特有贝类。商代使用这种贝类作货币,可能是从日本输入的。日本东北地方山形县饱海郡三崎山出土过一把青铜刀,大小形状与殷代青铜刀相同。这把青铜刀是从绳纹文化后晚期地层中出土的,时间与距今三千多年的殷代差不多。子母贝和青铜刀这些三千年前的遗物,是中日三千年文化交流历史的大量物证的另一部分。《论衡》多处记载:周武王时,倭人献卤草。过去有许多学者怀疑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如果与这些出土文物相印证,王充的记载是可信的。<BR>  战国时,通过对马海峡去日本这条航线开通以后,中国和日本的交往就多了起来。燕昭王、齐威王、齐宣王时的大批入海采药者,有些可能是到了日本列岛。这些去日本的方士,就是从渤海沿岸出发,经庙岛群岛、辽东半岛去朝鲜半岛,然后从朝鲜半岛南端过对马海峡去日本北九州,以后又去近畿地方。这条航线上的营城子(辽东半岛)、牧羊城(旅顺口)、宁边郡细竹里(朝鲜平安北道)、渭原(平原北道)、大同西(平安南道)、康津(全罗南道)、山原町(日本备后御调郡)、山手村(备前邑久郡)、备后、九州、冈山等都出土过战国时的齐、燕货币明刀币。这些明刀币,可能就是这些入海方士带去的。<BR>  齐国邹衍的大九州学说,是在从海外归来人的叙述中得到启发才能提出这一见解。邹衍的著作十余万言没有传下来,我们今天只能从《史记·孟荀列传》中略知一点。《史记·孟荀列传》记载: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早在二千二百多年以前,邹衍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就有这样的认识,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如果没有大批海外归来人,邹衍也不可能创造这一学说。同时,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又引导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险家积极地开发海外。齐人徐福就是在邹衍大九州学说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次海外集体移民。<BR>  徐福率领几十艘大楼船,沿着北方沿岸航线去了日本。他不是横渡东海去日本的,那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不具备横渡东海的条件。徐福是一个具有丰富航海知识的航海家,不可能有安全的航线不走,而去冒险横渡东海。<BR>  有人说:徐福先到了朝鲜,他在那里居住一段时间以后,又挑选了五百人一同到了日本,因此有五百童男女去日本的说法。从日本弥生文化的出现看,是大批集体中国移民把先进的大陆文化带至日本,日本才能发生社会发展的跃进。如果仅是几百人,是不可能引起日本社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同时,朝鲜半岛南部有燕人卫满在那里称王,徐福不可能在那里居留。徐福一行必然是全体一起去了日本。<BR>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水神领徐福去东南方向寻找蓬莱。因而有人说徐福是从山东半岛东南行,由浙江舟山群岛、慈溪一带去日本的。日本新宫徐福墓碑文也说:“放船于吴越之地者,遭风箭激,则必来于此”。有的还说:《三国志》、《后汉书》记亶洲人去会稽作买卖,必然是从日本到会稽有航路相通。可能是从日本经琉球、台湾通向会稽。其实,《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的东南方向,是徐福说的谎话,当然不能当真对待。至于亶洲人去会稽作买卖,是从北方沿岸航线经山东、江苏沿海南下会稽的,还是通过琉球、台湾这一条航线去的,目前尚不好判断。一直到南北朝刘宋与日本来往,都是走的北方沿岸航线,而后沿山东、江苏海岸去刘宋都城建康去的。去会稽作买卖的亶洲人,有很大可能也是从北方航线南下的。就是有少数商人冒险走琉球、台湾航线,徐福一行数千人的大船队,也不会去冒那个大风险。<BR>  浙江有许多地方志记载徐福东渡的活动。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东,有一孤岛名东霍山。北宋《四明六志》及元大德版《昌国州志》说:东霍山“在海东北,环大洋。世传徐福至此山。”元人吴莱《甬东山水古迹记》说:东霍山“山多大树,徐福盖驻舟于此。”徐福东渡第一次从山东半岛南岸的徐山入海。第二次是从黄县北海岸启航,两次都是经庙岛群岛,辽东半岛南岸、朝鲜半岛西岸过对马海峡去日本,怎么能在东霍山驻舟呢?<BR>  清代道光版《象山县志》卷一记载:“元人王传宗《井亭记》云:象邑蓬莱之名,奚始乎祖龙氏(秦始皇)命徐福涉蓬莱山掇长生不死之药,憩兹筑庐,凿井以观焉。”同书卷十说:“丹并旁有蓬莱观,梁已有之,隋大业元年废,唐天宝十三年复建。宋代象山县令林旦《蓬莱泉》诗:'采药瀛洲去,舟舟竟不还。黄金成海外,故井独人间。'”《史记》记载:徐福两次见秦始皇都是在琅琊(今胶南琅琊镇)。第二次相见,秦始皇与徐福一起乘船从琅琊出发,绕山东半岛至之罘(今烟台),徐福从未在象山出现。<BR>  《宁波府志》记载:秦始皇东行郡县,登会稽山,刻石记功。徐福上书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仙人所居。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而象之西山,名小蓬莱者,福遂居焉。始皇闻之,驯至鄮三十日,发舟至悬海彝(夷)亶二洲而及。今大雷有始皇庙,岂其经历之所?象山县的蓬莱山又称小莲莱、小蓬山。《鄞县通志》、《慈溪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八年记载徐福在琅琊上书,与这些志书记载不符。<BR>  以上都是地方志的传说记载。传说与史书记载相符,例如山东半岛各县的地方志记载徐福的求仙活动,与史书记载是一致的,应是可信的。传说与史书记载不相符或是矛盾的,当然应以史书记载为准。《史记》只记载徐福在琅琊郡治以北的活动,没有在另外地方出现过,因而,浙江一些地方志所记载的徐福活动不是信史,只是传说而已。 <BR>  也有人说:徐福东渡一行的“结果是寻三神山不着而漂流到大陆周边岛屿的人有,遭遇海难、葬身鱼腹的人有,去而不返者杳无音信的人有。幸存者流居在哪个岛屿之上,当时是无法知道的。以现有的材料推测,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菲律宾群岛、冲绳岛、台湾岛,都有他们的身影,北美洲墨西哥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这种说法也是认为:徐福东渡是随海流盲目漂渡,到什么地方事先是不知道的,船队被风吹散,流落各处的都有。这种说法与以上所说的徐福东渡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不符,与徐福的航海经验和航海知识不相当。同时,与该文作者文中叙述的也自相矛盾。作者说:“秦代已能渡海远航。”“秦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是渡海的重要保证。”“秦代,我国是当时世界上具有最先进航海技术的国家。”照作者说的航海条件,怎么又出现那样的结果?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日本列岛上由一个原始石器时代跃入一个突然出现的铜器时代,没有外来的强大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支强大的外来力量就是渡海而去的三千炎黄子孙。”既然徐福一行的结果是流落世界各地,怎样又能在日本起到那么大的作用?<BR><BR><B>徐福东渡的原因分析</B><BR>  徐福东渡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司马迁所记载的入海寻三神山采仙药的说法,是对广大群众包括射手、百工、童男童女及其家属的一种宣传。徐福用这种宣传为其入海作舆论准备。徐福东渡是涉及数千人入海的大规模远航活动,必须做好广泛的深入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必须与广大群众的思想状况相适应,当时就是以入海寻神山采仙药相号召。入海采药不久即可返回,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移民海外却是一去不归,这是广大入海人员及其家属所不愿意的结果。为了动员射手、百工、童男童女与其同行,徐福便以入海寻三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作宣传。当时的人民群众,迷信神仙和不死药,便乐意一同入海。但结果是入海不归,这使百姓大失所望。《汉书·郊祀志》记载:“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群众把修长城和入海采药都同样看待,由于遣蒙恬修长城和使徐福入海采药,使得十分之六的群众,想起来造反,向秦王朝讨要亲人。<BR>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说:“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伪辞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徐福第二次见到秦始皇时,“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这些记载说明,《史记》作者认为:徐福是编造一些见海中大神和遇见大鲛鱼的故事欺骗秦始皇。以徐福为首的入海方士,自己是知道去三神山采药是骗人的把戏,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向海外移民。他们的入海求仙活动,是迎合统治者急切求长生不死的思想,以入海采药的名义,争取以国家的资金和力量,到海外开辟新天地。<BR>  徐福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对移民海外有周密的计划,走什么路线、去什么地方、带多少人和物,都安排得十分周详。战国时所开辟的北方沿岸航线去日本列岛,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路线,生活在山东半岛北海岸上的徐福,十分熟悉这条航线。徐福家乡黄县北海岸,就是这条航线的起点,这里可能有许多去而返回的入海者。<BR>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把方士视为“怪迂阿谀苟合之徒”,并写了徐福几次骗秦始皇的事实,因而后来人把徐福真的称作骗子。但是,徐福与卢生、侯公不同,他没有在咸阳,为秦始皇的统治献计献策,求取自己的升官发财。徐福是一位有宏大抱负的航海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清代著名学者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称赞徐福“其志固非小”。徐福的东渡,开辟了连接中国、朝鲜、日本的黄海丝绸之路,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至日本列岛,使处于石器时代过着渔猎生活的日本人,很快过渡为使用金属工具过着农业定居的生活,对东亚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入海者以采仙药相号召,是根据当时统治者和广大群众所采取的一种策略。<BR>  有些学者斥责秦始皇召集方士求神仙,浪费大量财物(如徐福航海求药,又刻石鲸长二百丈),“寻求长生不死的奇药”。这是不公平的。徐福东渡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航海活动,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一千七百多年。哥伦布仅率领九十人、乘三条帆船去美洲,而徐福是乘几十艘大楼船,率领数千人去了日本。<BR>  从秦始皇这一方面看,他是一位既相信又不相信长生不死的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五次出巡,其中有四次是东巡。有些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的目的是求长生不死药。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出巡的目的是“以示强威,服海内”,并宣示统一四海的功德。以上这些仅是秦始皇东巡的一部分原因。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开发海外。秦始皇东巡凡刻石六次,除峄山、泰山外,其他的如琅琊、之罘、碣石、会稽刻石,全是在沿海地方。他的四次东巡全是与派方士入海采药有关,秦始皇对东海表现出特有的兴趣。秦始皇并不是一位完全迷信长生不死的统治者,他的四次东巡应是与开发海外有关。<BR>  《汉书·郊祀志》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邹衍的大九州说,也必然也使秦始皇心服,因而派徐福、韩终多次入海探索。<BR>  秦始皇对开发中国四边、是有宏大的设想:对东、南、北各方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北方,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征讨匈奴,收取河南地(今河套及甘肃省黄河以南地方),建立四十四县(一说三十四县),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把内地文化及生产技术带至游牧地区,变牧区为农业区,为西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对南方,征发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壻、小商贾为士兵,取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地,发兵五十万守五岭,与越人杂居,使中原文化传入岭南,使中国南部两广地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对东方,则派徐福等以采药为名作一些探索,为进一步开发作准备,秦始皇为中国大一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BR>  徐福东渡之所以成行,是有以上不同的原因促成的,既有社会基础,又有舆论准备,成功地取得了朝廷和群众的支持。如果缺乏哪一方面的原因,徐福东渡也不可能成功。</P></TD></TR></TBODY></TABLE>

徐绘龙 发表于 2009-9-22 07:42

东渡有那么难吗?:L

徐江平 发表于 2009-9-22 07:57

历史啊,是人写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福东渡原因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