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画家徐文德: 江门很多地方可以入画
<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TBODY>
<TR>
<TD class=xml_title24 align=middle>水画家徐文德: 江门很多地方可以入画</TD></TR>
<TR>
<TD>
<HR SIZE=1>
</TD></TR>
<TR>
<TD class=text align=middle>http://www.jmnews.com.cn 2009-10-9 9:19 <SPAN id=News_Source>江门日报 第7314期 A14版</SPAN></TD></TR>
<TR>
<TD class=text height=20 align=middle>
<P></P></TD></TR>
<TR>
<TD class=xml_text13><!--epcontent--><FONT style="FONT-FAMILY: Arial" id=myFont>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age.jmrb.com/UploadImages/2009/10/09/imagesEE_20091009_012145_33101.jpg"></P>
<P align=center>徐文德绘画注重写意写生,借山画魂。</P>
<P> “一幅八尺整张《岁月如歌》乡间写生作品,以一棵横亘河边之榕树占尽画的前面,榕树旁是村河,河的另一边是村子,村屋干净明快,应是新年过后,村屋还贴着整齐的对联。随着榕树枝叶的间距露空,画家巧妙地将村子的面貌表现无遗。”近日,江门市美术馆收到澳门彩墨画研究院院长伍沃江寄来的一封信,信中高度评价了山水画家徐文德的山水画。</P>
<P> 前不久,徐文德的山水画展览在江门市美术馆举行,吸引众多美术界人士和市民前来观赏。徐文德的山水画都是现场写生而成的,从大自然中撷取灵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一个来到江门20余年的山水画家,他眼里的江门是风景秀丽的,很多地方都可入画。</P>
<P> 退休后痴迷丹青</P>
<P> 徐文德原是浙江宁波人,从小喜欢画画。中学时的老师曾推荐他到浙江美院就读,但由于家中没有经济条件,徐文德放弃了。</P>
<P> 上世纪50年代,徐文德在武汉工业大学读书时学的是建筑专业,他的美术功底正好发挥了作用,这时他开始广泛地接触油画、素描、水彩、国画等。他曾和同届校友高罗汉(现任重庆美术出版社总编,擅画“十八罗汉”)一起自告奋勇地找到《武汉青年》杂志社,要求为文章配图,结果居然发表了,这给了徐文德莫大的鼓励。</P>
<P> 1959年,徐文德大学毕业,到茂名工作,得到著名画家关山月的指导。后来,他又到湖南郴州、甘肃兰州、广东江门等地工作,充分感受到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退休后留在江门。</P>
<P> 工作期间,徐文德用于画画的时间并不多。1996年退休后,他才有机会重操丹青,为了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2006年,他自掏腰包,花费数万元到广州美院国画系高级进修班进修,师从林丰俗、张彦等教授,研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的艺术风格。“我比较喜欢黄宾虹的风格,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师古,师大自然。”通过美院的专业学习,徐文德更加注重写意写生,通过对客观载体进行写意传神,借山画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透过主观因素显示出艺术价值。</P>
<P> 喜欢到大自然写生</P>
<P> 徐文德喜欢到大自然的山水中现场写生,寻求灵感,不辞辛劳。他觉得,现场对景创作便于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取舍和组合,真正从心里画出山水之美,而在家里画画就达不到这种效果。</P>
<P> 从2006年到2009年,徐文德曾3次来到太行山,每次一呆就是半个多月,现场写生10多幅。晚上,他住在价格便宜的“农家乐”,白天就带上馒头、饼干,到山里去写生,徐文德的这种劲头让年轻人也很佩服。一次,他正在太行山写生,一群也在此写生的邯郸美院的学生在边上观摩了两个多小时,和徐文德合影留念,还用相机把他画的画拍下来,拿回去作学习之用。</P>
<P> 2006年,徐文德到内蒙古大草原去旅行、写生,附近的年轻人纷纷穿着节日的盛装,从10多公里外赶过来,载歌载舞,徐文德则现场画像赠给他们。其中,有位叫宝应呼的蒙古族小伙子很喜欢画画,和徐文德交上朋友,去年还专程到江门来看望他。</P>
<P> 近年来,徐文德还去了周庄3次,用几十幅写生作为创作素材,所画的国画《古镇周庄》长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P>
<P> 除了外地的山水,江门本地的山水对徐文德也很有吸引力。他说:“我在江门住了20多年,也算是老江门了,江门的风景很美,很秀丽,很多地方可以入画,关键是能不能发现这种美。”在他看来,画画可以陶冶性情、完善个性,展现了文学、历史、书法等画外功,是人生的乐趣和生命的延续,因为生命有限,艺术无限。 文/图 本报记者 吕胜根</P><!--/epcontent--><!--News_HZH_AD--></FONT></TD></TR></TBODY></TABLE> 又见徐家艺术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