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奎 发表于 2009-10-17 01:05

1955年被授予中将的175位将军(附徐氏将军简介)

<P>廖汉生,国防部副部长;<BR>肖向荣,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BR>王尚荣,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BR>刘少文,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BR>王&nbsp;&nbsp; 诤,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BR>万&nbsp;&nbsp; 毅,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BR>苏&nbsp;&nbsp; 静,总参谋部组织编制部部长;<BR>谭希林,军事学院学员;<BR>杨秀山,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学校部副部长;<BR>孙&nbsp;&nbsp; 毅,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BR>李作鹏,军事学院学员;<BR>朱&nbsp;&nbsp; 明,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BR>谢有法,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BR>刘志坚,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BR>蔡顺礼,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BR>王宗槐,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BR>孔石泉,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BR>刘西元,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BR><FONT color=red>徐立清,总干部部副部长;<BR></FONT>袁子钦,总干部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BR>张令彬,总后勤部副部长;<BR>邱会作,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后勤学院院长;<BR>李&nbsp;&nbsp; 耀,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BR>饶正锡,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兼政委;<BR>傅连暲,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BR>田维扬,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BR>张贤约,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BR>余秋里,总财务部部长;<BR>唐天际,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BR>汤&nbsp;&nbsp; 平,总财务部副部长;<BR>阎揆要,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BR>罗舜初,海军副司令员;<BR>方&nbsp;&nbsp; 强,海军副司令员;<BR>刘道生,海军副政委 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员 ;<BR>周希汉,海军参谋长;<BR>顿星云,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BR>陶&nbsp;&nbsp; 勇,东海舰队司令员;<BR>康志强,东海舰队副政委;<BR>周仁志,海军学院学员;<BR>饶守坤,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学员;<BR>赵启民,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BR>方正平,南海舰队副政委;<BR>彭&nbsp;&nbsp; 林,海军旅顺基地政委;<BR>刘昌毅,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BR>王秉璋,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BR>常乾坤,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BR><FONT color=red>徐深吉,空军副司令员;<BR></FONT>吴法宪,空军副政委;<BR>王辉球,空军政治部主任;<BR>朱辉照,原军委民航局局长;<BR>邝任农,军委民航局局长;<BR>周赤萍,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BR>曾国华,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BR>聂凤智,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BR>余立金,南京军区空军政委;<BR>曹里怀,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BR>吴富善,军事学院学员;<BR>罗元发,军事学院学员;<BR>成&nbsp;&nbsp; 钧,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BR>谭家述,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BR>周&nbsp;&nbsp; 彪,沈阳军区防空军政委;<BR>程世才,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BR>李天焕,公安军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BR>欧阳毅,公安军政治部主任;<BR>邱创成,炮兵副司令员兼副政委;<BR>匡裕民,军事学院学员;<BR>向仲华,装甲兵副政委;<BR>胡奇才,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BR>黄志勇,工程兵副政委;<BR>李寿轩,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BR>崔田民,铁道兵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BR>张&nbsp;&nbsp; 震,军事学院学员;<BR>唐延杰,军事学院教育长;<BR>陈庆先,军事学院副教育长;<BR><FONT color=red>徐斌洲,军事学院干部部部长;<BR></FONT>孙继先,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BR>滕海清,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BR>韦&nbsp;&nbsp; 杰,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BR>张&nbsp;&nbsp; 藩,军事学院高级兵团教授会主任;<BR>刘&nbsp;&nbsp; 忠,军事学院物质保障部部长;<BR>莫文骅,政治学院副院长;<BR>梁必业,政治学院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BR>张池明,后勤学院副院长;<BR>倪志亮,后勤学院副教育长;<BR>姚喆,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BR>庄&nbsp;&nbsp; 田,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二副校长;<BR>刘浩天,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BR>孔从洲,高级炮兵学校校长;<BR>钟汉华,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BR>黄火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军事检察院检察长;<BR>杜&nbsp;&nbsp; 平,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BR>甘渭汉,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BR>吴信泉,沈阳军区参谋长;<BR>曾思玉,军事学院学员;<BR>周志坚,沈阳军区副参谋长;<BR>周玉成,沈阳军区财务部部长; <BR>曾绍山,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旅大防卫区司令员;<BR>杜义德,军事学院学员;<BR>刘转连,军事学院学员;<BR>曾泽生,陆军第五十军军长;<BR>刘金轩,陆军第六十四军军长;<BR>郑维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BR>王近山,北京军区副司令员;<BR>陈正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BR>韩&nbsp;&nbsp; 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BR>陈先瑞,军事学院学员;<BR>袁升平,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BR>吴先恩,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BR>赵镕,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BR>张仁初,军事学院学员;<BR>彭嘉庆,济南军区副政委;<BR>郭化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BR>张才千,南京军区参谋长;<BR>王道邦,军事学院学员;<BR>王紫峰,山西省军区司令员;<BR>肖新槐,军事学院学员;<BR>吴克华,军事学院学员;<BR>杨国夫,军事学院学员; <BR>彭明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BR>张祖谅,军事学院学员;<BR>肖望东,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BR>丁秋生,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BR>覃&nbsp;&nbsp; 健,南京军区副参谋长;<BR>鲍先志,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BR>赖&nbsp;&nbsp; 毅,南京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BR>刘&nbsp;&nbsp; 飞,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BR>饶子健,陆军第六十军军长;<BR>王必成,上海警备区司令员;<BR>刘先胜,江苏省军区司令员;<BR>梁从学,军事学院学员;<BR>林维先,浙江省军区司令员;<BR>钱&nbsp;&nbsp; 均,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BR>周贯五,浙江省军区副政委,拟任第二政委;<BR>廖容标,安徽省军区司令员;<BR>刘培善,福建省军区第二政委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政委;<BR>皮定钧,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BR>张翼翔,军事学院学员;<BR>卢&nbsp;&nbsp; 胜,军事学院学员;<BR>文年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BR>梁兴初,广州军区副司令员;<BR>詹才芳,广州军区副司令员;<BR>刘兴元,广州军区副政委;<BR>温玉成,军事学院学员;<BR>陈仁麒,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BR>张天云,陆军第四十七军军长;<BR>欧阳文,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兼广东省军区政委;<BR>杨梅生,湖南省军区司令员;<BR>晏福生,湖南省军区政委;<BR>何德全,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BR>吴瑞林,湖南军区司令员兼陆军第四十三军军长;<BR>孔庆德,武汉军区副司令员;<BR>李成芳,军事学院学员;<BR>谭甫仁,武汉军区副政委;<BR>毕占云,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BR>秦基伟,军事学院学员;<BR>陈&nbsp;&nbsp; 康,陆军第十三军军长;<BR>范朝利,陆军第十四军军长;<BR>钟赤兵,贵州省军区司令员;<BR>黄新廷,军事学院学员;<BR>张达志,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BR>冼恒汉,兰州军区政委;<BR>韩练成,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BR>王恩茂,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BR>赛福鼎·艾则孜,新疆军区副司令员;<BR>郭&nbsp;&nbsp; 鹏,新疆军区副司令员;<BR>张国华,西藏军区司令员;<BR>谭冠三,西藏军区政委;<BR>张经武,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后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BR>阿沛·阿旺晋美,西藏军区司令员;<BR>朵噶·彭错饶杰,西藏军区副司令员;<BR>韩振纪,驻苏联大使馆武官;<BR>邓逸凡,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BR>张南生,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BR>李雪三,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委;<BR>旷伏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
<P><BR>此后,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了一名中将:<BR>1956年,聂鹤亭,装甲兵副司令员;<BR>1958年,&nbsp;&nbsp; 贺&nbsp;&nbsp; 诚,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BR></P>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10-17 10:59 编辑 ]

徐天奎 发表于 2009-10-17 01:08

<P><STRONG><FONT color=purple>徐立清(1910-1983)  </FONT></STRONG></P>
<P>&nbsp;</P>
<P> 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第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组教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P>
<P>&nbsp;</P>
<P>徐立清,1910年4月生,安徽金寨人。1930年9月加入中国**,192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初中,中将军衔。1929年4月起参加赤卫军、游击队,为队员。1929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红一军三十二师经理处监护连战士。</P>
<P>&nbsp;</P>
<P>1930年夏起任红一军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1930年冬起任红一军三十二师政治部收发员。1931年春起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科长。1932年秋起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3年初起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夏起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卫生部政治委员。1936年11月起任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卫生部政治委员。1937年7月起任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股股长,10月起兼任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至1942年任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8年冬起任冀南东进纵队代政治委员。1940年6月赴延安入军政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在中央党校任支部委员。1942年起任中共中央党校二部组教科科长。1944年2月起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政治委员。1945年春起兼任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秋起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1947年春起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西北野战兵团政治部主任。1947年夏起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副主任、野战军党委常委。1947年秋起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军政治委员,6月起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兵团党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0年11月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1950年11月至1955年9月任新疆分局第二书记,其间:1949年11月至1951年6月兼任新疆分局组织部部长,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兼任新疆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2月至1954年12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9年10月至12月任陆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兵团党委副书记,1949年12月至1950年10月任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兵团党委副书记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副书记。1950年10月至1958年秋任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二副部长、总干部部党委第二书记(1954年5月起)。</P>
<P>&nbsp;</P>
<P>1952年至1955年3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8年秋至1960年12月任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1959年4月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0年1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党委常委兼解放军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64年5月起)。1965年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3年11月至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1974年10月起)。</P>
<P>&nbsp;</P>
<P>1975年8月至1980年1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党委第三书记。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1月至6月任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80年6月至1982年10月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其间:1980年4月起任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80年8月起任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P>
<P>&nbsp;</P>
<P><STRONG><FONT color=purple><U>徐立清让军衔  </U></FONT></STRONG></P>
<P>&nbsp;</P>
<P>在1955年的授衔过程中,一些同志认为给自己授衔高了,主动要求低授一级军衔。其中徐向前、罗荣桓要求不授元帅军衔,徐海东、许光达要求不授大将军衔,徐立清要求不授上将军衔,孙毅要求不授中将军衔。最后评定的结果,除徐立清由上将降为中将之外,其余要求低授的同志在组织上做说服工作后,都授予了他们应授的军衔。 </P>
<P>&nbsp;</P>
<P>  早在1955年让上将军衔之前,徐立清就已在评级中主动提出让级别,要求将自己的正兵团职降为副兵团职。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赖传珠副部长也都认为徐立清应定正兵团级,但又为徐立清这种高尚风格所感动。罗荣桓部长在大会小会上多次表扬徐立清,称徐立清是一位“以身作则的楷模,同志们学习的榜样”。 </P>
<P>&nbsp;</P>
<P>  后来,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专门找到徐立清,明确提出不同意他定副兵团级。因此在定级的申批报告上,彭德怀又将徐立清的副兵团级改为正兵团级。   按照授衔条件,徐立清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可他三番五次地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不要上将军衔,在全军传为佳话。当时在正兵团级干部中,徐立清是仅有的几名中将之一,其他都是上将。一位老将军这样称赞道:“徐立清精神可嘉,人品难得,从古至今,少有少有。”</P>
<P>&nbsp;</P>
<P>&nbsp;  黄新廷对徐立清这种精神给予支持和赞赏。他表示:“你历来对自己要求很严,不争名不争利,你这种思想很值得同志们学习啊,如果全军的广大干部都像你这样,就没有那么多矛盾了。”  </P>
<P>&nbsp;</P>
<P> 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当时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许世友来京开会,徐立清和他聊起了这件事,表明了不要上将军衔的态度。许世友听后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说:“好样的,好样的,我支持你,你是榜样。”   </P>
<P>&nbsp;</P>
<P>几天后,徐立清在和一位干部谈心时说了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待遇得失,名利地位,不考虑大局,就不会得到同志们的信任,更不会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来。” </P>
<P>&nbsp;</P>
<P>  徐立清还和夫人党秀玉商量让衔这件事。党秀玉也很支持:“咱不要在待遇上、名利上和别人争高低,你要中将我支持你。”在亲人和战友的支持下,徐立清下定决心,这次授衔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心愿。</P>
<P>&nbsp;</P>
<P>  周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  </P>
<P>&nbsp;</P>
<P> 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条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要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可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个中将为好,这样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利。徐立清还考虑到红四方面军是个“大山头”,资格老、级别高的干部太多,不能在上将中占比例过高,要与其它“山头”拉平。于是徐立清就下决心,先把自己减下来,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减少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比例,不突破主席最初的设想;二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地估价,激励斗志,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人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进展。徐立清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我不要上将,给个中将就行了。”</P>
<P>&nbsp;</P>
<P>&nbsp;  这时候,徐立清第一次向罗荣桓部长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申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并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和决心。过了几天后,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毫不犹豫,亲自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在中将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三个字。   名单到了总干部部罗荣桓部长手里后,他看后亲自找徐立清谈话。罗荣桓带有批评的口吻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 </P>
<P>&nbsp;</P>
<P>  名单很快报到了中央军委,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这时不少同志都劝他说:“你是符合条件授上将军衔的,不要违反规定,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同时也有一些老同志劝他说:“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徐立清也陷入了矛盾之中,几天来,他的脑海里总是在思索这个问题。他说:“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嘛,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也会给予理解的。”</P>
<P>&nbsp;</P>
<P>&nbsp;  正在这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也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许光达把自己和有关同志做了比较后,郑重请求不要大将军衔,希望降为上将。毛主席说许光达:“这是一面镜子,**人自身的明镜!”徐立清认为自己也有了学习的榜样,连夜给许光达打电话,彼此交流了自己要求低授军衔的看法。许光达对徐立清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  </P>
<P>&nbsp;</P>
<P> 一天深夜,徐立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想,要求低授这是自己的意愿,决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披衣起床,伏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醒部长写信表示;此次授衔,我要求低授,这是因为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副部长,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做出个好样子。要不然,我就不好去要求别人了。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出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就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我的要求。 </P>
<P>&nbsp;</P>
<P> 这封信第二天就到了罗荣桓部长手里。罗荣桓部长和总干部部的另外两位副部长赖传珠、宋任穷进行了商量。他们一致认为,徐立清建国初期就任兵团政委,现在又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授予他上将军衔。尔后他们又把这个意见向彭德怀副主席作了汇报。彭德怀同意总干部部的意见,授徐立清上将军衔。</P>
<P>&nbsp;</P>
<P>&nbsp;  一天,彭德怀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释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立清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按照评衔条件,我该授上将,可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不能在上将的名额中和别人去争,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P>
<P>&nbsp;</P>
<P> 彭德怀说:“立清,我已经和许光达同志谈了两次话,他也向军委写了报告,要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我没有同意。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P>
<P>&nbsp;</P>
<P>  之后,彭德怀副主席又两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态度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彭德怀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主席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  </P>
<P>&nbsp;</P>
<P> 授衔授勋的日子一天一天迫近,徐立清更加感觉不安。现在问题已经提到了组织纪律的高度,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他经过反覆思考,决心已定,又先后给毛主席、**、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自己的决心,再次阐明自己要求低授的理由。  </P>
<P>&nbsp;</P>
<P> 此事反映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找徐立清谈话,做工作。周总理说:你多次申请低授,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是值得我们每个干部学习的。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你始终保持着**人这种优秀的品质,难能可贵呀。不过,你徐立清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不要认为自己是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低授。   徐立清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和总理谈了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周总理没有做通徐立清的工作,徐立清反而做通了周总理的工作。   最后,周总理同意了授予徐立清中将军衔。  </P>
<P>&nbsp;</P>
<P>徐立清主动让衔的事感动了周恩来总理。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总理又专门打电话邀徐立清同志到**面谈。周总理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人自身的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之后,周恩来把女摄影师叫来,在他的书房里和徐立清合影留念。周恩来还带着徐立清来到怀仁堂察看授衔现场准备情况。”   刘少奇说:“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军衔的中将。”  </P>
<P>&nbsp;</P>
<P>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衔仪式在**怀仁堂举行。这次评衔,共评出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位上将(王建安、李聚奎是后来补授的,连这二人在内共有上将57位)。授衔仪式结束后,罗荣桓元帅兴致勃勃地找到了徐立清说:“立清啊,我是很理解你的,你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还拍着徐立清的肩膀说:“好样的!”   </P>
<P>&nbsp;</P>
<P>徐立清望着这位比自己年长近十岁的老首长,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感谢军委对我的信任。”和徐立清同期参加革命而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红四方面军老战友王宏坤、洪学智等同志先后握住徐立清的手,对他这种主动让衔的精神表示敬佩。许光达大将也专门找到徐立清说:“我要求降为上将的请求没有批准,你成功啦,我祝贺你。”</P>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10-17 11:01 编辑 ]

徐天奎 发表于 2009-10-17 01:09

<P><STRONG><FONT color=purple>徐斌洲(1912——1996) </FONT></STRONG></P>
<P>&nbsp;</P>
<P> 原名徐业寿,191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今黄安)高桥区徐家畈村。1928年参加革命,历任少共陂孝北县委青工部部长、少共区委书记、共青团陂孝北县指挥书记。1929年加入中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县独立营党委书记、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政委、模范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开创川陕苏区的斗争,参加了长征。 </P>
<P>&nbsp;</P>
<P> 抗日战争开始,徐斌洲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干事。1938年8月,任赴山东干部大队政委兼副大队长,带队离开延安到达沂蒙抗日根据地。11月,被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清河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渤海四地委书记兼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坚持鲁北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 </P>
<P>&nbsp;</P>
<P> 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斌洲任山东军区第七师政治部主任、政委,与杨国夫率部急弛东北。1946年10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兼17师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六纵队在此战役中歼敌3.6万余人。1948年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三军一二八师政委,参加了平津战役。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四十九军政委,率部南下参加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P>
<P>&nbsp;</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斌洲所率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原军,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徐斌洲同志任39军第一政委。回国后,徐斌洲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军事学院副政委。 </P>
<P>&nbsp;</P>
<P> 1955年,徐斌洲被授予中将军衔。不久调国务院工作,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第八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徐斌洲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P>
<P>&nbsp;</P>
<P>1996年12月27日, 徐斌洲在北京逝世。</P>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10-17 11:01 编辑 ]

徐天奎 发表于 2009-10-17 01:11

<P><STRONG><FONT color=purple>徐深吉(1910-2000) </FONT></STRONG> </P>
<P>&nbsp;</P>
<P>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交通队班长,红四军军部交通队排长,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连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营长,二一八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红军大学军事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团长,独立旅旅长,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新编第四旅旅长兼冀南军区第二、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冀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冀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和空军、北京军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P>
<P>&nbsp;</P>
<P>&nbsp;2000年8月8日,徐深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P>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10-17 11:02 编辑 ]

徐声岁 发表于 2009-10-17 10:31

天奎宗亲辛苦了,深更半夜发帖为宗亲网添砖加瓦.

徐绘龙 发表于 2009-10-17 10:58

徐家少了点啊,才三个:Q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55年被授予中将的175位将军(附徐氏将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