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06

红色摄影师徐肖冰镜头下的大人物和大历史(图)

<P align=left>第一部分:毛泽东进北京</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b0c4d9bec4f2a90ab98b65a75a2c9797.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9年毛泽东在叶剑英陪同下在西郊机场(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897b3576a3874a497e9e8822bce5fe89.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9年毛泽东在西郊机场与各民主党派人士会面(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f6c175089ddcc320c5ecab8d3e7e12e2.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9年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检阅解放军(徐肖冰摄)</P>
<P>1949年3月5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中央的办公地点由西柏坡迁往北平。3月25日清晨,中央五大书记到达北平。下午5时,在西苑机场举行庄严简朴的阅兵式。</P>
<P>前一天,北平市军管委通知徐肖冰第二天带着摄影机去西苑机场,拍摄重大仪式。徐肖冰一行几人很早就出发去西苑机场,提前架好了摄像机。那时机场已经有很多人,打着旗子、扯着标语等,特别是一些英雄连队,都打着旗子,写着“热烈欢迎毛主席”等标语,还有一些民主党派的队伍。</P>
<P>等了很久以后,人们看到一辆苏联产的吉普车向西苑机场这边开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坐在车上向人们挥手。车停下来后,毛泽东等人走了下来,与前来迎接的人们一一握手。到机场来迎接的有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和罗荣桓、聂荣臻,还有李济深、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马叙伦等人。毛泽东不断和他们握手,就好像旧友重逢一般,自然又亲切。人群里有人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也向人们致意:“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英雄连队的战士们向毛泽东敬礼,毛泽东还他们的礼。</P>
<P>摄制组很忙,因为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记录下这历史性的片刻。但因为人们都想挤到前面去和毛主席说话握手,所以徐肖冰在人群里被挤来挤去,三角架不时给挤歪。这时候,他却听到毛泽东亲切的声音:“这不是徐肖冰吗?”</P>
<P>徐肖冰一阵激动,算起来自从在延安杨家岭告别毛主席已经有四年的光阴了,而如今毛主席却还清楚地记得他。徐肖冰还没来得及说话,毛泽东就转过身去,对身边的民主党派人士说:“这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摄影师,是吃着延安的小米稀饭长大的。”—— 言辞之间满是骄傲,毛泽东和徐肖冰说话的当儿,有几位摄影师走了过来,要和毛泽东合影。</P>
<P>徐肖冰也和毛泽东合影了,但是这张照片冲洗出来后却发现有点儿发虚,可能是摄影的同志有些紧张,焦点没有调好,也可能是手抖了。说起来有些遗憾,但是毛主席那句“这是我们自己的摄影师”却一直铭刻在徐肖冰心里,让他温暖了好久。</P>
<P>随后,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一道,检阅了军威雄壮的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这张照片徐肖冰也拍摄了下来。</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07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bffb28122aaa049539592eddd2a498a8.jpg"></P>
<P>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迈步走入双清别墅的毛泽东,一派潇洒自如。(1949年3月)(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2a1d936f6f43330c1dcfbe4426da7ef5.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毛泽东看报</P>
<P>阅兵式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进驻北平西郊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香山。在香山,毛泽东住的是古树翠竹掩映的双清别墅。</P>
<P>徐肖冰对于双清别墅的印象是深刻的,这时的他因为工作的需要,要经常到此拍摄。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南麓的半山腰,环境幽雅,对那儿的苍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银杏、挺拔的松柏、古朴的建筑,徐肖冰都非常熟悉。</P>
<P>中共中央选择香山作为正式进城前的临时办公场所,并非因为这里景色秀丽,而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刚刚解放的北平,潜伏敌特甚多,随时可能跳出来捣乱。因此,保护中央首脑机关的安全尤为重要。</P>
<P>毛泽东住在“红亭”北面的一排平房里(现在这里已恢复了当年的陈设)。中间一间房子稍大些,摆了几张半旧的沙发,作为客厅兼会议室,沙发对面的墙上悬挂着大幅作战态势图。</P>
<P>毛泽东有睡前看书的习惯,因此在床的一侧照例搭了一块板子,搁了一大排书籍。墙角是一个衣架,挂着一件半旧的中山服和一件睡衣。</P>
<P>会议室的东面,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只有一张雕花的老式书桌,配着一把木制转椅、两张简陋的沙发、一个摆满了书籍的书架,除了这些,再没有其他家具了。</P>
<P>毛泽东在双清别墅住了三个多月,为了拍摄毛泽东全家团聚、接待外宾、会见民主人士等等,徐肖冰去过好几次香山,拍摄了不少照片。在这么多照片中,最有意思的是毛泽东仔细阅读南京解放的号外这个历史镜头,这张照片算的上是徐肖冰的得意之作。</P>
<P>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中共代表团提交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在北京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横渡长江的百万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猛追穷寇。而这时候的北平香山的4月,山清水绿,漫山遍野山花含苞欲放,双清别墅内春意盎然。</P>
<P>接到陈毅进驻南京“总统府”的电话后,一夜未睡的毛泽东兴奋得仍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地吟诵着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号外,说是南京解放的捷报。毛泽东接过报纸,坐到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报纸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P>
<P>那天下午也是徐肖冰赶巧了,正好在场,为不惊动毛主席,他悄声连续地拍了三四张毛泽东审读报道的镜头,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一张珍贵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照片上,毛泽东神情非常认真,手中的报纸报头赫然可见“号外”几个大字。“咔嚓”的快门声还是惊动了毛泽东,他抬起头来,朝大家微笑。</P>
<P>之后,毛泽东得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以后,又为新华社写下了《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宣告灭亡》的新闻稿,其中写道:“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线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革命风雨,今日终于革命成功了,毛泽东心中的兴奋和感慨应该是可想而知的。他将他的心情融进了那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诗中。</P>
<P>这个历史性的瞬间,一直记在徐肖冰心中,他后来回忆说:“我在香山为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08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14c20e7f242b8729426c582f36acf9cd.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3年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右边为叶子龙的女儿叶燕燕</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b3e705f21854e5b3c00a866d46c581f0.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9年毛泽东和儿子毛岸英在北平香山住地亲切交谈</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f53d10b306d86ffa991260f3caebf006.jpg"></P>
<P>1949年毛泽东和长子毛岸英(右二),儿媳刘松林(右一)女儿李讷在北平香山,左一为江青(徐肖冰摄)</P>
<P>后来曾经有议论说这张《毛主席阅读南京解放“号外”》图片是拍摄者“导演”出来的,徐肖冰仰头哈哈大笑,有些自得,更多的是开心。“说这张照片是我导演的,怎么可能呢?当时我们拍领导们活动的照片,都是瞅准机会抢拍、抓拍,甚至得偷拍,领导人日常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专门让我们摆来摆去?”</P>
<P>毛泽东有好几个孩子,但是生活在他身边的并不多。最小的孩子李讷最受宠爱,因为47岁才有了这个孩子,毛泽东不忍心把她送到保育院去,所以李讷是唯一一个在毛泽东身边度过了全部童年的孩子,父女之间非常亲昵。徐肖冰曾经拍过“毛泽东和女儿李讷及她的小伙伴”,李讷显得尚稚嫩,翘着两个手指,低着眼睛兀自玩着,而毛泽东开怀地抱着她。徐肖冰拍摄毛泽东接见劳模吴满有的时候,照片上就有年幼的李讷,毛泽东一只手牵着她,可以想见毛泽东对她的宠爱。</P>
<P>东北解放后,徐肖冰接到一个命令,说毛泽东的前妻贺子珍和李敏刚从苏联回到东北,就在哈尔滨的一个幼儿园里,组织上让徐肖冰拍一张李敏的照片给毛泽东寄去,说毛泽东想念她。当时幼儿园的领导就是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徐肖冰让她把李敏叫出来拍了一张照片。那时候李敏才七八岁的样子,只会说俄语,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这张照片后来到了毛泽东手里。</P>
<P>在毛泽东刚到双清别墅的时候,江青与女儿李讷经常陪伴他。后来江青带李讷去苏联养病,儿子毛岸青与女儿李敏又来到了他的身旁,来来往往,毛泽东并不寂寞。李敏刚来的时候满口俄语,几乎不会讲中国话,还得要毛岸青为她和父亲当“翻译”。但是,她那叽哩呱啦的童声稚语为双清别墅增添了不少乐趣。此外,大儿子毛岸英和他的未婚妻刘思齐也经常前来看望父亲。对毛泽东来说,与孩子们相聚所获得的快乐是十分珍贵的。</P>
<P>毛岸英五岁时与毛泽东分别,1937年11月他15岁时恢复了与父亲的书信联系,毛泽东与儿子谈时事、政治、谈读书,表现出了他对长子的关爱和培养。毛岸英对当时已在中国**党内确立了领袖地位的父亲,则是依照自己的判断,逐渐从了解、理解、认同与敬重走向了能够与之进行思想的交融与沟通。毛岸英在23岁时,回到了阔别18年之久的父亲毛泽东身边。</P>
<P>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与毛岸英从相识到结婚、生活一共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却留下了当时看起来平常、现在却弥足珍贵的回忆。1948年毛岸英想和刘思齐结婚,因为刘思齐还没有达到当时结婚的法定年龄,毛泽东不同意,两个人还闹了一点儿小别扭。直到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才为他们举行了婚礼。毛泽东把1945年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黑呢子大衣送给他们,让毛岸英白天穿,晚上两个人盖在被子上。</P>
<P>那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经常在香山漫步,在落日的余晖里谈天说地,呼吸新鲜空气。</P>
<P>后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不幸牺牲。自古以来,老年丧子是人生的极大憾事。毛岸英牺牲在朝鲜,遗骨没有迁移回国内安葬。中华民族讲究“叶落归根”,志愿军在朝鲜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把尸骨全部运回国,所以毛泽东必须带这个头。他的内心也万分痛苦。这就是他为什么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这句古诗作为对刘思齐请求的回答。</P><!--分页-->
<P>毛泽东来到北平以后,在香山住了三个多月。香山对于徐肖冰来说也是有着标志意义的,因为这是一个摄影阶段的结束。从此以后,他担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主要从事电影拍摄,很少拿起相机拍摄国家领导人的照片了。而他的妻子侯波则开始了长达12年的拍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涯。</P>
<P>徐肖冰的摄影作品集中在1937年到1949年的阶段,虽然数量并不庞大,但是质量非常不错。在以后的生涯里,他主要从事领导工作,鲜有摄影照片问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09

<P>第二部分:抗战中的中国**风云人物</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8500c471d3ab9eb9085d3b04fd289333.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37年10月朱德和彭德怀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合影</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e81d32800f4b803aef22c8f36c8a7f32.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毛泽东和朱德(徐肖冰摄)</P>
<P>徐肖冰刚加入八路军没多久,就接到通知,要他到八路军的115师343旅685团去接受基层锻炼,这是周恩来的指示。徐肖冰离开了太原,来到了位于五台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他在总部停留了很短的时间,但在那儿见到了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大名鼎鼎的**的将领。他们都是有传奇经历的人,精通兵法,对人大方和气,对徐肖冰的工作也非常支持。</P>
<P>朱德在八路军的领导人里算是年纪大的,对人热情,对待徐肖冰这样的年轻人更是像老父亲一样关怀备至。朱德与董必武性格有一致之处。他们一样的话少,可以半天不出声;他们一样的谦虚和蔼,对同志都是笑脸迎送。朱德的言谈举止,穿衣戴帽,思维方式,生活起居,处处都保留着一种农民式的风格,农民的影子在他身上挥之不去,仿佛希腊神话中安泰须臾不可离弃大地,农民的出身成为他的力量源泉所在。</P>
<P>在八路军早期的领导人里面,四川人和湖南人居多,他们在一起经常开玩笑,而且是用四川和湖南的方式,气氛很活跃。有一次,八路军总部开会,徐肖冰去拍照,他很想拍一张朱德和刘伯承的合影。但是当时他对于这些高级领导人多少有点儿敬畏感,有些紧张。大约是看出了他的紧张,朱德就和他开玩笑说他和刘伯承曾经是对头,其实他们私交很好。他们开玩笑很有幽默感,但也有分寸。徐肖冰听了也轻松了很多,手脚放开了,给他们拍了很多好照片。</P>
<P>1937年年底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总部一直在太行山区移动。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录片时,八路军总司令部在这部纪录片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朱德、彭德怀就在这里接待了电影拍摄组。当时他们的工作太多,昼夜都在忙碌。尽管如此,对于拍电影他们却都特别配合。</P>
<P>当时,朱德有一匹很威风的大洋马,是晋察冀军队在同日寇的一次激战中缴获来的。这匹马曾是一个日本旅团长的坐骑,聂荣臻专门派人把它从晋察冀送到太行,作为战利品送给了朱德。</P>
<P>徐肖冰看到了这匹大洋马,觉得与朱德的威武气质很相配,如果能为朱德拍一张骑在这匹马上的照片,效果肯定会很好。于是,有一天,徐肖冰就和朱老总的秘书潘开文说,能不能请朱总司令骑在这匹日本马上拍一些镜头。潘开文和朱德一说,朱德欣然同意了,他骑上马去,徐肖冰如愿以偿地拍了电影镜头后,又拍了几张照片。照片洗出来后,徐肖冰拿去给朱德看,朱德连连称赞说:“好是好,就是把我拍得太漂亮了,其实你看我哪里有照片上那么漂亮?”这句话把在场很多人都逗笑了。</P>
<P>这张《朱德在太行山》发表了很多次,解放后还印在了邮票上,流传甚广,也是人们认识朱德形象的一个侧面。但这张照片从未署过作者的名字,以至后来有人说这张照片不是徐肖冰拍的。为了澄清事实,徐肖冰找到了当时的朱老总的秘书潘开文和当时电影团的摄影师吴本立,请他们写了证明信,这才把这种误解消除。这张照片也成为史沫特莱写的一本朱德传记的封面。但那匹马朱德其实是不骑的,因为过去骑的国产马多走小碎步,人可以坐得很稳,而日本马走起来一颠一颠,人在上面也跟着一颠一颠,很不习惯。而且,这匹马太高,要搬个凳子才能跨上马背。不过大家都很喜欢这匹深灰色的马,1940年朱老总从太行回延安时,还把这匹马带回了延安。</P>
<P>后来在“七大”的时候,徐肖冰在现场摄影,拍下了朱德作报告的情景。当时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最终确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位。这张朱德作报告的照片同样拍得很漂亮,照片上的朱德笑得有点儿天真,像个孩子。</P>
<P>这期间,徐肖冰还拍摄了一张特殊的照片—— 毛泽东和朱德在中国**七大会议期间的合影。因为国共合作抗日,照片中的朱德头上戴的是国民党军帽。</P>
<P>后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这张照片上朱德的军帽被修去了国民党徽章,也许有些人认为国共合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但是毕竟最终没有成功,而这段历史也最好湮没无闻。</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09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8b158bcaf0f0ce4b31fa5c9466a3692a.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0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太行山(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67c92937ccd23c7be6b4768f52e8a25a.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5年朱德在党的“七大”会上讲话,左为任弼时(徐肖冰摄)</P>
<P>1988年,徐肖冰、侯波夫妇应邀去日本举办摄影展览的时候,将这张照片的原版展出。日本大报《朝日新闻》特别就这件事情发表了文章,表示高度欣赏**尊重历史原貌的态度。徐肖冰说他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对于他来说,照片本来就是用来记录历史的,历史就是过往,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对于他来说也许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他是一个摄影师,他的职责就是用镜头无言而准确地记录下历史上的瞬间,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要维护的一种权利。</P>
<P>我们尊重徐肖冰的意愿,事实上这也是历史的意愿,不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都已经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而已。历史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倒映出的即使不是最细微的瞬间,也应该是准确的概貌。一张照片两个版本的故事如今可以成为趣谈了。</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11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461a2c7ca979d864de12b017abcb3028.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0年在八路军总部的朱德(右)和彭德怀(左)(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70a198121b7e1471bb963d07204cf71a.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八路军副总军长彭德怀(徐肖冰摄)</P>
<P>彭德怀在领导人里是最严肃的一个,不太开玩笑,敢说真话,而且谁都敢顶撞,只要他觉得不合理的,他都毫不掩饰,当面就提意见。因为他是苦出身,在生活上也很容易满足,吃穿都不讲究。在延安的时候,彭德怀就反对跳交谊舞,他自己从来不跳,也看不惯别人参加舞会,包括毛泽东。所以就有人说他有点儿怪。但是其实他对自己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来不搞特殊化,他觉得作为国家领导人就应该如此。仗义执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也因为这个品质,彭德怀后来吃尽了苦头。</P>
<P>在八路军的将领中,陈赓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他在毛泽东和周恩来面前都开过玩笑,可是他却轻易不敢开彭德怀的玩笑,在彭德怀面前,他就变得特别老实。但是彭德怀还是很喜欢他的,觉得他智勇双全。百团大战中,关家垴战役非常惨烈,八路军连续一个多月的袭击,让日军损兵折将,他们开始疯狂的“毁灭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还有更加禽兽不如的暴行。鬼子的暴行让彭德怀心头的怒火也越来越炽烈。</P>
<P>后来日军袭击了八路军总部的兵工厂,这个兵工厂对于缺枪少弹的八路军来说,实在是命根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彭德怀怒不可遏,对部队下了一定要消灭敌人的死命令。日军占据了关家垴高地的有利地形,用数挺机关枪和投掷弹封锁了一条通往垴顶的不足一米宽的窄路。攻击部队只有封锁火力对敌压制,一点点向前挪动。每挪动一步,都是血的代价。</P>
<P>当时敌人就踞扎在对面的山上,距八路军关家垴指挥部很近,为了安全起见,八路军砍了一些树枝作为掩护。当时,彭德怀在距日军控制的关家垴垴顶不足500米的地方,对日军阵地作近距离的观察。敌人的炮弹不时打过来,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劝他趴在壕沟里观察,但是他不管那一套,就坐在壕沟边上,拿着望远镜向远处看。彭德怀在指挥战斗的时候就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因为随时可能出现敌情,他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不过有意思的是,只要彭德怀一出现,敌人的子弹、炮弹就远远地落到别处,好像也怕彭德怀似的。其实,当时的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没有几个肯老老实实趴着的,徐向前在壕沟里也喜欢站着或者坐着,有一次子弹打穿了他的袖子,他还幽默地挥挥手说:“讨嫌讨嫌”—— 完全没有惧怕可言。</P>
<P>在这种环境里,根本没有可能让彭德怀做个动作,摆个姿势,徐肖冰只能紧跟着彭德怀,瞅准机会就忙按快门。当彭德怀足抵壕沿,手拿望远镜,全神贯注地观察日军阵地时,徐肖冰抓住时机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彭德怀是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的形象一出现,就让人感到非常大气,有气魄。就像毛泽东所说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照片中,战场气氛、人物气质及动态、神态被真实、艺术地完美展示出来,也把彭德怀的英勇、豪爽之气表现出来了。徐肖冰自己对这张照片很满意。</P>
<P>这一照片后来被广泛地刊登、转载,成为人们所熟悉的彭德怀形象。</P>
<P>声势浩大的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抗日战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徐肖冰因为在战火中把握了机会,成就了一个个史册性的画面。</P>
<P>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彭德怀还喜欢写诗,他对拍电影也极为关心,因此在徐肖冰离开太行山的时候,他还特意写了一首白话诗送给电影团:</P>
<P>摄影战争的真相,不怕鬼子的刀枪,</P>
<P>跑遍了华北战场,几经寒暑来到太行山上。</P>
<P>有了你这样的英勇战士,中华民族就不会亡。</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12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e996a8c9b4b030c3644b697058c6d98d.jpg"></P>
<P>1944年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博古、李富春、张闻天、聂荣臻等在延安机场(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082b9e224dd5b4bfc30ca0c593c95e7c.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38年毛泽东在抗大四大队(徐肖冰摄)</P>
<P>知道毛泽东这个人,那还是徐肖冰19岁的时候,那是1935年,他正在国民党武昌政训处电影股工作。那时,蒋介石正把国民党的大部分兵力用来消灭**。在那里,他看到了国民党残杀**人的电影;在国民党画的一张宣传画上,他还见到了让蒋介石头疼万分的毛泽东。毛泽东被画得龇牙咧嘴,像个魔鬼,手里还拿着小孩的腿在啃食,鲜血淋漓,异常恐怖。徐肖冰虽然当时还没见过毛泽东,但是也觉得这样的宣传画并不可信。</P>
<P>1937年11月29日,这一天对于徐肖冰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组织上要他去拍摄中国**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明等人回国的情景。这时的徐肖冰已经是延安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的一名摄影干事。徐肖冰知道,这是个重要的任务,所以他早早准备好了拍摄器材,赶到了延安飞机场。</P>
<P>延安的机场很小,其实只有一条顺着延河修的河畔跑道而已,飞机的起飞降落经常让人捏着一把冷汗,但好在从来也没出过什么事情,而且那时候在机场降落的飞机也不是很多。</P>
<P>徐肖冰赶到飞机场的时候人还很少,不一会儿,毛泽东、林伯渠、博古等领导人也都到了机场。在机场,毛泽东发表了《饮水思源》的欢迎词,说“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毛泽东还幽默地说这是一件大喜事,这叫做“喜从天降”。</P>
<P>从飞机上下来的除了从莫斯科回国的王明和康生之外,还有从新疆上了这架飞机的陈云及其他一些随行人员。那时候,徐肖冰刚到延安,对领导人的面孔不太熟悉,唯一清楚的一点就是要让毛主席的镜头多一点儿。毛泽东看到他拿着相机,就招呼大家:“我们一起拍个照吧。”于是,几位领导人很自然地聚拢在一起。那时候,徐肖冰用的相机是小型老式的,没有自动装置,也没有广角镜头,所以他只能自己往后退,尽量以毛泽东为中心拍摄。因为不熟悉这些“天外来客”,他还险些把最右边的王明放在了镜头外面。</P>
<P>这是徐肖冰第一次拍摄毛主席,虽然没有更多近距离的接触,也不是单张的特写描绘,但是至少他清晰地看到了毛主席的容颜,绝不是国民党宣传画上那么张牙舞爪,他无言地关照摄影人,温暖了徐肖冰。</P>
<P>在那天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刚拍完一张,徐肖冰正在忙碌的时候,忽然一个外国人把徐肖冰拉到一边严肃地问:“你是哪里来的?”又问是谁让他拍照的。徐肖冰抬头一看,这个说着不熟练的中文的外国人居然审问起自己来,觉得有点儿莫名其妙,他解释说:“我是后方政治部的宣传干事,是组织上通知我来拍这个照片的。”然而这个外国人仍然一脸狐疑的表情,不依不饶反复强调说:“我怎么不认识你!”幸好,周围有人认识徐肖冰,帮他解释了身份,这个外国人才将信将疑地不再纠缠他。不过被他这么一搅和,拍照的好时机错过了,徐肖冰没能多拍几个镜头。</P>
<P>后来,徐肖冰才知道,这个外国人就是马海德,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1936年他和美国记者斯诺一起到陕北,当时正在延安帮助培训医疗人员。后来他留了下来,和一位中国姑娘苏菲结婚,并且加入了中国**。不打不相识,后来徐肖冰和马海德成了很好的朋友。偶尔碰到,徐肖冰还和他开玩笑:“老马,那次在机场见面,你是个大夫,我拍照你管得着吗?”每次,马海德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13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f30fa4381473af2f81d6cac099f3e45b.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报告(徐肖冰摄)</P>
<P>1938年初春的延安,春寒料峭,为尽快将《论持久战》写出来,毛泽东废寝忘食,每天只睡五个多小时的觉。仔细研究以后,毛泽东恰当其时地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他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是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相持阶段”将会很长。</P>
<P>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作《论持久战》的演讲,徐肖冰悄悄地把镜头对准了毛泽东伟岸的背影。这是徐肖冰第一次给毛泽东单独拍照。拍摄毛泽东,很多时候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毛泽东身边总是簇拥着许多人,难以给他一个单独的写照。而这次演讲是个良好的契机,徐肖冰有机会能够拍摄一张毛泽东的单人照片,虽然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P>
<P><!--分页--></P>
<P>因当时抗日军政大学的条件很差,整间教室只有几条板凳。一般是领导和年纪大的同志坐在前面的板凳上,其他的人就只能席地而坐或者干脆站着,课堂里挤得满满当当的,个子矮的人就只能听见声音,根本看不见说话的人。</P>
<P>那天,徐肖冰到了拍摄现场才发现他遇到了难题:一般来说拍领导人总是从正面的,但是那天听演讲的人太多,会场里都是人,如果拍正面就会被前面的人头挡住,根本拍不到毛泽东。另外,徐肖冰觉得,他如果在毛主席演讲的时候动来动去会影响会场,扰乱课堂秩序。没有办法,徐肖冰只好绕到毛泽东的侧面,这样的角度正好也能拍到一些听众。那个时候徐肖冰也就是距离毛泽东三四米的样子。毛泽东站在那里演讲,很投入,他根本不知道徐肖冰在边上拍照片,所以非常自然。</P>
<P>徐肖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抓拍了一些镜头,其中以这张毛泽东侧着身体、双手叉腰的照片最为著名。</P>
<P>这张照片后来得到了一些摄影界行家的褒奖,觉得在构图和画面的处理上非常新颖,而且把观众的反衬也带上了,算得上别具一格、颇有意味。毛泽东的形象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瞬间的抓拍非常灵动。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徐肖冰来说,好像也没有从艺术的理论上去考虑,有时候是急就章,反倒将错就错成了佳话。</P>
<P>这张照片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是1968年,后来被一发再发,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这张照片是谁拍摄的。从今天尊重版权的角度来看,应该给予徐肖冰足够的重视,正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这张富于战争年代气息的领袖照。在他的镜头里,毛泽东不是模式化的高大庄重,他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想象,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年轻的领袖,这个角度也许更加通俗,也更加平易近人。</P>

徐卫 发表于 2009-10-29 08:14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985b1e965b55a968afbf656c9623b2dd.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0年太行人民迎接凯旋的“百团大战”勇士们(徐肖冰摄)</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ifeng.com/hres/200811/27/10/64a2722c2828ab03381917d9a2759f7b.jpg"></P>
<P class=pictext align=center>1941年太行山的民兵和民工踊跃参加“百团大战”(徐肖冰摄)</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摄影师徐肖冰镜头下的大人物和大历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