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徐静蕾电子杂志《开啦》第45期内容节选
<STRONG>有相信奇迹的群众,才有创造奇迹的英雄</STRONG><P> “电台已被取缔,今夜将是海盗电台第一次陷入沉默,请大家跟我一起倒数默哀,3、2、1。”伯爵在电波里说出这番话后,整个影片一片寂静,画面穿插着电台听众们的伤心失望以及政府官员举杯相庆,但是,伯爵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爆发:“我开玩笑的,音乐继续!”音乐声再次响起,听众们兴奋的载歌载舞,政府官员暴怒地砸掉收音机。</P>
<P> 这段看得极其过瘾,嘲弄阴险而无能的敌人,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情。当自己无法完成一件事时,看到别人完成,也禁不住心潮澎湃。</P>
<P> 这个世界每个时代,都存在无能、阴险、手段毒辣的当权派,海盗电台最终被取缔是因为违反法律,而这个法律是在当权者决定取缔海盗电台后立的法,一个合法的团体变成一个非法的组织,和当今一样,只需要动动笔就能完成。</P>
<P> <STRONG>莫问华年多惘然</STRONG></P>
<P> 原谅我借《海盗电台》影评的名义来胡言乱语。我可能应该写点摇滚,听摇滚和玩摇滚终究不同,我喜欢听,我不一定要懂这支歌是属于朋克还是叫车库朋克。按部就班、逐个归类的工作,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听我爱的歌,谁能要求我懂那么多学问。大学时我常跷课去看小剧场话剧或者校摇滚乐队的练习,去琴行摸摸琴弦、调音表、护板、拨片等等物件。请别误会,我会四五种乐器,但不会吉他贝司和架子鼓中的任何一种,我就是想看看而已。在上海时总去零陵路93号,弄堂阁楼上集聚着城里绝大多数摇滚青年,而我依然保持旁观的状态。算了,.com时期找个计算机系的男友或许比摇滚青年更拉风。</P>
<P> <STRONG>摇滚乌托邦断想</STRONG></P>
<P> 互联网日益细分,如果你愿意去找同伙,花时间和精力,就能在网上找到他们。早先可以用豆瓣,从读书看碟的角度去找,后来可以在豆瓣小组找。后来豆瓣日益衰弱,但新的网络方式又起来了。</P>
<P> 先是饭否。饭否聚集起气味相投的人,一个个关注者或被关注者链接起来,相近的声音就大了起来。你可以关注,每时每刻,你的鸟群在干什么,在说什么。此时此刻,你所关心的世界,你看得到。</P>
<P> 这就有点《海盗电台》的意思了。</P>
<P> 饭否有个地图,地图上,随时一个个点冒出来,是一句句的话,说着每个人各自的感受和行动,是来自北京、上海或者纽约……甚至海南的一个渔村。你看到这个地图,一句句的话冒出来,你能感到这个世界的鼎沸。</P>
<P> 我曾爱呆望这个饭否地图,想象这个世界的辽阔和无解。</P>
<P> 饭否很快挂了。但饭否却打开了一扇窗,大家一下子爱上了微博。</P>
<P> 更多的人开始使用twitter。</P>
<P> 如果你愿意,你就可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海盗电台。就算不能参与其中,至少能与他们同步。</P>
<P> <STRONG> 爱他或者恨他,都给他摇滚乐</STRONG></P>
<P> 我确实拥有过一段很摇滚乐的人生,过盛的精力,炙热而毫不掩饰的欲望,一切的可能性,触犯法律或是道德底线后令人心跳加速的愉悦感……我敢说那种时光并不是人人都有过。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唾手可得,新鲜得像是挂在枝头的葡萄,你可以随意说真话或是假话,没有人会责备你,你的谎言和吹牛逼都会被当作特立独行的勋章,还有可爱的、往自己胳膊上碾灭香烟的姑娘们,她们永远是最棒的那部分。</P>
<P> 至于《海盗电台》这样的电影,我只能说它挺好看的,但也确实挺幼齿的。有很多文艺青年、摇滚青年以及很多喜欢道听途说的青年,会相信《海盗电台》这种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摇滚乐的美妙,那种互相信任的摇滚乐式的的人际关系、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爱,他们甚至还相信这世界上有人向往乌托邦,并且会告诉我说不是有过一个伍德斯托克吗?可是朋友啊,你所知道的伍德斯托克也无非是我们这些搞媒体的和搞文艺的在这几年和前几年编出来给你画的饼好吗。</P>
<P> <STRONG>莫问华年多惘然</STRONG></P>
<P> 80年代孩子的青春很累,思维早已被牢牢锁定在框架里。假若性爱自由的原始社区(Commune)当真降临,没准儿向往60年代的我会第一个跑回家给市长热线打电话要求取缔。高考制度的恢复可能是最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它让1960年以后出生的大多数青年,完全没有勇气去兴师动众地大折腾。独生子女计划也很有胆识,它不仅有效减少了四亿人口,同时保证了70年代末降临的孩子被一家人的希望压向了正道。</P>
<P> 说得极端点,很多现在正途上的人,倘若当年拿出一半的高考精神来玩摇滚,奋力逍遥于花花世界中,可能中国的摇滚将成为世界第五大奇迹。今天的摇滚青年有什么了不起,好多写字楼的人原本更能摇。今天的摇滚青年又很了不起,他们敢迈往通向未知可能性的第一步,并且以青春为代价。</P>
<P> 海盗电台成就了一个neverland,它是Richard Curtis的,你的,或者我的。然而60年代到底不属于我,打出生起我脑门就被打上了“新生代”的Logo,主流文化为精英文化,非主流只停留在服装形式的不同上而已。挺好挺好都挺好的,说不定2049年的人家还怀念2009年的好男儿和快乐女生呢。可是,和你一样听着R&B,我怎么就是觉得有点闷。</P><!-- publish_helper_end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