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荒煤、徐迟
<FONT size=2> 江曾培<BR> <BR> 1995年6月,在北京举行《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集分卷主编会议,商讨编选事宜。电影卷主编陈荒煤当时正卧病在家,医嘱不宜外出。我与该卷责任编辑项纯丹前往探望慰问,他住在复兴门外大街的“部长楼”里,居室陈设却十分简单。我向他简要地汇报了《大系》的编纂计划,他热情地说:“《大系》是一本大书,它的价值不可限量,应该认真把它编好。”他为自己不能出席会议抱歉,但表示一定尽力把电影卷编好。我们注意到,在他的书桌上,有几页电影选目的稿纸,他已进入“角色”,带病在斟酌推敲了。<BR> <BR> 荒煤于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电影岗位上做领导工作,他对《大系》第四辑时间段(1949-1966年)电影发展的曲折复杂历史,可说是烂熟于心,然而,他说,《大系》是反映新文学整体面貌的一个选本,如何以一定的篇幅选准作品,既不漏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主流的优秀之作,同时又兼顾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是要费一些功夫的。他说,他因病谢绝外面一切活动,正好在家里作些冷静的思考。<BR> <BR> 此后,他和副主编罗艺军一起,拟出了电影卷的初选选目,并写了一万多字的序文。选目与序文都是用力之作,我们觉得不错,只是对很少几处提了一点意见,供他们进一步斟酌参考。荒煤这时已住院,仍亲笔作了回复。对我们提出的商榷意见,大多表示同意,但有一处,却认为“不宜改动”。那是在序文里,提到了他1958年1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文章,错误地批评了许多影片。我们觉得,他当时写这样的文章,有着客观环境的制约,在《大系》的序里,就不一定提了。他不以为然。他在信上说:“我当时写那文章,当然有时代因素,但终究在当时扩大了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又是文集的主编,这点错误都不承担,不提一下,不自我批评一下,是不好的。”我们为这种高尚情怀所感动,按荒煤意见在序里保留了这段文字。<BR> <BR> 徐迟为报告文学卷主编,他于主编会议前,在返故乡南浔的途中,特意在上海逗留几天,与副主编施燕平、责任编辑左泥、赵南荣等,就编选工作作了具体商讨。原打算在南浔住一些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序的写作。但由于看他的人太多,使他无法安下心来,加之时值江南黄梅天气,他也不大习惯,遂提前返回武汉,投入《大系》工作。7月7日,他来信说:“我已从过去武汉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丛刊》第三辑六册中,找到了1949年以后的好些作品,开始阅读和考虑作序。以后每半个月给你们一信。”果真,以后一直到1996年报告文学卷定稿时,差不多每半个月都能接到他一封信,说明他的进度与意见。我们深为这位80高龄老作家的执着与认真精神所感动。<BR> <BR> 徐迟为写好序,用足了气力,重读了许多作品。1995年9月,他在去香港访问之前,特意将初稿赶出,要求我们复印几份,请有关同志提意见,以便他回来后,“再写个二稿”。我们看了文稿,觉得它是一篇充满激情同时又是充满理性的序,虽然有些小地方需要修饰一下,但无关紧要。11月初的一天晚上,他从武汉打电话给我,要听取对序的意见,我说这是一篇很好的序,不需要再作什么大的修改。他还以为我是客气,在随后给左泥的信中说:“大概是电话里说不清楚,所以江曾培没有说。”实际自然不是这样。此后天气转冷,徐迟发病住院,他还是抓紧时间对序文进一步作了修饰润色。他来信说:“序文最后定稿一事,只好委托你们代为处理,此事我做得不够,请求谅解。”人们常说,伟大与谦逊是联在一起的。徐迟在这里印证了这一点。<BR> <BR> 历史的长河,从每一个人的身上流淌过去。</FONT><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