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院士“年轻化”的喜和忧
<H1 id=artibodyTitle fid="2108" pid="2" tid="1" did="3654186">徐敏:院士“年轻化”的喜和忧</H1><DIV class=artInfo><SPAN id=art_source><A href="http://www.sina.com.cn/"><FONT color=#0000ff>http://www.sina.com.cn</FONT></A></SPAN> <SPAN id=pub_date>2009年12月07日 07:15</SPAN> <SPAN id=media_name><A href="http://www.jfdaily.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新闻晨报</FONT></A></SPAN></DIV><!-- 正文内容 begin --><!--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blkContainerSblkCon id=artibody><!-- 正文内部文字导航 : begin --><!-- 正文内部文字导航 : end --><!-- 内容模块:单图 begin -->
<CENTER>
<CENTER><FONT color=#0000ff></FONT></CENTER></CENTER><!-- 内容模块:单图 end --><!-- 内容模块:段落 begin --><!-- <div class="moduleParagraph"> --><!-- publish_helper name='原始正文' p_id='2' t_id='1' d_id='3654186' f_id='2' -->
<P> 徐 敏</P>
<P>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近日出炉。 “年轻化”,成为新科院士群体的一大特点。新当选的4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41岁,50岁以下的占29.2%,平均年龄从2007年的60.6岁下降到56.2岁;新当选的35名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轻的42岁,平均年龄54.1岁。</P>
<P> 院士年轻化,具有历史合理性。院士年轻化,说明我们的中青年科学家正成长为科研领域的将帅,曾经的人才断层正在得到弥补,这是可喜的。</P>
<P> 国外有关机构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科学家最具活力的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已故的王选院士曾说过这样一段颇具深意的话:“我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最前沿,在国际上也称得上十分前沿,但是个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1995年我58岁时,当选两院院士,但那时我的巅峰已经过去,已经不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了。 ”在美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低于中国,因为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很早显示出他们的能力并获得认可。如今,在中国院士评选中,40多岁年轻院士不断涌现,表明国家越来越注重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遴选。</P>
<P> 喜中也有忧。忧虑之一,年轻院士是否会受声名所累?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受到人们的普遍景仰。院士除了科研与学术工作外,还背负了太多的“额外任务”。</P>
<P> 忧虑之二,年轻院士是否会为声名所惑?“院士”是终身荣誉,没有退出机制。年轻科学家早早戴上了院士桂冠,在周遭环境的“烘托”之下,是否会以明星自居,是否会以权威自傲,是否会将“年富力强”用在追逐利益甚至金钱上,而不再专注于学术研究,以致攀登科研高峰缺乏动力。</P>
<P> 忧虑之三,年轻院士会否纷纷“学而优则仕”?不少单位喜欢把杰出的科研人才提拔到管理岗位上,但这样的“成长路径”并不一定适合他们。建议有关单位不要过早给年轻院士压行政职务。</P>
<P> 承载着国家和民众沉甸甸的企盼,年轻院士应多些自律,少些浮躁;应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唯真求实,做淡泊名利的科学道德模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继续当好科研前线的领军人。社会也需要为年轻院士营造良好环境,激励他们创造科研新辉煌。</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