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的“扩张”之路
徐翔的“扩张”之路 <!--jrj_final_title_end--><!-- 标题end --><!--文章标题 end--><!--新闻来源信息 begin--><P class=newsource><SPAN><!--jrj_final_date_start-->2009年12月08日 09:43<!--jrj_final_date_end--> </SPAN><SPAN>来源:<!--jrj_final_source_start--> 《电气中国》<!--jrj_final_source_end--> </SPAN><SPAN>【字体:<A class=ffun id=ftb href="javascript:SetFontSize(1);" target=_self><FONT color=#0000ff>大</FONT></A> <A class=ft id=ftn href="javascript:SetFontSize(2);" target=_self><FONT color=#0000ff>中</FONT></A> <A class=ffun id=fts href="javascript:SetFontSize(3);" target=_self><FONT color=#0000ff>小</FONT></A>】</SPAN> <!-- img src="" width="0" height="0" /--><SPAN id=commentextstr></SPAN></P><!--新闻来源信息 end--><!--新闻内容 begin-->
<DIV class=newsCon id=IDNewsDtail><!-- 摘要 beging -->
<DIV class=contentzy id=contentzy style="DISPLAY: none"><!-- 新闻摘要Start --><!--jrj_final_summarization_start--><INPUT id=zycontent type=hidden value=对于大全集团而言,徐翔的每一次“跨界”操作都意味发展新境界之门的洞开,而这一切又将最终成就怎样的大全,怎样的徐翔? name=zycontent> <!--jrj_final_summarization_end--> 对于大全集团而言,徐翔的每一次“跨界”操作都意味发展新境界之门的洞开,而这一切又将最终成就怎样的大全,怎样的徐翔? <!-- 新闻摘要end --></DIV>
<SCRIPT src="http://js.jrj.com.cn/detail/ver2009/common2.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 摘要 end --><!--jrj_final_context_start-->
<P> 江苏长江酒店大厅,徐翔走过来,开始他飞赴美国公干前最后一次公司高层会议,而记者一行则坐在一旁等他结束这场安排在周日的“商务早餐”。正如你想象中那样:黑色休闲装,金色细框眼镜,左手一支腕表,再无其它过多修饰。说话时,右手托腮,征询的眼神却不漏过在座的每一个人。</P>
<P> 从受派组建江苏长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到出任大全集团总裁,十几年的商界淬励,让眼前已近不惑的徐翔,温文尔雅的外形下增添了几分成熟与内敛。两年前,由他主导的大全集团重庆万州投资3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犹如在行业间丢下了一记重磅炸弹,人们将关注与质疑的目光一同投向了这个低压电器行业的领军企业和领头人徐翔的身上。那一年,36岁的徐翔和他的管理团队带领大全集团走入了发展的全新时代。</P>
<P> <STRONG>掘金多晶硅</STRONG></P>
<P> 那是一场势在必行,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布局。</P>
<P> 2007年6月27日,大全集团在重庆万州投资3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7月,年产1500吨的一期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国内第一条采用全自动、全封闭、全循环工艺的多晶硅项目,今年7月,一期扩建1800吨多晶硅项目也相继投产。对于一向坚持稳扎稳打的大全集团而言,这一切都来的太快了。</P>
<P> 这是一场豪赌吗?时隔两年,期间经历了无数市场考验,而今面对这个问题,大全集团总裁徐翔仍果断而肯定地回答:“不是”。</P>
<P>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说父亲徐广福通过由小到大、低调扩张打造了大全集团,徐翔的加入则为大全集团注入了更多新的成长“激素”。 时钟回拨到2006年。那一年,凭借着对营销,管理、技术研发模式的大胆创新,第一年升任总裁的徐翔就迅速带领大全集团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增长速度超过40%,全年技改支出3.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9%,申请专利4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个,全年开发新产品28项的完美业绩。</P>
<P> 发展至此,徐翔对于大全集团的定位基于这样的判断:单一的电气产业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如何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对于大全集团而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为了这一步,徐翔和大全集团都已储备了多年的力量,而多晶硅产业则成为了这种力量的初次喷发。</P>
<P> “目前,大全集团多晶硅年产量可达到3300吨左右,经过一期及扩建项目建设的经验积累,大全集团也拥有一支开拓市场、服务客户、壮大新能源业务的生力军。”当谈及大全集团的多晶硅产业发展,除了描绘未来图景时难掩的兴奋,记者似乎很难再从徐翔的表情中捕捉到其内心深处的波动,尽管这一段征程徐翔走的并不容易。</P>
<P> 2006年1月起我国正式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为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蓄势待发,以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天威英利为龙头的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源头环节,多晶硅产能严重不足、价格高昂却成为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最短的那块木板”。</P>
<P> 一次偶然的机会,原本将研发方向瞄准太阳能光伏控制器、逆变器产品的徐翔在得知欧洲某多晶硅公司转让技术的消息后,隐约察觉到另一新生市场的存在。在同父亲商量后,他立即与该公司进行洽谈,但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及多晶硅产业背后存在的巨大风险却险些让这一项目流产。</P>
<P> 那一刻,质疑、反对并不难想象。对于一家销售收入近50亿元的民营企业而言,“日子已经可以过得很舒服了,何苦还要花那么多钱折腾呢?”、“干嘛非要去搞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花大价钱买技术,你能保证那技术是成熟的吗?即便技术是成熟的,你又能保证大全集团可以完全的消化与吸收吗?”各种疑问接踵而来。</P>
<P> 但经过对此项技术及产业细致入微的考察后,徐翔认准这是一次将大全集团引领入全新领域的大好时机,并将带给集团持续的利润来源。他与管理团队经过充分可行性研究后,与外方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独占性协议,在中国境内享有独占权。除此之外,大全集团还通过与专业从事尾气回收装置设计的美国CDI公司合作,采用全封闭的运行方式,使物料循环再利用,尾气回收率高达99%以上,解决了此前业界对于多晶硅高耗能、高污染的担忧。</P>
<P> 消息一出,无锡尚德、天威英利、中电光伏等多家产值惊人且在境外上市的光伏大佬们成了大全集团的“常客”,并通过采用预付货款的方式保证供货量,而大全集团则“借力打力”,迅速回收第一期多晶硅项目成本。</P>
<P> 但市场却没有容徐翔稍作休整。金融危机加之国内产能爆炸式扩张,多晶硅的产业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从市场的宠儿沦为了烫手山芋。2009年初,多晶硅价格由每公斤500美元高点跌至每公斤100美元,到今年中,仅为50~60美元,与此同时,多晶硅还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被列上了产能过剩的“黑名单”——多晶硅产业突生巨变。</P>
<P> “多晶硅产业现在已经进入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阶段,金融危机让异常火热的多晶硅市场骤然降温,但也使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与规范,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净化,也有助于实现企业、产业的有序发展。”面对记者探寻的眼光,徐翔并未回避曾有的担心,“从去年多晶硅市场供不应求的‘非常高兴’到金融危机以来的‘非常担忧’,如今我们再次看到了新的希望。”此前,大全集团已在美国加州成立北美太阳能公司,用于销售多晶硅料、晶片及电池等产品的生产,并屡屡斩获大额订单。</P>
<P> “尽管目前多晶硅产业面临诸多困境,但是多晶硅,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地位是不会动摇的,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的重视与开发,该产业仍大有可为。”事实上,早在大全集团一期多晶硅项目投运之际,徐翔就已积极进行一整套的产业链规划,“在延伸太阳能新材料产业链上做足文章,向上下游适度延伸,一方面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觅得更加持久的发展道路。”</P>
<P> <STRONG>推开市场的另一扇门</STRONG></P>
<P> “有冲劲、有激情,不怕吃苦。”——这是当被问及徐翔,身边人固有的印象。就在大全集团多元化战略转型初现端倪,营运风险也看似稳定时,不安于现状的徐翔却再次“跨界”。</P>
<P> 这一次,徐翔敏锐的挖掘到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及电气化铁路建设背后隐藏的巨大商机。当时,我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2.4万公里,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二大电气化铁路国家,而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规划,2020年前我国铁路总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要达到5万公里,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电气化铁路需要扩建3万公里,平均每年大约建设2000公里。 </P>
<P> 为实现“打造高速铁路交通技术板块,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速铁路系统集成制造”的目标,大全集团广泛开展与国外知名电气制造商的合资、合作,全面加速企业在交通技术领域的发展步伐。</P>
<P> 在铁路电气化领域,大全集团与德国西门子、瑞士NKT分别成立合资公司,设计制造铁路接触网系统、牵引变电所设备和城轨交通钢铝复合接触轨系统等产品,以及用于高速铁路接触网的镁铜合金线缆及线缆支架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大全与瑞士赛雪龙公司合资组建镇江大全赛雪龙牵引电气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直流牵引设备、直流牵引箱式变电站等,为轨道交通工程提供整套的牵引解决方案。</P>
<P> 携手国际制造企业,使大全集团在交通技术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迅速掌握并拥有了先进设备和核心技术。2007年,大全集团一举中标武广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设备的4亿元订单后,又相继中标南京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对于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徐翔很有信心:“我国铁路电气化市场前景广大,保守估计每年这一市场在30亿元左右,我们现在是铁路电气化系统集成商,将来我们还要做控制系统。” </P>
<P> 交通技术产业的蒸蒸日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全集团合资战略的成功,也恰是这段与国外知名电气企业“朝夕相处”的日子,成就了徐翔和他所带领的大全集团不断学习、认识、与超越的历程。“1993年,同德国默勒公司就合资事宜谈判时,我们甚至必须为了合同中某个单词的表述而费尽心思,但随着此类合作的日益增多,大全集团也逐渐变得游刃有余。”徐翔告诉记者,在同默勒、西门子、伊顿等企业的合作中,大全集团基本坚持双方各控股50%。这种曾经备受争议的合资方式,被徐翔一语带过,“如果双方都执着于控股,谈判进程势必会拖后,既然如此,轮流‘坐庄’又有何不可?其一可以风险共担,其二可以利润共享。”徐翔说,正是受益于有效的合资模式,才能使大全集团始终得以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紧紧咬住国际先进水平,加速完成主导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P>
<P> 然而,引进合资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将企业推到技术、设备制高点的同时,也让大全集团陷入了另一个尴尬的境遇。“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铁道部、交通部对于项目采购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同国外企业合资的大全集团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徐翔向记者透露了他心中的隐忧。</P>
<P> 为化解这场危机,大全集团更加卖力的投入到被称为“勇敢者游戏”的创新运动中,在同国外企业的合作的同时,也逐渐使企业回归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建立了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为龙头、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三个研究所为依托,以各子公司技术开发部门为基础的三级科研体系,成功实践了一条“引进—技术追随—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在此过程中,大全人总结出一套备受推崇的“实验室经济”理论,即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技改,就可以在销售收入的40%上体现技术价值,这种将“技术车间”从“生产车间”分离做法,如今被大全集团当成一个生产要素贯彻执行着。</P>
<P> “在交通技术领域,大全集团布局了5年,期间也曾经历企业的亏损、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等难题,但凭借着技术的自主创新,大全集团最终在该领域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徐翔有些释然,“去年金融危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打乱的多晶硅产业的规划,但铁路交通的加速建设,却为大全集团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P>
<P> 据记者了解,自去年8月1日以来,美英俄日意等30多个国家的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等200多批次,考察中国的铁路发展现状。其中,美国、印度、巴西均对我国高铁技术展示出浓厚兴趣,并寻求进一步合作空间。“在此方面,大全集团已开始积极运作,力争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徐翔说。</P>
<P><STRONG> 寻找支点</STRONG></P>
<P> “希望未来在你手中的大全集团在父亲眼中是怎样的?”在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这几乎成为了徐翔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稳健的,富有激情的大全集团。”徐翔的答案也几乎如出一辙。</P>
<P> 谈及大全集团未来发展,徐翔表示,“一是智能电器,在保持长期以来传统电气行业的优势,结合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规划,抢占电气领域技术高端,实现电气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二是绿色能源,把握新能源领域的广阔前景和市场机遇。现有的多晶硅及光伏产业仅是其中一方面,此外大全集团还将在风电、核电领域积极布局。”据了解,采访一结束,徐翔就将飞赴美国、加拿大,洽谈智能电网技术引进合作事项。</P>
<P> 与此同时,在业务主体越加“多元化”时,大全集团始终围绕“电气产业”这个有利支点实现集团的平稳发展。事实上,虽然近年坚持多元化的发展路线,但电气却始终是大全集团的主导产业。如今大全集团能够生产制造50多个系列、400多种电气产品,其中,中低压成套设备、高压封闭母线、低压母线槽、电缆桥架都在技术和市场上位居国内领先。“电气业务始终是大全集团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其他每一个领域都是大全集团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原有电气产业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徐翔说,“在传统成套系统领域,大全集团不会输给国外同行,在智能化成套系统方面,大全集团已达到国内领先,我们追赶国际水平的脚步将会越来越稳,越来越急。”</P>
<P> “期待未来大全集团的几大板块,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品牌效应还是赢利能力都可以成为业界的前三名。到2010年,大全集团的总资产达到60亿元、年产值108亿元、销售总收入100亿元,初步形成以电气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P>
<P> 回顾三年来大全集团的发展,徐翔万千感慨,“不论是多晶硅产业,还是交通技术产业,大全集团始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压力和风险、机遇与挑战时刻都伴随着成长中的大全集团。”从以多元化引领企业,到以专业化优化企业,在这段出其不意却又跌宕起伏的扩张之路上,徐翔始终储蓄着突破的动力,在探索与总结中寻找大全集团新一轮的成长契机。</P></DIV>
页:
[1]